王安才;李俊;曹蘅;汪俊元;曹晓霞;吴明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诱导人红白血病细胞株K562细胞凋亡及细胞内活性氧与Ca2+水平的变化,以探讨凋亡机制.方法:20 μmol·L-1辛伐他汀处理K562细胞,24 h 后光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活性氧和细胞内游离Ca2+水平.结果:20 μmol·L-1辛伐他汀作用K562细胞 48 h 后出现核固缩、核碎裂和凋亡小体等形态学改变;AnnexinV-FITC/PI检测细胞早期凋亡率,处理组凋亡率高于对照组,随药物作用时间延长逐渐增大,具有时间依赖性.荧光染料2',7'-二氯荧光乙酰乙酸(2',7'-dichloro fluorescein diacetate, DCFH-DA)检测K562细胞内活性氧,不同时间处理组与对照组比较活性氧均升高,峰值时间为 24 h,与对照组比较发生显著改变.荧光染料Fluo-3AM检测K562细胞内游离Ca2+浓度,不同时间细胞内游离Ca2+浓度均升高,峰值时间为 12 h,与对照组比较发生显著变化.结论:辛伐他汀诱导K562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是通过提高细胞内活性氧及游离Ca2+水平,从而导致细胞凋亡.
作者:黄文芳;曾娅莉;刘华;杨永长;周定安 刊期: 2006年第12期
人体生物等效试验属于药物临床试验范畴,必须遵照国家制定的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和有关规章、规定进行;技术上还要符合相应技术标准和技术指导原则.试验收费应该考虑多种因素,做到规范合理.
作者:肖大伟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在临床试验中,常常因为伦理或经济的原因需要进行期中分析,成组序贯设计是ICH-GCP推荐的期中分析方法.本文对该方法的原理及其在临床试验中的几个问题:期中分析的次数、检验界值、样本估算和终点指标的影响等进行了简单介绍.
作者:李先涛;梁伟雄;张伯礼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疼痛是癌症患者常见且难控制的症状,也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肿瘤疼痛具有不同于其它慢性疼痛的独特机制.近几年已建立了多种小鼠、大鼠肿瘤疼痛模型,模拟临床肿瘤侵入神经或骨转移产生的疼痛,以及化疗诱导的外周神经病变性疼痛,且成功用于治疗肿瘤疼痛药物的评价.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对疼痛机理的深入理解,细胞和基因水平的镇痛治疗作为新的干预手段,已成为传统三阶段治疗方法的有效补充.
作者:蒋守洋;袁胜涛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顺铂(DDP)加吉西他滨(GEM)与顺铂加长春瑞滨(NVB)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不良反应.方法:66例NSCLC患者分别接受GEM/DDP方案与NVB/DDP方案化疗.GEM/DDP(GP)化疗方案:GEM 1 000 mg·m-2 d 1、8;DDP 75 mg·m-2,总剂量分为 3 d 使用,d l~3.NVB/DDP(NP)化疗方案:NVB 25 mg·m-2 d 1、8;DDP 80 mg·m-2,总剂量分为 3 d 使用,d 1~3.21 d 为一周期,所有病例均接受2个周期以上的治疗.观察两组的近期有效率、中位生存时间(MST)、1年生存率、不良反应.结果:GP和NP方案的有效率分别为 41.6%和 36.7%,中位生存期分别为 10.3 个月和 9.6 个月,1年生存率分别为 44.4%和 40.0%(P=0.33).GP组的Ⅲ~Ⅳ级血小板减少 47.2%,显著高于NP组 6.6%(P<0.01),而NP组的中性粒细胞减少高于GP组,分别为60%和 33.3%(P<0.05).结论:GP和NP方案治疗晚期NSCLC疗效相当,但毒性反应略有差别.
作者:赵文英;吉兆宁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观察红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抗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方法: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菌株接种于两组LB液体培养基中,一组加入低浓度红霉素,另一组不加红霉素为空白对照组,培养 18 h 后,两组PA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别共同孵育 2 h,通过显微镜观察巨噬细胞吞噬率的变化.结果:经过 18 h 的细菌培养和 2 h 的细菌与巨噬细胞共同孵育,光镜下看到巨噬细胞对低浓度红霉素组PA的吞噬率增加.电镜下看到加红霉素组的巨噬细胞伪足增多,吞噬活性增强.结论:低浓度红霉素能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的毒力因子,从而增加巨噬细胞的吞噬率.
作者:顾晓花;沈策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硝酸异山梨酯(ISDN)能否诱导大鼠后期预适应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在体缺血再灌注(I/R)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ISDN给药组、假手术组、后期缺血预适应组、生理盐水+I/R组、ISDN+I/R组、生理盐水+格列苯脲+I/R组、ISDN+格列苯脲+I/R组.前两组于给药 24 h 后,测定心肌组织中的SOD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的含量,含I/R组于给药 24 h 后进行缺血 40 min 再灌注 1.5 h 后测心肌梗死范围、心肌组织及血清学指标.结果:ISDN组心肌组织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浓度明显比生理盐水组高(P<0.01);后期缺血预适应组和ISDN+I/R组与生理盐水+I/R组相比,心肌梗死面积、血清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含量明显减少(前两者P<0.05,后者P<0.01),心肌组织中NO和锰-SOD显著增加,丙二醛显著下降(P<0.05).结论:ISDN能诱导心肌后期预适应,其机制与NO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的升高以及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增强有关.
作者:王占庆;王金萍;许景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应用二甲基亚硝胺(DMN)建立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研究水飞蓟宾卵磷脂复合物(SPC)对纤维化肝组织中Ⅰ、Ⅲ型胶原表达的影响.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SPC干预组、对照组及SPC治疗组.采用DMN腹腔内注射的方法建立肝纤维化大鼠模型.按6期分类法评价各组肝纤维化程度.应用RT-PCR检测各组肝组织中Ⅰ、Ⅲ型胶原mRNA水平;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各组动物肝组织Ⅰ、Ⅲ型胶原的表达.结果:SPC干预组与治疗组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肝组织中Ⅰ型与Ⅲ型胶原mRNA水平及肝组织中Ⅰ型与Ⅲ型胶原的阳性表达均分别较模型组与模型对照组显著减轻与下降.结论:SPC能明显减轻肝组织病理改变和肝纤维化程度,抑制Ⅰ、Ⅲ胶原的表达是其抗肝纤维化的机制之一.
作者:朱跃科;段钟平;朱继东;王宝恩;刘芳;谢贤春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比较以雷贝拉唑为基础的三联疗法在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中治疗幽门螺杆菌(H.pylori,H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2例伴有Hp感染的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RFA组:选用雷贝拉唑 10 mg、阿莫西林 1 000 mg 及呋喃唑酮 100 mg,均为每天2次口服,进行 7 d 疗法;OFA组:奥美拉唑 20 mg、阿莫西林 1 000 mg 及呋喃唑酮 100 mg,均为每天2次口服,进行 7 d 疗法对照观察.用药结束后一个月行C14呼气试验及粪便抗原测定,了解两组Hp根除率、药物副作用.结果:Hp根除率检测结果如下:意愿分析(ITT)RFA组为 81.3%,OFA组为 73.3%(P>0.05);方案分析(PP)RFA组为 89.7%,OFA组为 81.5%(P>0.05).两组严重副作用均少见,多为轻中度副作用,RFA组发生率为 28.1%,OFA组为 53.3%(P<0.05).治疗后OFA组的血总胆红素、血丙氨酸氨基转氨酶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而RFA组无明显升高.结论:在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患者中,以雷贝拉唑为基础的三联疗法的Hp根治率与以奥美拉唑为基础的三联疗法无统计学差异,但药物副反应明显减少,是理想的根治方案.
作者:彭玄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建立大鼠原位肠-肝灌流模型,运用该模型研究绿原酸在大鼠肠、肝中的代谢转化.方法: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法测定大鼠原位肠-肝灌流模型灌流液中绿原酸及其代谢产物咖啡酸、阿魏酸和马尿酸.结果:绿原酸十二指肠给药后,灌流液中主要活性代谢产物为阿魏酸, 同时在灌流液中也检测到少量活性代谢产物咖啡酸和大量代谢终产物马尿酸.结论:大鼠原位肠-肝灌流模型适用于绿原酸生物转化和代谢动力学的研究;绿原酸在肠中存在广泛的代谢.
作者:王素军;张志伟;赵艳红;张振清;谢海棠;阮金秀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评价国产注射用盐酸头孢甲肟治疗急性细菌性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在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感染患者中,以日本产注射用盐酸头孢甲肟(商品名:倍司特克)作对照药进行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试验药和对照药的用法均为每次1.0 g,静脉滴注,每日2次,疗程7~10 d.试验组和对照组可供意向性治疗(intention-to-treat,ITT)分析的病例分别为71例、68例,可供符合方案数据(per-protocol population,PP)分析的病例分别为68例、64例.结果:ITT人群中,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 88.7%和 86.8%,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 5.6%和 7.4%;PP人群中,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 92.7%和 92.2%,细菌清除率分别为 96.7%和 94.6%.两组数据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ITT分析与PP分析结果一致.结论:国产注射用盐酸头孢甲肟与日本产注射用头孢甲肟同是治疗临床常见细菌性感染的安全、有效的药物.
作者:徐凌云;熊盛道;刘晓城;杨炯;丁国华;徐启勇;徐联芳;尹平;景淑芳;曾繁典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观察鬼针草总黄酮(total flavones of Bidens pilosa L,TFB)的抗肝纤维化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六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TFB 160、80、40 mg·kg-1组和秋水仙碱 0.1 mg·kg-1阳性药对照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采用皮下注射四氯化碳(CCl4)诱导肝纤维化模型.于造模第9周起,给药组分别灌胃相应的受试药物,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灌胃等容量的生理盐水,疗程10周.实验结束后,取大鼠血清测ALT、AST、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肽(PCⅢ)、Ⅳ型前胶原酶(CⅣ);取大鼠肝、脾称重,计算肝、脾指数;同时取固定部位肝组织,测定组织中MDA、Hyp含量和GSH-Px活性;另取部分肝组织做病理组织学和电镜学检查.结果:TFB 160、80 mg·kg-1能显著降低肝纤维化大鼠肝、脾指数,并降低血清中 ALT、AST活性及HA、PCⅢ、CⅣ和肝组织中MDA、Hyp含量,且升高肝组织中GSH-Px活性(P<0.05).病理组织学和电镜检查结果显示TFB 160、80 mg·kg-1组肝脏组织结构明显改善,肝纤维化增生程度减轻.结论:TFB对CCl4所致大鼠肝纤维化有明显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氧自由基的生成有关.
作者:陈飞虎;袁丽萍;钟明媚;夏丽娟;李俊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1-7)[Ang-(1-7)]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一侧颈动脉去外膜血管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24只SHR去除右侧颈动脉外膜后,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SHR组、Ang-(1-7)组和Ang779 [Ang-(1-7)拮抗剂]组; 8只WKY鼠作为对照组(WKY组).去除大鼠右侧颈动脉外膜,左侧作假手术对照.颈静脉给药2周,测量尾动脉收缩压(SBP)、双侧颈动脉血流量和血浆及双侧颈动脉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浓度.取双侧颈动脉制成光镜标本,病理图象分析系统测定颈动脉内膜和中膜增生状况.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双侧颈动脉血管紧张素1(AT1)受体蛋白表达.TUNEL法检测血管组织细胞凋亡.结果:Ang-(1-7)组SBP较Ang779组和SHR组显著下降(P<0.01).Ang-(1-7)组未去外膜侧和去外膜侧内膜增生较SHR组和Ang779组明显改善(P<0.01).Ang-(1-7)组去外膜侧颈动脉血流量显著高于SHR组和Ang779组(P<0.01).去外膜侧颈动脉AngⅡ浓度显著高于未去外膜侧(P<0.01).SHR组和Ang779组去外膜侧颈动脉AT1 受体蛋白表达显著高于未去外膜侧(P<0.01),Ang-(1-7)组未去外膜侧和去外膜侧颈动脉AT1 受体蛋白表达明显低于SHR组和Ang779组(P<0.01).Ang-(1-7)组未去外膜侧和去外膜侧凋亡指数较SHR组和Ang779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Ang-(1-7)能降低SHR的收缩压和血管阻力,增加去外膜侧颈动脉血流量,抑制去外膜后颈动脉内膜增生.这一作用可能与Ang-(1-7)下调颈动脉AT1受体,促进血管组织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王安才;李俊;曹蘅;汪俊元;曹晓霞;吴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尿酸代谢及尿白蛋白排泄的影响.方法:88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44例,用替米沙坦 40 mg·d-1口服;对照组44例,用非洛地平缓释片 5 mg·d-1口服;治疗前测 24 h 动态血压(ABPM)、空腹血尿酸水平、24 h 尿白蛋白排泄量及其他相应检查.2组患者用药2周末测血压,如坐位血压收缩压≥140 mmHg 和/或舒张压≥90 mmHg 者则剂量加倍,以后每周定时、定点测血压一次.治疗12周后重复治疗前各项检查.结果:治疗2周末2组患者血压均明显下降,4周后血压趋于稳定,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12周末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血尿酸水平明显下降(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尿白蛋白排泄量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替米沙坦不仅能有效降低血压,而且能有效降低患者血尿酸水平,减少尿白蛋白的排泄.
作者:朱吉基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糖尿病动物模型体内巨噬细胞胆固醇含量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他汀类药物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的机制.方法:建立糖尿病金黄地鼠动物模型,体外培养腹腔巨噬细胞,在体外与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孵育,利用酶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细胞内胆固醇及胆固醇脂含量.RT-PCR方法检测细胞ABCA1 mRNA表达量的不同.结果:在apoA1存在时,阿托伐他汀可以显著促进巨噬细胞内胆固醇外流,可能与药物增强细胞内胆固醇酯水解酶活性、促进巨噬细胞ABCA1的表达有关.结论:阿托伐他汀促进ABCA1介导的细胞内胆固醇外流.
作者:朱颖;严晓伟;陈连凤;王晋峰;方全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观察桂皮醛解热镇痛抗炎作用.方法:采用酵母发热大鼠模型,观察桂皮醛解热作用;采用小鼠扭体法和热板法,观察桂皮醛镇痛作用;通过小鼠耳肿胀及对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观察桂皮醛抗炎作用.结果:桂皮醛能显著减轻酵母所致大鼠发热反应,明显提高热板痛阈和抑制醋酸所致扭体反应,亦能显著抑制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高及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结论:桂皮醛具有明显的解热镇痛抗炎作用.
作者:马悦颖;李沧海;李兰芳;赵保胜;郭淑英;霍海如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建立一种测定人体血浆中氧化苦参碱浓度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并对氧化苦参碱分散片与氧化苦参碱胶囊进行生物等效性评价.方法:待测的人体血样经固相萃取后,将其洗脱液于 60 ℃氮气挥干并用流动相溶解残渣,取 20 μl 进样.色谱条件:色谱柱为C18柱(1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 0.005 mol·L-1庚烷磺酸钠溶液(用磷酸调pH为 3.5)-乙腈=80∶20;流速为 1.0 ml·min-1;紫外检测波长为 220 nm.人体药动学试验采用双周期交叉设计方案,将18名男性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单剂量口服氧化苦参碱分散片和氧化苦参碱胶囊 600 mg.结果:本方法线性范围为 0.025~1.600 mg·L-1,r=0.9999,低检测浓度为 0.025 mg·L-1,方法回收率为 96.5%~110.2%,日内、日间RSD均小于10%;两种制剂的主要药动学参数经统计学分析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本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重现性好,两种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作者:胡敏;徐文炜;夏春华;熊玉卿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建立同时检测犬血浆中异甘草酸镁(MGL)及甘草次酸(GA)的高效液相紫外检测法(HPLC-UV).方法:采用HPLC-UV法,检测波长 252 nm,Kromasil ODS-1 C18色谱柱,柱温 25 ℃.流动相:乙腈-0.1%二乙胺水溶液(pH 4.60),二元梯度洗脱,流速 1.0 ml·min-1,Millennium32工作站采集数据,外标法计算血药浓度.结果:血浆中MGL、GA峰分离良好,内源性物质不干扰样品峰.低定量浓度为 0.2 mg·L-1,两者浓度范围在 0.2~100 mg·L-1呈线性相关;相对回收率分别为 94.3%~101.9%和 96.4%~101.9%,绝对回收率分别为 78.7%~87.0%和 77.5%~87.7%,日内和日间变异均小于 15.0%;血浆样品-20 ℃冰箱中冻存 14 d、冻融3次、室温放置 10 h 均稳定,提取后样品 4 ℃放置 9 h 稳定.结论:本实验方法具有专属性,灵敏可靠,适用于MGL制剂给药后血药浓度的检测.
作者:刘苏怡;王庆敏;曹聪;丁建花;胡刚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诱导K562/ADM细胞凋亡中活性氧(ROS)的作用和其与耐药基因mdr1及其编码的P-糖蛋白(P-gp)表达的关系.方法:应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K562/ADM细胞增殖活性;AnnexinⅤ/PI 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RT-PCR检测mdr1基因mRNA的表达; 流式细胞术测定P-gp表达、ROS活性和细胞内阿霉素(ADM)含量.结果:As2O3显著抑制K562/ADM细胞的增殖,AnnexinⅤ/PI双染检测显示凋亡细胞明显增加;ROS活性明显下降;mdr1 mRNA和P-gp表达明显降低,P-gp功能受抑,细胞内ADM含量显著增高.结论:As2O3抑制K562/ADM耐药细胞的增殖活性和促进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为通过降低细胞ROS水平、抑制mdr1/P-gp的表达和功能,进而逆转mdr1/P-gp介导的多药耐药和凋亡抑制.
作者:张亚莉;魏虎来;郭璐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质子泵抑制剂的应用是酸相关疾病的标准治疗.但是,长期使用对胃食管反流征患者可能存在潜在危害,例如低酸反馈所致的高胃泌素血症,肠嗜银细胞的增殖,潜在的胃部肿瘤诱发作用,停药后的酸反跳,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胃泌酸区胃炎发生率增加,高胃泌素血症所致的其它肿瘤等.人们正在研究这些潜在危害,评价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的风险-效益比,并提出对应策略.
作者:沈健;吴建新;李定国 刊期: 200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