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琼
目的:探讨甲氨蝶呤单次肌肉注射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并分析其治疗失败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比分析成功组及失败组的临床资料,包括停经天数、治疗前β-HCG值、包块直径、腹痛情况、治疗 3 d 后β-HCG值下降率及包块直径改变情况.结果:成功组停经天数平均为53±5 d, β-HCG值平均为1483±216 IU·L-1,包块直径平均为 2.9±0.9 cm;失败组停经天数平均为62±6 d,β-HCG值平均为6661±126 IU·L-1,包块直径平均为 4.1±0.6 cm.成功组有 14.3%的病人停经天数≥60 d,11.4%的病人血β-HCG值≥4 000 IU·L-1,治疗 3 d 后β-HCG值下降率≤15%的为 14.3%,包块直径增加≥25%的为 7.9%;而失败组各数值分别为 40.0%、80.0%、60.0%、40.0%.结论:甲氨蝶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早期异位妊娠的药物;治疗前的β-HCG值、治疗 3 d 后β-HCG值下降率及包块直径改变情况与治疗失败关系极大;胎心搏动并非为异位妊娠药物治疗的禁忌证.
作者:林琼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长期超生理剂量糖皮质激素对大鼠所致的脑损害特点,并观察丹芪水提液对其防治作用.方法:SD大鼠予泼尼松 2.7 mg·kg-1灌胃,每日1次,连续12周,同时用丹芪水提液高、中、低3种剂量(2.5, 5.0, 10.0 g·kg-1·d-1)进行治疗.测试大鼠迷宫记忆力,检测脑匀浆与神经活动有关的酶含量并对脑组织的形态进行计量学分析.结果: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后,大鼠迷宫正确率明显下降;脑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降低而单胺氧化酶(MAO)含量增高(P<0.05);海马神经元出现明显的变性坏死,皮层结构紊乱;丹芪水提液3组均可有效预防泼尼松所致的大鼠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结构的改变,明显减少糖皮质激素长期应用所造成的不良反应.结论:长期应用泼尼松可对大鼠造成脑损害,丹芪水提液对其有较好的对抗作用.
作者:邹丽宜;吴铁;崔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二氮嗪对大鼠心肌线粒体功能的影响,以探讨其心肌保护作用的可能机理.方法:以罗丹明123为荧光探针测定线粒体膜电位,氧电极法测线粒体呼吸,观察二氮嗪对正常大鼠心肌线粒体跨膜电位及呼吸的影响.结果:50 μmol·L-1的二氮嗪可引起线粒体膜电位去极化,此影响可被钾通道阻滞剂消除;二氮嗪 100 μmol·L-1可降低大鼠心肌线粒体琥珀酸链的R3、R4速率,但不影响呼吸控制率.结论:二氮嗪可调节大鼠心肌线粒体功能,这与其抗心肌缺血保护作用有关.
作者:曾源;龙超良;慕邵峰;李艳芳;汪海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比较奎硫平与氯氮平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85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奎硫平与氯氮平治疗,其中奎硫平组43例,平均剂量为425±56 mg·d-1;氯氮平组42例,平均治疗剂量为350±73 mg·d-1,疗程共8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NS)及副反应量表(TESS)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2、4、6、8周末分别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第1、2、4、6、8周末的PANNS评分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减少(P<0.05 或P<0.01).奎硫平与氯氮平有效率分别为 88.4%和 83.3%,两者治疗计量范围分别为375~600和300~475 mg·d-1.TESS量表评定奎硫平组的不良反应明显小于氯氮平组.结论:奎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起效时间与疗效与氯氮平相当,不良反应明显小于氯氮平.
作者:王曼;韩峰;马欢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新的四氢异喹啉类化合物CPUE1逆转K562/A02细胞多药耐药性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在CPUE1的作用下,用MTT法检测长春新碱(vincristine, VCR)对K562/A02多药耐药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的变化,使用DNA分析和Annexin-Ⅴ/PI双染法研究CPUE1对VCR诱导K562/A02细胞凋亡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CPUE1对P-糖蛋白(P-glycoprotein, P-gp)外排罗丹明123 (rhodamine123, Rh123)的作用.结果:CPUE1能明显提高VCR对K562/A02多药耐药细胞的细胞毒作用以及凋亡诱导作用,10 μmol·L-1的CPUE1能使K562/A02对VCR的IC50值由 60.54 μmol·L-1降至 4.17 μmol·L-1.CPUE1还能抑制Rh123外排从而增加细胞内Rh123的蓄积浓度.结论:CPUE1通过抑制P-gp的活性逆转K562/A02细胞的多药耐药性.
作者:祝浩杰;后媛媛;刘国卿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肾移植受者应用联苯双酯(bifendate,BFD)对环孢素A(cyclosporin A, CsA)全血浓度的影响及肝毒性的防护作用.方法:28例患者(合用组)合用CsA与BFD,30例患者(对照组)单服CsA,以CsA全血浓度及肝功能作为临床评价指标.结果:BFD能有效降低肾移植受者异常升高的ALT和AST,合用BFD后CsA全血浓度与合用前比较降幅达 17.7%,与对照组比较亦有显著性降低(P<0.01),停用BFD后CsA全血浓度明显升高,增幅达 36.3%.结论:BFD能防护肾移植受者CsA肝毒性并能明显降低CsA血浓度.
作者:余爱荣;吴笑春;李罄;辛华雯;朱敏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丙磺舒对大鼠体内头孢克罗药动学的影响.方法:大鼠24只随机分成4组,Ⅰ组:单用头孢克罗 100 mg·kg-1;Ⅱ组:头孢克罗 100mg·kg-1联用丙磺舒 300 mg·kg-1;Ⅲ组:头孢克罗 100 mg·kg-1联用丙磺舒 600 mg·kg-1;Ⅳ组:头孢克罗 100 mg·kg-1联用丙磺舒 900 mg·kg-1.各组动物灌胃给药后不同时间取血,HPLC法测头孢克罗血药浓度,DAS程序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联用剂量在300~600 mg·kg-1范围内,随丙磺舒联用剂量增大,头孢克罗的Cmax、AUC增高而CL/F、V/F减少;当丙磺舒联用剂量达 900 mg·kg-1时,头孢克罗的Cmax反而降低,而AUC、CL/F则稳定于联用丙磺舒 600 mg·kg-1时的水平.结论:丙磺舒可明显改变头孢克罗的药动学,在本实验剂量范围内其影响程度与丙磺舒剂量有关,随丙磺舒联用剂量增大,头孢克罗的Cmax先升高后降低,该现象可能与大剂量丙磺舒抑制头孢克罗的肠吸收有关.
作者:张秀红;马张庆;桂常青;宋建国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通过检测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和肌钙蛋白I(cTnI),了解无复流时CK-MB和cTnI的变化与心肌微血管损害之间的关系,分析微血管损伤对CK-MB和cTnI释放的影响.方法:19只犬通过制作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采用弹丸式注射声学造影剂Albunex进行心肌声学造影研究;测定外周循环中CK-MB和cTnI在基础状态、60 min 心肌缺血(T0)、再灌注 60 min 时的浓度(T60),计算再灌注 60 min 时其上升斜率(T60-T0/60)和相对增加值(T60-T0/T0).结果:CK-MB和cTnI在心肌缺血 60 min 时外周血液浓度明显高于基础状态(P<0.01),复流组明显高于无复流组(P<0.01);60 min 再灌注时CK-MB和cTnI的浓度、上升斜率和相对增加值复流组仍显著高于无复流组(P<0.01 和 P<0.001).结论:心肌微血管床的损害影响缺血再灌注心肌酶和结构蛋白的释放.
作者:陈立新;王新房;谢明星;朱向明;吴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阐明盐酸小檗碱(berberine chloride,Ber)及其与环孢素A (cyclosporin, CsA)合用对大鼠肝脏和小肠CYP3A1的影响.方法:实验分7组:溶媒对照组、150 mg·kg-1酮康唑组、100 mg·kg-1Ber组、200 mg·kg-1Ber组、45 mg·kg-1CsA组、100 mg·kg-1Ber+45 mg·kg-1CsA组、200 mg·kg-1Ber+45 mg·kg-1CsA组,采用RT-PCR 和Western blot等方法测定大鼠肝脏和小肠CYP3A1的表达水平.结果:RT-PCR结果显示:灌胃给药 12 d 后,除了 100 mg·kg-1Ber组外,其余各用药组对大鼠肝脏CYP3A1基因表达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给药 6 d 后,200 mg·kg-1Ber+45 mg·kg-1CsA 组对大鼠肝脏CYP3A1的表达有明显抑制作用;给药 12 d 后,100 mg·kg-1Ber+45 mg·kg-1CsA, 200 mg·kg-1Ber+45 mg·kg-1CsA组对大鼠肝脏和小肠CYP3A1的表达均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通过增强CsA对肝脏和小肠CYP3A1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从而减少CsA在肝脏和小肠的代谢及消除,可能是Ber增加CsA血浓度的重要机制.
作者:辛华雯;吴笑春;李罄;余爱荣;仲明远;朱敏;刘幼英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观察从生物工程技术得到的灵菌红素对人胰腺癌8898细胞增殖抑制的药效学作用,并探讨其作用的部分机理.方法:用MTT法测定8898细胞的存活率和抑制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的周期变化和凋亡细胞的百分比,用HPLC检测人胰腺癌8898细胞内灵菌红素的浓度,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对DNA段片化进行分析.结果:灵菌红素 5 mg·L-1的培养液中8898细胞出现凋亡早期的形态学特征,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 30 mg·L-1.而3T3细胞却未显示出该作用.研究表明灵菌红素抑制细胞的增殖,与抑制S期细胞的DNA复制及调控细胞的增殖周期相关.同时,细胞凋亡的产生与实验药物呈正相关.HPLC结果显示,灵菌红素的药理学作用与细胞内药物浓度相关.结论:灵菌红素能有效的进入细胞内,抑制细胞的增殖,其机理与诱导细胞凋亡和调控细胞的增殖周期相关.
作者:沈亚领;刘建文;魏东芝;陶金莉;李柯;张靖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建立准确、灵敏、可靠的Rg1 HPLC/MS测定方法,研究Rg1是否存在分肠段吸收的差异并考察小肠上皮组织上的P-糖蛋白(P-glycoprotein)对人参皂苷Rg1吸收的影响.方法:在不同肠段(回肠和空肠)的肠管外翻模型中加入 20 μg·ml-1 Rg1 Krebs液,在不同时间点取样并测定囊内药物浓度,比较两个小肠段对Rg1通透能力的差异,同时观察P-糖蛋白抑制剂维拉帕米对Rg1吸收的影响.结果:不同肠段(回肠和空肠)的体外模型试验结果表明,Rg1在不同肠段的吸收良好,且无明显差异.维拉帕米对Rg1的吸收未见显著影响.结论:Rg1在大鼠的各个肠段的吸收无显著性差异,Rg1可能不是P-糖蛋白的底物.
作者:李昊;孙建国;谢海棠;王睿;吕华;王广基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建立大鼠肝微粒体蛋白含量以及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系含量与活性测定的紫外和荧光分光光度方法.方法:应用差速离心法提取大鼠肝微粒体,Lowery法测定肝微粒体蛋白浓度,应用紫外和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系含量及活性.结果:牛血清白蛋白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为25~250 mg·L-1,低检测限为 25 mg·L-1,相关系数r为 0.9975;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细胞色素P450和细胞色素b5含量及NADPH-CytC还原酶活性的结果显示方法灵敏;测定氨基比林N-脱甲基酶、红霉素N-脱甲基酶活性的甲醛标准曲线,线性范围为 0.05~0.5 mmol·L-1,低检测限为 0.05 mmol·L-1,相关系数r为 0.9988;测定7-乙氧基香豆素脱烃酶活性的resorufin标准曲线线性范围为1~8 μmol·L-1,低检测限为 1 μmol·L-1,相关系数r为 0.9998.结论:紫外和荧光分光光度方法测定大鼠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系中6种酶的含量及活性的灵敏可靠,重复性较好.
作者:朱曼;王睿;张永青;梁蓓蓓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通过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 6 min 步行试验(6MWT)的距离和血清脑利钠肽(BNP)水平的观察,探讨6MWT和BNP水平对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功能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测量51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衰组)的6MWT距离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BNP-32浓度.并以30例健康成人为对照组.结果:心衰组的6MWT距离 380.3±121.7 m 明显低于对照组 546.8±128.5 m (P<0.01).心衰组BNP水平 758.3±289.5 ng·L-1明显高于对照组 109.3±37.6 ng·L-1 (P<0.01).NYHA心功能Ⅱ级的6MWT距离 425.0±105.8 m 明显低于Ⅲ级 335.6±126.1 m (P<0.01).NYHA Ⅱ级的BNP水平 638.5±224.5 ng·L-1明显高于Ⅲ级 878.0±334.0 ng·L-1 (P<0.01).6MWT距离<300、300~374.9、375~449.9 和< 450 m 患者的BNP水平分别为 988.9±202.6、768.6±217.4、657.5±185.0 和 506.9±198.4 ng·L-1 (P<0.01);6MWT的距离与BNP水平呈负相关(r=-0.752,P<0.01).结论:6MWT和BNP水平测定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功能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陈协兴;洪华山;陈良龙;郑关毅;王一波;江琼;董现锋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竹叶的水溶性提取液对小鼠的抗氧化及体外清除羟自由基(·OH-)的作用.方法:7月龄小鼠给予竹叶提取液(8,12 g·kg-1,ig),连续 30 d 后,采用生化方法测定小鼠全血的超氧化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物酶(GSH-Px)活性,并检测小鼠心、肝、脑组织中脂褐质(LF)、丙二醛(MDA)和SOD含量.采用体外抗坏血酸体系产生·OH-的原理,观察竹叶提取液清除·OH-的作用.结果:给予竹叶提取液的小鼠心、肝、脑组织和全血中SOD及GSH-Px活力显著提高,而MDA和LF含量则明显下降.竹叶提取液亦能清除抗坏血酸体系产生的·OH-,且·OH-的清除率呈明显的量效相关性(r=0.976).结论:竹叶提取液具有直接清除机体·OH-,且能提高组织中抗氧化酶的活性,抑制自由基损伤,防止脂质过氧化的作用.
作者:马世玉;李莉;吴基良;姚旌旗;罗德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阿霉素(ADR)体外诱导人乳腺癌化疗敏感细胞(MCF-7/S)凋亡与去磷酸化RB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MTT比色法检测ADR对体外培养的MCF-7/S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同时应用末端标记(TUNEL)法观测ADR对MCF-7/S细胞凋亡程度的影响.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去磷酸化RB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ADR抑制MCF-7/S细胞增殖呈剂量依赖性, 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 0.128 mg·L-1;ADR作用组MCF-7/S细胞的凋亡率 (apoptotic rate, AR)为 0.261,较对照组(0.045)明显增高(P<0.01); ADR作用组MCF-7/S细胞的去磷酸化RB蛋白表达量MOD(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area(阳性面积相对比)均数是987±207,较对照组132±32显著增高(P<0.01); ADR能促进MCF-7/S细胞内去磷酸化RB蛋白的表达.在ADR作用组,MCF-7/S细胞的凋亡率与去磷酸化RB蛋白表达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ADR抑制MCF-7/S细胞增殖和诱导MCF-7/S细胞凋亡可能与细胞内去磷酸化RB蛋白表达水平有关.
作者:王文武;欧阳学农;姜浩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血性脑脊液(BCSF)对培养的微血管内皮细胞(brain microvessel endothelial cells,BmvECs)损害作用和蜕皮甾酮(ecdysterone, EDS)的干预效应.方法:将培养的BmvECs分为对照组、BCSF组和EDS组,通过病理形态学改变、细胞计数、MTT比色法和流式细胞仪细胞周期分析评估其损害和增殖状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BCSF组内皮细胞出现明显的病理形态学改变,贴壁细胞数量减少,MTT吸光度下降,G0~G1 期细胞比例减少.EDS对BCSF所致上述内皮细胞改变有一定的改善作用.结论:EDS对BCSF所致的内皮形态和增殖损害具有保护作用,可能在慢性脑血管痉挛治疗中具有一定作用.
作者:陈志;朱刚;唐卫华;刘智;吴南;王宪荣;冯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观察rhGLP-1(7-36)对正常动物的降血糖和促胰岛素分泌作用以及该作用的葡萄糖依赖性.方法:用不同动物模型 sc不同剂量的rhGLP-1(7-36)后,收集血清,测定血糖值及胰岛素值.结果:正常C57小鼠和家兔sc不同剂量的rhGLP-1(7-36)后,血糖和胰岛素分泌均无明显改变,提示rhGLP-1(7-36)并不影响血糖正常动物的胰岛素分泌及血糖;对于给糖负荷动物, rhGLP-1(7-36)使其胰岛素分泌增加,并进而使升高的血糖明显降低,表明rhGLP-1(7-36)具有明显的葡萄糖依赖的促胰岛素分泌作用.在C57小鼠和家兔糖耐量实验中发现,rhGLP-1(7-36)16 μg·kg-1使糖负荷家兔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升高曲线明显降低,说明rhGLP-1(7-36)能明显增加动物对糖的耐受.结论:rhGLP-1(7-36)通过葡萄糖依赖的胰岛素分泌作用降低过高血糖,而不降低正常血糖,同时用量小,起效快,安全性高.
作者:乐嘉静;李湛君;邱财荣;宫泽辉;徐康森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观察5-氟尿嘧啶(5-FU)、表阿霉素(E-ADM)和丝裂霉素(MMC)体外对胰腺癌细胞(Aspc-1及Bxpc-3)的作用和药物联合应用时的相互作用.方法:采用MTT测定法观察5-FU、E-ADM和MMC单用及合用时对细胞的抑制作用,并应用中效原理判定药物合用的效果.结果:单用或者合用时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其对细胞的抑制作用也增加,5-FU和MMC合用于Aspc-1细胞株,当效应为 0.84 时CI为1,大剂量时(效应大于 0.84)是协同作用(CI<1),小剂量时(效应小于 0.84)是拮抗作用(CI>1).MMC和E-ADM合用时表现为轻度的拮抗作用.5-FU和MMC、MMC和E-ADM合用于Bxpc-3,当效应分别为 0.49、0.62 时CI为1,大于此效应表现为轻度拮抗(C>1),小于此效应则相反.5-FU和E-ADM合用对两株细胞量效曲线图的形态相似表现为轻度的拮抗作用,随着效应的增加拮抗作用略有下降.结论:药物的相互作用与药物浓度有关,药物及细胞株的不同其量效曲线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动脉灌注或保留导管持续灌注以提高化疗药物局部浓度能够改善胰腺癌的化疗效果.
作者:邹君杰;冯耀良;施海彬;戴存才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国产加替沙星片剂在健康男性志愿者中的药代动力学及生物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4名男性受试者按双交叉随机开放试验设计,每名受试者单次空腹口服国产或进口片剂 400 mg,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血药浓度和尿药浓度.结果:受试者单剂空腹口服国产和进口加替沙星片剂后体内过程均符合血管外二室模型,平均血药高峰浓度(Cmax)分别为 4.45±1.04 和 4.05±0.85 mg·L-1,平均达峰中位时间(Tmax)分别为 0.75(0.5,3) h 和 0.75(0.5,2.5) h,平均消除半衰期(T1/2β)为 6.97±1.08 和 7.19±0.91 h,平均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分别为 31.99±3.80 和 32.11±3.37 mg·h-1·L-1.48 h 内平均累积尿排出率分别为(79.47±6.00)%和(79.59±5.89)%.与进口片剂相比,两制剂间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相近,其差异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其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9.74±7.42)%.结论:受试者单剂空腹口服国产加替沙星片剂 400 mg 后体内过程符合血管外二室模型,其有效血药浓度维持时间长,原型药物在尿中排出率高.与进口片剂具生物等效性.
作者:张菁;郁继诚;曹国英;施耀国;吴菊芳;陈章景;张婴元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临床试验数据和安全监察的目的是保证受试者的安全,数据的有效性,以及当明显的受益或风险被证实时,或试验不可能成功获得结论时,适时中止试验.所有的临床试验都应制定数据和安全监察计划;必要时需要建立数据和安全监察委员会.数据和安全监察的方法和强度应该与临床试验的风险以及试验规模和复杂程度相当.监察范围涉及试验实施的质量,以及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数据.监察类型包括对试验主要结局指标等监察项目进行连续地累积性评估和中期分析.
作者:邹建东;熊宁宁;汪秀琴;刘芳;蒋萌;符为民 刊期: 200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