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莉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门诊局麻手术病人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9-12月份160例门诊手术病人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80例,实验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观察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术前紧张度明显高于实验组,术后实验组的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呼吸困难、面色苍白、晕厥等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护理干预使手术病人术前对疾病环境等基本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而使手术接受度明显提高,不良的心理反应降低。
作者:孙朝英 刊期: 2016年第04期
调查分析新入职护士(工作时间≤1年)对护理安全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及培训需求,为进一步开展新入职护士安全知识培训提供参考。采取整群取样的方法,应用本研究小组自行编制的“护理安全知识认知情况及培训需求调查表”,对某院2013-2015年度新入职的47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新入职护士对安全相关知识的认知状况较差,对护理安全相关知识培训的需求较高,可参照调查结果制定培训计划和培训方式,以提高培训效果。
作者:孙小丽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肺间质改变为主的继发性肺结核的CT表现。方法:选取某医院40例患者CT影像资料进行分析,40例患者必须经临床确诊为继发性肺结核,且主要症状为肺间质改变所引发的。结果:40例继发性肺结核发病区间主要集中在两肺上叶,其中17例明显表现为肺间质改变,另23例沿支气管呈节段性分布,界限清楚。经过常规抗结核治疗后,肺间质改变均有不同程度的吸收好转。结论:从CT检查报告中,能够直观的了解肺间质病变的特点,为继发性肺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方向。
作者:练小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红外线额式体温计(额温计)测量体温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住院患者40例,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比较红外线额温计和水银体温计测量的腋温之间的差异。评价:红外线额式体温计的测温价值。结果:40例患者同时应用红外线额式体温计与水银体温计测量体温,其中水银体温计测出的温度为(36.42±0.38)℃,红外线额式体温计测出的温度为(36.47±0.4)℃,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外线额式体温计与水银体温计都能准确反映人体的体表温度。
作者:秦梅;马燕舞;刘宁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术前眼球运动训练在白内障手术效果的支持。方法:对161名白内障患者进行有效的术前眼球运动训练。结果:161例患者经过术前眼球运动训练,手术效果良好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白内障患者手术前进行眼球运动训练,可使患者术中很好的配合手术,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马新荣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联合CT判断胰头癌可切除性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胰头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检查分CT组(25例)、联合EUS组(32例),行回顾性阅片,结果行对照研究。结果:CT组和联合EUS组切除率为64.0%和9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组术中6例血管侵犯,联合EUS为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组2例区域淋巴结转移,EUS组为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组3例术中远处转移, EUS组为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组准确分期14例(56%),联合EUS组为26例(8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US组可切除性评估及准确分期,血管受侵及淋巴结转移判断的临床价值高于CT组;但对远处转移的判断并无差别。
作者:马中林;赵本泉;吴伟;项建斌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饮食自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50例,以随机抽样方法分为对照组(25例)和观察组(25例),分别采用常规饮食干预和在此基础上加用饮食自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糖、血脂指标及GQO-LI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糖指标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脂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前(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干预后GQO-L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干预前(P<0.05)。结论:饮食自理干预用于糖尿病患者可有效调节血糖和血脂指标,改善日常生活质量。
作者:李爽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临床诊断附睾结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经手术后病理证实为附睾结核患者20例,对其声像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附睾结核声像图特点主要有附睾头、体、尾不同程度肿大,形态失常,回声不均匀,睾丸鞘膜腔积液,阴囊壁冷脓肿及窦道形成。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分辨率高,无辐射损伤,可以作为附睾结核首选检查方法及评判抗结核治疗疗效的重要方法。
作者:韦天军;江峰;朱向明;李国杰;胡丹丹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分析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的有效护理干预措施和效果,以有效的指导其实践应用。方法:研究对象120例,均为某医院2014年5月-2015年7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根据其治疗期间接受的不同护理方案,将120例患者分成观察组(60例,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方案)和对照组(60例,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经对两组患者的护理对比分析,观察组患者的咳嗽、喘息、咳痰、体温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治疗期间的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地促进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有助于治疗,值得临床重视。
作者:庹静;李金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当前病区药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方法:将某医院药房2013年6月-2014年5月期间设为规范管理实施前组,2014年6月-2015年5月作为规范化管理实施后组,对比实施规范化管理前后组药品管理质量。结果:实施规范化管理前后,药品不合理摆放、超过有限期未处理等发生率对比,差异均明显,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病区规范化管理,有利于维护药品的安全,确保用药安全,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夏明红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比较超声实时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与传统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16例拟实施PICC置管化疗的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58例),观察组是采用超声实时引导下的改良Seldinger技术穿刺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置管。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机械性静脉炎和血栓形成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穿刺点渗血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实时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行PICC置管一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值得在肿瘤患者化疗中进行推广。
作者:罗昭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回顾分析某医院住院的10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临床资料,从患者一般资料、实验结果等方面展开分析,对影响预后的因素实施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TBM预后不良主要受到存在肢体瘫痪、GCS评分低、异烟肼量少、联合用药中没有使用呲嗪酰胺、激素和鞘内注射有关,临床医生必须充分了解上述危险因素,对改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提升治愈率产生重要影响。
作者:汪中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欣母沛应用对高危孕产妇剖宫产围手术期出血量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某医院收治行剖宫产分娩高危孕产妇130例分为对照组(65例)和欣母沛组(65例),分别给予分娩后缩宫素与欣母沛注射;比较两组产妇临床疗效,围手术期出血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欣母沛组产妇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欣母沛组产妇术中、产后2h及24h出血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产妇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欣母沛应用于行剖宫产高危孕产妇可有效减少围手术期出血量,增强子宫收缩效果,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作者:汪慧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临床药学在减少中药不良反应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某医院2014年10月-2015年9月期间应用临床药学干预,从两个时间段内各抽取1000例中药用药案例,对比两个时间段内的中药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应用临床药学干预前,医院中药用药案例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036%,明显高于应用临床药学干预后的0.015%(P<0.05)。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中药剂型(P<0.05),静脉滴注给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给药途径(P<0.05)。结论:通过临床药学干预,可有效减少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中药用药的安全性。
作者:付雪薇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循证护理模式对脊髓损伤并发症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某医院收治的36例脊髓损伤并发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常规组,每组18例,观察组给予循证护理,常规组给予常规外科护理,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住院时间。结果:两组均无死亡病例,临床疗效方面观察组患者明显优于常规组,常规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长于观察组,但常规组患者的每日平均治疗费用比观察组低。结论:循证护理通过找到循证制定相对应的护理干预方案,能有效的改善脊髓损伤并发症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的临床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欧阳琴 刊期: 2016年第04期
北美放射学年会将于2016年11月27日-12月2日在美国伊利诺斯州芝加哥市举行,安徽省立医院西区影像科多人向学会投稿,其中韦超、王传彬及吴瑶媛医师的论文被学会接受,2人将做大会发言,1人参与教育展板展示。
作者:王婷婷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骨科感染伤口治疗中应用持续负压密封引流(VSD)技术的疗效和护理情况。方法:选择某医院58例骨科感染伤口患者治疗中应用VSD技术为观察组,同期采用常规换药引流的69例患者为对照组;经过治疗和护理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创面生长和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换药次数、住院时间、1周创面减小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持续VSD能够充分引流坏死物质及渗液,对伤口的愈合及防治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张丽霞;张凡;杨媚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抽取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42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1例)用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实验组(21例)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治理的前提下,合并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采用IABP治疗后,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均有所上升,实验组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采用急诊冠脉介入时,引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能减少血管闭塞率,降低患者病死率,值得临床医生大力推广。
作者:彭安洋;沈万贵;刘东育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患者在清醒麻醉下,经内镜5-氟尿嘧啶(5-FU)缓释化疗粒子治疗晚期上消化道肿瘤的临床疗效优势近期疗效。方法:37例上消化道肿瘤晚期患者,肿瘤均为隆起型腺癌,患者均未进行手术或放化疗处理。在内镜直视下,将5-FU粒子密集或多点植入肿瘤结节及其周围浸润组织,平均注射45~60粒(约120~150mg)。结果:37例晚期上消化道肿瘤患者有不同程度临床症状缓解,术后1~2个月随访内镜显示,33例(89.2%)肿块有程度不等的缩小、局限、平坦,消化道梗阻减轻。术后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无明显异常,未见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内镜直视下,植入缓释5-FU粒子化疗,可明显改善晚期上消化道肿瘤患者的临床症状,限制肿瘤生长,且不良反应不明显,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优势。
作者:孙曙辉;龚明辉 刊期: 2016年第04期
日前,安徽省2015年度科学技术奖评选揭晓,六安市人民医院烧伤整形外科主任赵遵江带领团队开展的科研项目《双叶指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掌侧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授予“安徽省2015年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这是六安市医疗系统近年来再次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殊荣,也是2015年度全市各行各业仅有的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两项中的一项。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