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上海市老年人饮食行为及影响因素

刘弘;郭红卫;高围溦;吴春峰

关键词:老年人, 饮食习惯, Logistic模型
摘要:目的 通过对上海市老年人的饮食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评价该市老年人的饮食行为,并探讨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以1 248名60~75岁的上海市老年人为调查对象,采用现况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分析老年人饮食行为及影响因素;采用量化分级的方法,评价饮食行为及其认识.结果 上海市老人中有60.3%存在不良的饮食行为,50.1%不吃奶制品,21.3%忌口挑食,19.2%过量饮酒;老年人早餐饮食规律性比较好,不吃早餐的老人不足3.1%.上海市老人选择食物的顺序依次为口味、个人喜好、食品卫生、营养等.有50%以上的老人吃保健食品.饮食行为越好的老人,饮食结构越好.性别、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收入、运动量、生活压力对老年人饮食习惯有影响.结论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上海市有60.3%以上的老年人饮食行为不合理,有必要加以改善.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杂志相关文献
  • 济南市城乡结合部居民高脂血症知晓率及高脂血症知识知晓情况调查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饮食习惯的改变,高脂血症也呈明显上升的趋势.有关调查显示,我国35岁以上人群中血脂异常患病率约为25%[1].在我国心血管疾病居死因的第1或第2位,大量流行病学及临床观察表明,血脂异常是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病的重要因素[2].据报道,胆固醇下降20%以上,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降低30%[3].笔者通过对济南市城乡结合部居民的高脂血症患者的知晓率、遵医情况及高脂血症相关知识知晓情况的调查,以期为高脂血症防治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作者:冯月秋;王束玫;高莉洁;常彩云;房学强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天津市慢性病防制人力资源现状的调查

    为了解目前天津市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从事慢性病防制的人力资源现状,掌握基层实际情况,笔者于2006年3月开展了本项调查.

    作者:纪艳;沈成凤;张忠琴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全国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示范点基本情况调查

    目的 了解2004年全国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示范点机构、人员、经费和保障机制、开展主要工作等基本情况,明确今后的工作方向.方法 采用自填问卷的方式对32个全国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示范点进行调查.结果 31个示范点慢性病防治人员共计1 480人,92.8%为初级、中级和无职称人员;医护人员数量少,兼职和聘任人员超过1/3,52%的示范点每万人医护人员数不足2人;各点人员培训不均衡,53.9%的培训集中在2个示范点,其他29个示范点的培训量少,省级培训明显偏少;8个(25%)示范点能综合开展人群健康教育、高危人群的多种危险因素干预和多种病种的患者管理工作;示范点政府拨款普遍不足,近50%的示范点政府投入比例低于30%.结论 示范点机构、人员初具规模,防治模式初显雏形,但各示范点人力资源不足,培训量少且不均衡,经费不足,综合防治工作发展不平衡.建议明确职责任务,建立考评制度,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综合防治能力,落实慢性病防治工作内容,加强政府投入.

    作者:白雅敏;周敏茹;陈波;李凌;王文绢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57例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死病变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分析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死病变(CTO)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825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的57例CTO病变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7例患者中,单支病变11例,双支病变29例,三支病变17例.在70支病变血管中,无前向血流通过44支,少量血流通过26支;前降支病变32支,回旋支病变16支,右冠状动脉病变22支;闭死时间≤3个月41支,>3个月29支;闭死长度≤20 mm 43支,>20 mm 27支;闭死末端形态呈鼠尾状42支,呈刀切状28支;70支完全闭死血管成功植入支架57支,PCI成功率81.4%.结论 对心肌梗死患者尤其是合并糖尿病的男性患者,早期进行冠状动脉造影,选择适当的病例及病变,对预防CTO形成及提高PCI成功率具有积极的作用.

    作者:孙晓宁;张振刚;李爱华;龚开政;骆秋平;严俊峰;王顺娣;王凌云;凤以良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1975-2004年上海市金山区糖尿病死亡率及其疾病负担的趋势分析

    糖尿病是严重威胁居民生命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至2005年已成为上海市金山区居民第5位死因.为了解金山区居民糖尿病死亡率及其所造成的疾病负担的趋势,并为进一步采取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对1975-2004年金山区糖尿病死亡情况进行了分析.

    作者:朱晓云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的保护作用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对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糖尿病合并有轻、中度肾功能损害的病人60例,在给予常规糖尿病治疗的同时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血管紧张索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合并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治疗,观察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血压、血肌酐及24 h尿蛋白的变化.结果 3组治疗前24 h尿蛋白分别为(680±45)、(650±76)、(720±40)mg,治疗后分别为(450±50)、(42±65)、(300±35)mg.3组患者均显著降低了尿蛋白的排泄,各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联合治疗组减少尿蛋白排泄更为明显(P<0.01),且联合治疗组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联用能更好地起到肾脏保护的作用.

    作者:何新霞;韩卫红;薛燕;王红燕;王乐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社区高血压人群尼阿氢卡治疗方案的疗效研究

    目的 研究尼阿氢卡(NAHC)方案治疗社区高血压人群的效果.方法 对门诊确诊的3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NAHC方案治疗6个月~4 a后观察效果.结果 3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的290例(占96.7%)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10例(占3.3%)血压控制在159/99 mm Hg以下;心血管危险分层发生了显著变化,低危人群从4.7%上升到34.6%,很高危人群从41.6%下降到6.7%.结论 NAHC方案疗效好,不良反应少,推荐作为社区高血压人群治疗方案.

    作者:卞红益;王龙海;徐国权;袁继春;张宝安;钱印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北京市房山区高血压流行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房山区高血压流行现状及存在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18岁以上居民969人,其中956人(98.66%)进行血生化指标检测.结果 该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35.0%,标化患病率为37.7%,其中男性患病率为42.5%,女性患病率为29.6%.该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为73%,高血压的诊断率为53%.随着年龄的增长,高血压患病率有上升趋势(χ2=109.053,P<0.01),且与吸烟、体质指数、糖尿病、高脂血症关系密切.结论 房山区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北京市平均水平.

    作者:赵清水;张琼;王化金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性别及年龄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目的 探讨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性别及年龄对心率变异性(HRV)时域指标的影响.方法 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391名,男183例,女208例,年龄40~70岁.分为40岁~、50岁~、60岁~年龄组.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测定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全部正常窦性R-R间期值的标准差(SDNN);全程按5 min分成连续的时间段,先计算每5 min正常R-R间期的平均值,再计算所有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全程按5 min分成连续的时间段,先计算每5 min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再计算所有标准差的平均值(SDNNI).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SDNN、SDANN、SDNNI男性高于女性,在40岁~年龄组和50岁~年龄组中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60岁~年龄组中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女性年龄与SDNN(r=-0.374)、SDANN(r=-0.319)、SDNNI(r=-0.271)呈负相关,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年龄与SDNN(r=-0.273)、SDANN(r=-0.293)、SDNNI(r=-0.369)、全部相邻R-R间期差的均方根(rMSSD,r=-0.317)、24 h内差值超过50 ms的连续正常获得R-R间期数所占的百分数(PNN50,r=-0.264)呈负相关,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性别和年龄与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经统计学分析,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作者:单春艳;王佩显;陈莉明;于德民;张宏;徐蔷;周洪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上海市浦东新区社区糖尿病分组管理干预效果评价

    目的 评价糖尿病分组管理干预实施15个月后的效果.方法 通过在11个社区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对其中筛选出的1 607名确诊2型糖尿病病人进行登记,实施分组管理.由医务人员定期(间隔1~3个月)进行空腹血糖监测及饮食、运动指导.实施15个月后,比较管理前后病人血糖监测、运动、用药行为及体质指数、腰围、臀围、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与管理前相比,15月后进行分组管理的病人在规律服药(干预前94.6%,干预后97.1%)、轻中度体力活动(干预前76.5%,干预后80.7%)有显著改善;收缩压[干预前(130.95+14.66)mm Hg(1 mm Hg=0.133 kPa),干预后(129.58±12.60)mm Hg]、舒张压[干预前(79.41±8.52)mm Hg,干预后(78.24±7.61)mm Hg]、空腹血糖[干预前(7.72±2.4)mmol/L,干预后(7.52±2.23)mmol/L]均有下降(P<0.05),其他指标未见明显改变.结论 糖尿病分组管理干预在行为改变、血压及血糖控制上有一定效果.

    作者:阮晓楠;傅东坡;邱桦;张鸿;傅灵菲;冯莉莉;李晓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696例西藏干部超重肥胖患病率及其分布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及饮食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使肥胖和超重的患病数增多.大量流行病学及临床观察表明,肥胖和超重、高血压、血脂、血糖异常是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重要因素[1].笔者于2004年10月-12月对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干部保健门诊进行体检的696名干部进行了超重肥胖调查.

    作者:闫敏;陈勇;关志峰;杨荣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血糖生成指数食物在健康与疾病防治中的意义

    血糖生成指数是衡量食物引起餐后血糖反应的一项有效指标.测定各类碳水化合物的血糖生成指数,对于指导人们的日常膳食,改善糖尿病人、心脑血管病病人和肥胖者等的健康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血糖生成指数选择食物,对人体生理和代谢等产生显著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其身心健康,从而在某些慢性病的防治中起作用.旨在强调血糖生成指数食物对于疾病人群的意义及其对于健康者的潜在益处.

    作者:杨军红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天津市农村居民超重与肥胖现况分析

    目的 对2004年天津市农村居民健康体检的3 202 962名农村居民进行超重和肥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为降低农村居民的超重和肥胖率,减少各种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提供依据.方法 将天津市2004年农村居民健康体检人群分为3个年龄组,7岁以下年龄组应用Z评分法,7~17岁年龄组应用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质指数值分类标准,18岁以上应用中国成人超重、肥胖筛查标准,对农村居民身高、体重的人群和地区分布作一分析,经人口标化后与全国2002年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一类农村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0~6岁儿童的超重率为5.48%,肥胖率为12.76%,;7~14岁儿童的超重率为11.97%,肥胖率为9.30%;15岁及以上人群的超重率为26.7%,肥胖率为13.62%.天津市各组农村居民的超重、肥胖率均高于全国一类农村水平.通过多因素分析发现,影响天津市农村居民超重肥胖的因素有年龄、性别(女性肥胖率明显高于男性)、地区、文化程度(文化程度越低,肥胖率越高)、饮酒.结论 超重肥胖已成为天津市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预防与控制超重肥胖应成为农村地区防治慢性病的关键之一.

    作者:田惠光;解鸿翔;宋桂德;张宏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重庆市九龙坡区2002-2005年恶性肿瘤死亡状况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和我国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居民死因已经从传染性疾病为主转变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慢性病尤其是恶性肿瘤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为了解重庆市九龙坡区恶性肿瘤的死亡状况,为制订恶性肿瘤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笔者根据2002-2005年重庆市九龙坡区全死因调查资料,对该地区恶性肿瘤死亡状况作了分析.

    作者:邓世敏;曹彪;龙前进;刘显忠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2004-2005年天津市四种慢性病发病、死亡报告分析

    天津市自1984年率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对恶性肿瘤等4种慢性病的报告监测工作.笔者对2004-2005年发病数据进行分析,以了解慢性病发病情况.

    作者:张忠琴;宋桂德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济南市历城区城乡居民高血压流行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

    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也是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为了解历城区城乡居民高血压的流行现状与分布特征,研究影响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本文对济南市历城区城乡居民高血压的患病特点和相关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为开展城乡居民高血压社区防治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

    作者:王创新;李兆民;赵云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诠释慢性病涵义拓宽防治研究范畴

    科技进步和社会实践,不断开阔人们的视野,深化人们的认识.笔者关注慢性病流行病学和防治研究已近30年,日益感到对慢性病涵义的界定还有商榷的必要.

    作者:李绍忱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天津市伤害监测分析与控制措施的探讨

    目的 分析天津市伤害流行的特点和分布,为开展伤害干预奠定基础.方法 由全市各级各类临床医院每日填写急、门诊和住院伤害病例报告卡,辖区防病站每月收集、录入上报,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全市监测数据的整理分析及信息发布.结果 启动伤害监测的前6个月,共报告伤害病例33 924人,男性为22 996例,占67.79%;女性10 928例,占32.21%;天津市伤害原因的前5位是跌倒、机动车交通事故、暴力(斗殴)、撞伤(击伤)和坠落.结论 伤害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均有发生,但各种伤害具有不同的高危人群,应在伤害监测的基础上,针对性的开展预防控制.

    作者:江国虹;纪艳;沈成凤;潘怡;杨溢;赵焕英;王淼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2型糖尿病患者正常糖耐量一级亲属红细胞膜胰岛素受体变化及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正常糖耐量一级亲属(NFDR)红细胞膜胰岛素受体变化及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方法 102例2型糖尿病患者正常糖耐量一级亲属作观察组,60例无糖尿病家族史的非糖尿病患者作对照组,测定空腹血糖(FPG)、胰岛素(FINS)、血脂、餐后2 h血糖(2 h PG)、2h胰岛素(2 h INS),并检测高、低亲和力红细胞膜胰岛素受体数目(R1、R2)和高、低亲和力常数(K1、K2),同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IRI).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正常糖耐量一级亲属R1、R2明显低于对照组;2 h PG、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胆白胆固醇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FINS、IRI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质指数、三酰甘油、R1、R2是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正常糖耐量一级亲属胰岛素抵抗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正常糖耐量一级亲属存在明显胰岛素抵抗,且与红细胞膜胰岛素受体数目的 减少有一定关系.

    作者:于健;林枫;苏珂;龙艳;周素娴;周燕;胡永玲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2004年山东省部分农村成人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调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以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为主的慢性病已成为我国越来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研究证实,慢性病的发生与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有关[1].为了解山东省部分农村成人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的现状,为制定慢性病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2004年10月在烟台蓬莱市、淄博沂源县、枣庄薛城区进行了成人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调查.

    作者:郭晓雷;李维卡;张吉玉;鹿子龙;刘海燕;付振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杂志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