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泰州市医疗机构污水监测结果

刘波;李晨;杨华梅;杨建国

关键词:医院污水, 粪大肠菌群, 理化指标, 消毒
摘要:目的 了解泰州市医疗机构排放污水消毒质量,以便加强管理.方法 用微生物检验和理化分析方法进行了随机抽样检验.结果 2004~2007年泰州市12所医疗机构排放污水在消毒后粪大肠菌群指标合格率波动在80%~97.7%.消毒后污水中总余氯大值为500 mg/L,远远超过了标准上限值(10 mg/L),其中总余氯量≥10mg/L的医疗机构占42.3%.不同医院污水性质有明显差别,pH值低为2.1,大为11;氨氮含量大64;色度大150;COD高1063 mg/L,合格率普遍较低.结论 泰州市医疗机构污水处理质量合格率较低,理化指标不稳定,主要是加氯量没有严格控制.
中国消毒学杂志相关文献
  • 驻马店市餐饮业餐饮具消毒监测结果

    为了解驻马店市餐饮业餐饮具消毒效果,进一步加强餐饮具消毒监督监测,预防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事故发生,保护广大消费者身体健康,2007年4~9月,对驻马店市驿城区和开发区餐饮单位餐饮具进行了抽样监测.

    作者:孙先录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

    目的 了解本医院分离的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为控制院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API20NE鉴定系统和K-B琼脂扩散法,对分离到的69株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临床分离的69株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分离自痰标本占49.28%,分离自血液标本占20.29%.该菌株对氨曲南、丁胺卡那、庆大霉素等16种抗生素耐药率多数达到98.55%;对复方新诺明、美洛培南、米诺环素耐药率低,依次为2.9%、1.45%、1.45%.结论 医院感染的洋葱伯克霍尔德菌主要分离于痰标本和血液标本,该细菌是一种天然多重耐药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耐药率普遍较高.

    作者:蒋景华;陈文光;章泽豹;陶映;郭亚春;王宗欣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供应室下收下送人员职业危害的观察

    目的 了解供应室下收下送人员及回收、发放车细菌污染的状况.方法 采用现场采样检测方法进行了细菌污染调查.结果 下收下送人员在出发前手表面细菌总数4~8 cfu/cm2,回收、发放车表面细菌总数3~5cfu/cm2.回收、送物后下收下送人员手的表面细菌总数增加到21~176 cfu/cm2,两种车的表面细菌总数增加到8~90 cfu/cm2.下收下送人员用洗皂液规范洗手和75%乙醇擦拭,对手上自然菌消除率达到95%以上.结论 下收下送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双手、用车受到污染,需要规范清洗和消毒措施,预防职业感染.

    作者:曹俊梅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医院消毒与灭菌效果监测

    目的 了解我院消毒与灭菌质量,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现场抽样和检测方法,对医院不同对象消毒与灭菌质量进行了检测.结果 2003~2007年连续5年我院室内空气消毒合格率87.06%~97.02%.物体表面卫生合格率86.30%~96.55%;工作人员手合格率76.04%~95.83%;使用中的消毒剂合格率71.42%~99.38%:无菌物品灭菌质量和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效果监测合格率94.07%~100%;一次性使用物品检测合格率100%;内镜检测合格率86.65%~100%;口腔器材检测合格率100%.结论 该医院消毒与灭菌质量合格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灭菌质量需要提高,应加强管理.

    作者:张萍;王云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醋酸氯己定溶液作为新生儿暖箱内湿化液的临床应用

    目的 观察低浓度醋酸氯己定溶液作为新生儿暖箱内湿化液的临床应用,防止细菌污染.方法 采用细菌检验方法对不同浓度醋酸氯己定湿化液进行了检测,同时与凉开水作平行比较.结果 含量为5000 mg/L和1000mg/L醋酸氯己定溶液作为湿化液,在24 h内无菌生长,48 h后带菌率9.62%,72h后带菌率为13.46%.用凉开水作为湿化液,12h后带菌率为30.76%,24 h后带菌率为53.84%.经分离鉴定,凉开水组检出大肠杆菌4例,微球菌2例,铜绿假单胞菌3例,微小单胞菌2例以及肺炎球菌、草绿色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各1例.氯己定溶液检出微球菌4例,大肠杆菌3例.结论 低浓度醋酸氯己定溶液作为新生儿暖箱内湿化液有较好杀菌抑菌效果.

    作者:杨金学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四种复方聚六亚甲基双胍消毒剂对白色念珠菌杀灭效果比较

    目的 比较几种以盐酸聚六亚甲基双胍为主要成分的消毒剂杀灭白色念珠菌的效果.方法 采用悬液定量杀菌试验方法进行了实验室观察.结果 以含500mg/L聚六亚甲基双胍与双癸基二甲基氯化铵组成复方消毒剂和聚六亚甲基双胍与醋酸氯己定组成的复方消毒剂对悬液内白色念珠菌作用1 min,平均杀灭对数值均4.00.用聚六亚甲基双胍与乙醇组成的复方消毒剂对白色念珠菌作用3 min,或用聚六亚甲基双胍与苯扎溴铵组成的复方消毒剂作用5 min,平均杀灭对数值均4.00.用含量1000 mg/L单方聚六亚甲基胍对白色念珠菌作用7 min,平均杀灭对数值为2.45.结论 4种复方聚六亚甲基胍消毒剂对白色念珠菌的杀灭效果均较单方聚六亚甲基双胍明显提高,聚六亚甲基双胍与双癸基二甲基氯化铵或与醋酸氯己定组成复方消毒剂杀菌效果更好.

    作者:崔玉杰;张春长;陈素良;韩艳淑;孙克勤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泰州市医疗机构污水监测结果

    目的 了解泰州市医疗机构排放污水消毒质量,以便加强管理.方法 用微生物检验和理化分析方法进行了随机抽样检验.结果 2004~2007年泰州市12所医疗机构排放污水在消毒后粪大肠菌群指标合格率波动在80%~97.7%.消毒后污水中总余氯大值为500 mg/L,远远超过了标准上限值(10 mg/L),其中总余氯量≥10mg/L的医疗机构占42.3%.不同医院污水性质有明显差别,pH值低为2.1,大为11;氨氮含量大64;色度大150;COD高1063 mg/L,合格率普遍较低.结论 泰州市医疗机构污水处理质量合格率较低,理化指标不稳定,主要是加氯量没有严格控制.

    作者:刘波;李晨;杨华梅;杨建国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 了解某综合医院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控制医院感染.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和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经对228例病例与284例对照病例的研究分析,某医院感染患者的感染部位排在前五位的依次为下呼吸道、上呼吸道、泌尿道、胃肠道、手术切口.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住院天数、入院诊断病症数≥3个、人院次数、气管插管、泌尿道插管、动静脉插管、化疗、激素、高转氨酶、抗菌药物治疗等26种单因素均与医院感染发生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住院天数、科室、使用引流管、输血、静脉留置针、插胃管、高血压、抗菌药物治疗等为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结论 抗菌药物使用、介入性诊疗操作、高血压是某院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

    作者:韩佳音;卢次勇;林立丰;包青松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手术患者血液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对手术患者血液检测结果分析,以便做好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有效控制血液传播疾病.方法 于输血前或手术前抽取静脉血液标本,检测血液传播性疾病因子标志物.结果 连续2年共检测7700份患者输血前或手术前血清,检出273份血清中带有传染性疾病标志物,总阳性率为3.55%.检出HBsAg阳性255份,占3.31%;检出抗-HCV 16份,占0.21%;检出梅毒抗体阳性2份,占0.03%.结论 手术患者群中存在血液传播性疾病感染,应加强手术过程中隔离预防措施;但本次未检出抗-HIV.

    作者:许瑾;安良;柴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殡仪职工手表面微生物监测及清洁消毒方法

    目的 调查殡仪职工手表面带菌状况,探讨适用于殡仪职工手的清洁消毒方法.方法 采用棉拭采样检验方法对北京、广东等6省区25个殡仪馆的201名殡仪职工进行了监测.结果 殡仪职工工作后手上污染菌数大于15 cfu/cm2人数占16.36%;洗手后手上污染菌数大于15 cfu/cm2人数占26.75%.用碘伏消毒后细菌平均下降率为91.56%;酒精消毒后平均下降率为69.70%;甲酚皂消毒后平均下降率为67.55%.结论 殡仪职工洗手不能彻底清除皮肤上的细菌,洗手后用碘伏擦手可保证消毒效果.

    作者:杨德慧;姜思朋;李伯森;周雪媚;李大涛;曾寒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医院消毒管理存在的问题

    消毒是控制医院感染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做好医院消毒灭菌工作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为加强医院消毒工作及控制医院感染管理,必须依据消毒与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法规和标准,找出工作存在的问题,积极促进医院感染的控制工作.

    作者:黄丽菊;梁丽聪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过氧化氢等离子体低温灭菌器灭菌效果评价

    目的 观察过氧化氢等离子体低温灭菌器灭菌效果,评价其在中心供应室实际使用价值.方法 采用灭菌器自检系统和生物指示剂与化学指示剂评价方法进行了检测.结果 连续进行800次灭菌运行,成功完成运行736次,有64次灭菌程序中断.在成功完成灭菌循环中,化学检测全部合格,生物检测培养均为阴性.结论 该过氧化氢等离子体低温灭菌器灭菌效果可靠,灭菌周期短、自检系统严密、能满足供应室l临床灭菌需要.

    作者:陈慧;黄浩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医院的生物膜污染及臭氧在医院消毒中应用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不断完善和规范,医院消毒方法取得不断改进和发展.压力蒸汽、化学消毒剂、紫外线照射等传统消毒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臭氧、酸性氧化电位水、微波、低温等离子体等一些新的消毒与灭菌方法在现代医院消毒中逐步得到推广和应用.本文就经常引起医院消毒失败的生物膜污染问题和臭氧在医院消毒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臭氧水在内窥镜和牙钻消毒中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作者:初里冰;邢新会;于安峰;孙旭临;本杰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桃源县医疗机构消毒效果监测

    为提高消毒工作质量,有效地控制院内感染,我们于2004~2006年对全县各级医疗机构进行消毒效果监测与调查.

    作者:罗敏;郭学清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清洗消毒器集中处理呼吸机管路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清洗消毒机集中消毒处理呼吸机管路的消毒效果.方法 采用目测法和采样检测法对清洗消毒机清洗消毒呼吸机管路的效果进行了检测.结果 对清洗消毒机清洗消毒的1200条呼吸机管路及其配件目测法观察,清洁度合格率达到99.6%.采样清洗消毒后的呼吸机管路及附件共64份,检测存活细菌总数,均未检出存活菌,全部达到高效消毒效果.结论 利用清洗消毒机对全院呼吸机管路进行集中清洗消毒,清洁效果和消毒效果均可达到要求.

    作者:熊桂华;李莲娜;刘玉香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医用空气净化消毒器消毒和净化效果评价

    目的 评价某品牌多因子组合医用空气净化消毒器对室内空气的净化和消毒效果.方法 用多级撞击式空气微生物采样器的采样方法进行了观察.结果 由中效过滤、活性炭和静电吸附以及负离子等多种因子组合的医用空气净化消毒器在模拟现场条件下,启动该机器运行30和60 min,对空气中人工污染的白色葡萄球菌消除率分别为99.93%和99.95%.在现场房间内,连续开机运行30 min,对室内空气中颗粒的清除率达98.5%;开机运行作用60 min,对室内空气中自然菌的消亡率平均为95.63%.结论 该医用空气净化消毒器对室内空气中颗粒物清除、净化和杀菌性能良好.

    作者:崔树玉;赵克义;刘文杰;李子尧;孙启华;徐博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对氯间二甲基苯酚复方消毒剂杀菌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 研究对氯间二甲基苯酚复方消毒剂杀菌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悬液定量杀菌试验方法在实验室进行了观察.结果 用含1000 mg/L对氯间二甲基苯酚复方消毒液对白色念珠菌分别作用3 min和5 min,平均杀灭对数值分别为3.91和4.62.用含500 mg/L和300 mg/L对氯间二甲基苯酚复方消毒液作5 min,对白色念珠菌平均杀灭对数值分别为4.24和2.95.温度由10℃升到30℃均作用10 min,以含500 mg/L的对氯间二甲基苯酚复方消毒液对白色念珠菌杀灭对数值由3.95增加到6.06.消毒液pH值由9.56调整到13.55,作用10 min对白色念珠菌平均杀灭对数值由6.18下降为4.49.菌悬液内含50%小牛血清可使该消毒液杀菌效果下降.结论 对氯间二甲苯酚随浓度增加、作用时间延长、温度的升高杀菌作用增强;但随溶液pH值升高,杀菌效果降低;有机物对该消毒剂杀菌效果有一定影响.

    作者:任哲;王长德;蒋莉;帖金凤;张文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通州区一次性卫生用品生产企业卫生状况调查

    为了保证我区卫生用品生产单位的一次性卫生用品卫生质量,我们对各生产单位生产环境卫生状况进行了调查.

    作者:戚广浩;刘秀军;赵显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手术器械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效果观察

    压力蒸汽灭菌效果可靠,经济快速、环保无毒副作用,是目前医疗器械常用的灭菌方法,其灭菌质量对降低医院感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监测灭菌效果,我们对手术室灭菌后30个手术包内撑开和锁住的止血钳共60把进行了无菌采样和普通细菌培养.

    作者:刘军;易滨;王芳;李慧琼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医院新生儿室环境卫生学监测

    目的 了解医院新生儿室内环境卫生学污染情况,改善卫生消毒质量.方法 采用现场采样检测方法对新生儿室内的环境卫生质量进行了调查.结果 消毒前新生儿室空气细菌超标比较严重,细菌总数平均为698cfu/cm3,物体表面及医务人员手分离出致病微生物.消毒处理后,室内空气合格率提高到85.7%,其他项目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结论 加强新生儿室内环境卫生学管理是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有效的措施.

    作者:田继敏;胥素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中国消毒学杂志

中国消毒学杂志

主管:消毒与灭菌

主办:军事医学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