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酢浆草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吴林菁;冯华;杜强;吴红梅;徐锋;杨烨;王祥培;沈祥春

关键词:酢浆草, ISSR, 遗传多样性
摘要:目的 探讨酢浆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为酢浆草遗传差异的评定及优良种质资源的筛选提供分子水平的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简单序列重复区间(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酢浆草18个居群36个样本及红花酢浆草2个居群4个样本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 从59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10条引物用于PCR扩增,共扩增出89条DNA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78条,占87.64%,平均每个引物扩增条带的数目为8.9条.利用POPGENE1.32和NTSYS-pc软件分析得出40个样本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3888,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3493,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为0.2252;UPGMA聚类结果,在遗传相似性系数0.6558处把供试的40个样本分为4大类.结论 本研究选用的酢浆草样本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酢浆草与红花酢浆草的ISSR遗传多样性差异较明显.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遗忘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及阿尔茨海默病的情感心理理论研究

    目的 研究遗忘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aMCI)及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的情感心理理论.方法 采用眼区读心测试(RMET)任务,分别对22例aMCI患者、20例AD患者、22例正常对照者进行测试,要求被试选择能够表达图片中人物面部表情的情绪词语,并记录其回答正确数,共34幅图片.结果 AD患者的情感心理理论得分(16.65±4.04)表现明显差于aMCI组(22.91±3.70)及正常对照组(24.91±3.93)(P<0.001),但aMCI组及正常对照组两组间的得分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MCI情感心理理论能力是保存的,而AD患者存在情感心理理论障碍.

    作者:高鑫;周珊珊;田仰华;尹长林;汪凯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高血压、氧化应激及维生素D代谢相互间关系的研究进展

    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有研究已证实了高血压是由遗传、环境、神经、内分泌、血液动力学及炎症等共同作用的一个结果.近些年有实验研究指出,氧化应激是引起血管损伤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能是高血压发病机制之一.也有研究指出维生素D与血压调节及心血管活动有关,其缺乏会导致高血压的罹患风险增加,并且维生素D作为一种抗氧化剂能减少血管内皮的氧化应激反应.本文主要就高血压、氧化应激及维生素D 3者的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王伟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小肠Crohn's病患者肠黏膜中DLG1和DLG5表达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小肠型克罗恩病(CD)肠黏膜中DLG1和DLG5的表达以及与临床关联分析.方法 收集CD患者小肠手术切除标本45例,另收集15例小肠肿瘤以及右半结肠肿瘤手术标本中正常小肠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DLG1和DLG5在CD组患者和对照组小肠黏膜上皮组织中的表达,并进行临床观察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CD患者小肠黏膜上皮细胞DLG1主要表达在细胞质中,两组患者DLG1表达部位有明显差别(P<0.01),表达量无明显差别.与对照组比较,CD组患者小肠黏膜上皮细胞DLG5均表达在细胞质中,CD组患者DLG5的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DLG1表达部位和DLG5表达量与CD患者临床特征无明显关联.结论 DLG5表达降低可能参与CD的发病过程.

    作者:杨书红;胡翠;王晶;王兵兵;胡静;梅俏;许建明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热激启动子驱动的真核表达质粒pHSP-shPLK1-GFP的构建与鉴定

    目的 构建热激启动子(pHSP)驱动的靶向敲低Polo样蛋白激酶1(PLK1)的真核表达质粒,并观察其对骨肉瘤U2OS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首先合成热休克蛋白HSP70的启动子,克隆至带有绿色荧光蛋白(GFP)标签的真核表达质粒pEGFP-C1中,利用pHSP替换原有的CMV启动子,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HSP-GFP;其次,利用RNA干扰技术合成以plk1基因为靶向目标的shRNA,将其定向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HSP-GFP中形成重组质粒pHSP-shPLK1-GFP;另外设计一组阴性对照质粒pHSP-NC-GFP,后,利用脂质体Lipo2000转染的方法将质粒转染至U2OS细胞,非热激组细胞正常培养,热激组及阴性对照组细胞42 ℃加热2 h,通过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实验检测GFP的表达,从而确定pHSP的驱动能力,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细胞内plk1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PLK1蛋白表达水平,MTT法检测重组质粒对U2OS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成功构建了pHSP驱动的真核表达质粒pHSP-shPLK1-GFP;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实验结果显示pHSP可正常驱动gfp基因的表达,且GFP蛋白定位在胞质中;Real-time PCR结果显示热激组细胞plk1基因表达量明显降低,与非热激组及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热激组细胞PLK1蛋白表达量比非热激组及阴性对照组低(P<0.05);MTT结果显示热激组细胞的增殖活性被明显抑制,与非热激组及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HSP驱动的真核表达质粒pHSP-shPLK1-GFP能在U2OS细胞中表达,在42 ℃加热条件下,该重组质粒呈现更强的下调plk1基因表达和抑制增殖作用.

    作者:柯友群;程里;余水生;荆珏华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前列地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呼气冷凝液中内皮素-1、白介素-6的影响

    目的 探讨前列地尔脂微球载体制剂(Lipo PGE1)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PH)患者呼出气冷凝液(EBC)中内皮素(ET-1)和白介素(IL-6)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40例COPD合并PH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予以抗炎、解痉、平喘、化痰、吸氧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Lipo PGE1(10 μg/d,静脉滴注,疗程10 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BC中ET-1和IL-6浓度、肺动脉收缩压(PASP)、动脉血PaO2、PaCO2、肺功能FEV1/FVC、FEV1/预计值等相关指标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PASP,EBC中ET-1、IL-6浓度,动脉血PaO2、PaCO2,肺功能FEV1/FVC、FEV1/预计值等相关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EBC中ET-1、IL-6浓度、PASP、动脉血PaCO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P<0.05);动脉血PaO2、肺功能FEV1/FVC、FEV1/预计值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P<0.05);两组患者EBC中ET-1、IL-6水平均与PASP呈正相关性(r=0.672、0.496,P<0.01).结论 Lipo PGE1可以降低COPD合并PH患者EBC中的ET-1、IL-6水平,EBC中ET-1、IL-6可做为COPD合并PH疗效判断指标,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作者:李婕;赵磊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HBV-DNA检测试剂的性能评估与室内质控数据评价

    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文件,对临床检验使用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检测试剂盒定量结果的精密度、正确度、定量限、线性范围及抗污染性进行评价.同时用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DNA)试剂盒检测2016年3月~8月两个批号的质控血清HBV-DNA,并计算质控结果、标准曲线斜率、截距和相关系数的均值()、标准差(SD)和变异系数(CV).其中批内、批间精密度CV分别为1.08%~4.41%、2.17%~2.74%,达到核酸检测试剂盒的国家标准及《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中基因扩增检验项目分析性能标准(CV≤5%).参加2016年卫生部室间质评结果总体平均偏倚为2.03%,准确度符合卫生部质评要求.相关系数r=0.999 9,>0.98,线性关系符合要求.定量限结果符合±0.5个对数数量级的要求(评价中至少22次为阳性).本室2016年3月~8月测定的室内质控物结果对数的累积均值(±2s)为4.34(4.20~4.44),符合参考范围要求.经验证,实时荧光定量PCR HBV-DNA检测试剂盒的各项性能指标以及室内质控结果满足《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要求,可以为临床提供快速、准确的报告.

    作者:邵璇璇;管世鹤;杨凯;陈治东;程婉秋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TMEM88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其功能研究

    目的 构建TMEM88的真核表达质粒,并研究其对肝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提取人肝星状细胞的总RNA,逆转录成cDNA作为模板,利用PCR法扩增出TMEM88的CDS序列,双酶切后连接到pEGFP-C2载体上,然后进行转化、质粒抽提、酶切鉴定,后挑取阳性克隆送生物公司测序.将pEGFP-C2-TMEM88真核表达质粒分别转染至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中,通过MTT实验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对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结果 测序结果显示pEGFP-C2-TMEM88真核表达质粒构建成功;MTT实验结果显示,过表达组细胞的增殖率为(0.625±0.07),显著低于正常组的(0.880±0.09)(P<0.05);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过表达组细胞的凋亡率为22.1%,显著高于正常组的9.1%.结论 TMEM88能够显著抑制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为进一步了解TMEM88的功能、寻求肝癌治疗的新方向奠定了基础.

    作者:倪升丽;胡富勇;李增;孟晓明;王学富;徐涛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T细胞亚群、中性淋巴比值与肺癌病理分型及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分期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分析外周血T细胞亚群、中性淋巴比值(NLR)与肺癌病理分型及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60例肺癌患者T细胞亚群比例,血样分析测定NLR.结果 肺腺癌、肺鳞癌、小细胞肺癌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比例、CD8+T淋巴细胞比例、CD4+/CD8+、NL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晚期组(Ⅲ~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比例和CD4+/CD8+较早期组(Ⅰ~Ⅱ期)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组(Ⅲ~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CD8+T淋巴细胞比例、NLR较早期组(Ⅰ~Ⅱ期)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外周血T细胞亚群、NLR与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分期具有一定相关性,可作为临床分期的参考指标.

    作者:吴玉洁;赵大海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乳铁蛋白抗菌肽抑制胃癌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的体外研究

    目的 探讨乳铁蛋白抗菌肽(LfcinB)对人胃癌细胞株MGC803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用CCK-8法测定不同浓度LfcinB对胃癌细胞株MGC803 24、48和72 h细胞增殖影响.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胃癌MGC803细胞凋亡的变化.用RT-PCR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和caspase-3 mRNA的变化情况.用Western blot检测MGC803细胞中的Bcl-2、Bax和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 LfcinB对胃癌细胞株MGC803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促进胃癌细胞株MGC803细胞凋亡,并且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P<0.05,P<0.01);LfcinB能显著抑制胃癌细胞株MGC803 bcl-2 mRNA表达,同时促进bax和caspase-3 mRNA表达,并且随着LfcinB浓度的增高相关基因下降或上升越明显(P<0.05,P<0.01);Western blot结果也显示,LfcinB能抑制Bcl-2蛋白表达,促进Caspase-3和Bax蛋白表达,其变化规律与mRNA相同(P<0.05,P<0.01).结论 LfcinB通过调控相关基因,抑制胃癌细胞MGC803增殖,并诱导其细胞凋亡.

    作者:杨雪;石皖荣;杨伟杰;何韬;胡阳生;王珊珊;韦文美;秦宜德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普伐他汀对烟熏大鼠肺部急性炎症抑制作用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雾化吸入普伐他汀对烟熏大鼠肺部急性炎症的影响.方法 32只6~8周龄的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烟熏组、生理盐水组和普伐他汀钠组.正常对照组大鼠不予特殊处理,其它3组予以香烟烟雾暴露1周,生理盐水组、普伐他汀钠组分别在烟熏同时雾化吸入生理盐水或普伐他汀钠.1周后处死大鼠,比较各组大鼠的体重、肺泡灌洗液细胞数、血浆白介素(IL)-10、IL-17浓度及IL-10/IL-17的比值,以及肺组织中炎症的变化.结果 接受烟熏处理的大鼠体重增加均有所减少,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烟熏组大鼠肺内有明显的急性炎症改变,肺泡灌洗液中炎症细胞数量及血浆中IL-10浓度明显增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雾化吸入普伐他汀钠组大鼠肺内炎症病理变化明显减轻,IL-10浓度增高较弱,IL-10/IL-17比值接近1.结论 雾化吸入普伐他汀钠对烟熏导致的大鼠急性肺部炎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作者:张燕;陈雨虹;梅晓冬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镍钛根管锉的横截面与根管壁微裂纹产生的相关性分析的体外研究

    比较机用MTwo、TF、S3、ProTaper Next镍钛锉根管预备后,根管壁微裂纹的发生率.选用100例因正畸治疗拔出的直根单根管的前磨牙,去除牙冠,自凝树脂和藻酸盐印膜材料包埋牙根.样本随机分5组(n=20),对照组不予处理,实验组均预备根管至25号0.06锥度.预备完成后,分别与距根尖3、6、9 mm处与垂直于牙长轴将样本切开,体式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各横截面上根管壁微裂纹的产生情况.结果显示对照组未发现根管壁微裂纹,机用MTwo、TF、S3、ProTaper Next组根管壁微裂纹的发生率分别为30%、20%、10%、5%,前3组的发生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机用MTwo、ProTaper Next组发生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结果表明:机用ProTaper Next镍钛锉根管预备后根管壁微裂纹的发生率较机用MTwo、TF、S3镍钛锉低;机用镍钛器械的横截面接触根管壁的点数目及位置分布与根管壁微裂纹的产生有相关性.

    作者:齐俊丽;常晓荣;汤俊岭;耿瑶;刘学军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ercc1基因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110例食管鳞癌组织及110例远癌组织中ercc1蛋白的表达水平,分析ercc1基因的表达水平与食管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ercc1基因在食管鳞癌组织中高表达的比率为63%(69/110),在远癌组织中高表达的比率为7%(8/110);ercc1基因的阳性表达与食管鳞癌患者年龄(χ2=0.006,P=0.940)、性别(χ2=0.034,P=0.854)、肿瘤大小(χ2=1.844,P=0.175)、肿瘤浸润深度(χ2=0.020,P=0.889)、淋巴结转移(χ2=0.979,P=0.323)以及长期饮酒史(χ2=3.816,P=0.051)无关,而与肿瘤分化程度(χ2=4.542,P=0.033)和临床分期(χ2=6.203,P=0.013)存在相关性;并且ercc1基因的表达水平与食管鳞癌患者预后有相关关系.结论 ercc1基因在食管癌组织中的高表达的比率远高于远癌组织,ercc1基因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和分化程度存在相关关系,并且ercc1基因的高表达影响患者预后,检测食管鳞癌组织中ercc1基因的表达水平有助于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对食管鳞癌患者的术后个体化治疗及预后分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张天赐;郭明发;解明然;林涛;王华;马冬春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钛网应用于即刻种植骨缺损骨再生的实验研究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观察钛网联合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GBR)在不同植体即刻种植周围骨缺损骨再生过程中的实际成骨效果.方法 6只成年健康比格犬,拔除双侧下颌2、3、4前磨牙,一侧植入韩国DIO植体4枚,另一侧植入ITI植体4枚.每颗植体周围制作垂直-水平联合型骨缺损,48枚植体按照处理方法不同分为4组:对照组、GBR组、钛网+骨粉组、钛网+GBR组.6个月后处死实验犬,通过直观测量、硬组织切片和新生骨形成率比较各组骨再生效果.结果 酸蚀喷砂(SLA)表面的植体周围骨再生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可吸收研磨介质(RBM)表面;组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钛网+GBR组骨再生效果佳,GBR组和钛网+骨粉组次之,对照组差,其中GBR组和钛网+骨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LA表面处理方法有利于即刻种植周围骨缺损的骨整合;钛网联合GBR技术作为一种即刻种植周围骨缺损骨再生的新方法,效果稳定可靠.

    作者:王晨辰;刘向辉;孙卫革;尹伟;程义成;张磊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TLR9、Mcp-1在狼疮肾炎患者肾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toll样受体9(TLR9)、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在狼疮肾炎(LN)肾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46例LN患者(病理分型:Ⅲ型12例,Ⅳ型23例,Ⅴ型11例)和12例正常对照的肾组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TLR9、Mcp-1在肾组织的表达,通过Image-Pro Plus6.0图像分析法对表达定量化,比较各组间差异,分析各组表达量与临床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TLR9、Mcp-1在狼疮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狼疮组内Ⅳ型表达高,Ⅴ型次之,Ⅲ型少.其主要表达于肾小管间质,少量表达于肾小球,且表达量与24 h尿蛋白、肾小管间质病理评分、SLEDAI评分呈正相关性(P<0.05),与血清C3呈负相关性(P<0.05),与血肌酐、估算肾小球滤过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TLR9、Mcp-1在LN肾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能作为治疗LN的新靶点.

    作者:徐瑞;卢文;钱浩;江肖;吴永贵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ESR及CRP在兔脊柱结核模型构建中的变化规律研究

    目的 观察红细胞沉降率(ESR)及C反应蛋白(CRP)在新西兰兔脊柱结核模型构建中的变化规律.方法 45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造模组(n=25)、对照组(n=20).造模组于腰4、5椎间隙钻孔,填入明胶海绵,在其中浸注H37Rv结核标准菌株混悬液0.1 ml;对照组浸注生理盐水0.1 ml.观察实验兔一般状况,并通过影像学、病理学、微生物学评估造模情况;观察两组实验兔术前、术后(1、3、5、7、10、14、28、42、56 d)不同时间点ESR及CRP的变化规律;探讨ESR及CRP与兔脊柱结核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术后56 d造模组21只实验兔终完成实验,对照组为18只.通过影像学、病理学、微生物学评估:造模组脊柱结核造模感染阳性率为76.19%(16/21),造模阳性兔均至少符合一项造模阳性判定标准;造模组另5只造模阴性兔及对照组实验兔均无阳性发现.动态观察两组ESR、CRP的变化规律:造模组阳性兔体内的ESR、CRP变化规律与造模组阴性兔明显不同,而造模组阴性兔体内的ESR、CRP变化规律与对照组相似;造模组阳性兔术后ESR及CRP迅速升高,ESR术后第7 天达到高峰,CRP术后5 d达高峰,至术后42 d已趋于平稳,术后56 d处死动物时ESR及CRP仍维持在较高水平;造模组阴性兔及对照组实验兔ESR在术后第7天达高峰,此后逐渐下降,至术后42 d已降至术前水平,CRP术后第3天达高峰后逐渐下降,至术后28 d降至术前水平;造模组阳性兔ESR、CRP达高峰时所测值及实验结束时(56 d)所测值均高于造模组阴性兔和对照组同时间点所测值(P<0.05);绘制术后56 d时ESR、CRP与结核造模感染相关性的ROC曲线,曲线下面积:ESR为0.953,CRP为0.927,均显著大于0.5,以Youden指数大的切点为佳筛选点计算:ESR佳筛选点为7.5 mm/h,CRP佳筛选点为5 527.50 μg/L.结论 ESR及CRP可反映模型兔体内结核菌感染情况及病情进展,造模术后56 d检测值可作为筛选兔脊柱结核动物模型的可靠指标.

    作者:岳学锋;王鹏;施建党;赵晨;苏胜杰;杨宗强;何胤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中央孔型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矫正高度近视的临床研究

    目的 评价中央孔型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ICL V4c)矫正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安全性、可预测性和稳定性.方法 共纳入58例111只眼高度近视患者,术前检查包括裸眼视力(UCVA)、佳矫正视力(BCVA)、球镜(SE)和柱镜(CE)、对比敏感度、眼压等.其中41例75只眼植入ICL V4c人工晶体(ICL组),21例36只眼植入散光型TICL V4c人工晶体(TICL组).随访3个月,观察项目同术前,并记录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3个月ICL组UCVA≥1.0占58.67%,61只眼(95.31%)UCVA≥术前BCVA,平均SE为(-0.26±1.16)D,术眼屈光度在±0.50 D者达66.67% (50只眼),安全指数(术后与术前BCVA比值)和疗效指数(术后UCVA与术前BCVA比值)分别为1.37和1.31.TICL组UCVA≥1.0占86.11%,32只眼(96.97%)的UCVA均≥术前BCVA.术后平均SE和CE分别为(0.08±0.84)D和(-0.34±0.54)D,术眼SE在±0.50 D达63.89%(23只眼),CE在±0.50D达66.67%(24只眼),安全指数和疗效指数分别为1.32和1.30.两组患者术后对比敏感度在各空间频率的明视及暗视条件下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手术前后眼压无明显变化.结论 高度近视患者植入ICL V4c后视觉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该手术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安全性、可预测性、稳定性.

    作者:唐磊;廖荣丰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血清抗C1q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抗C1q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狼疮肾炎(LN)以及疾病活动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102例SLE患者以及35例正常对照组血清中抗C1q抗体水平,比较分析其与SLE病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疾病活动性指标抗双链DNA(ds-DNA)抗体、补体C3、C4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肾脏损害指标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PQ)、肌酐(Cr)、尿素氮(BUN)的相关性,以及通过联合检测抗ds-DNA抗体以及抗核小体抗体(AnuA)判断其在SLE中的临床价值.结果 总体SLE患者抗C1q抗体敏感性为55.9%,特异性为94.3%,在SLE中其抗体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疾病活动LN组、疾病稳定LN组和疾病活动非LN组抗 C1q 抗体水平明显高于疾病稳定非LN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疾病稳定LN组、疾病活动LN组与疾病活动非LN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疾病活动期中,抗C1q抗体水平与SLEDAI评分、ds-DNA、hs-CRP呈正相关性(P<0.05),与C4呈负相关性(P<0.05),C3和24 h UPQ仅在疾病活动LN组中呈相关性;在疾病稳定期中,抗C1q抗体水平只有在疾病活动和疾病稳定LN组中与24 h UPQ呈正相关性,与C3、C4呈负相关性.联合检测抗ds-DNA抗体、AnuA、抗C1q抗体显著提高稳定期LN的诊断价值.结论 抗C1q 抗体对SLE的诊断和LN判断有重要临床价值,抗C1q 抗体参与了SLE肾脏损害的发病机制,联合检测抗ds-DNA抗体、AnuA、抗C1q抗体有助于SLE稳定期肾脏损害的诊断.

    作者:张铭明;张锐;肖会;徐建华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酢浆草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目的 探讨酢浆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为酢浆草遗传差异的评定及优良种质资源的筛选提供分子水平的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简单序列重复区间(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酢浆草18个居群36个样本及红花酢浆草2个居群4个样本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 从59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10条引物用于PCR扩增,共扩增出89条DNA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78条,占87.64%,平均每个引物扩增条带的数目为8.9条.利用POPGENE1.32和NTSYS-pc软件分析得出40个样本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3888,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3493,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为0.2252;UPGMA聚类结果,在遗传相似性系数0.6558处把供试的40个样本分为4大类.结论 本研究选用的酢浆草样本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酢浆草与红花酢浆草的ISSR遗传多样性差异较明显.

    作者:吴林菁;冯华;杜强;吴红梅;徐锋;杨烨;王祥培;沈祥春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面肌痉挛患者决策能力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面肌痉挛患者在风险明确情境下的决策功能.方法 采用风险明确的骰子投掷实验(GDT)对面肌痉挛患者进行决策能力评估.收纳了28例门诊诊断明确的面肌痉挛患者,并与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相匹配的3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对比.同时完成了神经心理学背景测试,比较两组被试在这些测试的差异性.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面肌痉挛组存在风险明确情境下的决策功能受损,表现为面肌痉挛组净得分低于健康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91,P=0.001);两组被试在GDT 4个选项中也存在差异:单个数目的组合(F=13.059,P=0.001)及3个数目的组合(F=6.599,P=0.013)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被试在Stroop色词测试、数字广度(倒序)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两组被试在数字广度(正序)(t=-2.839,P=0.006)、词汇流畅性(t=-2.193,P=0.032)、负反馈利用率(t=-3.368,P=0.001) 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面肌痉挛患者在风险明确情境下的决策功能受损,可能与执行功能及负反馈利用率受损有关.

    作者:黎命娟;胡盼盼;周珊珊;马慧娟;汪凯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抑制Kv1.3表达能够降低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分化成骨能力

    目的 探讨Kv1.3在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hPDLFs)增殖和分化成骨能力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体外分离并培养健康人和牙周炎患者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应用细胞免疫荧光法、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Kv1.3在牙周炎hPDLFs中表达变化;并通过siRNA沉默抑制Kv1.3表达,使用MTT和流式细胞仪观察对hPDLFs的增殖和分化成骨能力的作用.结果 细胞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健康组比较,牙周炎组hPDLFs中Kv1.3显著低表达(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Kv1.3-siRNA能够明显抑制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和C-myc蛋白表达(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Kv1.3-siRNA能够显著抑制细胞G2/M期;同时,Western blot结果显示Kv1.3-siRNA明显降低碱性磷脂酶(ALP)和骨钙素(OCN)蛋白表达.结论 抑制Kv1.3表达能够明显抑制hPDLFs的增殖和分化成骨能力.

    作者:朱庆勇;陈文君;朱慧;沈洋;祝心威;蒋勇 刊期: 2017年第06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