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潘天荣;王长江
目的 探讨自体游离唇黏膜在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在传统Snodgrass尿道成形术的基础上,采用自体游离唇黏膜镶嵌于尿道板中线切开沟处,再行卷管尿道成形术治疗35例尿道下裂患者,并与同期开展的传统Snodgrass术式进行术后主要并发症的比较分析.结果 唇黏膜尿道板镶嵌组35例中,9例术后发生尿瘘(25.7%),2例术后尿道狭窄(5.7%); 传统Snodgrass手术组35例中,11例术后发生尿瘘(31.4%),9例术后尿道狭窄(25.7%).镶嵌式唇黏膜尿道成形术比传统Snodgrass尿道成形术尿道狭窄发生率低(P<0.05),尿瘘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镶嵌式唇黏膜尿道成形术兼有传统Snodgrass手术和游离移植物尿道成形术的优点,能够减少术后尿道狭窄的发生.
作者:程小宝;马成民;马克;陈红兵;张超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评估阴茎背侧翼状肉膜瓣双重覆盖联合尿道海绵体缝合技术在尿道板纵切卷管法尿道成形(TIP)术修复尿道下裂中减少尿瘘发生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TIP术修复的尿道下裂病例126例.其中冠状沟型57例、阴茎体型 43例、阴茎阴囊型26例.分成3组,Ⅰ组(18例),新建尿道无肉膜瓣覆盖;Ⅱ组(32例)阴茎背侧翼状肉膜瓣双重覆新建尿道;Ⅲ组(76例)阴茎背侧翼状肉膜瓣联合尿道海绵体双重覆新建尿道.结果 术后Ⅰ、Ⅱ、Ⅲ组分别出现尿瘘3例(16.7%)、4例(12.5%)、2例(2.63%);Ⅱ、Ⅲ组分别出现阴茎扭转3例(9.37%)、5例(6.58%),Ⅲ组出现伤口裂开2例(2.63%);Ⅰ、Ⅱ、Ⅲ组分别出现尿道口狭窄1例(5.56%)、2例(6.25%)、5例(6.58%).Ⅰ、Ⅱ组尿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Ⅲ组和Ⅰ、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IP术修复尿道下裂,采用阴茎背侧翼状肉膜瓣双重覆盖联合尿道海绵体缝合技术是一种减少尿瘘发生的可靠方法,操作简便,易于实施.
作者:范登信;蔡盈;曹永胜;潮敏;张殷;蒋加斌;李道龙;彭博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CTA)在主动脉夹层(AD)术前诊断中的价值、指导意义以及在术后随访中的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行血管置换术或腔内隔绝术(EVGE)患者的CT影像资料,手术前、后均行CTA检查,观察轴位图像并结合重建图像分析64排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术前的指导价值、术后的随访优势及手术对CT的诊断要求.结果 术前经CTA检查:Stanford A型患者4例,破口位于0~2区;Stanford B型患者23例,破口位于3~4区者20例,多破口者3例.术中所见与CTA结果完全吻合.术后:A型患者行全弓置换术加象鼻支架置入术后人工血管通畅,远端主动脉假腔管径缩小,CT值降低;B型患者行EVGE 后10例假腔完全消失,11例伴附壁血栓形成,2例无明显变化.结论 64排螺旋CTA可准确反映主动脉夹层的分型,并对破口进行分区,为术前规划提供更加重要、详细的信息,并可对术后病情进行客观评估.
作者:林婷婷;邓克学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黄芪总苷(AST)对链脲霉素(STZ)诱导实验性糖尿病(DM)小鼠心肌的保护作用以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STZ(100 mg/kg)一次性腹腔注射建立DM小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AST(30、60、120 mg/kg)组及四甲基哌啶(90 mg/kg)组.6周后检测各组小鼠体重、心脏指数、血糖浓度、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TUNEL法观察心肌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法、RT-PCR法观察心肌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糖、心脏指数明显升高,血清SOD和GSH-Px活性降低,MDA含量升高,心肌纤维紊乱,心肌细胞凋亡增加,心肌组织中TGF-β1和TGF-β1 mRNA表达增加.与模型组比较,AST(30、60、120 mg/kg)组明显降低DM小鼠血糖、心脏指数;提高DM小鼠血清SOD和GSH-Px活性,降低MDA含量;改善心肌纤维、心肌细胞异常;降低心肌组织中TGF-β1的表达.结论 AST能抑制DM小鼠心肌纤维化病变以及心肌细胞凋亡,对DM小鼠心肌起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提高血清抗氧化能力、降低心肌组织中TGF-β1的表达水平有关.
作者:韩佳;李卫平;栾家杰;李维祖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检测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血清中S100A12水平及肠道组织标本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对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诊断和鉴别的诊断意义.方法 ELISA法检测IBD患者72例(UC患者53例,CD患者19例),已排除IBD的其他胃肠疾病的患者24例和15例健康人血清中S100A12水平,免疫组化法测定人肠道标本的S100A12表达情况.结果 血清中S100A12水平检测:CD组高于UC组,分别为(3 781.39±721.09)ng/L和(3 362.40±596.24)ng/L;S100A12水平与疾病活动度相关性,UC组高于CD组.S100A12水平在UC组和CD组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P<0.01).免疫组化结果表明,S100A12在IBD患者中表达阳性,健康对照组和疾病对照组未见表达.结论 S100A12阳性有利于IBD的诊断.
作者:郑海涵;吴正祥;杨枫;王巧民;张开光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构建重组大肠杆菌甲硫氨酸氨基肽酶(reMAP)的原核表达体系,并利用表达的reMAP切除重组人干扰素-α2b(rhIFN-α2b)N末端的初始甲硫氨酸.方法 将PCR扩增得到的大肠杆菌MAP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质粒pACYCDuet-1中,并在宿主菌E.coli BL21中通过IPTG诱导进行可溶性表达,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及活性检测后,通过两种方法作用rhIFN-α2b:① 将纯化后reMAP和rhIFN-α2b在体外适当的缓冲液中作用;② 构建reMAP和rhIFN-α2b的共表达体系,实现在细胞内对rhIFN-α2b进行作用,并对两种作用方式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reMAP和rhIFN-α2b均得到正确表达,酶活性检测结果表明reMAP具有水解N端甲硫氨酸的活性,两种方法作用后的rhIFN-α2b经氨基酸序列测定后显示N端起始甲硫氨酸均被切除,其中体内作用切除率>94%、体外作用切除率>96%.结论 reMAP可以用于 rhIFN-α2b N末端的初始甲硫氨酸的切除.
作者:王中安;邹文艺;刘磊;范清林;宋礼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亲水性处理喷砂大颗粒酸蚀(modSLA)钛表面对牙槽骨成骨细胞黏附及铺展行为的影响.方法 将人牙槽骨成骨细胞分别接种于喷砂大颗粒酸蚀(SLA)和亲水性modSLA的钛片表面.在接种后1、3、6、12、24 h,利用细胞计数法测定两种钛片表面的细胞黏附率,使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观测细胞骨架铺展情况并作荧光积分强度(IOD)定量检测,使用Image-Pro Plus 6.0软件测定各时间点细胞形状因子.结果 细胞接种后1、3 h,modSLA组表面细胞黏附率高于SLA组(P<0.05),而6、12、24 h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接种1 h后,两组细胞形态呈圆形;接种3、6 h后两组细胞逐渐伸展,并形成丝状伪足与材料表面相连.细胞接种12 h后,与SLA相比,modSLA组表面细胞可以观察到较清晰的肌动蛋白结构、细胞铺展更充分.细胞接种3、6、12、24 h后 modSLA组IOD值显著高于 SLA组(P<0.05).随时间延长两种材料表面细胞的IOD值均显著增加(P<0.05).3、6、12 h mod SLA组细胞形状因子均值显著小于 SL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延长两种材料表面细胞的形状因子均显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亲水性化学处理能显著促进人牙槽成骨细胞在SLA钛表面的黏附、铺展.
作者:刘鑫;何家才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过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垂体瘤微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用携带VEGF165基因的腺病毒质粒转染垂体瘤MMQ细胞,并建立稳定的过表达VEGF165的MMQ细胞株.制备鸡胚尿囊膜血管生成模型(CAM),观察过表达VEGF165 MMQ细胞的上清液对CAM血管生成的影响.分别接种过表达VEGF165 MMQ细胞、空载体细胞和正常MMQ细胞于裸鼠皮下并形成皮下移植瘤.CD31免疫荧光法检测过表达VEGF基因对裸鼠皮下MMQ细胞移植瘤微血管密度的影响.结果 大部分转染组细胞镜下呈现绿色荧光,RT-PCR和Western blot证实转染携带VEGF165基因的腺病毒质粒(Adv-GFP-VEGF165)的MMQ细胞中目的 基因能够有效表达.VEGF过表达能够诱导CAM局部血管生成,并显著增加MMQ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的微血管密度.结论 VEGF在垂体瘤血管生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肖铮铮;江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结合射频消融、无水酒精或粒子植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1例原发性肝癌,其中45例(综合组)采用TACE联合射频消融、无水酒精或粒子植入等综合治疗,36例(单纯组)仅应用TACE治疗.分析比较两组的肿瘤缩小率、血清AFP下降率和1、2年的生存率.结果 综合组肿瘤缩小率,血清AFP下降率和1、2年的生存率和单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的并发症.结论 以TACE为基础的微创综合治疗是治疗中晚期肝癌有效而安全的方法,能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
作者:王伟昱;侯昌龙;张行明;张正峰;肖景坤;鲁东;吕维富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MMP12、MMP13启动子区基因多态性与安徽地区育龄妇女的子宫内膜异位症(EMs)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方法(PCR-RFLP)对221例EMs及235例对照组MMP12 A-82G、MMP-13 A-77G基因多态位点的基因型分析.结果 MMP12、MMP13各个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对照组和病例组的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MP12、MMP13启动子区A-82G、A-77G多态性与EMs无明显相关性,MMP12、MMP13启动子区的多态位点可能和安徽地区育龄妇女EMs的易感性无关.
作者:张美玲;王晶;刘程;王影;刘颖;王斌斌;曹云霞 刊期: 2012年第03期
颈动脉体瘤是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的一类副神经节瘤,特点是颈部搏动性实质性肿块.该病较为少见,占颈部肿瘤比例极低, 易误诊,手术治疗难度大,方式不确定,并发症多[1-3].现回顾性分析13例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李永生;余昌俊;项和平;李勇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美国临床与试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2010(S20)及2009(S19)年版头孢他啶(CAZ)、头孢噻肟(CTX)新旧折点变化对本地区大肠埃希菌药物敏感性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分布的影响.方法 采用纸片扩散法对大肠埃希菌进行CAZ和CTX的药物体外敏感试验,并根据CLSI公布的新旧折点分别判读,CLSI表型确证试验(纸片增强法)确定产ESBLs菌株;改良三维试验检测CTX和(或)CAZ耐药、ESBLs表型确证试验结果为阴性菌株的产酶情况.结果 在S19、S20折点下,大肠埃希菌对CTX耐药率分别为69.4%、72.6%,对CAZ的耐药率分别为31.1%、43.2%.大肠埃希菌中产ESBLs菌株的检出率[CTX/CTX-CLA和(或)CAZ/CAZ-CLA检测为阳性]为68.8%,其中CTX/CTX-CLA和CAZ/CAZ-CLA纸片组合的检出率分别为68.8%、40.4%.旧折点下,分布在CTX、CAZ耐药菌株中的产ESBLs株分别占95.2%、39.7%,采用新折点后分别为97.6%、56.3%.双纸片确证试验阴性但对CAZ、CTX耐药的6株菌株中,单产AmpC酶5株,同时产ESBLs、AmpC酶1株.结论 采用新折点后,大肠埃希菌对CTX、CAZ耐药率上升,提高了大肠埃希菌的耐药表型与产ESBLs检出率的一致性.CTX/CTX-CLA对产ESBL菌株的检出率高于CAZ/CAZ-CLA,产AmpC酶可影响表型确证试验对产ESBLs菌株的检出.
作者:江洋;许伟伟;熊自忠;沈继录;董秋萍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对肠道病毒71型(EV71)VP1基因编码衣壳蛋白进行系统结构与功能预测,为制备EV71疫苗和诊断抗原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基于编号为1404-Luan(CHN)-08的EV71六安地区分离株VP1基因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应用ProtParam、SigalP、TMPRED、Sosui、SOPMA、Phyre、Bepipred等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其信号肽、跨膜区、疏水性、二级结构、三级结构等性质和潜在的B细胞表位.结果 EV71六安地区分离株VP1基因编码蛋白没有信号肽,无跨膜区,是一个亲水性蛋白;VP1蛋白二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和β-片层为主,含有少量的α-螺旋,少见β-转角; VP1的三级结构中4~121氨基酸部分在蛋白表面形成一环状结构(VPl GH loop);EV71 VP1潜在的B细胞表位共有6个可能的抗原表位.其中,预测分值高的线性表位区域位于157~177位氨基酸残基.结论 成功预测了EV71六安地区分离株VP1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和B细胞表位,为制备EV71基因工程疫苗和诊断抗原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作者:俞海洋;陈伟;倪德群;常宏伟;王林定;汤仁树;陈灵芝;丁晓娟;陈敬贤;王明丽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外源性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SC)对肺气肿大鼠模型中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建立猪胰蛋白酶诱导的肺气肿模型,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HUMSC组(经尾静脉输注1×106个HUMSC/ml)、PBS组(经尾静脉输注PBS 1 ml)、模型组(不予任何干预)、假手术组,每组10只.干预2周后处死大鼠,ELISA法检测血清及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10(IL-10)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HUMSC、PBS、模型组血清及BALF中IL-1β、TNF-α水平显著升高(P<0.05),IL-10水平显著降低(P<0.05);给予HUMSC干预后血清TNF-α及BALF中IL-1β、TNF-α水平较模型组、PBS组明显下降(P<0.05),而血清IL-1β未见明显改变;血清及BALF中IL-10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 HUMSC干预可以影响肺气肿大鼠血清及BALF中IL-1β、TNF-α及IL-10的表达,对肺气肿大鼠炎症反应有调节作用,可能是干预肺气肿形成、修复肺组织的机制之一.
作者:程雪松;王叶芳;王锦;韩晓燕;汪伟民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构建带FLAG标签的人野生型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COX6B1表达载体,转染至HEK 293T、COS7细胞观察COX6B1蛋白在细胞内表达与定位.方法 以含人COX6B1全长cDNA序列的质粒为模板,通过上游带有FLAG标签的引物,PCR方法扩增出COX6B1全长序列,然后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中构建pCDNA3.1-FLAG-COX6B1表达载体.将构建的质粒转染至HEK 293T细胞,提取总蛋白,进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至COS7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其细胞定位.结果 成功构建了pCDNA3.1-FLAG-COX6B1表达载体,其在HEK 293T细胞中能有效地表达;在COS7细胞中呈斑点状分布,且主要在胞质内分布,细胞核中未见其明显表达.结论 COX6B1在HEK 293T、COS7细胞中均有表达,且主要分布在胞质内,这为进一步了解COX6B1的功能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作者:刘君;耿慧武;陈应炉;刘晓颖;范礼斌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增殖及对胞膜蛋白caveolin-1表达和定位的影响.方法 MTT法检测不同浓度(5、10、25 μmol/L) ATRA对SGC7901细胞增殖的影响;免疫荧光法检测cavolin-1在细胞中的定位,Western blot检测caveolin-1的表达.结果 ATRA可明显抑制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增殖.ATRA处理3 d后,SGC7901细胞caveolin-1的表达无明显变化,但caveolin-1在胞浆中的分布明显降低,胞膜上分布明显增加.结论 ATRA可明显抑制SGC7901的增殖,促进caveolin-1在细胞膜上定位.
作者:施锐;张素梅;桂淑玉;周青;陈飞虎;汪渊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痰涂阳性肺结核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早期发现痰涂阳性患者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方法 将337 例涂阳患者的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分析.结果 肺结核病涂阳登记率为当年新发现肺结核患者的53.4 %(337/631);发病年龄以30~69岁为高发年龄段,占总涂阳病例的56.9%(236/337);职业分布中农民和民工占总涂阳病例的85.4%(288/337);年龄分布中60岁以上的涂阳患者总涂阳病例35.3%(119/337);外来民工痰涂阳登记率(31.6/10万)低于本地人痰涂阳登记率(35.8/10万)和常住人口痰涂阳登记率(35.1/10万).结论 对痰涂阳性肺结核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调查与分析,有利于早期发现、治疗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进而有效降低结核病的感染率.
作者:王中盛;王跃进;李镇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耐药的表型和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KB法及琼脂稀释法从临床分离的84株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随机选取8株,采用外排泵抑制试验筛查外排泵表型阳性菌株,EDTA协同实验筛选金属β-内酰胺酶表型,改良三维试验检测ESBLs和AmpC酶,改良Hodge试验检测碳青霉烯酶,PCR扩增耐药菌株的KPC酶、碳青霉烯酶和ESBLs基因,并测序分析.提取外膜蛋白行SDS-PAGE.结果 PAβN抑制试验显示亚胺培南MIC值下降均≤4倍,而美罗培南MIC值下降≥4倍者占50%(4/8).EDTA协同试验结果显示阴性.改良Hodge试验检测8株耐药菌结果阳性.耐药基因PCR扩增和测序证实8株耐药菌中7株有blaOXA-23基因,5株含blaTEM-1基因,8株耐药菌均含有KPC-2酶基因;耐药菌株的外膜蛋白电泳条带在25 ku处出现明显缺失.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耐药机制主要是产生KPC-2酶、blaOXA-23酶,外膜蛋白25 ku表达的缺失所致,外排泵过度表达可能参与美罗培南的耐药.
作者:佘婷婷;沈继录;徐元宏;王中新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对火柴样骨条与骨水泥在骨质疏松椎体椎弓根螺钉钉道强化生物力学性能研究,为临床应用椎弓根螺钉钉道强化技术提供另外一种选择及基础研究依据.方法 采用4具成人尸体腰椎,选择腰1~5共20个椎体作为实验标本,通过骨密度(BMD)测量确诊为骨质疏松,随机分成3组,A组:8个椎体75%骨水泥钉道强化;B组:8个椎体火柴样骨条强化;C组:4个椎体单纯椎弓根螺钉固定作为对照.分别进行轴向拔出力实验和周期抗屈实验的力学测定.结果 3组大轴向拔出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周期抗屈实验时耐受大负荷A组与B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①骨水泥钉道强化和火柴样骨条强化都能够提高骨质疏松椎体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即刻强度;②即刻稳定力火柴样骨条强化较骨水泥强化作用稍差,但在临床应用中,尤其是在钉道破损骨水泥使用受限,或者需要维持持续强度的患者更具意义,可作为临床上一种有效的选择.
作者:范海涛;申才良;董福龙;张建湘;巩陈;李勇;王以进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检测蛋白尿多柔比星肾损伤大鼠足细胞相对数目及Nephrin的表达变化,探讨Nephrin表达变化在蛋白尿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 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6)和模型组(n=20),应用多柔比星(4 mg/kg)尾静脉注射、一周末后重复的方法建立大鼠蛋白尿慢性肾纤维化模型,于第1次注射多柔比星后4、7、10、13周末收集标本,观察大鼠24 h尿蛋白、血生化指标等,光镜、电镜观察肾组织的病理改变,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肾皮质中Nephrin蛋白的表达,免疫组化观察Wilm肿瘤蛋白1(WT1)表达.结果 ①第4周末开始,模型组大鼠蛋白尿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②肾脏病理在第7周末时出现局灶肾小球硬化,第13周末肾小球呈明显硬化表现,第10周末见足细胞脱离基底膜.③肾皮质WTl蛋白的表达量逐渐减少,但肾脏Nephrin蛋白表达4周末时较对照组增加(P<0.01),7周末后逐渐降低.结论 足细胞相对密度及相对数量的减少可能是蛋白尿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病程中Nephrin蛋白表达量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疾病早期其表达增加可能是足细胞抵抗损伤的一种代偿反应.
作者:钱光荣;焦宝珠;汪凤英;周琪;张伯科 刊期: 201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