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洋;许伟伟;熊自忠;沈继录;董秋萍
目的 探讨Centerpiece微型钢板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M)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经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结合Centerpiece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MCM患者8例,男6例,女2例;手术减压范围:7例为C3-C7,1例为C3-C7.术中保留棘突及棘上韧带的完整性,予Centerpiece钢板支撑固定维持椎板的开门状态,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病例钢板植入顺利,未引起血管、神经损伤,钢板植入时间为8~15 min.末次随访CT显示内固定可靠,术后同节段椎管前后径增加35%±15%,8例患者开门轴侧均得到骨性愈合,未出现轴侧断裂及再关门现象.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满意,JOA评分由术前平均11.38分提升为15.87分.1例患者出现轴性症状.结论 Centerpiece微型钢板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中应用安全、简便,能有效维持椎板于开门状态,利于神经功能恢复,短期疗效满意.
作者:柯荣军;陈建民;刘方刚;曹华;徐正;王铮;孔波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亲水性处理喷砂大颗粒酸蚀(modSLA)钛表面对牙槽骨成骨细胞黏附及铺展行为的影响.方法 将人牙槽骨成骨细胞分别接种于喷砂大颗粒酸蚀(SLA)和亲水性modSLA的钛片表面.在接种后1、3、6、12、24 h,利用细胞计数法测定两种钛片表面的细胞黏附率,使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观测细胞骨架铺展情况并作荧光积分强度(IOD)定量检测,使用Image-Pro Plus 6.0软件测定各时间点细胞形状因子.结果 细胞接种后1、3 h,modSLA组表面细胞黏附率高于SLA组(P<0.05),而6、12、24 h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接种1 h后,两组细胞形态呈圆形;接种3、6 h后两组细胞逐渐伸展,并形成丝状伪足与材料表面相连.细胞接种12 h后,与SLA相比,modSLA组表面细胞可以观察到较清晰的肌动蛋白结构、细胞铺展更充分.细胞接种3、6、12、24 h后 modSLA组IOD值显著高于 SLA组(P<0.05).随时间延长两种材料表面细胞的IOD值均显著增加(P<0.05).3、6、12 h mod SLA组细胞形状因子均值显著小于 SL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延长两种材料表面细胞的形状因子均显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亲水性化学处理能显著促进人牙槽成骨细胞在SLA钛表面的黏附、铺展.
作者:刘鑫;何家才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酸性磷酸酶(ACP)在宫颈癌发生过程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30例正常宫颈,22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Ⅱ级,22例CINⅢ级以及30例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组织中ACP的表达情况.结果 RT-PCR结果显示病变宫颈组织较正常宫颈组织相比,ACPmRNA水平的表达呈增高趋势;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ACP在宫颈癌发生过程中的各级别病变中呈明显增高趋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提示ACP主要定位于细胞浆.结论 ACP在宫颈癌发展过程中表达量明显升高,可作为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一项辅助诊断指标.
作者:桂云;赵卫东;冯定庆;周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能谱CT成像作为CT成像领域的一项崭新技术,已经在临床和基础研究中获得了广泛应用.着重阐述能谱CT成像的技术原理、临床应用价值及研究进展.
作者:鲍丽君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建立棕榈酸(PA)诱导的大鼠L6肌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初步探讨其机制与C-jun氨基末端激酶1(JNK1)活化的关系.方法 不同浓度PA分别培养已分化的L6肌细胞2、4、8、12、24、36 h,用葡萄糖试剂盒分别检测各组培养液中剩余葡萄糖浓度,观察不同浓度PA对骨骼肌细胞葡萄糖摄取的影响.MTT法检测棕榈酸对L6细胞活性的影响.建立L6肌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Western blot检测正常组(NG组)和胰岛素抵抗组(IR组)的JNK1和p-JNK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0.4 mmol/L的PA孵育24~36 h与0.6、0.8 mmol/L的PA孵育8~24 h后细胞上清液葡萄糖浓度明显高于NG组(P<0.05),MTT结果显示0.8、1.0 mmol/L的PA作用24、36 h时对细胞的活性有影响.Western blot结果显示:NG组JNK1和p-JNK1的表达量较低,IR组JNK1和p-JNK1的表达量上升,其中p-JNK1表达量上升较JNK1明显,但与NG组比较,IR组的JNK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JNK1、p-JNK1/JNK1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一定浓度和时间的PA刺激可导致大鼠L6成肌细胞胰岛素抵抗的形成,其机制可能和JNK1的活化有一定关系.
作者:杨宁宁;王佑民;陈冬;陈明卫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线粒体促凋亡蛋白 (Smac)基因启动子区结合蛋白,预测其转录调控因子.方法 从基因参考序列数据库获取Smac基因启动子区序列,使用TFSEARCH程序对启动子序列中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进行预测.结果 成功获得了长度为2 kb的人Smac基因启动子区序列.该启动子区Threshold score≥90的共有71个转录因子结合位点,涉及STAT家族、bZIP家族、叉头蛋白家族、锌指蛋白Kruppel家族、POU家族、runt家族、MYB家族、GATA结合蛋白家族、SOX家族、同源异型框基因家族10个家族的转录因子和1个TATA box.结论 Smac表达的调控是在一定时间或空间上、一种或多种调节蛋白作用的复杂过程.调控Smac的转录因子绝大部分与胚胎发育、性别决定、个体生长密切相关.
作者:廖贵益;张艳芝;于德新;方卫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评估消化道肿瘤切除术后患者的营养风险及其影响因素,并探讨血浆ghrelin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评估133例消化道肿瘤切除术后患者的营养风险,检测97例患者和25名正常对照者的血浆ghrelin水平,并与临床特征进行关联分析.结果 133例消化道肿瘤切除术后患者中食道癌术后25例,胃癌术后76例,结肠癌术后17例,直肠癌术后15例,营养风险发生率为80.45%.营养风险与年龄、手术部位、手术方式、伴随疾病、合并用药、BMI、血红蛋白、白蛋白等因素有关(P<0.05),与性别、病程、吸烟、饮酒等因素无关.消化道肿瘤切除术后患者ghrelin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营养风险组ghrelin水平低于无营养风险组(P<0.05).结论 NRS2002有助于发现消化道肿瘤切除术后患者的营养风险.血浆ghrelin水平有助于评估消化道肿瘤切除术后患者营养状况.
作者:张丽萍;梅俏;许建明;张爽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结合射频消融、无水酒精或粒子植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1例原发性肝癌,其中45例(综合组)采用TACE联合射频消融、无水酒精或粒子植入等综合治疗,36例(单纯组)仅应用TACE治疗.分析比较两组的肿瘤缩小率、血清AFP下降率和1、2年的生存率.结果 综合组肿瘤缩小率,血清AFP下降率和1、2年的生存率和单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的并发症.结论 以TACE为基础的微创综合治疗是治疗中晚期肝癌有效而安全的方法,能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
作者:王伟昱;侯昌龙;张行明;张正峰;肖景坤;鲁东;吕维富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对安徽省马鞍山市20岁以上的女性进行抽样问卷调查,了解该地区女性尿失禁(FUI)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社区参加健康体检的20岁以上女性发放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调查表,由专业人员辅导填表.结果 20~29岁年龄组FUI患病率为10.34% (9/87),30~39岁患病率为22.43% (61/272),40~49岁患病率为31.05%(136/438),50~59岁患病率为27.47%(25/81),60~69岁患病率为36.00%(18/50),70岁以上患病率为56.00%(14/25).各年龄段FUI患病率之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生育史、既往病史、生育方式、BMI均是FUI患病情况的影响因素.结论 该地区FUI患病率较高,与合并肥胖、高血压等因素相关,且与年龄、生育次数呈正相关.
作者:包娟;徐伟;郑奇传;徐刚;储旭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增殖及对胞膜蛋白caveolin-1表达和定位的影响.方法 MTT法检测不同浓度(5、10、25 μmol/L) ATRA对SGC7901细胞增殖的影响;免疫荧光法检测cavolin-1在细胞中的定位,Western blot检测caveolin-1的表达.结果 ATRA可明显抑制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增殖.ATRA处理3 d后,SGC7901细胞caveolin-1的表达无明显变化,但caveolin-1在胞浆中的分布明显降低,胞膜上分布明显增加.结论 ATRA可明显抑制SGC7901的增殖,促进caveolin-1在细胞膜上定位.
作者:施锐;张素梅;桂淑玉;周青;陈飞虎;汪渊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对火柴样骨条与骨水泥在骨质疏松椎体椎弓根螺钉钉道强化生物力学性能研究,为临床应用椎弓根螺钉钉道强化技术提供另外一种选择及基础研究依据.方法 采用4具成人尸体腰椎,选择腰1~5共20个椎体作为实验标本,通过骨密度(BMD)测量确诊为骨质疏松,随机分成3组,A组:8个椎体75%骨水泥钉道强化;B组:8个椎体火柴样骨条强化;C组:4个椎体单纯椎弓根螺钉固定作为对照.分别进行轴向拔出力实验和周期抗屈实验的力学测定.结果 3组大轴向拔出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周期抗屈实验时耐受大负荷A组与B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①骨水泥钉道强化和火柴样骨条强化都能够提高骨质疏松椎体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即刻强度;②即刻稳定力火柴样骨条强化较骨水泥强化作用稍差,但在临床应用中,尤其是在钉道破损骨水泥使用受限,或者需要维持持续强度的患者更具意义,可作为临床上一种有效的选择.
作者:范海涛;申才良;董福龙;张建湘;巩陈;李勇;王以进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肝脏Kupffer细胞在果糖引起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选取48只雌性ICR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果糖组、三氯化钆(GdCl3)组和GdCl3+果糖组.对照组与GdCl3组小鼠均饮用自来水,GdCl3组同时给予GdCl3(10 mg/kg,ip)每周2次;果糖组与GdCl3+果糖组小鼠均饮用30%果糖水溶液,GdCl3+果糖组小鼠同时给予GdCl3(10 mg/kg,ip)每周2次.喂养10周后剖杀所有小鼠,取血清检测甘油三酯(TG)含量;取肝脏组织制备石蜡切片用于病理学检查,制备冰冻切片用于油红O染色;其它肝脏组织用于RT-PCR、Western blot和肝脏TG含量检测.结果 果糖组小鼠血清和肝脏TG含量显著升高,肝脏组织HE和油红O染色显示小鼠肝脏脂质沉积明显,而GdCl3干预明显降低果糖组小鼠肝脏TG含量,同时肝脏脂质沉积明显得到改善;果糖组小鼠肝脏核蛋白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明显激活,其靶基因肝脏脂肪酸合成酶(FAS)、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和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SCD-1)等TG合成相关酶表达水平显著上调,而GdCl3干预明显抑制肝脏核蛋白SREBP-1c的激活及其靶基因上调.结论 果糖引起肝脏组织SREBP-1c激活导致肝细胞TG合成增加.肝脏Kupffer细胞激活在果糖诱导的小鼠肝脏SREBP-1c激活和脂质沉积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朱仁敏;张程;陈熙;张莹;徐德祥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评估阴茎背侧翼状肉膜瓣双重覆盖联合尿道海绵体缝合技术在尿道板纵切卷管法尿道成形(TIP)术修复尿道下裂中减少尿瘘发生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TIP术修复的尿道下裂病例126例.其中冠状沟型57例、阴茎体型 43例、阴茎阴囊型26例.分成3组,Ⅰ组(18例),新建尿道无肉膜瓣覆盖;Ⅱ组(32例)阴茎背侧翼状肉膜瓣双重覆新建尿道;Ⅲ组(76例)阴茎背侧翼状肉膜瓣联合尿道海绵体双重覆新建尿道.结果 术后Ⅰ、Ⅱ、Ⅲ组分别出现尿瘘3例(16.7%)、4例(12.5%)、2例(2.63%);Ⅱ、Ⅲ组分别出现阴茎扭转3例(9.37%)、5例(6.58%),Ⅲ组出现伤口裂开2例(2.63%);Ⅰ、Ⅱ、Ⅲ组分别出现尿道口狭窄1例(5.56%)、2例(6.25%)、5例(6.58%).Ⅰ、Ⅱ组尿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Ⅲ组和Ⅰ、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IP术修复尿道下裂,采用阴茎背侧翼状肉膜瓣双重覆盖联合尿道海绵体缝合技术是一种减少尿瘘发生的可靠方法,操作简便,易于实施.
作者:范登信;蔡盈;曹永胜;潮敏;张殷;蒋加斌;李道龙;彭博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检测蛋白尿多柔比星肾损伤大鼠足细胞相对数目及Nephrin的表达变化,探讨Nephrin表达变化在蛋白尿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 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6)和模型组(n=20),应用多柔比星(4 mg/kg)尾静脉注射、一周末后重复的方法建立大鼠蛋白尿慢性肾纤维化模型,于第1次注射多柔比星后4、7、10、13周末收集标本,观察大鼠24 h尿蛋白、血生化指标等,光镜、电镜观察肾组织的病理改变,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肾皮质中Nephrin蛋白的表达,免疫组化观察Wilm肿瘤蛋白1(WT1)表达.结果 ①第4周末开始,模型组大鼠蛋白尿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②肾脏病理在第7周末时出现局灶肾小球硬化,第13周末肾小球呈明显硬化表现,第10周末见足细胞脱离基底膜.③肾皮质WTl蛋白的表达量逐渐减少,但肾脏Nephrin蛋白表达4周末时较对照组增加(P<0.01),7周末后逐渐降低.结论 足细胞相对密度及相对数量的减少可能是蛋白尿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病程中Nephrin蛋白表达量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疾病早期其表达增加可能是足细胞抵抗损伤的一种代偿反应.
作者:钱光荣;焦宝珠;汪凤英;周琪;张伯科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MMP12、MMP13启动子区基因多态性与安徽地区育龄妇女的子宫内膜异位症(EMs)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方法(PCR-RFLP)对221例EMs及235例对照组MMP12 A-82G、MMP-13 A-77G基因多态位点的基因型分析.结果 MMP12、MMP13各个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对照组和病例组的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MP12、MMP13启动子区A-82G、A-77G多态性与EMs无明显相关性,MMP12、MMP13启动子区的多态位点可能和安徽地区育龄妇女EMs的易感性无关.
作者:张美玲;王晶;刘程;王影;刘颖;王斌斌;曹云霞 刊期: 2012年第03期
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是一种重要的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分子,胞外HMGB1可通过激活其高亲和力受体-晚期糖化终产物受体(RAGE)介导多种细胞损伤以及应激状态反应,参与某些急、慢性无菌炎症过程包括:急性肺损伤、关节炎、慢性肾脏疾病、肠炎等.现就HMGB1-RAGE轴诱导无菌性炎症发生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张梅 刊期: 2012年第03期
抑郁症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情感障碍性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现从炎症反应学说、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受体学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功能失调学说、神经营养因子学说以及多因素综合作用共5个方面总结其发病机制.
作者:徐永君;盛慧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美国临床与试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2010(S20)及2009(S19)年版头孢他啶(CAZ)、头孢噻肟(CTX)新旧折点变化对本地区大肠埃希菌药物敏感性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分布的影响.方法 采用纸片扩散法对大肠埃希菌进行CAZ和CTX的药物体外敏感试验,并根据CLSI公布的新旧折点分别判读,CLSI表型确证试验(纸片增强法)确定产ESBLs菌株;改良三维试验检测CTX和(或)CAZ耐药、ESBLs表型确证试验结果为阴性菌株的产酶情况.结果 在S19、S20折点下,大肠埃希菌对CTX耐药率分别为69.4%、72.6%,对CAZ的耐药率分别为31.1%、43.2%.大肠埃希菌中产ESBLs菌株的检出率[CTX/CTX-CLA和(或)CAZ/CAZ-CLA检测为阳性]为68.8%,其中CTX/CTX-CLA和CAZ/CAZ-CLA纸片组合的检出率分别为68.8%、40.4%.旧折点下,分布在CTX、CAZ耐药菌株中的产ESBLs株分别占95.2%、39.7%,采用新折点后分别为97.6%、56.3%.双纸片确证试验阴性但对CAZ、CTX耐药的6株菌株中,单产AmpC酶5株,同时产ESBLs、AmpC酶1株.结论 采用新折点后,大肠埃希菌对CTX、CAZ耐药率上升,提高了大肠埃希菌的耐药表型与产ESBLs检出率的一致性.CTX/CTX-CLA对产ESBL菌株的检出率高于CAZ/CAZ-CLA,产AmpC酶可影响表型确证试验对产ESBLs菌株的检出.
作者:江洋;许伟伟;熊自忠;沈继录;董秋萍 刊期: 2012年第03期
颈动脉体瘤是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的一类副神经节瘤,特点是颈部搏动性实质性肿块.该病较为少见,占颈部肿瘤比例极低, 易误诊,手术治疗难度大,方式不确定,并发症多[1-3].现回顾性分析13例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李永生;余昌俊;项和平;李勇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检测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血清中S100A12水平及肠道组织标本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对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诊断和鉴别的诊断意义.方法 ELISA法检测IBD患者72例(UC患者53例,CD患者19例),已排除IBD的其他胃肠疾病的患者24例和15例健康人血清中S100A12水平,免疫组化法测定人肠道标本的S100A12表达情况.结果 血清中S100A12水平检测:CD组高于UC组,分别为(3 781.39±721.09)ng/L和(3 362.40±596.24)ng/L;S100A12水平与疾病活动度相关性,UC组高于CD组.S100A12水平在UC组和CD组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P<0.01).免疫组化结果表明,S100A12在IBD患者中表达阳性,健康对照组和疾病对照组未见表达.结论 S100A12阳性有利于IBD的诊断.
作者:郑海涵;吴正祥;杨枫;王巧民;张开光 刊期: 201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