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梅
目的 研究外源性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SC)对肺气肿大鼠模型中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建立猪胰蛋白酶诱导的肺气肿模型,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HUMSC组(经尾静脉输注1×106个HUMSC/ml)、PBS组(经尾静脉输注PBS 1 ml)、模型组(不予任何干预)、假手术组,每组10只.干预2周后处死大鼠,ELISA法检测血清及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10(IL-10)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HUMSC、PBS、模型组血清及BALF中IL-1β、TNF-α水平显著升高(P<0.05),IL-10水平显著降低(P<0.05);给予HUMSC干预后血清TNF-α及BALF中IL-1β、TNF-α水平较模型组、PBS组明显下降(P<0.05),而血清IL-1β未见明显改变;血清及BALF中IL-10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 HUMSC干预可以影响肺气肿大鼠血清及BALF中IL-1β、TNF-α及IL-10的表达,对肺气肿大鼠炎症反应有调节作用,可能是干预肺气肿形成、修复肺组织的机制之一.
作者:程雪松;王叶芳;王锦;韩晓燕;汪伟民 刊期: 2012年第03期
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是一种重要的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分子,胞外HMGB1可通过激活其高亲和力受体-晚期糖化终产物受体(RAGE)介导多种细胞损伤以及应激状态反应,参与某些急、慢性无菌炎症过程包括:急性肺损伤、关节炎、慢性肾脏疾病、肠炎等.现就HMGB1-RAGE轴诱导无菌性炎症发生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张梅 刊期: 2012年第03期
抑郁症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情感障碍性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现从炎症反应学说、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受体学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功能失调学说、神经营养因子学说以及多因素综合作用共5个方面总结其发病机制.
作者:徐永君;盛慧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美国临床与试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2010(S20)及2009(S19)年版头孢他啶(CAZ)、头孢噻肟(CTX)新旧折点变化对本地区大肠埃希菌药物敏感性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分布的影响.方法 采用纸片扩散法对大肠埃希菌进行CAZ和CTX的药物体外敏感试验,并根据CLSI公布的新旧折点分别判读,CLSI表型确证试验(纸片增强法)确定产ESBLs菌株;改良三维试验检测CTX和(或)CAZ耐药、ESBLs表型确证试验结果为阴性菌株的产酶情况.结果 在S19、S20折点下,大肠埃希菌对CTX耐药率分别为69.4%、72.6%,对CAZ的耐药率分别为31.1%、43.2%.大肠埃希菌中产ESBLs菌株的检出率[CTX/CTX-CLA和(或)CAZ/CAZ-CLA检测为阳性]为68.8%,其中CTX/CTX-CLA和CAZ/CAZ-CLA纸片组合的检出率分别为68.8%、40.4%.旧折点下,分布在CTX、CAZ耐药菌株中的产ESBLs株分别占95.2%、39.7%,采用新折点后分别为97.6%、56.3%.双纸片确证试验阴性但对CAZ、CTX耐药的6株菌株中,单产AmpC酶5株,同时产ESBLs、AmpC酶1株.结论 采用新折点后,大肠埃希菌对CTX、CAZ耐药率上升,提高了大肠埃希菌的耐药表型与产ESBLs检出率的一致性.CTX/CTX-CLA对产ESBL菌株的检出率高于CAZ/CAZ-CLA,产AmpC酶可影响表型确证试验对产ESBLs菌株的检出.
作者:江洋;许伟伟;熊自忠;沈继录;董秋萍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MMP12、MMP13启动子区基因多态性与安徽地区育龄妇女的子宫内膜异位症(EMs)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方法(PCR-RFLP)对221例EMs及235例对照组MMP12 A-82G、MMP-13 A-77G基因多态位点的基因型分析.结果 MMP12、MMP13各个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对照组和病例组的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MP12、MMP13启动子区A-82G、A-77G多态性与EMs无明显相关性,MMP12、MMP13启动子区的多态位点可能和安徽地区育龄妇女EMs的易感性无关.
作者:张美玲;王晶;刘程;王影;刘颖;王斌斌;曹云霞 刊期: 2012年第03期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以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主要病理特点的结肠黏膜层的消化道疾病,是体内的环境因素改变引起的机体免疫系统对肠道正常菌群的免疫耐受的失衡.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清楚,目前大多数认为与免疫反应异常有关.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在调节免疫耐受的失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观察UC大鼠外周血CD4+CD25+ 调节性T细胞(CD4+CD25+ Treg)的变化,探讨CD4+CD25+ Treg在UC发病中的作用.
作者:王坤;宣秀敏;王莲;童玲;黄琦;朱黎敏;阮海玲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肝脏Kupffer细胞在果糖引起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选取48只雌性ICR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果糖组、三氯化钆(GdCl3)组和GdCl3+果糖组.对照组与GdCl3组小鼠均饮用自来水,GdCl3组同时给予GdCl3(10 mg/kg,ip)每周2次;果糖组与GdCl3+果糖组小鼠均饮用30%果糖水溶液,GdCl3+果糖组小鼠同时给予GdCl3(10 mg/kg,ip)每周2次.喂养10周后剖杀所有小鼠,取血清检测甘油三酯(TG)含量;取肝脏组织制备石蜡切片用于病理学检查,制备冰冻切片用于油红O染色;其它肝脏组织用于RT-PCR、Western blot和肝脏TG含量检测.结果 果糖组小鼠血清和肝脏TG含量显著升高,肝脏组织HE和油红O染色显示小鼠肝脏脂质沉积明显,而GdCl3干预明显降低果糖组小鼠肝脏TG含量,同时肝脏脂质沉积明显得到改善;果糖组小鼠肝脏核蛋白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明显激活,其靶基因肝脏脂肪酸合成酶(FAS)、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和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SCD-1)等TG合成相关酶表达水平显著上调,而GdCl3干预明显抑制肝脏核蛋白SREBP-1c的激活及其靶基因上调.结论 果糖引起肝脏组织SREBP-1c激活导致肝细胞TG合成增加.肝脏Kupffer细胞激活在果糖诱导的小鼠肝脏SREBP-1c激活和脂质沉积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朱仁敏;张程;陈熙;张莹;徐德祥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肥胖大鼠血清及下丘脑中胃促生长素水平在二甲双胍干预前后的变化,探讨其在肥胖及代谢紊乱中的作用.方法 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普通饮食(NC,n=10)组和高脂( n=40)组,16周高脂组成功建立肥胖模型后(n=20) 随机分为:肥胖对照(OB)组,二甲双胍(MET)组,各10只.MET组灌胃MET 200 mg/(kg·d),OB组及NC组灌胃等剂量蒸馏水.分别测定干预前及干预6周后各组体重(BW)、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HOMA-IR)及胃促生长素.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下丘脑中胃促生长素表达水平.结果 ①干预前,OB组、MET组较NC组BW、FPG、TG、TCH、FINS、HOMA-IR升高,胃促生长素降低(P<0.05,P<0.01),OB组、MET组间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ET干预后,MET组较OB组BW、TG、TCH、FPG、FINS、HOMA-IR降低,胃促生长素水平升高(P<0.05,P<0.01).②免疫组化显示:OB组下丘脑中胃促生长素表达较NC组降低,MET组较OB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③研究总体中 FINS与胃促生长素呈负相关(r=-0.817,P<0.05).结论 肥胖大鼠血清及下丘脑胃促生长素水平降低,MET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BW,可能与血清及下丘脑胃促生长素水平增高有关.
作者:高雅;潘天荣;王长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CTA)在主动脉夹层(AD)术前诊断中的价值、指导意义以及在术后随访中的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行血管置换术或腔内隔绝术(EVGE)患者的CT影像资料,手术前、后均行CTA检查,观察轴位图像并结合重建图像分析64排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术前的指导价值、术后的随访优势及手术对CT的诊断要求.结果 术前经CTA检查:Stanford A型患者4例,破口位于0~2区;Stanford B型患者23例,破口位于3~4区者20例,多破口者3例.术中所见与CTA结果完全吻合.术后:A型患者行全弓置换术加象鼻支架置入术后人工血管通畅,远端主动脉假腔管径缩小,CT值降低;B型患者行EVGE 后10例假腔完全消失,11例伴附壁血栓形成,2例无明显变化.结论 64排螺旋CTA可准确反映主动脉夹层的分型,并对破口进行分区,为术前规划提供更加重要、详细的信息,并可对术后病情进行客观评估.
作者:林婷婷;邓克学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生殖进程的调控涉及大脑、内分泌器官、性腺及其他生殖组织之间的通信系统,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集中在旁分泌和自分泌对这些细胞系统的调节作用.现讨论了抑制素、激活素和卵泡抑素的结构和生理学,探讨其作为内分泌激素对男性生殖的作用及其如何在垂体、性腺及相关组织发挥自分泌/旁分泌功能.
作者:刘吉双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增殖及对胞膜蛋白caveolin-1表达和定位的影响.方法 MTT法检测不同浓度(5、10、25 μmol/L) ATRA对SGC7901细胞增殖的影响;免疫荧光法检测cavolin-1在细胞中的定位,Western blot检测caveolin-1的表达.结果 ATRA可明显抑制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增殖.ATRA处理3 d后,SGC7901细胞caveolin-1的表达无明显变化,但caveolin-1在胞浆中的分布明显降低,胞膜上分布明显增加.结论 ATRA可明显抑制SGC7901的增殖,促进caveolin-1在细胞膜上定位.
作者:施锐;张素梅;桂淑玉;周青;陈飞虎;汪渊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亲水性处理喷砂大颗粒酸蚀(modSLA)钛表面对牙槽骨成骨细胞黏附及铺展行为的影响.方法 将人牙槽骨成骨细胞分别接种于喷砂大颗粒酸蚀(SLA)和亲水性modSLA的钛片表面.在接种后1、3、6、12、24 h,利用细胞计数法测定两种钛片表面的细胞黏附率,使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观测细胞骨架铺展情况并作荧光积分强度(IOD)定量检测,使用Image-Pro Plus 6.0软件测定各时间点细胞形状因子.结果 细胞接种后1、3 h,modSLA组表面细胞黏附率高于SLA组(P<0.05),而6、12、24 h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接种1 h后,两组细胞形态呈圆形;接种3、6 h后两组细胞逐渐伸展,并形成丝状伪足与材料表面相连.细胞接种12 h后,与SLA相比,modSLA组表面细胞可以观察到较清晰的肌动蛋白结构、细胞铺展更充分.细胞接种3、6、12、24 h后 modSLA组IOD值显著高于 SLA组(P<0.05).随时间延长两种材料表面细胞的IOD值均显著增加(P<0.05).3、6、12 h mod SLA组细胞形状因子均值显著小于 SL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延长两种材料表面细胞的形状因子均显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亲水性化学处理能显著促进人牙槽成骨细胞在SLA钛表面的黏附、铺展.
作者:刘鑫;何家才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检测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血清中S100A12水平及肠道组织标本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对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诊断和鉴别的诊断意义.方法 ELISA法检测IBD患者72例(UC患者53例,CD患者19例),已排除IBD的其他胃肠疾病的患者24例和15例健康人血清中S100A12水平,免疫组化法测定人肠道标本的S100A12表达情况.结果 血清中S100A12水平检测:CD组高于UC组,分别为(3 781.39±721.09)ng/L和(3 362.40±596.24)ng/L;S100A12水平与疾病活动度相关性,UC组高于CD组.S100A12水平在UC组和CD组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P<0.01).免疫组化结果表明,S100A12在IBD患者中表达阳性,健康对照组和疾病对照组未见表达.结论 S100A12阳性有利于IBD的诊断.
作者:郑海涵;吴正祥;杨枫;王巧民;张开光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酸性磷酸酶(ACP)在宫颈癌发生过程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30例正常宫颈,22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Ⅱ级,22例CINⅢ级以及30例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组织中ACP的表达情况.结果 RT-PCR结果显示病变宫颈组织较正常宫颈组织相比,ACPmRNA水平的表达呈增高趋势;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ACP在宫颈癌发生过程中的各级别病变中呈明显增高趋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提示ACP主要定位于细胞浆.结论 ACP在宫颈癌发展过程中表达量明显升高,可作为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一项辅助诊断指标.
作者:桂云;赵卫东;冯定庆;周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耐药的表型和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KB法及琼脂稀释法从临床分离的84株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随机选取8株,采用外排泵抑制试验筛查外排泵表型阳性菌株,EDTA协同实验筛选金属β-内酰胺酶表型,改良三维试验检测ESBLs和AmpC酶,改良Hodge试验检测碳青霉烯酶,PCR扩增耐药菌株的KPC酶、碳青霉烯酶和ESBLs基因,并测序分析.提取外膜蛋白行SDS-PAGE.结果 PAβN抑制试验显示亚胺培南MIC值下降均≤4倍,而美罗培南MIC值下降≥4倍者占50%(4/8).EDTA协同试验结果显示阴性.改良Hodge试验检测8株耐药菌结果阳性.耐药基因PCR扩增和测序证实8株耐药菌中7株有blaOXA-23基因,5株含blaTEM-1基因,8株耐药菌均含有KPC-2酶基因;耐药菌株的外膜蛋白电泳条带在25 ku处出现明显缺失.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耐药机制主要是产生KPC-2酶、blaOXA-23酶,外膜蛋白25 ku表达的缺失所致,外排泵过度表达可能参与美罗培南的耐药.
作者:佘婷婷;沈继录;徐元宏;王中新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自体游离唇黏膜在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在传统Snodgrass尿道成形术的基础上,采用自体游离唇黏膜镶嵌于尿道板中线切开沟处,再行卷管尿道成形术治疗35例尿道下裂患者,并与同期开展的传统Snodgrass术式进行术后主要并发症的比较分析.结果 唇黏膜尿道板镶嵌组35例中,9例术后发生尿瘘(25.7%),2例术后尿道狭窄(5.7%); 传统Snodgrass手术组35例中,11例术后发生尿瘘(31.4%),9例术后尿道狭窄(25.7%).镶嵌式唇黏膜尿道成形术比传统Snodgrass尿道成形术尿道狭窄发生率低(P<0.05),尿瘘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镶嵌式唇黏膜尿道成形术兼有传统Snodgrass手术和游离移植物尿道成形术的优点,能够减少术后尿道狭窄的发生.
作者:程小宝;马成民;马克;陈红兵;张超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过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垂体瘤微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用携带VEGF165基因的腺病毒质粒转染垂体瘤MMQ细胞,并建立稳定的过表达VEGF165的MMQ细胞株.制备鸡胚尿囊膜血管生成模型(CAM),观察过表达VEGF165 MMQ细胞的上清液对CAM血管生成的影响.分别接种过表达VEGF165 MMQ细胞、空载体细胞和正常MMQ细胞于裸鼠皮下并形成皮下移植瘤.CD31免疫荧光法检测过表达VEGF基因对裸鼠皮下MMQ细胞移植瘤微血管密度的影响.结果 大部分转染组细胞镜下呈现绿色荧光,RT-PCR和Western blot证实转染携带VEGF165基因的腺病毒质粒(Adv-GFP-VEGF165)的MMQ细胞中目的 基因能够有效表达.VEGF过表达能够诱导CAM局部血管生成,并显著增加MMQ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的微血管密度.结论 VEGF在垂体瘤血管生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肖铮铮;江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对安徽省马鞍山市20岁以上的女性进行抽样问卷调查,了解该地区女性尿失禁(FUI)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社区参加健康体检的20岁以上女性发放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调查表,由专业人员辅导填表.结果 20~29岁年龄组FUI患病率为10.34% (9/87),30~39岁患病率为22.43% (61/272),40~49岁患病率为31.05%(136/438),50~59岁患病率为27.47%(25/81),60~69岁患病率为36.00%(18/50),70岁以上患病率为56.00%(14/25).各年龄段FUI患病率之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生育史、既往病史、生育方式、BMI均是FUI患病情况的影响因素.结论 该地区FUI患病率较高,与合并肥胖、高血压等因素相关,且与年龄、生育次数呈正相关.
作者:包娟;徐伟;郑奇传;徐刚;储旭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IL-1F10-3基因rs3811058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强直性脊柱炎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通过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基因型筛查并进行基因组测序验证,检测151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和155例正常对照基因型,并分析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中的分布.结果 IL-1F10-3基因rs3811058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安徽地区汉族人群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遗传易感性可能与IL-1F10-3基因rs3811058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无关.
作者:张立;潘发明;曾臻;段振华;王笙;李建平;刘萍;李桂兴;徐胜前;徐建华;张天琛;邹延峰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评估阴茎背侧翼状肉膜瓣双重覆盖联合尿道海绵体缝合技术在尿道板纵切卷管法尿道成形(TIP)术修复尿道下裂中减少尿瘘发生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TIP术修复的尿道下裂病例126例.其中冠状沟型57例、阴茎体型 43例、阴茎阴囊型26例.分成3组,Ⅰ组(18例),新建尿道无肉膜瓣覆盖;Ⅱ组(32例)阴茎背侧翼状肉膜瓣双重覆新建尿道;Ⅲ组(76例)阴茎背侧翼状肉膜瓣联合尿道海绵体双重覆新建尿道.结果 术后Ⅰ、Ⅱ、Ⅲ组分别出现尿瘘3例(16.7%)、4例(12.5%)、2例(2.63%);Ⅱ、Ⅲ组分别出现阴茎扭转3例(9.37%)、5例(6.58%),Ⅲ组出现伤口裂开2例(2.63%);Ⅰ、Ⅱ、Ⅲ组分别出现尿道口狭窄1例(5.56%)、2例(6.25%)、5例(6.58%).Ⅰ、Ⅱ组尿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Ⅲ组和Ⅰ、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IP术修复尿道下裂,采用阴茎背侧翼状肉膜瓣双重覆盖联合尿道海绵体缝合技术是一种减少尿瘘发生的可靠方法,操作简便,易于实施.
作者:范登信;蔡盈;曹永胜;潮敏;张殷;蒋加斌;李道龙;彭博 刊期: 201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