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安徽省马鞍山市女性尿失禁的流行病学调查

包娟;徐伟;郑奇传;徐刚;储旭

关键词:女性, 尿失禁, 流行病
摘要:目的 对安徽省马鞍山市20岁以上的女性进行抽样问卷调查,了解该地区女性尿失禁(FUI)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社区参加健康体检的20岁以上女性发放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调查表,由专业人员辅导填表.结果 20~29岁年龄组FUI患病率为10.34% (9/87),30~39岁患病率为22.43% (61/272),40~49岁患病率为31.05%(136/438),50~59岁患病率为27.47%(25/81),60~69岁患病率为36.00%(18/50),70岁以上患病率为56.00%(14/25).各年龄段FUI患病率之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生育史、既往病史、生育方式、BMI均是FUI患病情况的影响因素.结论 该地区FUI患病率较高,与合并肥胖、高血压等因素相关,且与年龄、生育次数呈正相关.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337例痰涂阳性肺结核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

    目的 了解痰涂阳性肺结核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早期发现痰涂阳性患者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方法 将337 例涂阳患者的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分析.结果 肺结核病涂阳登记率为当年新发现肺结核患者的53.4 %(337/631);发病年龄以30~69岁为高发年龄段,占总涂阳病例的56.9%(236/337);职业分布中农民和民工占总涂阳病例的85.4%(288/337);年龄分布中60岁以上的涂阳患者总涂阳病例35.3%(119/337);外来民工痰涂阳登记率(31.6/10万)低于本地人痰涂阳登记率(35.8/10万)和常住人口痰涂阳登记率(35.1/10万).结论 对痰涂阳性肺结核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调查与分析,有利于早期发现、治疗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进而有效降低结核病的感染率.

    作者:王中盛;王跃进;李镇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在主动脉夹层术前诊断及术后随访中的价值及优越性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CTA)在主动脉夹层(AD)术前诊断中的价值、指导意义以及在术后随访中的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行血管置换术或腔内隔绝术(EVGE)患者的CT影像资料,手术前、后均行CTA检查,观察轴位图像并结合重建图像分析64排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术前的指导价值、术后的随访优势及手术对CT的诊断要求.结果 术前经CTA检查:Stanford A型患者4例,破口位于0~2区;Stanford B型患者23例,破口位于3~4区者20例,多破口者3例.术中所见与CTA结果完全吻合.术后:A型患者行全弓置换术加象鼻支架置入术后人工血管通畅,远端主动脉假腔管径缩小,CT值降低;B型患者行EVGE 后10例假腔完全消失,11例伴附壁血栓形成,2例无明显变化.结论 64排螺旋CTA可准确反映主动脉夹层的分型,并对破口进行分区,为术前规划提供更加重要、详细的信息,并可对术后病情进行客观评估.

    作者:林婷婷;邓克学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Kupffer细胞在果糖引起的非酒精性脂肪肝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肝脏Kupffer细胞在果糖引起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选取48只雌性ICR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果糖组、三氯化钆(GdCl3)组和GdCl3+果糖组.对照组与GdCl3组小鼠均饮用自来水,GdCl3组同时给予GdCl3(10 mg/kg,ip)每周2次;果糖组与GdCl3+果糖组小鼠均饮用30%果糖水溶液,GdCl3+果糖组小鼠同时给予GdCl3(10 mg/kg,ip)每周2次.喂养10周后剖杀所有小鼠,取血清检测甘油三酯(TG)含量;取肝脏组织制备石蜡切片用于病理学检查,制备冰冻切片用于油红O染色;其它肝脏组织用于RT-PCR、Western blot和肝脏TG含量检测.结果 果糖组小鼠血清和肝脏TG含量显著升高,肝脏组织HE和油红O染色显示小鼠肝脏脂质沉积明显,而GdCl3干预明显降低果糖组小鼠肝脏TG含量,同时肝脏脂质沉积明显得到改善;果糖组小鼠肝脏核蛋白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明显激活,其靶基因肝脏脂肪酸合成酶(FAS)、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和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SCD-1)等TG合成相关酶表达水平显著上调,而GdCl3干预明显抑制肝脏核蛋白SREBP-1c的激活及其靶基因上调.结论 果糖引起肝脏组织SREBP-1c激活导致肝细胞TG合成增加.肝脏Kupffer细胞激活在果糖诱导的小鼠肝脏SREBP-1c激活和脂质沉积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朱仁敏;张程;陈熙;张莹;徐德祥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游离唇黏膜在Snodgrass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自体游离唇黏膜在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在传统Snodgrass尿道成形术的基础上,采用自体游离唇黏膜镶嵌于尿道板中线切开沟处,再行卷管尿道成形术治疗35例尿道下裂患者,并与同期开展的传统Snodgrass术式进行术后主要并发症的比较分析.结果 唇黏膜尿道板镶嵌组35例中,9例术后发生尿瘘(25.7%),2例术后尿道狭窄(5.7%); 传统Snodgrass手术组35例中,11例术后发生尿瘘(31.4%),9例术后尿道狭窄(25.7%).镶嵌式唇黏膜尿道成形术比传统Snodgrass尿道成形术尿道狭窄发生率低(P<0.05),尿瘘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镶嵌式唇黏膜尿道成形术兼有传统Snodgrass手术和游离移植物尿道成形术的优点,能够减少术后尿道狭窄的发生.

    作者:程小宝;马成民;马克;陈红兵;张超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机制研究

    目的 研究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耐药的表型和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KB法及琼脂稀释法从临床分离的84株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随机选取8株,采用外排泵抑制试验筛查外排泵表型阳性菌株,EDTA协同实验筛选金属β-内酰胺酶表型,改良三维试验检测ESBLs和AmpC酶,改良Hodge试验检测碳青霉烯酶,PCR扩增耐药菌株的KPC酶、碳青霉烯酶和ESBLs基因,并测序分析.提取外膜蛋白行SDS-PAGE.结果 PAβN抑制试验显示亚胺培南MIC值下降均≤4倍,而美罗培南MIC值下降≥4倍者占50%(4/8).EDTA协同试验结果显示阴性.改良Hodge试验检测8株耐药菌结果阳性.耐药基因PCR扩增和测序证实8株耐药菌中7株有blaOXA-23基因,5株含blaTEM-1基因,8株耐药菌均含有KPC-2酶基因;耐药菌株的外膜蛋白电泳条带在25 ku处出现明显缺失.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耐药机制主要是产生KPC-2酶、blaOXA-23酶,外膜蛋白25 ku表达的缺失所致,外排泵过度表达可能参与美罗培南的耐药.

    作者:佘婷婷;沈继录;徐元宏;王中新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全反式维甲酸对人胃癌细胞株caveolin-1表达和定位的影响

    目的 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增殖及对胞膜蛋白caveolin-1表达和定位的影响.方法 MTT法检测不同浓度(5、10、25 μmol/L) ATRA对SGC7901细胞增殖的影响;免疫荧光法检测cavolin-1在细胞中的定位,Western blot检测caveolin-1的表达.结果 ATRA可明显抑制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增殖.ATRA处理3 d后,SGC7901细胞caveolin-1的表达无明显变化,但caveolin-1在胞浆中的分布明显降低,胞膜上分布明显增加.结论 ATRA可明显抑制SGC7901的增殖,促进caveolin-1在细胞膜上定位.

    作者:施锐;张素梅;桂淑玉;周青;陈飞虎;汪渊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抑郁症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抑郁症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情感障碍性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现从炎症反应学说、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受体学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功能失调学说、神经营养因子学说以及多因素综合作用共5个方面总结其发病机制.

    作者:徐永君;盛慧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IL-8和Eotaxin在哮喘大鼠中的表达及地塞米松的作用

    目的 研究哮喘大鼠外周血、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介素-8(IL-8)、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水平和肺组织Eotaxin mRNA及蛋白表达及地塞米松(DXM)对其影响.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正常组、哮喘组、DXM组.以卵蛋白(OVA)致敏和激发建立大鼠哮喘模型,BALF行细胞计数和分类;ELISA法检测血、BALF中IL-8、Eotaxin水平;肺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化检测肺组织Eotaxin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 哮喘大鼠BALF中白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血清、BALF中IL-8、Eotaxin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DXM组明显低于哮喘组(P<0.05);哮喘组肺组织Eotaxin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P<0.01),DXM组介于两组之间.结论 IL-8和Eotaxin参与了哮喘炎症过程,DXM可通过抑制其表达来减弱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趋化与激活,这可能是DXM减轻哮喘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汪浩;武晓兰;谭红霞;范晓云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酸性磷酸酶在宫颈癌发生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研究酸性磷酸酶(ACP)在宫颈癌发生过程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30例正常宫颈,22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Ⅱ级,22例CINⅢ级以及30例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组织中ACP的表达情况.结果 RT-PCR结果显示病变宫颈组织较正常宫颈组织相比,ACPmRNA水平的表达呈增高趋势;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ACP在宫颈癌发生过程中的各级别病变中呈明显增高趋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提示ACP主要定位于细胞浆.结论 ACP在宫颈癌发展过程中表达量明显升高,可作为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一项辅助诊断指标.

    作者:桂云;赵卫东;冯定庆;周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消化道肿瘤切除术后患者营养风险评估及血浆ghrelin水平检测的临床研究

    目的 评估消化道肿瘤切除术后患者的营养风险及其影响因素,并探讨血浆ghrelin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评估133例消化道肿瘤切除术后患者的营养风险,检测97例患者和25名正常对照者的血浆ghrelin水平,并与临床特征进行关联分析.结果 133例消化道肿瘤切除术后患者中食道癌术后25例,胃癌术后76例,结肠癌术后17例,直肠癌术后15例,营养风险发生率为80.45%.营养风险与年龄、手术部位、手术方式、伴随疾病、合并用药、BMI、血红蛋白、白蛋白等因素有关(P<0.05),与性别、病程、吸烟、饮酒等因素无关.消化道肿瘤切除术后患者ghrelin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营养风险组ghrelin水平低于无营养风险组(P<0.05).结论 NRS2002有助于发现消化道肿瘤切除术后患者的营养风险.血浆ghrelin水平有助于评估消化道肿瘤切除术后患者营养状况.

    作者:张丽萍;梅俏;许建明;张爽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棕榈酸致大鼠L6肌细胞胰岛素抵抗与JNK1活化的关系

    目的 建立棕榈酸(PA)诱导的大鼠L6肌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初步探讨其机制与C-jun氨基末端激酶1(JNK1)活化的关系.方法 不同浓度PA分别培养已分化的L6肌细胞2、4、8、12、24、36 h,用葡萄糖试剂盒分别检测各组培养液中剩余葡萄糖浓度,观察不同浓度PA对骨骼肌细胞葡萄糖摄取的影响.MTT法检测棕榈酸对L6细胞活性的影响.建立L6肌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Western blot检测正常组(NG组)和胰岛素抵抗组(IR组)的JNK1和p-JNK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0.4 mmol/L的PA孵育24~36 h与0.6、0.8 mmol/L的PA孵育8~24 h后细胞上清液葡萄糖浓度明显高于NG组(P<0.05),MTT结果显示0.8、1.0 mmol/L的PA作用24、36 h时对细胞的活性有影响.Western blot结果显示:NG组JNK1和p-JNK1的表达量较低,IR组JNK1和p-JNK1的表达量上升,其中p-JNK1表达量上升较JNK1明显,但与NG组比较,IR组的JNK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JNK1、p-JNK1/JNK1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一定浓度和时间的PA刺激可导致大鼠L6成肌细胞胰岛素抵抗的形成,其机制可能和JNK1的活化有一定关系.

    作者:杨宁宁;王佑民;陈冬;陈明卫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蛋白尿慢性肾纤维化大鼠肾组织Nephrin蛋白表达动态变化

    目的 检测蛋白尿多柔比星肾损伤大鼠足细胞相对数目及Nephrin的表达变化,探讨Nephrin表达变化在蛋白尿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 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6)和模型组(n=20),应用多柔比星(4 mg/kg)尾静脉注射、一周末后重复的方法建立大鼠蛋白尿慢性肾纤维化模型,于第1次注射多柔比星后4、7、10、13周末收集标本,观察大鼠24 h尿蛋白、血生化指标等,光镜、电镜观察肾组织的病理改变,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肾皮质中Nephrin蛋白的表达,免疫组化观察Wilm肿瘤蛋白1(WT1)表达.结果 ①第4周末开始,模型组大鼠蛋白尿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②肾脏病理在第7周末时出现局灶肾小球硬化,第13周末肾小球呈明显硬化表现,第10周末见足细胞脱离基底膜.③肾皮质WTl蛋白的表达量逐渐减少,但肾脏Nephrin蛋白表达4周末时较对照组增加(P<0.01),7周末后逐渐降低.结论 足细胞相对密度及相对数量的减少可能是蛋白尿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病程中Nephrin蛋白表达量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疾病早期其表达增加可能是足细胞抵抗损伤的一种代偿反应.

    作者:钱光荣;焦宝珠;汪凤英;周琪;张伯科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基于TACE的综合介入治疗在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应用

    目的 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结合射频消融、无水酒精或粒子植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1例原发性肝癌,其中45例(综合组)采用TACE联合射频消融、无水酒精或粒子植入等综合治疗,36例(单纯组)仅应用TACE治疗.分析比较两组的肿瘤缩小率、血清AFP下降率和1、2年的生存率.结果 综合组肿瘤缩小率,血清AFP下降率和1、2年的生存率和单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的并发症.结论 以TACE为基础的微创综合治疗是治疗中晚期肝癌有效而安全的方法,能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

    作者:王伟昱;侯昌龙;张行明;张正峰;肖景坤;鲁东;吕维富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利用大肠杆菌甲硫氨酸氨基肽酶去除重组人干扰素-α2b N端的起始甲硫氨酸

    目的 构建重组大肠杆菌甲硫氨酸氨基肽酶(reMAP)的原核表达体系,并利用表达的reMAP切除重组人干扰素-α2b(rhIFN-α2b)N末端的初始甲硫氨酸.方法 将PCR扩增得到的大肠杆菌MAP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质粒pACYCDuet-1中,并在宿主菌E.coli BL21中通过IPTG诱导进行可溶性表达,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及活性检测后,通过两种方法作用rhIFN-α2b:① 将纯化后reMAP和rhIFN-α2b在体外适当的缓冲液中作用;② 构建reMAP和rhIFN-α2b的共表达体系,实现在细胞内对rhIFN-α2b进行作用,并对两种作用方式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reMAP和rhIFN-α2b均得到正确表达,酶活性检测结果表明reMAP具有水解N端甲硫氨酸的活性,两种方法作用后的rhIFN-α2b经氨基酸序列测定后显示N端起始甲硫氨酸均被切除,其中体内作用切除率>94%、体外作用切除率>96%.结论 reMAP可以用于 rhIFN-α2b N末端的初始甲硫氨酸的切除.

    作者:王中安;邹文艺;刘磊;范清林;宋礼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高迁移率族蛋白1与无菌性炎症

    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是一种重要的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分子,胞外HMGB1可通过激活其高亲和力受体-晚期糖化终产物受体(RAGE)介导多种细胞损伤以及应激状态反应,参与某些急、慢性无菌炎症过程包括:急性肺损伤、关节炎、慢性肾脏疾病、肠炎等.现就HMGB1-RAGE轴诱导无菌性炎症发生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张梅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安徽汉族人群IL-1F10-3基因rs3811058位点单核甘酸多态性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遗传易感性研究

    目的 了解IL-1F10-3基因rs3811058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强直性脊柱炎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通过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基因型筛查并进行基因组测序验证,检测151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和155例正常对照基因型,并分析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中的分布.结果 IL-1F10-3基因rs3811058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安徽地区汉族人群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遗传易感性可能与IL-1F10-3基因rs3811058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无关.

    作者:张立;潘发明;曾臻;段振华;王笙;李建平;刘萍;李桂兴;徐胜前;徐建华;张天琛;邹延峰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101例儿童川崎病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我院住院确诊的101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川崎病患儿中男79例,女22例,比例为3.59:1;5岁以下儿童多见,占89.11%;发病全年散发,以3~4月份多.口唇潮红皲裂是仅次于发热的重要临床表现;卡斑红的临床发生率相对较高.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29.70%,心脏损伤不限于冠状动脉,还见于心肌、心内膜和心包;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有效率为91.09%.结论 早期诊断,及时应用IVIG对川崎病治疗及预防冠状动脉病变有重要意义.

    作者:夏珣;鹿玲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溃疡性结肠炎大鼠外周血CD4+CD25+Treg的变化及相关性研究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以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主要病理特点的结肠黏膜层的消化道疾病,是体内的环境因素改变引起的机体免疫系统对肠道正常菌群的免疫耐受的失衡.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清楚,目前大多数认为与免疫反应异常有关.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在调节免疫耐受的失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观察UC大鼠外周血CD4+CD25+ 调节性T细胞(CD4+CD25+ Treg)的变化,探讨CD4+CD25+ Treg在UC发病中的作用.

    作者:王坤;宣秀敏;王莲;童玲;黄琦;朱黎敏;阮海玲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13例颈动脉体瘤的诊治

    颈动脉体瘤是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的一类副神经节瘤,特点是颈部搏动性实质性肿块.该病较为少见,占颈部肿瘤比例极低, 易误诊,手术治疗难度大,方式不确定,并发症多[1-3].现回顾性分析13例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李永生;余昌俊;项和平;李勇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安徽省马鞍山市女性尿失禁的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对安徽省马鞍山市20岁以上的女性进行抽样问卷调查,了解该地区女性尿失禁(FUI)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社区参加健康体检的20岁以上女性发放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调查表,由专业人员辅导填表.结果 20~29岁年龄组FUI患病率为10.34% (9/87),30~39岁患病率为22.43% (61/272),40~49岁患病率为31.05%(136/438),50~59岁患病率为27.47%(25/81),60~69岁患病率为36.00%(18/50),70岁以上患病率为56.00%(14/25).各年龄段FUI患病率之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生育史、既往病史、生育方式、BMI均是FUI患病情况的影响因素.结论 该地区FUI患病率较高,与合并肥胖、高血压等因素相关,且与年龄、生育次数呈正相关.

    作者:包娟;徐伟;郑奇传;徐刚;储旭 刊期: 2012年第03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