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宁宁;王佑民;陈冬;陈明卫
目的 研究酸性磷酸酶(ACP)在宫颈癌发生过程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30例正常宫颈,22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Ⅱ级,22例CINⅢ级以及30例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组织中ACP的表达情况.结果 RT-PCR结果显示病变宫颈组织较正常宫颈组织相比,ACPmRNA水平的表达呈增高趋势;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ACP在宫颈癌发生过程中的各级别病变中呈明显增高趋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提示ACP主要定位于细胞浆.结论 ACP在宫颈癌发展过程中表达量明显升高,可作为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一项辅助诊断指标.
作者:桂云;赵卫东;冯定庆;周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Centerpiece微型钢板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M)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经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结合Centerpiece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MCM患者8例,男6例,女2例;手术减压范围:7例为C3-C7,1例为C3-C7.术中保留棘突及棘上韧带的完整性,予Centerpiece钢板支撑固定维持椎板的开门状态,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病例钢板植入顺利,未引起血管、神经损伤,钢板植入时间为8~15 min.末次随访CT显示内固定可靠,术后同节段椎管前后径增加35%±15%,8例患者开门轴侧均得到骨性愈合,未出现轴侧断裂及再关门现象.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满意,JOA评分由术前平均11.38分提升为15.87分.1例患者出现轴性症状.结论 Centerpiece微型钢板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中应用安全、简便,能有效维持椎板于开门状态,利于神经功能恢复,短期疗效满意.
作者:柯荣军;陈建民;刘方刚;曹华;徐正;王铮;孔波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总结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我院住院确诊的101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川崎病患儿中男79例,女22例,比例为3.59:1;5岁以下儿童多见,占89.11%;发病全年散发,以3~4月份多.口唇潮红皲裂是仅次于发热的重要临床表现;卡斑红的临床发生率相对较高.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29.70%,心脏损伤不限于冠状动脉,还见于心肌、心内膜和心包;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有效率为91.09%.结论 早期诊断,及时应用IVIG对川崎病治疗及预防冠状动脉病变有重要意义.
作者:夏珣;鹿玲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痰涂阳性肺结核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早期发现痰涂阳性患者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方法 将337 例涂阳患者的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分析.结果 肺结核病涂阳登记率为当年新发现肺结核患者的53.4 %(337/631);发病年龄以30~69岁为高发年龄段,占总涂阳病例的56.9%(236/337);职业分布中农民和民工占总涂阳病例的85.4%(288/337);年龄分布中60岁以上的涂阳患者总涂阳病例35.3%(119/337);外来民工痰涂阳登记率(31.6/10万)低于本地人痰涂阳登记率(35.8/10万)和常住人口痰涂阳登记率(35.1/10万).结论 对痰涂阳性肺结核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调查与分析,有利于早期发现、治疗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进而有效降低结核病的感染率.
作者:王中盛;王跃进;李镇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以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主要病理特点的结肠黏膜层的消化道疾病,是体内的环境因素改变引起的机体免疫系统对肠道正常菌群的免疫耐受的失衡.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清楚,目前大多数认为与免疫反应异常有关.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在调节免疫耐受的失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观察UC大鼠外周血CD4+CD25+ 调节性T细胞(CD4+CD25+ Treg)的变化,探讨CD4+CD25+ Treg在UC发病中的作用.
作者:王坤;宣秀敏;王莲;童玲;黄琦;朱黎敏;阮海玲 刊期: 2012年第03期
抑郁症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情感障碍性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现从炎症反应学说、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受体学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功能失调学说、神经营养因子学说以及多因素综合作用共5个方面总结其发病机制.
作者:徐永君;盛慧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建立棕榈酸(PA)诱导的大鼠L6肌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初步探讨其机制与C-jun氨基末端激酶1(JNK1)活化的关系.方法 不同浓度PA分别培养已分化的L6肌细胞2、4、8、12、24、36 h,用葡萄糖试剂盒分别检测各组培养液中剩余葡萄糖浓度,观察不同浓度PA对骨骼肌细胞葡萄糖摄取的影响.MTT法检测棕榈酸对L6细胞活性的影响.建立L6肌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Western blot检测正常组(NG组)和胰岛素抵抗组(IR组)的JNK1和p-JNK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0.4 mmol/L的PA孵育24~36 h与0.6、0.8 mmol/L的PA孵育8~24 h后细胞上清液葡萄糖浓度明显高于NG组(P<0.05),MTT结果显示0.8、1.0 mmol/L的PA作用24、36 h时对细胞的活性有影响.Western blot结果显示:NG组JNK1和p-JNK1的表达量较低,IR组JNK1和p-JNK1的表达量上升,其中p-JNK1表达量上升较JNK1明显,但与NG组比较,IR组的JNK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JNK1、p-JNK1/JNK1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一定浓度和时间的PA刺激可导致大鼠L6成肌细胞胰岛素抵抗的形成,其机制可能和JNK1的活化有一定关系.
作者:杨宁宁;王佑民;陈冬;陈明卫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黄芪总苷(AST)对链脲霉素(STZ)诱导实验性糖尿病(DM)小鼠心肌的保护作用以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STZ(100 mg/kg)一次性腹腔注射建立DM小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AST(30、60、120 mg/kg)组及四甲基哌啶(90 mg/kg)组.6周后检测各组小鼠体重、心脏指数、血糖浓度、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TUNEL法观察心肌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法、RT-PCR法观察心肌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糖、心脏指数明显升高,血清SOD和GSH-Px活性降低,MDA含量升高,心肌纤维紊乱,心肌细胞凋亡增加,心肌组织中TGF-β1和TGF-β1 mRNA表达增加.与模型组比较,AST(30、60、120 mg/kg)组明显降低DM小鼠血糖、心脏指数;提高DM小鼠血清SOD和GSH-Px活性,降低MDA含量;改善心肌纤维、心肌细胞异常;降低心肌组织中TGF-β1的表达.结论 AST能抑制DM小鼠心肌纤维化病变以及心肌细胞凋亡,对DM小鼠心肌起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提高血清抗氧化能力、降低心肌组织中TGF-β1的表达水平有关.
作者:韩佳;李卫平;栾家杰;李维祖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过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垂体瘤微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用携带VEGF165基因的腺病毒质粒转染垂体瘤MMQ细胞,并建立稳定的过表达VEGF165的MMQ细胞株.制备鸡胚尿囊膜血管生成模型(CAM),观察过表达VEGF165 MMQ细胞的上清液对CAM血管生成的影响.分别接种过表达VEGF165 MMQ细胞、空载体细胞和正常MMQ细胞于裸鼠皮下并形成皮下移植瘤.CD31免疫荧光法检测过表达VEGF基因对裸鼠皮下MMQ细胞移植瘤微血管密度的影响.结果 大部分转染组细胞镜下呈现绿色荧光,RT-PCR和Western blot证实转染携带VEGF165基因的腺病毒质粒(Adv-GFP-VEGF165)的MMQ细胞中目的 基因能够有效表达.VEGF过表达能够诱导CAM局部血管生成,并显著增加MMQ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的微血管密度.结论 VEGF在垂体瘤血管生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肖铮铮;江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结合射频消融、无水酒精或粒子植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1例原发性肝癌,其中45例(综合组)采用TACE联合射频消融、无水酒精或粒子植入等综合治疗,36例(单纯组)仅应用TACE治疗.分析比较两组的肿瘤缩小率、血清AFP下降率和1、2年的生存率.结果 综合组肿瘤缩小率,血清AFP下降率和1、2年的生存率和单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的并发症.结论 以TACE为基础的微创综合治疗是治疗中晚期肝癌有效而安全的方法,能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
作者:王伟昱;侯昌龙;张行明;张正峰;肖景坤;鲁东;吕维富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构建带FLAG标签的人野生型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COX6B1表达载体,转染至HEK 293T、COS7细胞观察COX6B1蛋白在细胞内表达与定位.方法 以含人COX6B1全长cDNA序列的质粒为模板,通过上游带有FLAG标签的引物,PCR方法扩增出COX6B1全长序列,然后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中构建pCDNA3.1-FLAG-COX6B1表达载体.将构建的质粒转染至HEK 293T细胞,提取总蛋白,进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至COS7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其细胞定位.结果 成功构建了pCDNA3.1-FLAG-COX6B1表达载体,其在HEK 293T细胞中能有效地表达;在COS7细胞中呈斑点状分布,且主要在胞质内分布,细胞核中未见其明显表达.结论 COX6B1在HEK 293T、COS7细胞中均有表达,且主要分布在胞质内,这为进一步了解COX6B1的功能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作者:刘君;耿慧武;陈应炉;刘晓颖;范礼斌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外源性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SC)对肺气肿大鼠模型中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建立猪胰蛋白酶诱导的肺气肿模型,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HUMSC组(经尾静脉输注1×106个HUMSC/ml)、PBS组(经尾静脉输注PBS 1 ml)、模型组(不予任何干预)、假手术组,每组10只.干预2周后处死大鼠,ELISA法检测血清及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10(IL-10)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HUMSC、PBS、模型组血清及BALF中IL-1β、TNF-α水平显著升高(P<0.05),IL-10水平显著降低(P<0.05);给予HUMSC干预后血清TNF-α及BALF中IL-1β、TNF-α水平较模型组、PBS组明显下降(P<0.05),而血清IL-1β未见明显改变;血清及BALF中IL-10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 HUMSC干预可以影响肺气肿大鼠血清及BALF中IL-1β、TNF-α及IL-10的表达,对肺气肿大鼠炎症反应有调节作用,可能是干预肺气肿形成、修复肺组织的机制之一.
作者:程雪松;王叶芳;王锦;韩晓燕;汪伟民 刊期: 2012年第03期
能谱CT成像作为CT成像领域的一项崭新技术,已经在临床和基础研究中获得了广泛应用.着重阐述能谱CT成像的技术原理、临床应用价值及研究进展.
作者:鲍丽君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IL-1F10-3基因rs3811058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强直性脊柱炎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通过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基因型筛查并进行基因组测序验证,检测151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和155例正常对照基因型,并分析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中的分布.结果 IL-1F10-3基因rs3811058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安徽地区汉族人群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遗传易感性可能与IL-1F10-3基因rs3811058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无关.
作者:张立;潘发明;曾臻;段振华;王笙;李建平;刘萍;李桂兴;徐胜前;徐建华;张天琛;邹延峰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检测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血清中S100A12水平及肠道组织标本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对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诊断和鉴别的诊断意义.方法 ELISA法检测IBD患者72例(UC患者53例,CD患者19例),已排除IBD的其他胃肠疾病的患者24例和15例健康人血清中S100A12水平,免疫组化法测定人肠道标本的S100A12表达情况.结果 血清中S100A12水平检测:CD组高于UC组,分别为(3 781.39±721.09)ng/L和(3 362.40±596.24)ng/L;S100A12水平与疾病活动度相关性,UC组高于CD组.S100A12水平在UC组和CD组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P<0.01).免疫组化结果表明,S100A12在IBD患者中表达阳性,健康对照组和疾病对照组未见表达.结论 S100A12阳性有利于IBD的诊断.
作者:郑海涵;吴正祥;杨枫;王巧民;张开光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MMP12、MMP13启动子区基因多态性与安徽地区育龄妇女的子宫内膜异位症(EMs)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方法(PCR-RFLP)对221例EMs及235例对照组MMP12 A-82G、MMP-13 A-77G基因多态位点的基因型分析.结果 MMP12、MMP13各个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对照组和病例组的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MP12、MMP13启动子区A-82G、A-77G多态性与EMs无明显相关性,MMP12、MMP13启动子区的多态位点可能和安徽地区育龄妇女EMs的易感性无关.
作者:张美玲;王晶;刘程;王影;刘颖;王斌斌;曹云霞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黄精皂苷(SRP)对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CUMS)大鼠行为学以及血清中Zn、Cu、Mg、Mn 4种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探讨SRP对CUMS抑郁模型大鼠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氟西汀组、SRP(100、200、400 mg/kg·d)组.采用不同应激因子交替持续应激21 d,建立大鼠CUMS抑郁模型,观察各组大鼠的行为学指标,并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检测血清中Zn、Cu、Mg、Mn的含量.结果 ① 模型组大鼠出现了明显行为学的异常,SRP和氟西汀均可明显改善抑郁症大鼠的行为学指标;②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的Zn、Mn、Mg含量明显降低,而Cu含量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RP组和氟西汀组大鼠血中Zn、Mn、Mg含量均有所升高,Cu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RP具有抗抑郁作用,调节机体中的微量元素水平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作者:黄莺;徐维平;魏伟;徐婷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哮喘大鼠外周血、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介素-8(IL-8)、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水平和肺组织Eotaxin mRNA及蛋白表达及地塞米松(DXM)对其影响.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正常组、哮喘组、DXM组.以卵蛋白(OVA)致敏和激发建立大鼠哮喘模型,BALF行细胞计数和分类;ELISA法检测血、BALF中IL-8、Eotaxin水平;肺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化检测肺组织Eotaxin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 哮喘大鼠BALF中白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血清、BALF中IL-8、Eotaxin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DXM组明显低于哮喘组(P<0.05);哮喘组肺组织Eotaxin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P<0.01),DXM组介于两组之间.结论 IL-8和Eotaxin参与了哮喘炎症过程,DXM可通过抑制其表达来减弱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趋化与激活,这可能是DXM减轻哮喘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汪浩;武晓兰;谭红霞;范晓云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亲水性处理喷砂大颗粒酸蚀(modSLA)钛表面对牙槽骨成骨细胞黏附及铺展行为的影响.方法 将人牙槽骨成骨细胞分别接种于喷砂大颗粒酸蚀(SLA)和亲水性modSLA的钛片表面.在接种后1、3、6、12、24 h,利用细胞计数法测定两种钛片表面的细胞黏附率,使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观测细胞骨架铺展情况并作荧光积分强度(IOD)定量检测,使用Image-Pro Plus 6.0软件测定各时间点细胞形状因子.结果 细胞接种后1、3 h,modSLA组表面细胞黏附率高于SLA组(P<0.05),而6、12、24 h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接种1 h后,两组细胞形态呈圆形;接种3、6 h后两组细胞逐渐伸展,并形成丝状伪足与材料表面相连.细胞接种12 h后,与SLA相比,modSLA组表面细胞可以观察到较清晰的肌动蛋白结构、细胞铺展更充分.细胞接种3、6、12、24 h后 modSLA组IOD值显著高于 SLA组(P<0.05).随时间延长两种材料表面细胞的IOD值均显著增加(P<0.05).3、6、12 h mod SLA组细胞形状因子均值显著小于 SL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延长两种材料表面细胞的形状因子均显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亲水性化学处理能显著促进人牙槽成骨细胞在SLA钛表面的黏附、铺展.
作者:刘鑫;何家才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比较宫颈活检、锥切及全子宫切除术后病理分级转化情况,探讨CIN Ⅲ行全子宫切除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因CIN Ⅲ行全子宫切除术的227例临床资料,对各病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与宫颈活检相比,宫颈锥切术后病理升级20.51%,一致62.18%,降级17.31%;宫颈锥切后行全子宫切除术,术后子宫标本病灶残存率38.51%;宫颈锥切切缘阳性率8.62%,切缘阳性及阴性患者全子宫切除术后子宫标本病灶残存率分别为66.67%和35.85%.结论 对于无生育要求、年龄偏大、随诊条件差的CIN Ⅲ患者,全子宫切术可有效降低复发及浸润癌的发生.
作者:朱诚程;周家徳;马丽;王彦 刊期: 201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