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维吾尔族慢性心力衰竭患者N末端脑钠肽前体变化

程寅;冯媛媛

关键词:心力衰竭, 老年, 钠尿肽, 脑, 维吾尔族
摘要:目的 探讨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在老年维吾尔族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老年维吾尔族心衰住院患者130例,按射血分数(LVEF)值分为LVEF正常心衰组(HFNEF)66例和LVEF降低心衰组(HFREF)64例;据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Ⅱ级组41例、Ⅲ级组47例、Ⅳ级组42例;对照组60例.电化学发光法检测NT-proBNP水平,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超声心动图指标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房内径(LAD)、LVEF、左心室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E)和舒张晚期血流峰值(A)比值(E/A).分析NT-proBNP在各组间水平变化及差异.结果 在LVEF分组中,与对照组相比,心衰各组hs-CRP与NT-proBNP均有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LVEDD随着LVEF的减小有扩大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NYHA心功能分级中,各组之间随着NYHA心功能分级级别增高,NT-proBNP水平也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T-proBNP与hs-CRP、LVEDD、LAD、E/A呈正相关,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老年维吾尔族患者的NT-proBNP的水平随着心衰程度的增加而升高,并能很好地反映左室功能.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两种药物性肝损伤诊断评分标准的临床应用比较

    目的 比较我国药物性肝损伤常用的两种诊断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分别用国内新标准和Danan标准,对212例临床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进行重新诊断,比较两种诊断方法之间的差异及一致性.结果 212例病例中,按国内新标准初步诊断确诊112例(52.8%),疑似病例91例(42.9%),排除9例(4.2%);疑似病例进行RUCAM简化评分系统再评分:极有可能7例,很可能有关50例,可能有关32例,可能无关2例,分别占疑似病例的7.7%、54.9%、35.2%、2.2%;按Danan标准诊断:极有可能48例(22.6%),很可能有关113例(53.3%),可能有关41例(19.3%),可能无关0例,无关10例(4.7%).两种诊断标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一致性一般,故仍有偏差存在,主要原因为国内新标准仅节选了部分RUCAM评分系统.结论 国内新标准较Danan标准简便易行且准确性较高,更适于我国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应用,但仍有需要改进之处.

    作者:董黛青;叶英;李家斌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小胰腺癌的CT强化方式与细胞分化的相关性分析

    回顾性分析4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胰腺癌的CT资料及病理结果.小胰腺癌的CT强化方式与肿瘤的细胞分化程度有相关性,等密度强化的小胰腺癌在高分化的肿瘤中出现率高,低密度胰腺癌更多的出现在中、低分化肿瘤中.

    作者:张军;邓克学;方为;曹东兴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胚胎第3天形态与非整倍体的相关性研究

    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对24枚冷冻胚胎以及38枚不适合移植的废弃胚胎的8种染色体(13、16、18、21、22、15、X和Y)分两轮行植入前遗传学筛查(PGS),以分析胚胎形态学与染色体异常之间的关系.随着胚胎碎片比例的增加,染色体正常胚胎的比例在下降.在8细胞胚胎和非8细胞胚胎组中,正常胚胎比例分别为44.4%和34.8%(P>0.05).卵裂球大小均匀的胚胎中,正常胚胎率为47.8%,高于卵裂球大小不均匀胚胎的正常胚胎率18%(P<0.05).根据现有胚胎形态学特征来评估胚胎染色体的情况,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作者:郝燕;周平;章志国;曹云霞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检测及意义

    目的 探讨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及病理组织调节性T细胞(Tregs)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对60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CD4+CD25+Foxp3+T细胞占CD4+T细胞(CD4+CD25+Foxp3+Tregs/CD4+T)的比率进行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相应患者病理组织中CD4+CD25+Foxp3+Tregs的表达水平.结果 胃癌、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s/CD4+T细胞的比率分别为(7.46±0.85)%和(7.79±1.19)%,与对照组(6.65±0.7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癌、结直肠癌病理组织中CD4+CD25+Foxp3+Tregs的表达平均阳性细胞绝对数为(53.52±16.31)和(58.15±14.86),与癌旁组织(6.53±2.6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胃癌、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及病理组织中Tregs的高表达可能具有肿瘤免疫的抑制作用,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吕承刚;李永翔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EGFR和K-ras在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K-ras 因子在不同组织学类型肺癌组织以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探讨EGFR和K-ras因子在肺癌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不同类型的肺癌组织96例以及正常的肺组织96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癌组织以及正常肺组织中EGFR和K-ras因子的表达.结果 在96例肺癌组织中,EGFR在各型肺癌中高表达(阳性率为44.8%),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与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性别、年龄相关(P<0.05),与分化程度无相关性;K-ras在各型肺癌中高表达(阳性率为78.1%),在NSCLC中,与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年龄相关 (P<0.05),与分化程度、性别无相关性;肺癌组织中EGFR和K-ras的表达具有反相关(P<0.05).结论 EGFR和K-ras在肺癌中的高表达可能促进肺癌的发生、发展.

    作者:赵俊;胡向阳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延迟吗啡预处理对兔缺血后肢肌的远期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吗啡预处理的延迟性保护机制对兔后肢肌缺血区具有类似缺血预处理(IPC)的远期保护作用.方法 取健康兔24只,随机均分成3组:① IPC组:右后肢接受5 min的缺血和5 min的再灌注,24 h后永久结扎股动脉.②吗啡预处理组:兔耳缘静脉注射吗啡3 mg/kg,24 h后操作同IPC组.③生理盐水组:用生理盐水3 mg/kg预处理,其余操作同IPC组.所有兔3 d后,切取小腿腓肠肌光镜下免疫组化检测缺血区血管再生情况,并用Masson染色测定梗死面积.结果 吗啡预处理后缺血区可观测到CD31染色阳性细胞,且数量明显低于IPC预处理组(P<0.05).梗死面积亦明显小于生理盐水预处理组(P<0.05),大于IPC预处理组.结论 吗啡预处理具有和IPC类似的促使缺血区微血管的再生作用.

    作者:褚瑞;严中亚;方前进;王峦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重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败血症病原菌分布

    对重型肝炎及肝硬化合并败血症血液病原菌培养阳性114株进行鉴定和耐药分析.114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88株(77.19%),革兰阳性菌23株(20.18%),真菌3株(2.63%).分离菌株前四位分别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葡萄球菌属.合并败血症的重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病死率和自动出院比率共占66.67%.

    作者:徐海峰;熊自忠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应用基质细胞趋化特性构建新型钛种植体表面的研究

    用NaOH处理钛基材,获得多孔、负电荷的钛表面.然后吸附一层带正电荷的聚赖氨酸,再采用层层自组装方法,实现肝素-壳聚糖自组装涂层的制备,在钛表面构建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的趋化诱导界面.界面制备后的钛经扫描电镜观察显示壳聚糖、肝素成功整合到钛表面,用ELISA检测SDF-1在不同的时间点释放量,4组样本在4个缓释时间点释放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层层自组装方法可成功的将SDF-1构建在钛表面,而且SDF-1能够实现缓释.

    作者:陈国庆;李全利;颜雨春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ENTPD5在急性白血病骨髓液中的表达

    目的 观察内质网酶ENTPD5蛋白在急性白血病(AL)骨髓液中的表达,了解其与AL发病的关系.方法 选取AL患者111例,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78例(初治组48例,复发组10例,缓解组20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患者33例(初治组14例,复发组9例,缓解组10例).将62例初治AL患者分为高危组26例,中危组19例,低危组17例.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ENTPD5在AL中的表达量,比较在不同分型AL患者中初治、复发、缓解阶段以及在低危、中危、高危组AL患者中该蛋白表达的差异;同时分析ENTPD5表达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ENTPD5的表达水平在AML、ALL患者中初治和复发组均高于缓解组(P<0.05),低危组ENTPD5的表达量明显低于高危组和中危组(P<0.05).ENTPD5的表达量与初治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骨髓原始细胞百分比、基因WT1和微小残留病灶均有一定相关性.结论 AL存在ENTPD5的表达异常,该蛋白在AL的发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宋玲;杨明珍;刘飞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真核表达质粒PIRESneo3/miR-194的构建及其在乳腺癌细胞MCF-7中的表达

    目的 构建含miR-194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建立miR-194稳定表达的MCF-7乳腺癌细胞株.方法 设计合成miR-194引物序列,PCR法从乳腺癌231细胞中扩增出目的片段,经双酶切后定向连入PIRESneo3载体,构建PIRESneo3/miR-194真核表达质粒,经酶切、测序检测其构建的正确性.脂质体法将重组质粒转入MCF-7细胞,G418药物筛选出稳定转染的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稳定转染MCF-7细胞中miR-194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 构建的PIRESneo3/miR-194质粒经酶切、测序等检验表明质粒构建成功,筛选获得稳定高表达miR-194的MCF-7乳腺癌细胞株.结论 成功构建了PIRESneo3/miR-194真核表达质粒以及稳定高表达miR-194的MCF-7细胞株.为进一步观察该基因对乳腺癌细胞的体外效应和以miR-194为靶点的乳腺癌基因治疗研究提供实验基础.

    作者:李佳;王本忠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大鼠出生后不同时期脾脏结构发育和浆细胞分化

    目的 观察大鼠出生后不同发育阶段脾脏的结构变化和 CD138阳性的浆细胞分化.方法 选取不同发育时期(出生后1、2、3、4、6、8、10、12、22周 )大鼠的脾脏,并制备组织标本.分别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脾脏的结构发育及CD138、CD68的表达.结果 大鼠在出生后1~4周,脾脏的白髓和红髓发育不成熟,没有完整的白髓结构和血管结构,脾脏组织中无CD138阳性的浆细胞;大鼠在出生6周后,脾脏的白髓和红髓中出现血管样结构和少量的CD138阳性细胞;8周时白髓具有典型的结构特征,并有大量的CD138阳性细胞;大鼠出生后1周,脾脏组织中有大量的、散在分布的、呈分枝状的CD68阳性的细胞,而在出生6周后,巨噬细胞呈圆形或阿米巴状,细胞内CD68的表达量也明显增加.结论 浆细胞的分化滞后于巨噬细胞,出生早期机体主要以非特异性免疫为主.

    作者:周宬玥;冯利杰;沈玉君;黄大可;沈玉先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环孢素A对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线粒体通透性转变孔(mPTP)抑制剂环孢素A(CsA)在肺缺血/再灌注损伤(I/R)中的作用以及mPTP作为靶目标肺保护策略的可行性.方法 健康家兔40只,随机均分为4组:假手术组、CsA组、低分子右旋糖酐(LMD)组和I/R组.采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肺组织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细胞色素C(CytC)的含量,电镜下观察肺组织线粒体的破坏情况.结果 CsA组肺组织CytC含量和细胞凋亡指数均高于假手术组(P<0.01),但明显低于LMD组和I/R组,且LMD组的细胞凋亡指数和CytC含量均低于I/R组.结论 CsA能够在再灌注早期抑制mPTP的开放,减少I/R损伤肺组织的细胞凋亡,起到肺保护作用.

    作者:方前进;严中亚;李建安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睡眠剥夺大鼠腹外侧视前区腺苷水平的变化

    目的 研究睡眠剥夺大鼠促睡眠中枢腹外侧视前区(VLPO)内腺苷变化规律.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睡眠剥夺组.采用脑立体定位、微透析、多导睡眠描计技术和高效液相色谱法观察两组大鼠的睡眠剥夺前、睡眠剥夺期以及睡眠剥夺后恢复期VLPO内腺苷含量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睡眠剥夺组睡眠剥夺前觉醒(W)、非快速眼动(NREM)睡眠和快速眼动(REM)睡眠无明显变化;而在睡眠剥夺期W时间增加58.5%(P<0.01),NREM时间减少55.7%(P<0.01),REM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睡眠剥夺后恢复期W时间减少18.4%(P<0.05),NREM时间增加17.4%(P<0.05),REM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睡眠剥夺开始的2 h内睡眠剥夺组的VLPO内腺苷相对含量无显著变化.而随后的4 h VLPO内腺苷相对含量明显升高(P<0.05).睡眠剥夺后恢复期的3 h内睡眠剥夺组的VLPO 内腺苷相对含量显著减少(P<0.05).结论 腺苷在VLPO内参与睡眠-觉醒周期的调节.

    作者:江传玮;赵乐章;张瑾;尹豆;吴芳;王烈成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和肺功能正常吸烟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和肺功能正常吸烟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取不吸烟肺功能正常者(A组)、吸烟肺功能正常者(B组)、轻中度(C组)及重度(D组)COPD稳定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Th17细胞的百分比,ELISA检测血浆及PBMC刺激培养液中白介素(IL)-17的水平.结果 B、C和D组外周血Th17细胞、IL-17及均PBMC刺激培养液中IL-17水平高于A组(P<0.01);C组和D组外周血Th17细胞和IL-17均高于B组(P<0.01);D组外周血及PBMC刺激培养液中IL-17水平均高于C组(P<0.01);D组PBMC刺激培养液中IL-17水平高于B组(P<0.01).C、D组血浆及PBMC刺激培养液中IL-17水平与第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预计值之间呈负相关;各研究组外周血和PBMC刺激培养液中IL-17水平均与外周血Th17细胞水平呈正相关;所有吸烟者外周血Th17细胞水平与吸烟年数呈正相关,C、D组外周血Th17细胞水平与吸烟年数无相关性.结论 Th17细胞及IL-17在COPD稳定期患者和肺功能正常吸烟者外周血中表达增加.肺功能正常吸烟者外周血Th17细胞水平与吸烟年数相关;COPD稳定期患者外周血IL-17与FEV1/预计值呈负相关,Th17细胞与FEV1/预计值及吸烟年数无相关性.

    作者:石建邦;徐晓玲;夏淮玲;刘辉;李庆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针药复合麻醉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选择二尖瓣置换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针刺辅助全麻组(A组)、全麻组(B组),测定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两组RBC-C3bRR及SOD于CPB结束开始回升,到术后24 h仍未达到术前水平,但A组高于B组(P<0.01);两组RBC-ICR及MDA于CPB结束后开始下降,A组低于B组(P<0.01),到术后24 h A组接近术前水平.针刺辅助全麻对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王义桥;王立奎;吴振;李元海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脂肪细胞因子与炎症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妊娠糖尿病(GDM)患者脂肪细胞因子瘦素、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脂联素与炎症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关系.方法 选择GDM患者60例,正常糖耐量(NGT)孕妇44例,根据体重和身高计算晚孕期体重指数(BMI);检测空腹血糖(FBG)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胰岛素敏感指数(ISI);酶法检测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比色法测定游离脂肪酸(FFA)水平;ELISA法检测所有孕妇血清中脂联素和RBP4水平;放射免疫法检测空腹胰岛素(FIns)、瘦素、IL-6、TNF-α水平.将两组孕妇的各指标之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与NGT组比较,GDM组的FPG、TG、TC、FFA、瘦素、IL-6、TNF-α、RBP4水平均明显升高,脂联素水平明显下降,存在显著的炎性激活及胰岛素抵抗;HOMA-IR、RBP4、瘦素与IL-6、TNF-α呈正相关;ISI、脂联素与IL-6、TNF-α呈负相关.结论 GDM患者由于过度分泌的脂肪细胞因子和炎性因子导致显著的炎性激活,可能是GDM中胰岛素抵抗发生发展的机制之一.

    作者:陈利春;陈冠军;叶俊良;黄大雁;刘治春;孙玉秀;汪凌云;陈莉;鲁云霞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SHP-2酪氨酸磷酸酶野生、突变型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其表达产物磷酸酶活性检测

    目的 构建pcDNA3.1 SHP-2野生型(WT)及SHP-2D61G突变型(MT)真核表达载体,为研究SHP-2激活突变对肿瘤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提供基础.方法 用RT-PCR 及定点突变法从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EF)中扩增出目的片段,双酶切后定向连入 pcDNA3.1载体,构建pcDNA3.1 SHP-2野生型及SHP-2D61G/+真核表达质粒,经酶切、测序检测其构建的准确性;Western blot法检测转染 NIH3T3细胞中SHP-2蛋白的表达水平;免疫共沉淀法获得表达在NIH3T3细胞中的SHP-2蛋白,用 pNPP法检测其磷酸酶活性.结果 构建的pcDNA3.1 SHP-2野生型及SHP-2D61G突变质粒经酶切初步检测后,测序检测发现MT SHP-2在181位核苷酸由WT的G突变为T,转染NIH3T3细胞株能够表达SHP-2蛋白;且转染MT的NIH3T3细胞株内SHP-2磷酸酶活性较WT组升高2倍(P<0.01).结论 成功构建了pcDNA3.1 SHP-2野生型及SHP-2D61G突变型真核表达载体,SHP-2D61G突变的蛋白磷酸酶活性升高.

    作者:胡中倩;汪心怡;李菲菲;储著朗;邢小翠;李娟;查欣;瞿成奎;汪思应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左氧氟沙星三联7d方案和标准三联10d方案初次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左氧氟沙星三联7 d方案和标准三联10 d方案用于幽门螺杆菌(Hp)初次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共收集240例Hp阳性的慢性胃炎或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左氧氟沙星组(EAL组,n=120)和标准三联组(EAC组,n=120).EAL组口服埃索美拉唑20 mg+阿莫西林1 000 mg,2次/d,左氧氟沙星500 mg 1次/d,疗程7 d;EAC组口服埃索美拉唑20 mg+克拉霉素500 mg+阿莫西林1 000 mg,2次/d,疗程10 d.治疗结束4周后,采用14C尿素呼气实验判断根除结果.结果 共有219例完成随访,按意向治疗(ITT)分析Hp根除率显示,EAL组为80.0%,EAC组为75.8%,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符合方案(PP)分析Hp根除率,EAL组为88.9%,EAC组为82.0%,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影响Hp根除疗效的因素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疾病类型中消化性溃疡患者Hp根除率高于慢性胃炎患者,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疾病类型是Hp根除疗效的影响因素(OR=0.370,P=0.032).两组费用-效果比分别为302.40元和860.31元,EAL组远低于EAC组.结论 左氧氟沙星三联7 d疗法根除率较高、费用低、疗程短、患者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少,可以被推荐为根除幽门螺杆菌的初次治疗方案.

    作者:罗玲玲;张磊;许建明;胡咏梅;卢春燕;王志化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PTEN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在MG63中表达

    目的 构建PTEN基因真核表达载体,为PTEN基因功能研究提供工具.方法 从人淋巴细胞中提取总RNA,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PTEN基因编码区,将其克隆入pEGFP-N1载体中.通过聚合酶链反应、酶切和DNA测序鉴定所构建的载体.脂质体包裹重组载体转染骨肉瘤MG63细胞,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的骨肉瘤MG63细胞中PTEN基因mRNA和蛋白质表达情况.结果 经过限制性酶切和测序鉴定得到重组子GFP-PTEN大小符合,序列与GenBank中人DNA的PTEN基因(NM_000314)完全一致.转染GFP-PTEN基因的骨肉瘤MG63细胞中PTEN基因mRNA和蛋白高水平表达.结论 成功地构建了PTEN基因真核表达载体.

    作者:徐生林;胡勇;金问森;王明明;王京;王娟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应用MicroCT骨组织微细解剖学分析

    取有效的解剖学信息,应用MicroCT测量骨微细解剖结构,探讨MicroCT测量的准确性.应用MicroCT(HMX-225 Actis 4,日本),成人牙列完整的颌骨标本40例,进行上下颌骨的解剖测量,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MicroCT与组织形态学结果之间的相关性.骨小梁、骨密度等几种MicroCT的观测指标,与骨形态学参数测量结果相似.MicroCT与组织形态学观测结果之间具有正相关性.

    作者:张迪;金东春;周聪;姜玲;张晓燕;黎卫星;金熙真;金光春 刊期: 2012年第07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