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免疫功能监测

许力;杨任民;洪铭范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 免疫, 体液, 细胞, 流式细胞术
摘要:目的:了解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患者的免疫状态特点.方法:选取正常对照组19名及HLD患者21例,散射比浊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测定血清免疫球蛋白、补体水平及外周静脉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16+CD56+、CD19+计数.结果:HLD患者体液免疫指标中CD19+、IgG、IgM均较正常组升高,C4较正常组减低(P<0.05~P<0.01);细胞免疫指标CD4+、CD4+/CD8+、CD3-CD16+CD56+均较正常组减低,CD8+升高(P<0.05~P<0.01).结论:HLD患者的免疫状态紊乱表现为体液免疫处于亢进状态,细胞免疫低下.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电化学发光与酶免疫分析检测HBsAg的比较

    目的:比较电化学发光(ECLI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sAg的结果.方法:选择HBsAg阳性标准品和99例4种模式样本[①HBsAg(+)/HBeAg(+)/HBcAb(+);②HBsAg(+)/HBeAb(+)/HBcAb(+);③HBsAg(+)/HBcAb(+);④HBeAg(+)HBcAb(+)],分别采用ECLIA和ELISA一步法、二步法检测HBsAg.结果:ECLIA的日内CV比ELISA一步法、二步法分别提高3.3%和3.2%,日间CV分别提高3.5%和3.3%,敏感度各为0.063、0.5和0.25 ng/ml.①②③模式3种方法HBsAg 100%阳性率.④模式2例ECLIA 1:50稀释和ELISA二步法为阳性,而ECLIA原倍和ELISA一步法为阴性.①模式1:50稀释后的HBsAg COI值比原倍血清高.结论:ELISA一步法检测HBsAg,简便快速,标本的含量较低或浓度过高可出现假阴性.为避免一步法Hook效应造成的假阴性,可采用经典的两步法.ECLIA灵敏度高,但也存在Hook效应,必要时应稀释标本进行检测或进行中和确证试验.

    作者:黄秋芳;李守荣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手术治疗阔韧带平滑肌瘤1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子宫阔韧带平滑肌瘤手术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06年手术治疗的10例阔韧带平滑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痊愈,其中2例术中出血较多,无周围组织器宫损伤.结论:手术是阔韧带平滑肌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术中正确辨认平滑肌瘤与周围组织关系是避免临近组织器官损伤、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张泽莉;李晓广;廖玲;张士玲;王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小骨窗经侧裂入路手术治疗基底核高血压脑出血

    目的:探讨小骨窗经侧裂入路手术治疗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及疗效.方法:22例经CT证实血肿量为30~70ml且未出现脑疝症状的高血压性基底核区出血患者,早期行翼点后小骨窗开颅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清除血肿术.结果:术后12h内CT复查,血肿清除率80%以上占77.2%;仅1例清除不足70%;术后再出血1例,出血量不足15 ml;随访6个月ADL(日常生活能力)恢复良好率72.7%,病死率13.6%.结论:在合理选择病例的前提下,小骨窗开颅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手术具有创伤少、手术显露满意、清除血肿较彻底、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好、致残、致死率低等优点.

    作者:陈同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对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心率变异性(HRV)变化,评估PCI对冠心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适合PCI的患者32例,其中心绞痛组20例,心肌梗死组12例,于PCI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分别测HRV时域指标和频域指标.结果:PCI术后1个月HRV中24 h正常窦性R-R间期标准差、24 h每5 min窦性R-R间期均值标准差和高频均较术前改善(P<0.05),而术后6个月HRV除正常连续窦性R-R间期差值均方根(P>0.05)外,其余指标均进一步改善(P<0.01).结论:PCI可以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可能与PCI改善了患者心肌缺血及纠正神经体液因子对窦房结功能、心室肌功能的调控失衡有关.

    作者:竟雪莹;余强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慢性肾衰竭患者尿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竭患者尿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cetyl-β-D-glucosaminidase,NAG)活性变化及其在慢性肾衰竭进展过程中的意义.方法:用光电比色法测定87例慢性肾衰竭患者尿NAG的活性,并根据其肾脏病变是否稳定以及是否合并高血压将患者分为肾脏病变稳定组、肾脏病变活动组、高血压组和非高血压组,分别比较尿NAG的活性.同期选择3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结果:慢性肾衰竭尿NAG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肾脏病变活动组尿NAG活性显著高于肾脏病变稳定组(P<0.01),高血压组尿NAG活性显著高于非高血压组(P<0.01).结论:慢性肾衰竭病程中,肾脏病变活动和高血压可能是加重肾小管-间质损伤的重要因素.

    作者:张燕;李珺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胎盘早期剥离62例分析

    目的:探讨胎盘早期剥离的发病诱因、诊断、治疗及对母儿的影响.方法:对1996年1月~2005年9月收治的62例胎盘早期剥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围生儿死亡轻型7例,重型7例.产妇产后出血轻型8例,重型14例,肾衰重型2例,DIC重型2例.结论:通过对胎盘早期剥离的诱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综合分析,尽早作出诊断,立即终止妊娠,可以改善母婴预后.

    作者:黄丽丽;王顺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前列腺切除术后再入院的治疗分析

    目的:分析前列腺切除术后再入院的原因.方法:对13例前列腺切除术后再入院的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中有排尿困难9例,其中膀胱颈挛缩5例,后尿道狭窄3例,腺体残留1例;膀胱结石1例;附睾炎3例.结论:后尿道狭窄、膀胱颈挛缩和附睾炎是前列腺切除术后再入院的主要原因.

    作者:许海斌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肝癌栓塞术后碘化油沉积形态与其疗效评价

    目的:探讨肝癌栓塞术后碘化油沉积形态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均行肝固有动脉造影、碘化油乳剂栓塞术,术后4~6周进行CT扫描,分析碘化油聚集形态与生存率的关系.结果:按其碘化油分布范围和沉积程度可将碘化油沉积形态分为完全型、缺损型、簇集型、稀少型,其2年生存率分别为69.2%、57.9%、20.0%、0/8.结论:肝癌栓塞术后碘化油沉积形态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碘化油充盈愈完全,生存率愈高.

    作者:黄涛;杨红;丁勇;孔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并发急性肾衰竭临床与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并发急性肾衰竭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情况.方法:对17例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并发急性肾衰竭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后肾功能恢复正常12例,好转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2.4%.结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并发急性肾衰竭及时行肾活检,明确病因及病理类型,给予正确治疗,绝大多数预后良好.

    作者:程润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丙泊酚和一氧化氮用于无痛人工流产的临床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丙泊酚静脉麻醉和一氧化氮吸入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的镇痛效果.方法:将200例要求施行人工流产术的早孕妇女随机分为丙泊酚组(观察组):采用丙泊酚联合小剂量芬太尼在静脉麻醉下实施人工流产术中镇痛;一氧化氮组(对照组):采用50%一氧化氮与50%氧气为混合气体吸入实施人工流产术镇痛.观察两组的镇痛作用、宫口松弛情况、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及出血情况及离床时间.结果:丙泊酚和一氧化氮均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和宫口松弛作用,但丙泊酚的镇痛和宫口松弛作用均明显高于一氧化氮(P<0.005).两组综合征发生率和术中出血量均无明显不同(P>0.05),而观察组离床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01).结论:丙泊酚和一氧化氮用于人工流产镇痛均有良好效果,丙泊酚镇痛效果优于一氧化氮.

    作者:刘志荣;高群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改良Child法消化管重建治疗胆总管完整的胰十二指肠破裂1例

    2005年12月28日,笔者将胰十二脂肠切除术中Child法消化管重建的三个吻合口改良成两个,运用于1例胆总管完整的胰十二指肠破裂患者的手术治疗,疗效满意.现作报道.

    作者:汪兆军;王爱军;杨凤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石街18例

    目的:探讨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在治疗输尿管石街中的价值.方法:采用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结合取石治疗石街18例.结果:石街全部疏通成功,成功率100%,术中并发症发生率11.1%,均为输尿管黏膜下假道.结论: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微创是治疗输尿管石街的有效方法.

    作者:顾恒;王昌兵;袁宇峰;侯金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建立幼犬股骨头坏死模型的实验研究

    目的:为研究Perthes病治疗建立理想的动物模型.方法:采用健康未成年杂种犬20只,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每周肌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16 mg/kg)2次;另一组用液氮冷冻股骨头,术后定期行X线、MRI、ECT检查,并取股骨头行组织切片了解股骨头坏死情况.结果:两实验组均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激素组第4周复制成功率为40.0%,第8周成功率为75.0%,总成功率为55.6%;而液氮冷冻组第4周复制成功率为90.0%,第8周成功率为100.0%,总成功率95.0%.结论:单独使用激素或液氮冷冻股骨头均可建立幼犬股骨头坏死模型,但单用激素并非一定引起股骨头坏死.液氮冷冻建立的幼犬股骨头坏死可作为研究Perthes病治疗的理想动物模型.

    作者:官建中;周建生;肖玉周;刘振华;郭冰沁;张俊祥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腭裂整复术麻醉安全时机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索腭裂整复术的有利麻醉时机.方法:随机选择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择期整复术患儿180例.按年龄平均分为3组:A组1~2岁;B组2~3岁;C组4~7岁.观察麻醉期间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和麻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B组、C组SpO2变化均明显高于A组(P<0.01);拔管后舌后坠、喉痉挛及气管痉挛等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A组(P<0.05),而B组、C组之间的各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腭裂整复术的有利麻醉时机应选择在2~3岁为宜.

    作者:李晓立;薛梅;李晓红;文公堂;王南海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儿童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

    目的:总结儿童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体会.方法: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15例在低温体外循环下涤纶补片修补.结果:术后无一例死亡,发生低心排综合征2例,胸腔积液1例.出院时彩超检查1例存在2 mm残余分流,随访1年,临床症状消失,营养发育状况明显改善.结论:儿童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经过及早诊断、治疗,绝大多数得到根治,且手术安全性较高,术后均可恢复正常.

    作者:张全进;周谦让;杭红亮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骨折12例分析

    目的:介绍微创接骨板固定术治疗胫骨骨折,并观察其效果.方法:采用闭合复位经皮插入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12例.术后不辅以其它外固定,第2天即开始不负重关节功能锻炼.结果:随访12例,随访时间6~18个月.所有切口一期愈合.骨折无延迟愈合,无畸形愈合,平均临床愈合时间14周.采用Johner-Wruhs评分标准,优8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1.6%.结论:微创接骨板固定术是治疗胫骨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邵全安;刘长征;吴建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洛赛克预防高血压脑出血后急性应激性溃疡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洛赛克预防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后急性应激性溃疡的疗效.方法:高血压脑出血72例,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常规治疗上加用洛赛克40 mg静脉注射,12 h 1次,对照组未予抗酸药治疗,疗程均2周.结果:治疗组急性应激性溃疡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早期应用洛赛克能减少急性应激性溃疡发生率.

    作者:吴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治疗晚期乳腺癌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治疗晚期乳腺癌的近期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47例晚期乳腺癌患者应用多西他赛70mg/m2静脉滴注1 h,第1天,用药前24 h口服地塞米松7.5 mg,每天2次,连用3天;顺铂25~30 mg/m2静脉滴注,第1~4天,每21天为1周期.结果: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29例,总有效率72.3%.不良反应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减少、恶心、呕吐等.结论:多西他赛与顺铂联用治疗晚期乳腺癌疗效显著、耐受性好.

    作者:孙惠娟;秦凤展;郑荣生;汪子书;王洪亚;刘铁成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一侧额眶严重交通伤的临床特点及救治

    目的:探讨一侧额眶部严重交通伤的临床特点及救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一侧额眶部严重交通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开放性损伤多,意识障碍多较轻,眼部并发症多,远期精神障碍明显.影像学常见着力侧额骨、眶骨、筛骨、蝶骨骨折,局限于额、颞叶的脑挫裂伤、脑内血肿,局限于额颞部、前颅底的硬膜外、下血肿.另外可见视神经管骨折,眼球突出或破裂萎陷.27例均随访6~12个月,综合其神经功能、面容整复、脑脊液漏及精神功能4个方面,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GOS Ⅰ级18例,整形效果满意.结论:一侧额眶部交通伤发生率高.损伤特点与交通伤类型、着力部位的生理解剖特点有关.救治原则:争取一期手术彻底清创,清除颅内血肿和破碎坏死脑组织以防脑疝,额眶骨折整复矫畸,视神经管减压以挽救视力及脑脊液漏修补以防颅内感染.

    作者:张志田;陈士祥;黄俊杰;崔颖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全胃切除后早期肠内营养对肠黏膜屏障的影响

    目的:观察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肠黏膜屏障的保护效果.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9例全胃切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组及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组.两组患者术后第24 h开始至术后第8天接受等氮、等热卡的营养支持.观察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血清双胺氧化酶.结果:血清双胺氧化酶活性两组都下降,EN组术后第7天即恢复正常(P>0.05),而PN组第14天才恢复正常(P>0.05).EN组营养支持后IgA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前和PN组术后(P<0.01).结论: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可以保护肠黏膜的完整性和肠道的免疫屏障.

    作者:康明;汪淮莉;马小庆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蚌埠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