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胆总管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的临床效果回顾性分析

梁斌

关键词: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 胆总管一期缝合, T管引流, 临床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胆总管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0例2016年2月~2018年1月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据术式分组.对照组开展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T管引流治疗,观察组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胆总管一期缝合治疗.比较两组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手术效果;手术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带管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前后患者生存质量水平;恶心、厌食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手术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带管时间、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手术前两组生存质量水平相近,P>0.05;手术后观察组生存质量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胆总管一期缝合疗效肯定,可有效加速手术进程,加速胃肠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康复和改善生活质量.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杂志相关文献
  • 多排螺旋CT对肺小结节及早期肺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肺小结节及早期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于2017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90例开展螺旋CT检查的可能或已经确诊的肺部小结节患者,全部CT图像均开展1.25、2.50mm重建层厚,从中一共得到180组图像,根据结节直径不同划分为3组,即直径<5mm组(A组)、5~10mm组(B组)与>10mm组(C组),比较三组图像.结果:1.25、2.50mm重建层厚的肺部小结节,其在具体的检出数量上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但在钙化检出结果、分叶征及边界清晰度等方面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在B、C组中,其肺小结节的内部密度及边缘特征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针对已确诊或可能是肺部小结节患者,在对其开展胸部螺旋CT扫描时,1.25、2.50mm重建层厚,有着相同的图像噪声,但针对2.50mm重建层厚而言,其辐射剂量较1.25重建层厚偏少.

    作者:周丹丹;李华侨;任诗君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探讨CT增强扫描与支气管镜检查对肺部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与支气管镜检查对肺部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从2015年6月~2017年10月这个时间段中取材并开展本次研究,所选取肺部病变患者总计80例,患者在入院后均接受CT增强扫描以及支气管镜检查,查阅与研究所选取患者相关的各个方面数据,对比诊断结果.结果: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准确性比较无明显差异,CT增强扫描的敏感性与支气管镜检查比较具有明显优势,支气管镜检查的特异性与CT增强扫描比较具有明显优势(P<0.05).结论:支气管镜检查具有更高的特异性,但是其敏感性低于CT增强扫描,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准确性无明显差异,临床上应当结合具体情况合理使用,发挥每种检测方法的价值.

    作者:吴宪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不同内固定器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

    目的:比较两种内固定器在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评价.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到本院骨科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抽签的方式将其分为研究组、参照组,每组各30例.其中给予参照组患者应用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LPHP)的治疗方式;为研究组患者应用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钢板系统(PHILOS)的治疗方式,观察两组患者的各项时间指标、疼痛发生率及术后两年关节功能评分,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时间指标及疼痛发生率均少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两年Neer关节功能评分相比于参照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内固定器对于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均有显著的治疗效果,术后两年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但是PHILOS能够减少患者疼痛,有效地促进骨折快速的愈合.

    作者:张长红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在甲状腺实性结节良恶性鉴别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究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在甲状腺实性结节良恶性鉴别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56例甲状腺实性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对患者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杨氏模量值进行测量及统计,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并采用ROC曲线得到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杨氏模量值的佳临界值.结果:经过检查,所有患者共有甲状腺实性结节72个,良性结节52个,恶性结节20个.良性结节杨氏模量平均值(25.16±6.62)kPa明显低于恶性结节杨氏模量平均值的(48.06±17.33)kPa,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ROC曲线分析,甲状腺结节良恶性杨氏模区分的适宜临界点为27kPa,此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915,对应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0.7%、82.6%、85.4%.结论:采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可以测量结节弹性模量值,从而定量分析甲状腺结节硬度,为鉴别良恶性结节提供一定依据.

    作者:曹宏伟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骨用Mg-4 Zn-xNd合金微观组织与生物力学性能影响研究

    本文研究了Nd对骨用Mg-4 Zn合金微观组织和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铸态Mg-4Zn合金基体上分布着亮白的团状和条状组织,尺寸在5~20μm之间,该组织为Mg元素和Zn元素的共晶组织;添加0.5Nd后,在合金的枝间和晶界凝固析出含Mg、Zn和Nd元素的条状和团状共晶组织,随着Nd含量增加,共晶组织的体积分数明显增加,并终呈网状分布;Mg-4Zn合金二次树枝晶间距在10μm~100μm之间波动,当Mg-4Zn合金添加0.5%Nd后,合金的二次枝晶间距有所降低,合金的强度和延伸率也有所提高,当Nd添加量为1.0%时,二次枝晶间距降低至10~20μm,强度和延伸率达到高值.

    作者:臧志海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刍议医院医疗器械维修机构的建设与管理

    医疗器械对于每一个医院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能保证医院的正常运行,还是衡量一家医院实力的重要指标.由此,医院的医疗器械维修机构的建设与管理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确保医疗器械能够得到及时的维修,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医疗器械维修机构的建设与管理就是重中之重的一个项目.

    作者:张永尧;王爱玲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无痛肠镜下钛夹联合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大肠息肉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究大肠息肉患者在高频电凝电切除术基础上实施钛夹辅助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共收集88例大肠息肉患者参与研究,所有患者均于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入院,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4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取无痛肠镜视野下的高频电凝电切除术治疗,观察组基于对照组治疗方案加行钛夹治疗,对两组患者出血、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出血、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息肉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治疗采取无痛肠镜下联合应用钛夹、高频电凝电切除术效果理想,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情况,规避复发风险.

    作者:王波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超声和MRI诊断妊娠晚期胎盘植入的对比研究

    目的:分析核磁共振诊断晚孕期妊娠胎盘植入的应用与意义.方法:收集本院自2014年1月~2018年5月收治的晚孕期妊娠胎盘植入患者54例,所有患者均实施核磁共振及超声检查诊断,分析对比两种诊断结果.结果:核磁共振诊断孕期妊娠胎盘植入患者52例,诊断符合率96.3%(52/54);超声检查诊断孕期妊娠胎盘植入患者48例,诊断符合率85.2%(48/54);核磁共振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超声诊断符合率(P<0.05).核磁共振临床特征为子宫变形与局部隆凸,胎盘信号不均匀,胎盘呈出现不规则的团块状,出现短T1、长T2信号影,并见胎盘下供血血管出现增多征象.超声检查影像学特征为胎盘后或胎盘实质内出现丰富的血窦与血流信号,同时动脉血液湍急,且会累及于子宫肌层.结论:MRI对妊娠晚期胎盘植入诊断准确率优于超声,其可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作者:涂建新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无创呼吸机和高流量吸氧湿化仪治疗呼吸衰竭的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无创呼吸机与高流量吸氧湿化仪治疗呼吸衰竭患者的差异.方法:本研究对2016年8月~2017年12月来本院就诊的85例呼吸衰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2例)和实验组(43例),对照组使用高流量吸氧湿化仪进行治疗,实验组采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呼吸衰竭临床疗效.结果:组内比较,治疗后对照组患者呼吸频率(21.34±4.16)次/min较治疗前(24.63±2.54)次/min减少,血压有所降低;实验组采用无创呼吸机治疗后,呼吸频率(24.03±1.73,18.35±3.25)次/min和血压(110.15±10.53,115.78±19.24)mmHg变化相当,均无显著变化(P>0.05).组间比较,高流量吸氧湿化仪对患者刺激较小,更有助于降低心率,但无创呼吸机治疗更能有效控制患者呼吸频率.两组治疗方式对患者血压影响不显著(P>0.05).结论:无创呼吸机在控制呼吸频率方面优于高流量吸氧湿化仪,但后者治疗方式更有利于患者恢复,对患者的刺激更小.

    作者:姜红波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宫腔镜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在对子宫内膜息肉患者进行治疗时采用宫腔镜治疗方式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到本院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12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3例;分组完成后,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时采用常规的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时采用宫腔镜定位后刮宫治疗方式;治疗结束后,通过对两组患者在治疗有效率、术后复发情况以及平均手术用时进行对比,进而对两种治疗方式各自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结束后,在治疗有效率方面,观察组中的治疗有效率为98.41%,而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8.89%,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术后复发情况方面,观察组中有1例患者出现了复发情况,概率为1.59%,对照组中有4例患者出现了复发情况,概率为6.34%,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手术时间方面,观察组用时要比对照组少,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对子宫内膜息肉患者进行治疗时采用宫腔镜治疗方式具有较大的优越性,应该将其推广开来,使更多患者从中受益.

    作者:穆彦如;苗辉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用阴道超声和超声子宫造影诊断子宫腔内病变的准确性对比

    目的:对比并分析采用阴道超声和超声子宫造影方式对于子宫腔内病变进行诊断的相关情况.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进行调查,所有研究对象均为本院在2017年1月~2018年2月期间进行宫腔疾病诊断的患者,选择其中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于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阴道超声诊断和超声子宫造影诊断,对于两种不同诊断方法的结果进行评价并作出比较.结果:选择采用阴道超声诊断宫腔内病变的阳性率相对于超声子宫造影而言更高,但两组数据经过统计学检验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对于子宫腔内的相关病变在进行诊断的过程当中,选择采用阴道超声诊断和选择采用超声子宫造影进行诊断,阴道超声诊断的阳性率相对较高,但是两种诊断方法之间没有差异性,因此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的为患者选择这两种诊断方法进行诊断.

    作者:康丽丽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浅析大尺寸豆瓣成型片修复磨牙邻面龋

    目的:对大尺寸豆瓣成型片修复磨牙邻面龋的效果进行简要分析.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50例老年磨牙邻面龋患者作为本组研究对象,均于2016年8月~2017年8月来本院牙科门诊进行修复治疗,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患者,分别给予汞合金成型片以及大尺寸豆瓣成型片修复,对比两组患者的牙龈指数与修复成功率.结果:观察组老年患者在治疗后以及治疗3个月后的牙龈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修复成功率96%(24/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19/25),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大尺寸豆瓣成型片修复磨牙邻面龋的修复效果显著.

    作者:汤玲玲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脑膜补片联合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度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将脑膜补片与大骨瓣减压术联合用于重度颅脑损伤治疗中,对其临床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对本院收治的94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分组研究,B组行大骨瓣减压术治疗,A组在B组基础上联合脑膜补片治疗,对两组治疗结果进行评价.结果:A组预后良好率为53.19%,与B组27.66%相比,相对更高(P<0.05);A组病死率为6.38%,与B组25.53%相比,相对更低(P<0.05);A组并发症率为4.26%,与B组19.15%相比,相对更低(P<0.05).结论:脑膜补片与大骨瓣减压术联合用于重度颅脑损伤治疗中效果显著,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尤灵通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血液透析机透析效果的影响因素及维护方法

    目的:探讨影响血液透析机透析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维护方法,以此来提高透析质量以及设备的使用价值,减少成本,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方法:对血液透析机的维护主要通过制定并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加强操作培训以及提高维修水平与责任意识等指标进行,将之前的被动维修转变为主动定期保养与维护.结果:通过对影响血液透析机透析效果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定期保养与维护透析机,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血液透析机的故障发生率,在降低维修成本的同时促进血液透析室正常运行.结论:明确血液透析机透析效果的影响因素可保证透析效果,促进透析治疗顺利进行,对血液透析机进行定期保养以及维护可保证其处于安全状态,不但可为医院以及科室节省耗材成本,还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在保证透析室正常运转的同时还可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郁金明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彩色多普勒腹部超声对乙型肝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为了进一步探究分析彩色多普勒腹部超声对于乙型肝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以此来为临床应用提供可靠性的依据.方法:本文随机选取200例患有乙型肝炎的就诊患者分别进行彩色多普勒腹部超声和肝功能检查,以及其他部分的一些病理性检查.与此同时,把采用彩色多普勒腹部超声检查的方法设置为观察组,把运用组织病理学检查的方法设置为实验组,对比分析针对乙型肝炎的更有效的检查方式.结果:通过仔细观察、分析和对比,彩色多普勒腹部超声对乙型肝炎患者的诊断较之组织病理性检查更加有效正确.结论:目前彩色多普勒腹部超声对乙型肝炎的诊断具有更加正确有效的临床应用价值,并且彩色多普勒腹部超声的检查方式在现在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都是极其广阔的,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陈懿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症及腺肌瘤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症及腺肌瘤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0月~2017年10月期间本院收治的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症及腺肌瘤患者共8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对比诊断结果,分析超声图像与彩色血流分布特征.结果: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子宫肌瘤符合率为93.75%;子宫腺肌症诊断符合率为79.17%;腺肌瘤诊断符合率为80.00%;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显示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腺肌瘤病灶血流信号显示不同,回声以及边界各异.结论: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症及腺肌瘤具有临床价值,超声诊断能够清晰显示子宫组织结构,诊断符合率高.

    作者:李欣欣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胆总管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的临床效果回顾性分析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胆总管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0例2016年2月~2018年1月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据术式分组.对照组开展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T管引流治疗,观察组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胆总管一期缝合治疗.比较两组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手术效果;手术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带管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前后患者生存质量水平;恶心、厌食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手术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带管时间、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手术前两组生存质量水平相近,P>0.05;手术后观察组生存质量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胆总管一期缝合疗效肯定,可有效加速手术进程,加速胃肠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康复和改善生活质量.

    作者:梁斌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基于智能手机App的医疗设备维修管理系统研究

    目的:利用智能手机App技术规范医疗设备报修和维修流程.方法:通过开发智能手机App,按照维修事件时间轴顺序设计维修流程和维修申请、维修处理、维修工作台、验收及图表化分析报告等模块并进行实施.结果:临床科室人员和医学工程师均可通过智能手机App处理维修流程.结论: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智能手机App实施后,相关工作人员可通过手机登录系统并进行便捷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作者:黄二亮;谢卫华;卜祥磊;全贞裕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胃镜诊断60例早期胃癌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研究

    目的:探究分析胃镜诊断早期胃癌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提高早期胃癌诊断水平.方法:择取2016年3月~2018年4月某院收治的早期胃癌者60例,患者均进行胃镜检查,并取材实施病理活检,记录患者临床表现及病理特点.结果:结合患者临床资料,患者临床表现为上腹疼痛、呕吐、黑便、消瘦等.胃镜检查,发病部位差异,其中胃窦34例,占56.67%,胃角6例,占10%,胃体17例,占28.33%,胃底3例,占5%.胃镜下的临床表现中,患者包含隆起型、浅表型、凹陷型几种表现.而病理分型中,主要以管状腺癌者35例多,占58.33%.且病理诊断符合率为100%,胃镜诊断符合率为98.83%,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胃镜诊断早期胃癌的效果较为理想,其在具体的诊断中,可实现具体的了解患者临床表现,有助于胃癌的早期诊断,再配合有效的活检确诊,可进一步增强准确性,为患者的后续治疗提供参考,价值显著.

    作者:孙健伟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超声引导介入治疗肝脏肿瘤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分析在肝脏肿瘤的治疗中应用超声引导介入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7月医院确诊并收治的肝脏肿瘤患者85例,对其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治疗中所有患者均采用超声引导介入射频消融的技术以治疗肝脏肿瘤病症,对手术后的肝脏肿瘤患者进行定期的观察与访问,并对治疗前后的患者临床病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85例接受超声引导介入射频消融技术的肝脏肿瘤患者中,存在肝脏肿瘤有明显消融现象的患者有81例,占比95.29%;与治疗前相比较,治疗结束后的AFP值明显降低的患者有71例,占比83.53%;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均有腹痛、体温升高等不良病症,经过一周的治疗后恢复正常;术后患者的生存率有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肝脏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超声介入射频消融方式,可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作者:孙琳琳;张泽璇;尤振宇 刊期: 2019年第02期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杂志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