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善青;束东山;刘志军;汪文正;周小林
我院脑外科2001年至2003年从收治颅脑损伤的病人中,选择10例急性颅脑损伤病人进行恢复期促醒康复护理,以缩短昏迷期,尽快解除和避免植物状态,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少并发症,根据病人情况及意识状态制定一套促醒护理方案.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利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观察中药口服、灌肠加西药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中药口服、灌肠加西药治疗,对照组采用中药口服加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积分减少较对照组明显(P<0.01),在改善下腹疼痛、腰骶胀痛、附件增厚压痛及骶韧带增粗压痛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口服、灌肠加西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优于口服中药加西药治疗.
作者:李伟莉;李大剑;陆耘;周军;李赟;徐云霞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心包积液原因较多,如积液进展快、积液量大,可发生心包填塞而危及生命.心包穿刺管既可作为治疗亦可用于病因检查,但反复穿刺检查增加手术风险.我们对35例中大量心包积液患者采用心包腔内置管引流术,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李光辉;程自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了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临床心电图(ECG)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为临床分析病情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97例ACS患者的ECG与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ECG改变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部位、狭窄程度的联系.结果97例ACS患者CAG显示多支病变多于单支病变,中重度狭窄占总数69%(67/97),无明显病变占13.4%(13/97),分别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及X综合征,ECG对冠状动脉多支病变诊断符合率较低,结论ECG虽有一定局限性,但与相应冠状动脉有关联,故能为ACS治疗干预和进一步CAG提供依据.
作者:方向宏;曲虹;张其高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体温升高与急性脑血管病(acute cerebral disease,ACVD)死亡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定群研究的方法,对289例ACVD患者入院时体温与死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将体温分为低体温(≤36.5℃)、正常体温(>36.5℃而≤37.5℃)、高体温(>37.5℃)三组.采用Logistic回归和成比危险函数(proportional hazards function)分析的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脑梗死组中,入院时低体温者病死率低而高体温者病死率高.脑出血组也有类似的趋势.结论入院时体温升高是病死率增高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
作者:袁良津;蒋鸣坤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进一步认识糖尿病肾病(DN)的死亡原因,从而提高一体化综合防治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探讨DN的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结果在DN的死因中心血管病变占首位(33.7%),其次是多脏器功能衰竭(18.5%),慢性肾衰竭(14.8%).死亡原因与并发症、糖尿病病程、年龄、血糖水平有关.结论严格控制血糖、血压等,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可干预DN的进展,降低病死率.
作者:王艺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剖宫产手术后硬膜外镇痛对子宫收缩的影响.方法选择连续硬膜外麻醉下剖宫手术100例,年龄24~35岁,ASAⅠ~Ⅱ级,随机分两组:连硬外组(n=50),术后留置硬膜外导管行术后镇痛,负荷剂量为吗啡1 mg+地塞米松10 mg+生理盐水至10 ml;PCA泵配方:吗啡4 mg+0.75%布比卡因20ml+氟哌啶5 mg+生理盐水至100 ml.持续给药为恒速2 ml/h.对照组(n=50),术毕拔除硬膜外导管,病房常规以哌替啶止痛.哌替啶100 mg于术毕8~12 h肌注1次.观察两组病人阴道出血量及术后宫底高度、止痛效果、不良反应.结果两组阴道出血量及宫底高度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硬膜外镇痛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也较少.结论持续性硬膜外镇痛用于剖宫产术后临床效果良好,对子宫收缩无不良影响.
作者:肖敬波;王娴;王胜斌;慈靖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系统的康复治疗对外伤后手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利用多种物理因子,结合运动疗法,中药薰洗及心理疗法,对30例手外伤后功能障碍,造成手日常生活能力下降者康复治疗.结果经过系统康复治疗后,采用拇指运动功能评价;示、中、环、小指Boye方法评价和英国医学研讨会标准进行手部皮肤感觉障碍的评价,手功能障碍改善明显.结论系统康复治疗的及时介入能较好地改善手外伤后功能障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作者:胡晓琴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某些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中心ICU 1997年元月~2003年元月收治的49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观察早期血压、血糖、Glassgow评分等三个因素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早期低血压组病死率高于非低血压组(P<0.05),24h随机血糖≥11.1 mmol/L组病死率高于<11.1 mmol/L组(P<0.05),GCS分值愈低,病死率愈高(P<0.01).结论早期血压、血糖、Glassgow评分均可作为判断重型颅脑损伤预后有价值的临床指标.
作者:方向群;姚建华;张牧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心律失常的特征,提高对高血压左心室肥厚致心律失常的认识.方法综合、回顾性分析2000年3月~2003年12月收治的高血压左心室肥厚致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胸闷、心悸,其中阵发性房颤4例,频发房早6例,频发室早6例.所有病例均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瓣膜性疾病和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对16例患者均做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状动脉狭窄.结论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的心律失常,有效地降压治疗逆转左心室肥厚,酌情应用抗心律失常药是改变其临床症状、延缓病情进展的关键.认识该病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韩玉春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和探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MPPT)治疗神经免疫性疾病时的心血管不良反应及对策.方法对569例病人进行了2006例次的MPPT治疗,MP成人1 g/d,儿童20 mg/(kg·d)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缓滴,qd×3~5d为一个疗程,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心电图监测,观察心血管不良反应.结果MPPT治疗中,98例次患者出现胸闷、心慌、面部潮红等,46例次血压升高;1101例次(54.9%)出现各种异常心电图,其中123例次为比较严重的心律失常.结论MPPT过程中应严格控制输注速度,密切观测生命体征及心电图监测,对原有心律失常及老年患者慎用.
作者:李凯;王训;胡纪源;韩丽;韩咏竹;杨任民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复杂性肾结石的处理为临床难题之一,治疗以开放手术取石为主要手段.我院自1992年1月~2003年10月治疗复杂性肾结石102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丁方成;黄金国;王翔本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在对肝癌患者进行肝动脉化疗及栓塞术(TAE)中,经动脉灌注碳酸氢钠和维拉帕米的可行性和临床价值,评价对白细胞介素-2(IL-2)、干扰素(IFN-α 2 b)和阿霉素(ADM)、丝裂霉素(MMC)等药物的增效作用.方法38例肝癌患者在进行肝动脉化疗及栓塞术时联合碳酸氢钠、维拉帕米、IL-2 IFN-α 2 b介入治疗.Seldinger技术穿刺经股动脉进入肝动脉血管,药物按一定比例稀释后灌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于治疗前后测量肿瘤位置、大小、回声情况、肿瘤周边及内部血供情况,肝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全程跟踪上述新的治疗方法,并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判断疗效.同期肝癌患者TAE治疗未加碳酸氢钠和维拉帕米作为对照组.结果经动脉灌注碳酸氢钠和维拉帕米治疗肝癌患者部份缓解率高于对照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为肝癌肿块减小,肿瘤内部及周边动脉血供和肝动脉血流量明显减少,α-FP下降,生存时间延长.结论肝癌患者行TAE治疗时向肿瘤组织灌注碳酸氢钠、维拉帕米可提高IL-2、IFN-α 2 b、ADM、MMC等疗效,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对上述新的TAE的疗效和预后提供重要指标,给下一步重复治疗提供依据,是目前肝癌肝动脉化疗及栓塞治疗前后良好影像学检查.
作者:张玉洁;王莹;朱亦俭;薛如英;柯海英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咪唑安定和哌替啶辅用于硬膜外阻滞下胆囊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行胆囊切除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0例),于痛觉阻滞平面出现后,Ⅰ组咪唑安定3.0 mg和哌替啶50 mg;Ⅱ组氟哌利多2.5 mg和哌替啶50 mg静注.观察并记录麻醉前、麻醉后、牵拉胆囊和术毕4个时点BP、HR、SpO2值,及牵拉反应和胆-心反射发生情况.结果与麻醉前相比,两组病人麻醉后、牵拉胆囊和术毕BP、HR均降低,其程度Ⅱ组大于Ⅰ组.术中Ⅰ组较Ⅱ组牵拉反应轻、胆-心反射发生率低.结论咪唑安定和哌替啶合用于硬膜外阻滞下胆囊切除术,有循环影响小、牵拉反应轻和胆-心反射相对较少的优势,但呼吸抑制应予以重视.
作者:肖勇;方梦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近年来,鼻内镜下鼻内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已有文献报道.我们应用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该手术方法与传统鼻腔泪囊吻合术相比,具有出血少、组织损伤少、骨孔大小易于控制、骨孔创缘光滑、造孔处不易有肉芽生长、造孔上皮化时间短等优点.我科自2000年2月至2003年3月完成此项手术25例28眼,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金旺;李谋元;程芳;吴思广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总结肝段切除术为主综合手术加纤胆镜联合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本院外科在1997年5月至2002年4月间采用肝段切除术为主加术中和/或术后纤胆镜联合治疗43例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资料及远期疗效.结果肝内结石的分布:左右双侧肝叶泛发22例,左半肝10例,左肝外侧叶9例,右半肝2例,合并胆囊结石8例,合并胆总管结石25例,其中已有1~4例次胆道手术史14例.结论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方法中,肝段切除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术中和/或术后纤胆镜探查取石,是防治残余结石的重要手段.肝段切除术为主的手术加纤胆镜联合应用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理想方式.
作者:叶世进;余庆胜;汪革新;徐杰明;沈宗义;笪波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提高急性重症有机磷中毒(AOPP)抢救成功率的新方法.方法将我院近六年收治的116例AOPP患者分为2组:新法治疗组采用:(1)在抢救程序方面,注射解毒剂、拮抗剂和清除毒物同时进行;(2)饭后服药,一次性洗胃不彻底者,保留胃管反复洗胃;(3)病人进入中毒病房全程监护的新方案给予处理治疗.对照组按先一次性清洁洗胃后注射解毒剂及收住普通病房的常规方法处理及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出现时间及阿托品总量分别为12.0±2.0分钟、32.0±5.0分钟和422.6±310.4 mg、464±345.5 mg;反跳例数及死亡数分别为4例、11例及1例(1.14%),5例(10.9%)(P<0.01).结论综合改良法对提高AOPP的抢救成功率有显著效果.
作者:祁从锁;罗秀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小儿不同心肺疾病条件下机械通气的特点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102例小儿根据心肺疾病不同分三组,无心肺疾患组18例,月龄11.2±7.5.严重肺部疾病组10例,月龄14.3±6.5,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用呼吸机支持的患儿74例,月龄20.3±9.3.监测方法:呼吸机应用1小时后患儿安静状态下采取动脉血气标本,并记录即刻PetCO2,计算出PaCO2与PetCO2差(a-ETCO2).结果三组患儿的paCO2与PetCO2均有显著相关性(r1=0.583,r2=0.786,r3=0.790,P均>0.05).而三组间a-ETCO2有组间差异,其中第3组与第1组差异显著.结论PetCO2可用于判断小儿机械通气状态下PaCO2的变化,PetCO2是一种有用的无创性指标.
作者:金丹群;毕良学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引起医院获得性肺炎的相关危险因素、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特点,并对经验性用抗生素作出合理评价,由此提出如何是合理用药.方法对2001年1月到2003年12月我院284例医院获得性肺炎进行研究:包括患者的基础疾病、患医院获得性肺炎前的抗生素的应用、侵袭性操作、致病菌菌株的分布及耐药性特点进行分析.结果住院时间长、不合理应用抗生素、免疫力低下、侵人性操作和合并基础疾病是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发病危险因素,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63%).结论医院获得性肺炎的预防是有可能的,措施得当可适当减少其发病率;治疗时必须根据当地细菌的药敏结果正确选药物;及早诊断,及时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且可减少患者的医疗费用.
作者:姜有金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了解近20年消化性溃疡的内外科治疗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4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的消化性溃疡2 165例,其中采用手术治疗484例(GU 251例;DU 233例)、内科治疗1 681例.结果在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中,选择外科治疗方法的比例呈下降趋势,且具有总体的差异显著性(P<0.01),特别在1996~1999年段与上一年段相比(P<0.005).结论通过内科的抑酸、抗HP规范治疗、内镜治疗及维持治疗,可以明显降低消化性溃疡的外科手术率.
作者:汪文生;李敏;陈刚 刊期: 200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