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早期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中无创动脉检测血管彩超的诊断价值探讨

李阳春;曹月娟;马雪娇

关键词:糖尿病, 病变血管, 血管彩超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中无创动脉检测血管彩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于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74例早期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一组为研究组,每组各37例患者,给予对照组以常规化的血管检测治疗方法,给予研究组以无创动脉检测血管彩超的治疗方法,这种血管彩超包括对踝肱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和对踝臂指数(ABI)的检测,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在血管弹性和血管周围的各个功能的状况进行比较.结果:PWV随血管彩超结果的增加而增加,随血管彩超结果的减少而减少,二者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ABI则与动脉狭窄程度的关联性不太明显.结论:在治疗初期,常规化血管检测方法与无创动脉检测血管彩超治疗方法都有不错的治疗效果,都具有诊断价值,但是相比之下,无创动脉检测血管彩超的治疗方法更具诊断的价值.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杂志相关文献
  • 蓝光箱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中的应用观察

    目的:分析抚触在蓝光箱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7年1月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76例黄疸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分组,各38例;常规组采取常规治疗措施,蓝光组患儿加用蓝光箱照射治疗,比较两组新生儿黄疸治疗总有效率;黄染消失时间、胆红素日均减少量、胆红素降低至正常范围时间、摄奶量;干预前后患儿胆红素水平.结果:蓝光组新生儿黄疸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0.05);蓝光组黄染消失时间、胆红素日均减少量、胆红素降低至正常范围时间、摄奶量优于常规组(P<0.05);干预前两组胆红素水平相近(P>0.05);干预后蓝光组胆红素水平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蓝光箱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症状,降低胆红素,增加摄奶量,值得推广.

    作者:何志霞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腹腔镜胆道探查取石术9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腹腔镜胆道探查取石术的可行性,为患者的治疗提供科学支持和理论指导.方法:选取的研究以象为本院在2016年1月~2017年1月接受胆道探查取石术的患者90例,对90例胆道探查取石术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于手术的适应症以及手术方式进行总结.结果:成功施行术后,有2例患者发生胆瘘,对此类患者采用原有腹腔引流的措施后痊愈,腹腔引流时间为11~16d不等;有2例患者发生胆总管残留结石,1例胆总管残留结石经采用T型管用胆道镜将残留结石取出,1例胆总管残留结石因为没有放置T型管,其采用ERCP将结石取出.结论:在临床上,腹腔镜胆道探查取石术不仅具有安全可靠以及美观的优点,且具有微创以及使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临床上此方式可以推广应用.

    作者:莫永生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电子胃镜胃息肉电切术患者安全性以及有效性探讨

    目的:探讨电子胃镜胃息肉电切术患者安全性以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96例胃息肉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48例,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开腹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电子胃镜下电切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愈42例,占比87.5%,良好44例,占比91.67%,差4例,占比8.33%,复发2例,占比4.17%,对照组分别为35例、38例、10例、8例,占比分别为72.92%、79.17%、20.83%、16.67%,两组患者在疗效方面的比较,观察组明显更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为(34.85±3.87)min、出血量为(17.65±4.54)mL,对照组分别为(147.35±12.32)min、(147.56±8.62)mL,两组相互比较,观察组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25%,相比于对照组的29.17%,观察组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子胃镜下行电切术治疗胃息肉疗效显著,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明显,安全性高,疗效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瑜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早期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中无创动脉检测血管彩超的诊断价值探讨

    目的:探讨早期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中无创动脉检测血管彩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于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74例早期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一组为研究组,每组各37例患者,给予对照组以常规化的血管检测治疗方法,给予研究组以无创动脉检测血管彩超的治疗方法,这种血管彩超包括对踝肱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和对踝臂指数(ABI)的检测,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在血管弹性和血管周围的各个功能的状况进行比较.结果:PWV随血管彩超结果的增加而增加,随血管彩超结果的减少而减少,二者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ABI则与动脉狭窄程度的关联性不太明显.结论:在治疗初期,常规化血管检测方法与无创动脉检测血管彩超治疗方法都有不错的治疗效果,都具有诊断价值,但是相比之下,无创动脉检测血管彩超的治疗方法更具诊断的价值.

    作者:李阳春;曹月娟;马雪娇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抚顺地区麦默通真空辅助乳腺微创旋切系统在治疗乳腺肿瘤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抚顺地区麦默通真空辅助乳腺微创旋切系统(麦默通,Mammotome)在治疗乳腺肿瘤中的应用.方法:超声辅助下应用麦默通微创切除乳腺占位性病变82例,共计111个肿物.结果:111例切除标本全部送病理检查,其中恶性病变8例(9.8%),包括浸润性导管癌7例(8.5%),导管内癌1例(1.2%),74例为良性(90.2%),包括纤维腺瘤48例(58.5%),乳腺腺病22例(26.8%)和纤维囊性增生症4例(4.9%).术后并发症:有1例(1.2%)出现皮肤破损,术中给予缝合,有4例(4.9%)出现局限血肿,有15例(18.3%)患者出现瘀斑,血肿及瘀斑未做特殊处理,3个月后均恢复良好.结论:麦默通真空辅助乳腺微创旋切系统具有定位准确、手术时间短、切口小、创伤小等优点,是良性乳腺肿物微创切除的较好手术方式.

    作者:宋岩;高凤霞;余小龙;曲文超;张睿群;张敏;张晨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无抽搐电休克与高压氧联合治疗对重度抑郁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成效

    目的:研究无抽搐电休克与高压氧联合治疗对重度抑郁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成效.方法:选择重度抑郁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高压氧与MECT治疗联合实施,对照组患者仅进行MECT治疗.采取MMSE量表分别于开始治疗当天、治疗后10d及治疗后30d进行治疗效果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效果均优于治疗前(P<0.05),两组间进行比较:开始治疗当天及治疗后30d组间MMSE总分及各项目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10d,观察组MMSE总分及除记忆项目外其他项目评分均比照组明显提高(P<0.05).结论:MECT治疗后患者可在短期内出现认知功能异常,但采用高压氧联合MECT进行治疗后,对患者在短期内出现认知功能异常具有显著疗效.

    作者:杨冠华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开腹胆囊切除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应用效果

    目的:比较开腹胆囊切除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在本院接受治疗的98例胆囊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为2016年2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并通过随机数字抽取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各49例.开腹组患者采用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腹腔镜组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对两组患者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腹腔镜组患者排气时间、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腹组并发症发生率30.61%,腹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6.12%,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开腹胆囊切除术相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患者恢复速度更快,安全性更高,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晓东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与肱三头肌腱舌形瓣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对比

    目的:对比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与肱三头肌腱舌形瓣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方法:本院2010年6月~2016年9月手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48例,尺骨鹰嘴截骨入路26例,肱三头肌舌形瓣入路组22例.结果:48例经随访6~18个月,根据HSS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进行评价,尺骨鹰嘴截骨组:优12例,良9例,一般3例,差2例,失败0例,优良率80.77%;肱三头肌舌形瓣组:优7例,良8例,一般4例,差2例,失败1例,优良率68.1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C3型骨折的肘关节活动度及功能评分,尺骨鹰嘴截骨组优于肱三头肌舌形瓣组(P<0.05).结论:对C3型肱骨髁间骨折,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较肱三头肌舌形瓣入路能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田黎明;刘晓红;王利新;李佳青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AVE752与AVE764C联合用于尿常规检验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AVE752与AVE764C联合使用在尿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6年6月~2016年8月共270例尿常规样本,采用双色球法随机分为甲、乙、丙三组,每组各90例.甲组用AVE752进行干化学法检验,乙组用AVE764C进行尿液有形成分检验,丙组用AVE752与AVE764C联合进行干化学和有形成分检验.科学评估三组的红细胞和白细胞临床检验效果.结果:甲组红细胞阳性检出率13.33%,较乙组3.33%明显提高(P<0.05),乙组白细胞阳性检出率23.33%,明显高于甲组情况10.00%(P<0.05),丙组白细胞阳性检出率为36.67%,红细胞阳性检出率为23.33%,均高于甲组和乙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AVE752与AVE764C联合检测效果明显高于两仪器单独使用.

    作者:宋锁柱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腹腔镜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不同直径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对不同直径腹股沟疝患者选择腹腔镜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加以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5月~2017年2月收治的110例腹股沟疝患者作为实验对象;依据腹股沟疝不同直径展开临床分组;观察组疝环直径在4cm以下;对照组疝环直径不小于4cm;对于所有腹股沟疝患者,临床治疗方法均选择腹腔镜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终对两组腹股沟疝患者手术过程中出血量以及患者的手术时间等系列指标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过程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腹股沟疝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间等其他指标方面,同对照组腹股沟疝患者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表现为不同直径的腹股沟疝患者,治疗方法选择腹腔镜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方法,均可以获得较为显著的腹股沟疝治疗效果,凸显腹腔镜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孙伟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玫瑰糠疹80例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玫瑰糠疹采取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接诊的玫瑰糠疹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8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研究组则采取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比较两组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治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玫瑰糠疹疗效明显,能缩短治愈时间,且安全性高,值得借鉴.

    作者:刘哲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胃镜介入治疗后联合常规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目的:分析对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使用胃镜介入治疗联合常规三联疗法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收集本院收治的200例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对其实施常规三联疗法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胃镜介入治疗后的常规三联疗法治疗.结果:两组患者均取得一定疗效,但相比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效果和治疗安全性上均明显更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时,使用胃镜介入治疗后联合常规三联疗法可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同时安全性也明显更高.

    作者:刘长红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间歇性气压治疗仪预防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间歇性气压治疗仪对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将1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预防护理,观察组在常规预防护理的基础上采取间歇性气压治疗仪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DVT的发生率,观察两组患者肢体周径差值和凝血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DVT发病率为1.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治疗10d后和20d后,观察组的偏瘫侧肢体的周径变化均明显小于对照组,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较观察组PC和FIB升高、APTT缩短、TT延长、PT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性气压治疗仪对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一定预防作用,并能减轻肢体水肿.

    作者:黄妙珊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ICU机械通气患者应用肠内外营养支持治疗的意义分析与评估

    目的:研究并分析对ICU机械通气患者时使用肠内外营养支持治疗的效果.方法:收集ICU机械通气患者共92例,按照完全随机化分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接受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观察组接收肠内营养支持,将两组患者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体质量、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观察组的血红蛋白和血清白蛋白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就体质量而言,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在ICU机械通气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机体的营养状况,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刘璐;韩新新;宋秋霞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宫腔镜诊治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究宫腔镜诊治子宫内膜息肉的效果.方法:将本院2015年6月~2016年9月间收治的48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作为此次研究样本,均采用B超检查与宫腔镜诊断,比较两种诊断方法与病理诊断符合率.结果:B超与病理诊断相符的有17例患者,占56.3%;不符合者有7例,占14.6%;不确定有14例,占29.2%.宫腔镜与病理检查相符42例,占87.5%;不符3例,占6.3%;不确定3例,占6.3%.两组与病理诊断符合率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镜诊断子宫内膜息肉与病理诊断符合率高,安全、有效,值得采用.

    作者:张敏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内镜下钛夹与电凝联合注射血凝酶治疗重症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疗效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内镜下钛夹与电凝联合注射血凝酶治疗重症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36例重症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对照、双盲原则,将患者随机分为钛夹组(n=68例)和电凝组(n=68例),钛夹组患者钛夹钳止血后予以内镜下注射血凝酶治疗,电凝组患者电凝止血后予以内镜下注射血凝酶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止血效果.结果:钛夹组即时止血率为100%(100/100),术后1周内再出血2例,止血成功率为97.06%(66/68);电凝组即时止血率为97.06%(66/68),术后1周内再出血4例,止血成功率为94.12%(64/68);经χ2检验,钛夹组与电凝组的止血成功率比较,统计结果显示无差异,P>0.05.钛夹组患者治疗后3d内出现2例呕血患者,急行内镜复查后发现出血原因为钛夹脱落,经二次治疗后患者未再出现出血现象;电凝组2例患者止血失败,转为外科手术治疗,4例患者手术后再出血再次行内镜下钛夹治疗后成功止血;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穿孔等并发症.结论:镜下钛夹与电凝联合注射血凝酶能够大限度改善因消化性溃疡引起的消化道出血,且不良反应少,临床治愈率高,临床中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止血手段.

    作者:陶兴慧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瘢痕子宫妊娠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妊娠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本院于2016年1月~2016年12月所收治的34例行剖宫产手术,且初步诊断为瘢痕子宫妊娠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比较分析其对该疾病的诊断准确率.结果:在34例患者中,有31例患者术后确诊为瘢痕子宫妊娠,29例患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后确诊为瘢痕子宫妊娠,确诊率达93.5%.结论:通过对疑似瘢痕子宫妊娠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查,具有相对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值得在临床诊治中进行推广与应用.

    作者:秦琳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方法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对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效果和价值.方法:选取本院于2015年5月~2016年5月间本院接收的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60例,按照随机化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应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种治疗方法的实施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流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76.67%,对照组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3.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肖建生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单孔胸腔镜治疗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究单孔胸腔镜治疗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5月~2016年11月肺癌患者100例随机分组,每组患者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胸腔镜手术进行治疗;单孔胸腔镜组应用单孔胸腔镜进行治疗.比较效果.结果:单孔胸腔镜组患者肺癌治疗总有效率、淋巴结清扫数和对照组相当(P>0.05);单孔胸腔镜组术中出血、VAS评分、术后引流量、置管天数、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在手术前两组患者生存质量水平相似,无显著差异(P>0.05);手术后单孔胸腔镜组生存质量水平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单孔胸腔镜治疗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高,值得推广.

    作者:林世强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成人早期股骨头坏死应用CT和MRI检查诊断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探究成人早期股骨头坏死应用CT和MRI检查诊断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6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临床CT、MRI检查资料,对比两组临床诊断效果.结果:MRI组的早期诊断灵敏度(93.55%)、特异度(97.85%)、总体诊断正确率(97.85%)明显高于CT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T、MRI检查方式,对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均有理想的诊断效果.但是MRI诊断准确性、敏感率相对更高.

    作者:骆子安 刊期: 2017年第16期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杂志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