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华;王苗苗;贺魏;刘洁;张蝶;刘嘉琪;唐伟卓
目的 建立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e再生体系.方法 研究不同外植体、温度、培养基、光照条件对诱导防风愈伤组织的影响,采用响应面试验设计,优化愈伤组织诱导及增殖的激素配比.结果 以防风的叶片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适培养基为MS+ 6-BA 0.90 mg/L+2,4-D 1.05 mg/L+KT 0.96 mg/L,25℃恒温12 h/d光照培养;适增殖培养基为MS+6-BA 0.56 mg/L+2,4-D 0.48 mg/L+KT 0.40 mg/L,继代周期为35 d;诱导丛生芽适培养基为MS+NAA 0.6 mg/L+6-BA 1.0 mg/L;适生根培养基为MS+NAA 0.4 mg/L+6-BA 0.1 mg/L.结论 成功诱导防风愈伤组织并建立稳定高效的植株再生体系.
作者:付航;黄涵签;王妍;慧芳;杨世海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 建立鸡矢藤、忍冬藤、首乌藤、番薯藤4种藤类中药材干燥共有模型,测定其干燥动力学参数,研究其有效成分干燥过程的稳定性.方法 应用9种薄层干燥模型(Page、Wang and Singh、Two-term exponential、Newton、Logarithmic、Aghbashlo、Two-term、Midilli、Diffusion approach)对40、50、60、70℃条件下4种藤类药材的干燥曲线进行拟合,采用决定系数(R2)、卡方(x2)及均方根误差(RMSE)判断拟合的优劣;根据Fick扩散定律求算干燥动力学参数;根据化学动力学原理研究有效成分在干燥过程中的稳定性.结果 Aghbashlo模型可被选作描述4种藤类中药材干燥过程的佳共有模型.4种藤类中药材的有效水分扩散系数(D)及干燥活化能(Ea)分别为1×10 10~1×10 9 m2/s及40~50 kJ/mol.熊果酸、二苯乙烯苷及多糖的降解均符合一级动力学规律.绿原酸的含量随干燥温度、干燥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结论 不同部位中药材的干燥动力学参数值可能具有不同的特征区间,其干燥过程可用特定的共有模型描述;干燥过程对中药材品质有较大影响.
作者:林冰;孙悦;廖力;周英;俸婷婷;陈琳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 制备柚皮素纳米晶体,并进行药剂学性质研究.方法 采用介质研磨-喷雾干燥法制备柚皮素纳米晶体;用马尔文激光粒度测定仪测定柚皮素纳米晶体的平均粒径和多分散指数(PDI);用扫描电镜观察晶体形态;用X-射线粉末衍射法、差示扫描量热法及傅里叶红外光谱法考察晶型和化学结构是否变化;用转篮法测定纳米晶体的溶出度.结果 柚皮素纳米晶体平均粒径为(400.7±6.9) nm,PDI为0.23;制备成纳米晶体后,柚皮素晶型及化学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溶解度明显提高(在pH 1.2盐酸溶液和pH 4.5磷酸盐溶液中,P<0.01;在pH 6.8磷酸盐溶液和水中,P<0.05);溶出度明显改善,药物溶出参数T50、Td(药物溶出50%和63.2%所需时间)显著减小(P<0.01).结论 优选的柚皮素纳米晶体制备工艺稳定可行,制备的纳米晶体粒径小且较为均匀,纳米化后柚皮素仍为结晶态,溶解和溶出得到明显改善,这为柚皮素进一步开发提供了依据.
作者:赵涵;戎欣玉;刘爽;麻雪娜;闫若玉;李志远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 研究红葱Eleutherine americana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薄层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红葱中分离出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大根香叶烯B(1)、phaffiaol(2)、4,8-dihydroxy-3-methoxy-l-methylonthra-9,10-quinone-2-carboxylic acid methyl ester(3)、3-heptadecyl-5-methoxyphenol(4)、亚油酸乙酯(5)、3,5-dimethoxybiphenyl-4'-ol (6)、karwinaphthol A(7)、5-hydroxylkarwinaphthol A(8)、3,4-dimethoxy-8-hydroxy-1-methyl-anthra-9,10-quinone-2-carboxylic acid methyl ester (9)、异红葱乙素(10)、红葱乙素(11)、异红葱甲素(12)、naphtho-γ-lactone (+)-9-hydroxyeleutherol (13)、洋川芎醌(14)、棕榈油酸(15).结论 化合物2、4~7、13~15均为首次红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8、13的舒张血管作用较强,舒张率分别达到了85.3%、81.8%、89.5%,基本与阳性药丹参酮ⅡA (86.3%)相当.
作者:吴佳妮;陈德力;刘洋洋;郑传莉;贾飞龙;马国需;孙维红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 优选桂花4大品种种子中2种主要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特女贞苷和女贞苷G13)的提取工艺并对桂花种子进行抗血栓活性评价.方法 采用L9(34)正交设计,从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和提取时间3个方面考察超声、回流、微波不同提取方法对桂花种子中2种成分的提取效果.以提取率、成分质量及总峰面积为指标进行综合加权分析,确定佳的提取方法和提取工艺.建立斑马鱼抗血栓模型评价桂花种子的抗血栓活性.结果 3种提取方法中,微波提取效果好,佳提取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55%、料液比1∶10、提取时间15 min.HPLC分析表明桂花4大品种种子的化学成分组成基本一致.斑马鱼抗血栓活性结果显示,桂花种子提取物的血栓抑制作用不明显,在高浓度剂量下易导致心包水肿.结论 考察了桂花4大品种种子中2种环烯醚萜苷的提取工艺,同时初步研究了银桂品种种子水提物的抗血栓活性,为桂花子这种废弃资源的二次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参考.
作者:李桂华;王苗苗;贺魏;刘洁;张蝶;刘嘉琪;唐伟卓 刊期: 2018年第13期
奥沙利铂是第3代铂类抗肿瘤药物,具有疗效好、抗癌谱广泛等优点.但周围神经病变是其主要的剂量限制性毒性,影响患者的治疗进程和生活质量.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益气活血、温阳通络等传统中药在治疗此症上取得一定进展.从中药复方及活性成分两方面对国内外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为临床医师治疗奥沙利铂神经毒性提供依据.
作者:苏晓琳;王江威;王长福;姜海;赵婉;杨炳友;匡海学;王秋红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 通过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进行溃疡性结肠炎方剂经典名方和新方数据挖掘,运用整合药理学平台分析组方潜在作用分子靶点和信号通路.方法 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组方,采用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方法,确定各药物使用频次及关联规则,挖掘经典名方新方.应用整合平台靶标预测、网络构建等功能,获得经典名方和新方的成分-靶标网络、组方-溃疡性结肠炎相关靶标网络,通过功能分析和通路分析比较了经典名方与新方作用的溃疡性结肠炎相关靶标分子机制.结果 对筛选出的257个处方进行分析,确定处方药物使用频次,药物之间关联规则,挖掘6个核心组合和3首新方,并进一步对比了经典名方和新方之间的可能分子机制差异.结论 联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以及整合药理学平台,可以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治疗挖掘经典名方和新方并研究潜在分子机制,为研究经典名方和衍生品提供了方向指导.
作者:赵振营;李亚卓;于飞;张昭;廖茂梁;张惠娟;刘昌孝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 研究黔产细锥香茶菜Isodon coetsa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凝胶柱色谱、制备型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光谱数据结合参考文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细锥香茶菜95%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豆甾醇(2)、β-胡萝卜苷(3)、亚麻酸甲酯(4)、油酸-1,3-甘油二酯(5)、熊果酸(6)、齐墩果酸(7)、3β-羟基-乌索-20-烯-28-酸(8)、白桦脂酸(9)、苦参黄素(10)、山楂酸(11)、2α羟基-熊果酸(12)、2α,3α-二羟基-12-烯-28-乌苏酸(13)、2α,3α,24-三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14)、2α,3α,24-三羟基-12-烯-28-熊果酸(15)、芒柄花素(16)、大黄素(17)、尿嘧啶(18)、蔗糖(19).结论 化合物2、4、5、9、11、13~19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17、19为首次从香茶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叶江海;李继新;徐君;张敬杰;潘炉台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 研究氧化苦参碱(OM)对接受TGF-β1刺激的永生化的大鼠胰腺星状细胞(LTC-14)细胞和胰腺导管癌细胞(PANC-1)中Gli2表达的影响.方法 取LTC-14细胞和PANC-1细胞,分别分为对照组、TGF-β1处理组、TGF-β1 +OM处理组、OM对照组,作用12h后提取蛋白,通过Westem blotting法检测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LTC-14细胞接受TGF-β1刺激后Gli2表达显著降低,但是α-SMA、FN和CoL-Ⅰ的蛋白表达显著上升;与TGF-β1处理组比较,OM预处理后使接受TGF-β1刺激的LTC-14细胞Gli2表达显著升高.与对照组相比,PANC-1细胞接受TGF-β1刺激后Gli2表达显著升高,α-SMA、FN和CoL-Ⅰ的蛋白表达也显著上升;与TGF-β1处理组比较,OM预处理后使接受TGF-β1刺激的PANC-1细胞Gli2表达显著下降.结论 OM可能通过促进LTC-14细胞中Gli2表达而发挥抗胰腺纤维化作用.
作者:李嫚华;陈凯;张青;向晓辉;许威;夏时海 刊期: 2018年第13期
基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电子医疗数据,分析真实世界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适应症(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特征,为复方苦参注射液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提取全国范围22家大型三甲医院44 588例使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适应症患者电子医疗数据,对一般信息、西医诊断、用药剂量、用药疗程、联合用药、出院转归等特征,进行基于频数与率的描述性分析.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适应症人群平均年龄57.30岁;男性多于女性;以肿瘤科、门诊入院为主,入院病情多为一般;西医诊断常见肺、肝、胃、结肠、乳腺等恶性肿瘤;单次用药剂量10~20 mL;疗程4~7 d为多见;临床常联用药物包括抗肿瘤化疗药、免疫调节药、抗生素类药、糖皮质激素类药、5-羟色胺(5-HT)受体阻断药等.复方苦参注射液在不同系统、不同病情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其适应症人群特征明确,符合恶性肿瘤疾病一般规律;其真实世界用药剂量、疗程范围基本符合品种说明书相关界定,联合用药类型较为广泛.
作者:郜明月;谢雁鸣;张寅;陈岑;庄严 刊期: 2018年第13期
蟾酥为我国传统名贵中药,其化学成分复杂,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蟾酥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蟾蜍内酯类、吲哚类生物碱、甾醇类及其他类化合物.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蟾酥具有抗肿瘤、强心、抗炎、局麻、镇痛等多种药理活性.对近年来蟾酥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其人工合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蟾酥的物质基础研究、药效机制阐释及其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作者:孙崇峰;范圣此;罗毅;孟兆青;徐晶晶 刊期: 2018年第13期
药对的配伍规律及其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对临床遣药组方及提高疗效具有重要的科学内涵.近年来,许多脑缺血损伤的防治研究发现,通过中药药对的合理运用,实现中药复方的优化组合,可多靶点、多层面作用于缺血脑组织的神经血管单元,多途径调控相关信号通道,明显减轻缺血半暗带脑组织的损伤及脑缺血损伤引起的炎症级联反应和再灌注损伤,及时恢复脑部血流并有效保护神经元,取得“复流”与“脑保护”相似的作用,进一步促进了神经功能的修复.
作者:毛冬雪;祝美珍;齐景馨;曾宪晶;俞睿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 通过比较不同用药时间及剂量参附强心丸对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模型大鼠的影响,明确参附强心丸治疗实验性肺心病大鼠佳用药切入点.方法 通过混合烟熏联合ip野百合碱法制备大鼠肺心病模型,对比参附强心丸不同给药时间、给药剂量对大鼠右心肥厚指数、肺泡平均内衬间隔、肺泡数、气道炎症病理学评分、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影响.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参附强心丸治疗高、低剂量组大鼠右心肥厚指数显著降低、肺泡数显著增多、血清心房钠尿肽(ANP)水平降低、心肺组织MMP-9水平下降(P<0.05),其中治疗高剂量组效果显著.结论 参附强心丸短期用药即治疗给药2周,在降低右心肥厚指数、抑制气道反应等方面均优于长期用药即预防给药4周,且存在一定量效关系.
作者:李丹;张强;王卓然;吕妍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 研究小果蔷薇Rosa cymosa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结合波谱技术与化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小果蔷薇根的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乙酰基-洋委陵菜酸(1)、2-氧代-坡模酸(2)、2α,3α,19α-三羟基齐墩果烷-12-烯-28-O-β-D-吡喃葡萄糖苷(3)、构莓苷F1(4)、野蔷薇亭(5)、23-羟基-委陵菜酸(6)、阿江榄仁亭(7)、2α,3α,19α,23-四羟基乌苏烷-12-烯-28-O-β-D-吡喃葡萄糖苷(8)、1β,3α,19α,23-四羟基乌苏烷-12-烯-28-O-β-D-吡喃葡萄糖苷(9)、儿茶素(10)、3,4-二羟基苯乙醇8-O-β-D-葡萄糖苷(11)、3,4,5-三甲氧基苯酚-O-β--芹糖-(1→6)-O-β-D-葡萄糖苷(12)、4-羟基-3-甲氧基-1-苯基-O-(6'-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3)、没食子酸乙酯(14)、3,4,5-三甲氧基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5)、3,4,5-三甲氧基苄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6).结论 化合物9、11~13、15、16为首次从蔷薇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9、11~16为首次从小果蔷薇中分离得到.
作者:黄小燕;马国需;陈路;邹节明;钟小清;周艳林;吕高荣;苏作林;杨峻山;许旭东;袁经权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 研究黄花蒿Artemisia annua全草大极性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Sephadex LH-20柱色谱、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和制备薄层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黄花蒿70%乙醇冷浸提取物的甲醇可溶部位中共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黄花蒿苷A(1)、东莨菪苷(2)、2,4-二羟基-6-甲氧基苯乙酮4O-β-D-吡喃葡萄糖苷(3)、咖啡酸甲酯(4)、水杨酸(5)、阿魏酸(6)、香草酸(7)、2,4-二羟基-6-甲氧基苯乙酮(8)、高圣草酚(9)、棕鳞矢车菊黄酮素(10)、penduletin (11)、甲氧基寿菊素(12)、圣草酚(13)和(R)-15,16-didehydrocoriolic acid (14).结论 化合物1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香豆素苷;化合物14为首次从蒿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9为首次从黄花蒿中得到.
作者:王倩;侯国梅;李丹毅;李占林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 建立葛根中8种主要黄酮类成分UPLC同时测定法,研究超微粉碎技术对葛根黄酮类成分含量的影响,确定葛根超微粉的生产工艺.方法 采用响应面设计方法对葛根粉碎技术中的粉碎时间、投药量和初始粒度3个因素进行考察,以粒径分布(D90、D50)和UPLC法测定的不同粒径葛根粉(10~40、40~65、300目)中8个黄酮类活性成分(3'-羟基葛根素、葛根素、3'-甲氧基葛根素、大豆苷、染料木苷、大豆苷元、染料木素和芒柄花素)的含量数据,共10个指标作为响应因子进行葛根超微粉碎技术评价研究.结果 葛根中8种黄酮类化合物分别在75.8~242.7、205.6~658.0、147.3~417.3、10.2~163.3、11.3~182.0、1.2~18.8、0.25~4.00、0.35~5.37 μg/mL与色谱峰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8.86%、99.25%、99.90%、100.17%、100.21%、101.40%、100.73%、101.42%,RSD均小于3.0%,UPLC同时测定结果显示,相较其他粒径葛根粉,葛根超微粉(300目)黄酮类含量更高.响应面法优选结果显示超微粉的佳工艺参数条件为在粒径为80目[(180.0±7.6)μm],通过5号筛时,投药量为247 g,粉碎时间为26 min.结论 响应面法优选的葛根超微粉碎工艺简便,准确度较高,得到的超微粉黄酮含量更高.该工艺可以为葛根超微粉碎技术提供参考.
作者:孔馨逸;刘妍如;唐志书;王梅;吕杨;张遥遥;董娇;宋忠兴;钱大玮 刊期: 2018年第13期
“后下”是中药汤剂特殊煎法的一大特色,然而一些患者对中药煎煮时需后下的中药、后下的原因以及如何后下缺乏基本的认识或存在一定的误解,从而出现因中药煎煮不当导致的临床疗效不佳或不良反应等一系列问题.结合古今文献,尝试剖析中药后下的原因及注意事项,并对如何后下提出探索性的思考,为中药后下提供科学依据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作者:聂安政;高梅梅;朱春胜;张冰 刊期: 2018年第13期
动物类中药材是中华医药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药用历史悠久,功效显著.随着野生动物资源的破坏和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动物类药物中混伪品掺杂现象时有发生,为其临床应用带来了安全隐患.线粒体DNA因其严格的母系遗传特征和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被广泛应用于动物群体遗传、谱系生物地理和系统发育等研究领域.近年来,线粒体DNA标记在动物类药材分子鉴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动物类药物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技术保障.对COI、Cytb、12S rRNA等线粒体DNA标记在动物类药材分子鉴定中的应用现状进行总结,结合课题组前期的研究结果,对线粒体DNA分子标记技术在动物类药材鉴定中的后续应用开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我国药用动物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作者:陈梦;方昀;程汝滨;黄真;张光霁;陈建真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 优化熟三七中皂苷类成分的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工艺.方法 通过失效模式分析(FMEA)筛选纯化工艺的主要影响因素,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CCD-RSM),以皂苷类成分的回收率和质量分数为评价指标,对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工艺进行优选.实验中以5个主要影响因素(上柱液质量浓度、上样体积、水洗体积、乙醇体积分数、乙醇洗脱体积)考察了熟三七皂苷类成分的纯化工艺.结果 以大孔吸附树脂为纯化工艺,优化工艺为当上柱液质量浓度为11.22 mg/mL,上样体积为4.97 BV,水洗体积为2 BV,乙醇体积分数为70%,乙醇洗脱体积为3.31 BV时,可获得大的皂苷回收率(82.81%)和皂苷质量分数(77.24%).结论 优化的纯化工艺简单、稳定,熟三七皂苷类成分回收率和质量分数均较高,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作者:胡玉飘;崔秀明;张泽君;陈丽娟;于未博;熊吟 刊期: 2018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