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祖胶;陈芙蓉;姜溪;只德广;岳南;孙双勇
目的 建立快速、灵敏、简便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法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芍药苷及其代谢产物芍药内酯苷的暴露量,并研究单次ig给予大鼠低、中、高剂量(20、60、120 mg/kg)的芍药苷水溶液后,芍药苷、芍药内酯苷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方法 以栀子苷为内标,血浆样品经甲醇(含0.1%甲酸)沉淀蛋白后,通过ACQUITYUPLC BEH-C18柱(50 mm×2.1 mm,1.7 μm),以0.1%甲酸水溶液-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色谱运行时间为4.5 min.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负离子扫描模式,以多反应监测方式(MRM)进行定量测定.结果 芍药昔、芍药内酯苷的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均为2.00~400 ng/mL,定量下限均为2.00 ng/mL,2者日内和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9.10%.芍药苷在低、中、高3个剂量给药组中的tmax分别为(1.56±0.62)、(1.13±0.35)、(1.28±1.92)h,Gmax分别为(85.45±47.49)、(390.75±139.26)、(1 223.5±420.15)μg/L;其中芍药苷水溶液低、中剂量组未检测到代谢产物芍药内酯苷,芍药苷水溶液高剂量组芍药内酯苷的tmax为(1.81±0.53)h,Cmax为(19.81±8.98) μg/L.结论 本方法简便、准确、专属性强,适用于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作者:霍晓光;王琨;冯心池;丁丽琴;邱峰 刊期: 2017年第17期
目的 观察黄芪甲苷对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的调控,研究黄芪甲苷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细胞实验中,将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随机分为5组,即对照组、黄芪甲苷组、康士得组、雷帕霉素组以及siRNA组.分别用黄芪甲苷含药血清、Akt抑制剂康士得、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及mTOR-siRNA体外处理RAW264.7细胞48 h,透射电镜观察巨噬细胞自噬体的变化,免疫荧光法及Westemblotting法检测微管相关蛋白LC3-Ⅱ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Akt、mTOR及自噬相关蛋白Beelin 1的表达,ELISA检测RAW264.7细胞分泌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IL-10、IL-2和γ-干扰素(IFN-γ)水平.体内实验采用HE染色检测各组小鼠主动脉横截面病理损伤程度;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检测小鼠主动脉组织中Akt、mTOR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体外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黄芪甲苷含药血清组和各抑制剂组细胞透射电镜下观察到自噬体明显增多(P<0.05),LC3-Ⅱ和Beelin1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0.05),而Akt及mTOR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减少(P<0.05),巨噬细胞分泌的IL-10明显降低,而分泌的IFN-γ显著增加(P<0.05).小鼠主动脉HE染色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黄芪甲苷组小鼠血管各层结构正常,排列整齐,局部有小灶性的钙化颗粒物沉积,病变轻、斑块小,泡沫细胞和脂质减少,弹力板基本完整,病变程度明显较轻,并较各抑制剂组轻.黄芪甲苷组小鼠主动脉组织Akt、mTOR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较低(P<0.05).结论 黄芪甲苷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机制与调控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作者:张志鑫;李彦杰;秦合伟;任锟;邢若星;韩磊 刊期: 2017年第17期
目的 克隆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中第14亚群R2R3 MYB转录因子基因SmMYB87的全长序列,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表达分析.方法 以丹参总RNA为模板,利用同源克隆和cDNA快速扩增(RACE)技术获得SmMYB87 cDNA全长序列.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该基因及其编码蛋白进行结构和理化性质分析,利用qRT-PCR测定SmMYB87在各器官中的表达并构建融合表达载体pTF-486-SmMYB87分析SmMYB87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结果 SmMYB87基因含有2个内含子和1个732 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243个氨基酸.该基因在根、茎、叶和花中均有表达,且4个器官中的表达量没有显著差异.SmMYB87蛋白在细胞核和细胞膜上均有分布.结论 SmMYB87的序列结构和表达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其在丹参中的生物学作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作者:张顺仓;冯思念;顾雯;冯立国;王幼平;梁宗锁 刊期: 2017年第17期
目的 比较评价桃仁-大黄药对(PS-RRR)不同配比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揭示PS-RRR活血化瘀效应相互作用的范围、性质与程度.方法 采用冰水浴与注射盐酸肾上腺素方法复制大鼠急性血瘀模型,给予不同配比(0∶1、1∶5、2∶5、2∶3、1∶1、3∶2、5∶2、5∶1、1∶0) PS-RRR后,通过测定全血黏度(WBV)、血沉(ESR)、红细胞聚集指数(EAI)、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观察其对血瘀大鼠血液流变学、凝血指标的影响.采用响应曲面分析法和多指标综合指数法对PS-RRR不同配比的总活血化瘀效应进行综合比较分析.结果 PS-RRR配比在2∶3~3∶2表现出明显的协同作用(协同作用强度为-0.8);在桃仁(PS)剂量5.5~10 g,大黄(RRR)剂量2.1~5.8 g,表现出拮抗作用(拮抗作用强度大为0.6);而其他比例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协同或者拮抗作用.结论 初步揭示了PS-RRR活血化瘀效应相互作用的范围、性质与程度,且PS-RRR活血化瘀作用的佳配比与临床中医方剂中使用PS-RRR配比1∶1频次高的结论相一致.
作者:颜永刚;王红艳;尹立敏;邓翀;张岗;沈霞 刊期: 2017年第17期
目的 对大籽蒿Artemisia sieversiana全草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方法,对大籽蒿乙醇浸提液醋酸乙酯萃取物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依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分析鉴定结构.结果 从大籽蒿醋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1 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鹅掌楸树脂醇B二甲醚(1)、(3R,6R,7E)-3-hydroxy-4,7-megastigmadien-9-one (2)、洋艾素(3)、异苦艾素(4)、安洋艾素(5)、badounoid B(6)、gnapholide (7)、洋艾内酯B(8)、11,10',11'-表洋艾素(9)、龙脑葡萄糖苷(10)、10',11'-表洋艾素(11)、2-甲基-2,3,4-三羟基-1,4-丁内酯(12)、3(Z)-己烯醇葡萄糖苷(13)、右旋肌醇甲醚(14)、黑麦草素(15)、desacetylmatricarin (16)、洋艾内酯A(17).结论 化合物2、4~8、10、12~17为首次从大籽蒿中分离得到.
作者:王金兰;赵岩磊;王丹;李军;时志春;赵明;张树军 刊期: 2017年第17期
目的 建立二妙丸的HPLC指纹图谱质量评价方法,并对二妙丸中的化学成分进行UPLC-LTQ-Orbitrap定性分析.方法 指纹图谱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Shiseido C18柱(250 mm×4.6 mm,5 μm),乙腈-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330nm,以黄柏、苍术混合对照药材生成的色谱图为标准对照图谱,采用“中国药典委员会相似度评价软件(2012A)”对样品进行相似度评价;采用UPLC-LTQ-Orbitrap技术对二妙丸中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色谱柱为Thermo Scientific Syncronis C18柱(100 mm×2.1 mm,1.9 μtm),乙腈-0.1%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经DAD检测器后采用LTQ-Orbitrap Elite质谱正离子模式采集,各成分的一级全扫描离子在离子阱内进行CID多级质谱、FT检测高分辨质谱数据分析.结果 所建立的指纹图谱有10个共有色谱峰,20批样品的相似度在0.869~0.992.通过对照品指认、文献比对以及高分辨质谱数据解析,鉴定了21个化学成分,分别为neo-chlorogenic acid、木兰箭毒碱、竹叶椒碱、木兰花碱、3-O-feruloylquinic acid、蝙蝠葛碱、demethyleneberberine、oxyberberine、非洲防己碱、药根碱、小檗红碱、巴马汀、小檗碱、丁香酸、咖啡酸、(E)-4-(3-hydroxyprop-1-en1yl)-2-methoxyphenol、白术内酯Ⅱ、acetosyringone、白术内酯Ⅰ、selina-4(14),7(11)-dien-8-one、苍术素.结论 建立的二妙丸HPLC指纹图谱专属性强,重现性好,结合液质联用技术的定性分析,可全面评价二妙丸的内在质量.
作者:雷蓉;周亚楠;刘永利;冯丽 刊期: 2017年第17期
目的 建立用于测定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YFI)中9种成分人参皂苷Rb1 (Rb1)、Rg1 (Rg1)、Re (Re)、Rf(Rf)、Rc (Rc)、Ro (Ro)、Rb2 (Rb2)、Rd (Rd)及五味子醇甲(Sch)的一测多评(QAMS)方法,探讨QAMS法用于不同类型化学成分定量测定的准确性与可行性.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Diamonsil(R) C18 (2) (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乙腈-0.05%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柱温30℃,体积流量为1mL/min,检测波长203 nm.建立Rg1、Re、Rf、Rc、Ro、Rb2、Rd及Sch与内参物Rb1的相对校正因子(f),通过f计算YFI中8种成分的量,并在25批YFI中进行验证,将该方法与外标法测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验证QAMS法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可重复性.结果 Rg1、Re、Rf、Rb1、Rc、Ro、Rb2、Rd、Sch分别在进样量为0.929~4.644、0.818~4.089、0.732~3.660、1.461~7.305、0.636~3.181、0.618~3.092、0.788~3.941、0.758~3.789、0.178~0.889 μg线性关系良好,加样回收率为97.08%~100.94%;f值分别为fRg1/Rb1=1.970,fRe/Rb1=0.929,fRf/Rb1=1.196,fRc/Rb1=0.870,fRo/Rb1=0.830,fRb/Rb1=0.786,fRd/Rb1=0.906,fSch/Rb1=12.082,且在不同条件下重复性良好;QAMS法的计算结果与外标法的实测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实验所得的f值可信.结论 本实验建立的QAMS法可以作为一种简便准确的质量评价模式用于YFI中多种人参皂苷类成分和Sch的质量控制.
作者:褚延斌;苏小琴;李德坤;周大铮;余伯阳;鞠爱春 刊期: 2017年第17期
肺癌的发病率在全世界所有癌症中已占据首位,随着其发病率与死亡率的逐年增高,预防与控制肺癌成为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茶是一种保健饮品,味甘、苦,微寒,无毒,大量实验研究表明,茶叶中富含的多种功能性成分可用于预防、直接干预或辅助治疗肺癌等恶性肿瘤,可作为天然抗癌药物.茶中的茶多酚、咖啡碱、茶色素、茶氨酸、茶多糖等均可有效地抑制肿瘤细胞的分裂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调控肿瘤发生相关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对1970年以来,茶中含有的一些主要的功能性成分预防和治疗肺癌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阐明茶干预抵抗肺癌的作用机制、更安全有效地利用茶及茶功能性成分抵抗肺癌、培育特定成分量高的茶树新品种、开发新型茶产品提供参考.
作者:王蔚;郭雅玲 刊期: 2017年第17期
目的 全面解析黄连解毒汤(HJD)水煎自沉淀来源,并从分子热力学角度探讨HJD组方配伍中药间相互作用热力学参数及结合能力强弱,以期揭示中药复方水煎自沉淀形成机制.方法 通过拆方研究,锁定产生水煎自沉淀的主要组方配伍;通过等温滴定量热技术(isothermal titration calorimetry,ITC)分别测定不同配伍中药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能量和热力学参数变化,包括结合常数(Ka)、解离常数(Kd)、结合计量比(n)、焓变(△H)、熵变(△S)、吉布斯自由能变(△G),进而阐明不同组方配伍中药间结合能力的差异.结果 拆方研究结果表明,能够产生明显自沉淀现象的配伍有黄芩-黄连、黄芩-黄柏,其中黄芩-黄连生成沉淀明显,黄芩-黄柏次之;而黄芩-栀子、黄连-黄柏、黄柏-栀子、黄连-栀子配伍则未发现明显自沉淀生成.应用ITC分别考察黄芩-黄连、黄芩-黄柏、黄芩-栀子3种配伍关系,结果显示黄芩-栀子相互作用过程中能量变化显著低于黄芩-黄连和黄芩-黄柏相互作用的能量变化,3组的△H<0,-T△S>0,△G<0,|△H>|-T△S|,均为焓驱动的自发反应过程;黄芩水煎液滴定黄连、黄柏、栀子水煎液的Ka依次为1.283×104、4.680×103、1.973×103,数值逐渐减小,反之Kd依次增大(7.794×10-5、2.137×10-4、5.068×10-4).结论 HJD水煎自沉淀形成过程中,存在焓驱动非共价键结合的化学反应,而非简单的物理凝聚吸附沉淀;并且黄芩-黄连成分间结合力大于黄芩-黄柏成分间结合力,而黄芩-栀子间的相互作用极弱.
作者:李桐;王辉;张昊;田学浩;陈麒合;房康;吴高荣;徐冰;褚福浩;王鹏龙;雷海民 刊期: 2017年第17期
目的 对滇白珠Gaultheria leucocarpa var.yunnanensis抗炎镇痛活性部位(ARF)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利用MCI-Gel CHP、AB-8大孔吸附树脂、薄层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滇白珠30%乙醇提取物即ARF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其中水杨酸甲酯糖苷类化合物4个:水杨酸甲酯-2-O-β-D-吡喃葡萄糖苷(1)、冬绿苷(2)、水杨酸甲酯-2-O-β-D-吡喃木糖基(1→2)[O-β-D-吡喃木糖基(1→6)]-O-β-D-吡喃葡萄糖苷(3)、水杨酸甲酯-2-O-β-D-吡喃葡萄糖基(1→2)[O-β-D-吡喃木糖基(1→6)]-O-β-D-吡喃葡萄糖苷(4);醇苷类化合物3个:乙基-O-β-D-吡喃木糖苷(5)、乙基-O-β-D-吡喃木糖基(1→6)-O-β-D-吡喃葡萄糖苷(6)、甲基-O-β-D-吡喃木糖基(1→6)-O-β-D-吡喃葡萄糖苷(7);单萜苷类化合物2个:长寿花糖苷(8)、芍药苷(9);苯甲酸类化合物5个:香草酸(10)、2,5-二羟基苯甲酸(11)、3,4-二甲氧基肉桂酸(12)、阿魏酸(13)、绿原酸(14);其他成分2个:4-羟基-2,6-二甲氧基苯基-O-β-D-葡萄糖苷(15)和3-甲氧基-1H-吡咯(16).结论 化合物5~9、12、15、16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7为首次从白珠树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9、12、15是首次从杜鹃花科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何婷;赵怡程;李鹏跃;翁稚颖;常艳丽;陈晓怡;白少娟;刘子祯;折改梅 刊期: 2017年第17期
人呼吸道合胞病毒(hRSV)是世界范围内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病毒之一,至今缺乏有效的hRSV感染治疗药物和疫苗.从中药有效成分、单味中药、中药复方抑制剂研发3个方面,对抗hRSV感染中药的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抗hRSV新药研发与探索新的hRSV感染的治疗策略奠定理论基础.
作者:张梦迪;王厚伟 刊期: 2017年第17期
高脂血症是临床常见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高,发病人群也逐渐增大.高脂血症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危害人类健康.临床上,化学药针对高脂血症有很好的疗效,但存在毒副作用甚至毒性,长时间服用也存在耐药性等问题.中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具有疗效好且毒副作用小的特点,在临床上能够辨证治疗,发挥中医药特色,具有明显的优势.对中药单体成分、单味中药、中药复方和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脂血症进行综述,并分析探讨调血脂中药的开发前景及存在的问题.
作者:佘一鸣;胡永慧;张莉野;刘素香;陈常青 刊期: 2017年第17期
微生物是天然产物的一大来源,许多来自微生物的天然产物已被开发成药物用于治疗人类疾病,或作为兽药、农药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来源于放线菌Streptomyces avermectinius的阿维菌素是第1个大环内酯类抗寄生虫药物,其半合成衍生物伊维菌素可用于治疗人类河盲症与象皮病.2位科学家因研发阿维菌素和伊维菌素做出的巨大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奖.回顾阿维菌素到伊维菌素的研发历程,以期给予从事相关研究的科学工作者以激励与启迪.
作者:付炎;王于方;李力更;霍长虹;吴一兵;张嫚丽;史清文 刊期: 2017年第17期
目的 研究甘草水提物对D-半乳糖致衰老大鼠的影响,并初探其作用机制.方法 实验分为5组,即对照组、模型组和甘草水提物低、中、高剂量(1、5、10 g/kg)组;模型组连续ip给予D-半乳糖溶液(300 mg/kg)5周,对照组ip等量生理盐水,甘草水提物各组在造模同时ig给予相应剂量药物.实验结束后取各组大鼠肝脏组织,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其肝组织损伤程度,测定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并测定肝组织中丙二醛(MDA)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以及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为了探究其作用机制,对肝脏组织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 HE染色结果以及血清AST和ALT水平显示,甘草水提物(1g/kg)能明显改善D-半乳糖导致的大鼠肝损伤情况,同时也能够显著降低衰老大鼠肝组织MDA (P<0.05)的量和AChE活性,提高SOD和GSH-Px活性,表明甘草水提物(1g/kg)具有明显的抗氧化和调节胆碱能系统的作用.肝脏组织代谢组学分析结果共找到13个潜在的生物标志物,主要涉及4个代谢通路.结论 代谢组学方法为进一步研究D-半乳糖致大鼠衰老和甘草水提物延缓衰老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作者:赵凡凡;李肖;高丽;秦雪梅;杜冠华;周玉枝 刊期: 2017年第17期
近年来对美洲大蠊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研究显示其具有药用价值广、不良反应低及来源丰富的特点,在医药领域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综述近10年来国内外对美洲大蠊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方面的研究概况,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作者:林喆;李全学;徐静;文岳圣;赵余庆 刊期: 2017年第17期
目的 对野苏麻Isodon coetsa中分离得到的5个7,20-环氧对映-贝壳杉烷二萜化合物(细锥香茶菜乙素、大锥香茶菜乙素、细锥香茶菜甲素、紫毛香茶菜N和大锥香茶菜甲素)质谱裂解规律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HPLC-Q-TOF-MS2)技术,通过比较5个单体化合物质谱图谱,根据其二级质谱裂解碎片推测裂解过程.结果 负离子模式下,高质量区,该类二萜化合物以连续丢掉C-1、7位上取代基及C-20位氧桥为主,且根据C-1位取代基不同,断裂顺序有所区别;中低质量区的碎片离子信息提示断裂顺序为A环到B环再到C环.结论 该质谱裂解规律可为7,20-环氧对映-贝壳杉烷二萜化合物结构鉴定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杨雅欣;叶江海;邓锐;张敬杰 刊期: 2017年第17期
目的 构建载葛根素(Pur)聚乙烯亚胺/海藻酸钠(PEI/ALG)自组装纳米粒(Pur-PEI/ALG-NPs),并考察其制备工艺与性能.方法 采用自组装法制备Pur-PEI/ALG-NPs;采用UV法定量,采用马尔文粒度仪对Pur-PEI/ALG-NPs进行表征;并考察其体外释放行为;以包封率和载药量为评价指标,采用中心组合设计-效应面法(CCD-RSM)优化Pur-PEI/ALG-NPs处方.结果 优化后的处方:PEI质量浓度为3.2 mg/mL,ALG质量浓度为1.3 mg/mL,PEI-ALG质量比为3.75:1,平均粒径为(118.0±0.4) nm,Zeta电位为(35.2±0.7) mV,包封率为(24.13±1.78)%,载药量为(11.17±0.71)%;体外释放结果表明Pur-PEI/ALG-NPs加快了Put的释放速率.结论 成功制备了Pur-PEI/ALG-NPs,粒径小且分布集中,表面具有丰富的正电荷,为葛根素在临床眼部治疗奠定了基础.
作者:赵庭;贾运涛;张良珂 刊期: 2017年第17期
目的 制备鼻用雷公藤内酯醇纳米脂质体温敏凝胶(TP-NLS-TG),并进行离体黏膜渗透性研究.方法 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雷公藤内酯醇纳米脂质体(TP-NLS);以泊洛沙姆407(P-407)与泊洛沙姆188(P-188)质量比(A)、氮酮用量(B)和溶胀时间(C)为考察因素,胶凝温度(GT)及TP-NLS-TG的均匀度为评价指标,优选处方,制备TP-NLS-TG.以牛蛙腹部皮肤模拟人体鼻腔黏膜,建立离体黏膜渗透模型,考察TP-NLS-TG的黏膜渗透作用.结果 TP-NLS-TG优处方中P-407、P-188和氮酮的用量分别为12%、10%、3%,溶胀4h后,所制备的TP-NLS-TG的GT为32.0℃,均匀度值为0.005,前8.0 h单位面积累积渗透量(Q8)为(9.296 3±0.614 7)μg/cm2,释放曲线符合Higuchi数学模型.结论 按佳工艺制备的TP-NLS-TG的GT准确,载药均匀,具有较好的黏膜渗透性,可通过蛙皮吸收.
作者:阙慧卿;陈洪;彭华毅;钱丽萍;郭舜民;林绥 刊期: 2017年第17期
肠道菌群作为人体内庞大的微生态系统,与人体健康状况有着密切的关联.其特点是数量大、种类多,一旦失调,将会引发各种疾病.中药对肠道菌群的稳态具有调节作用,同时肠道菌群对中药成分具有代谢转化作用,中药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研究对实现中药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对近年来关于肠道菌群与中药相互作用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归纳,为后续进一步深入研究中药与肠道菌群的关系提供参考.
作者:汤齐;高霞;耿婷;黄文哲;刘丽芳;王振中 刊期: 2017年第17期
目的 研究美花圆叶筋骨草Ajuga ovalifolia var.calantha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和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学手段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美花圆叶筋骨草全草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6S)-12,16-epoxy-11,14-dihydroxy-17(15→16)-abeo-abieta-8,11,13-trien-7-one (1)、痢止蒿乙素(2)、ajudecumin A(3)、14,15-dihydroajugapitin (4)、杯苋甾酮(5)、β-谷甾醇(6)金合欢素(7)、芹菜素(8)、木犀草素(9)、东莨菪亭(10)、异东莨菪亭(11)、4-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12)、乙酰香子兰酮(13).结论 化合物1、10~1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5、7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并对化合物1进行了单晶X射线衍射实验,首次得到化合物1的单晶X射线衍射晶体结构数据.
作者:陈银;杨凡;敖慧;潘媛;李鸿翔;撒勋皓;唐雪;李坤林;陈兴;赵文吉;谭玉柱 刊期: 2017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