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于谱效关系的灯盏细辛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成分研究

伍珊娜;刘振杰;章从恩;何琴;王玄;牛明;王伽伯;肖小河

关键词:灯盏细辛, 化学指纹图谱, 抗血小板聚集, 生物效价, 谱效相关, 绿原酸, 咖啡酸, 野黄芩苷, 异绿原酸A, 异绿原酸C
摘要:目的 通过生物活性检测结合化学指纹图谱分析,探索灯盏细辛抗血小板聚集的活性成分.方法 采用UPLC-UV分析技术建立不同批次灯盏细辛药材化学指纹图谱,对不同批次灯盏细辛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效价检测,基于谱效关系推测可能的活性物质,并对5个高相关性成分进行体外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验证,根据5种单体化合物在灯盏细辛中的含量差异,计算5个单体化合物的相对活性贡献度.结果 通过化学指纹图谱与抗血小板聚集生物效价的谱效相关分析,筛选并鉴定出与生物活性相关系数大于0.5的5个色谱峰,分别鉴定为绿原酸、咖啡酸、野黄芩苷、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进一步体外实验表明5个化合物在相同质量浓度下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抑制率16.5%~85.5%),相对活性强度顺序:野黄芩苷>异绿原酸C>咖啡酸>异绿原酸A>绿原酸;而5种成分从相对活性贡献度来看,异绿原酸C与野黄芩苷的活性贡献度大于另外3种成分.结论 建立了灯盏细辛体外抗血小板聚集生物效价的检测方法;且野黄芩苷和异绿原酸C是灯盏细辛体外抗血小板聚集的主要活性成分.
中草药杂志相关文献
  • RP-HPLC法同时测定山茱萸萜类制剂中莫诺苷、马钱苷、山茱萸新苷、齐墩果酸及熊果酸

    目的 建立RP-HPLC法同时测定用于干预刀豆蛋白A(ConA)诱导的小鼠急性免疫性肝损伤的山茱萸萜类制剂(液体制剂)中莫诺苷、马钱苷、山茱萸新苷、齐墩果酸及熊果酸5种活性成分,为山茱萸萜类成分及其相关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方法.方法 采用RP-HPLC法,Zorbax SB-C18柱(15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乙腈-添加2 mmol/Lγ-环糊精的0.1%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40、360、210 nm;进样量3μL.结果 莫诺苷、马钱苷、山茱萸新苷、齐墩果酸及熊果酸的线性范围分别为10.42~333.33、23.44~750.00、9.11~291.67、10.42~333.33、13.02~416.67mg/L;供试样品中莫诺苷、马钱苷、山茱萸新苷、齐墩果酸及熊果酸的平均回收率为95.60%~98.02%,RSD为1.47%~1.89%;重复性试验RSD为1.46%~1.71%;稳定性试验RSD为1.29%~1.76%;6批山茱萸萜类制剂中含有莫诺苷、马钱苷、山茱萸新苷、齐墩果酸及熊果酸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669.6~680.2、850.1~869.5、94.1~96.4、164.3~166.1、85.6~87.6 mg/L.结论 该方法简便、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回收率高,可用于检测山茱萸萜类制剂中莫诺苷、马钱苷、山茱萸新苷、齐墩果酸及熊果酸.

    作者:韩根利;刘宏胜;王树森;张雅敏;刘子荣;赵晨翔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桂枝茯苓方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脑血管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及高再发率的特点,是现代研究重点.现代研究表明桂枝茯苓方具有抗炎、免疫调节、抗氧化等作用,可以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与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但临床主要运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其中又以急性脑梗死为主,并且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对桂枝茯苓方在脑血管病的临床应用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桂枝茯苓方在脑血管病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张家明;余妮;任醒华;梁银;周小毛;余尚贞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刺五加法尼基焦磷酸合酶、鲨烯合酶、鲨烯环氧酶基因启动子CpG岛的预测与功能验证

    目的 获得刺五加法尼基焦磷酸合酶(FPS)、鲨烯合酶(SS)、鲨烯环氧酶(SE)基因启动子的CpG岛分布情况和功能活性.方法 针对己克隆的FPS、SS、SE基因启动子序列,使用EMBOSS和Li Lab进行CpG岛预测,同时利用GUS基因作为报告基因,pCAMBIA 1301质粒作为表达载体,利用根癌农杆菌转化拟南芥进行功能验证.结果 发现刺五加FPS、SS启动子含有2个CpG岛,长度分别是520、218bp和108、103 bp,SE启动子含有3个CpG岛,长度为290、119、149 bp.FPS、SS、SE基因启动子均具有启动活性,但强度不一,SS启动子活性强.结论 研究首次获得刺五加FPS、SS、SE基因启动子区域的CpG岛分布情况,以及其功能活性,为后续进一步FPS、SS、SE甲基化分析及其在刺五加中的表达调控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龙月红;宋菊;林丽梅;尹峰;邢朝斌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雷公藤红素对神经胶质瘤U87细胞增殖、凋亡和迁移的影响

    目的 研究雷公藤红素对神经胶质瘤U87细胞增殖、凋亡和迁移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MTT法检测雷公藤红素对U87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U87细胞凋亡和线粒体膜电位;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U87细胞中线粒体途径相关凋亡蛋白表达水平;Transwell和划痕实验检测U87细胞的迁移能力.结果 雷公藤红素可显著抑制U87细胞的增殖、降低U87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并诱导U87细胞凋亡;雷公藤红素显著性地调控Bcl-2、Bax、细胞色素C(Cyt C)、Caspase-9和Caspase-3的表达水平;同时雷公藤红素显著抑制U87细胞迁移能力.结论 雷公藤红素抑制U87细胞增殖、迁移和诱导其凋亡,其中凋亡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线粒体途径相关凋亡蛋白来实现的.

    作者:龚建军;胡永胜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虫草菌丝中3种活性成分对血管新生与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虫草菌丝中的3种活性成分(虫草素、腺苷、麦角甾醇)对血管新生和肝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鸡胚绒毛尿囊膜实验和转基因斑马鱼实验分别观察虫草素、腺苷、麦角甾醇对新生血管面积、功能血管数量及碱性磷酸酶变化的影响;MTT法测定3个化合物对人肝癌SK-HEP-1细胞的细胞毒活性;采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诱导SK-HEP-1细胞增殖为模型,以索拉非尼为阳性对照药,MTT法测定3个化合物对细胞增殖的影响,Transwell法观察细胞迁移,Matrigel管腔形成实验观察细胞管腔形成情况,荧光探针法检测胞内一氧化氮(NO)的量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结果 虫草菌丝中腺苷、麦角甾醇能够显著抑制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新生、减少转基因斑马鱼功能血管数量,而虫草素能够促进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新生;与对照组相比,VEGF可诱导SK-HEP-1细胞增殖,促进细胞迁移和管腔形成,并可使其胞内NO水平和NOS活性显著升高;与模型组相比,虫草素、腺苷、麦角甾醇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SK-HEP-1细胞增殖,腺苷、麦角甾醇能抑制SK-HEP-1细胞迁移,3者均可不同程度地抑制SK-HEP-1细胞管腔形成,且剂量依赖性地降低胞内NO水平和NOS活性.结论 虫草菌丝中的虫草素、腺苷、麦角甾醇对SK-HEP-1细胞增殖、迁移、管腔形成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腺苷的作用尤为明显;其机制与抑制细胞内NO水平和NOS活性有关.

    作者:孙鑫;刘洪亮;黄恺;赵志敏;吕靖;刘成海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大孔吸附树脂同时纯化雪松松针中的莽草酸和总黄酮

    目的 优选大孔吸附树脂同时纯化雪松松针中莽草酸和总黄酮的佳工艺.方法 以雪松松针中莽草酸和总黄酮的质量分数为评价指标,考察了6种树脂的纯化效果;以上样质量浓度、上样体积流量、上样量、水洗脱用量、乙醇质量浓度和乙醇洗脱用量考察了佳树脂的纯化能力;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法,通过综合评分优选佳的纯化工艺.结果 XAD 7HP树脂对雪松松针中莽草酸和总黄酮的纯化效果佳,水洗脱部分为莽草酸,乙醇洗脱部分为总黄酮,其佳的纯化工艺为上样液中莽草酸的质量浓度11.59 mg/mL和总黄酮的质量浓度6.96 mg/mL、上样体积流量8 BV/h、上样量2.0 mL/g;水洗脱用量为上样液加4 BV的水洗液、70%的乙醇洗脱4 BV.纯化后莽草酸的质量分数由19.25%提升到28.98%,总黄酮的质量分数由11.92%提升到54.45%.结论 优选的纯化工艺稳定、可行,为工业化生产雪松松针中莽草酸和总黄酮提供参考.

    作者:刘东彦;张莉霞;杜瑞琴;石晓峰;马趣环;范彬;沈薇;王新娣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五加科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结构与进化分析

    目的 获取五加科叶绿体基因组的结构特征以及进化关系.方法 以已测序完成的10个属的20种五加科植物叶绿体基因组为研究对象,系统比较基因组间的差异,分析4个IR边界扩张与收缩情况,并以近缘物种当归为外类群,使用MEGA 4.0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物种间的亲缘关系.结果 20种五加科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大小差异较小,大差仅1 909bp.各物种均出现基因替换现象,由cemA基因替换ycf10基因,且数量存在一定差异,主要由tRNA引起.通过比较发现,五加科物种的4个IR边界比较保守,仅野三七、三七和穗序鹅掌柴的边界基因进入IR区的长度与其他物种的差异较大.以当归为外类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各节点的支持率较高,清晰地反映了各物种间的亲缘关系.结论 叶绿体基因组涵盖的信息量大,可以用于分析关系较近与进化较快物种的系统发生问题.

    作者:宋菊;龙月红;林丽梅;尹峰;邢朝斌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冷蒿的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 研究冷蒿Artemisia frigida全草的化学成分,并初步筛选其药理活性.方法 应用多种色谱技术对冷蒿全草的粗提取物进行系统的分离纯化,采用光谱学和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并对部分单体化合物进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活性及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1B (PTP1B)抑制活性的筛选.结果 从冷蒿全草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2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柳穿鱼黄素(1)、棕矢车菊素(2)、金圣草黄素(3)、麦黄酮(4)、3-羰基-吉玛-1(10),11(13)-二烯-6a,12-内酯(5)、蓍素(6)、1,10β-环氧蓍素(7)、滨蒿内酯(8)、4-羟基苯乙酮(9)、猫眼草黄素(10)、棕鳞矢车菊黄酮素(11)、11α,13-二氢魃蒿内酯(12)、chrysantheminA(13)、异泽兰黄素(14)、泽兰黄素(15)、南艾蒿烯内酯(16)、6-甲氧基麦黄酮(17)、hanphyllin (18)、蓟黄素(19)、利得亭(20)、desacetylmatdcarin (21)、subchrysine (22)、木犀草素(23)、咖啡酸(24)、藿香苷(25)、田蓟苷(26).结论 化合物5、7、11、18、25、26为首次从蒿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0、12、13、16、17、2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和15有较弱的PPARγ激动活性,化合物1和3对PTP1B有中等强度的抑制作用.

    作者:刘丹;师宁宁;吴叶红;李玮桓;张嫚丽;史清文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淫羊藿中不同部位及单体化合物对Aβ25-35诱导的SH-SY5Y细胞损伤的影响

    目的 通过比较淫羊藿Epimedium brevicormon不同洗脱部位及其单体化合物对Aβ25-35诱导的SH-SY5Y神经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筛选淫羊藿活性部位和活性成分.方法 淫羊藿提取物经大孔树脂柱、硅胶柱、Sephadex LH-20及制备液相的分离纯化,得到不同洗脱部位和单体化合物.运用Aβ25-35体外诱导的神经细胞损伤模型,采用Hoechst33342和PI双染法,对淫羊藿的不同洗脱部位和成分进行活性筛选.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除淫羊藿95%乙醇部位外,所有洗脱部位及其中的单体化合物山柰酚-3-O-[α-L-鼠李糖基(1 →6)-β-D-半乳糖苷]-7-O-α-L-鼠李糖苷、淫羊藿苷、朝藿定A、朝藿定B均对Aβ25-35所致SH-SY5Y细胞损伤有显著保护作用.结论 淫羊藿对Aβ25-35诱导的SH-SY5Y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二氯甲烷-甲醇(5∶1)部位作用强,其次是30%乙醇部位、50%乙醇部位.

    作者:李英;王俨如;张小强;吴云;丁岗;王振中;萧伟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中药提取物专利分析及创新趋势研究

    通过分析全球中药提取物专利数据,揭示中药提取物研究的发展情况和创新趋势,为行业发展提供参考.基于Innography平台,对中药提取物全球专利进行检索和统计分析,从专利权人分布、地区分布、技术热点主题,专利强度以及专利侵权风险等角度进行深入解读,并以红豆杉为例进行了专利文本聚类分析.全球中药提取物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中国、日本、韩国和美国.美国企业综合实力强,高价值专利量多,在红豆杉提取物技术中处于优势地位.近年来美国专利诉讼量有所下降,大部分诉讼原告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文本聚类结果显示红豆杉提取物涉及了化学合成技术.近几年我国中药提取物专利申请量飞速增长,但申请人分布比较分散,高质量专利的申请量明显弱于美国、日本等国家.国内企业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挖掘中药新的有效成分和提取新工艺,从根本上提高中药提取物行业的竞争力.

    作者:郭伟;包逸萍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钩藤碱增强自噬改善TNF-α介导的血管内皮细胞血栓前状态的研究

    目的 基于细胞自噬探讨钩藤碱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损伤时血栓前状态的影响.方法 采用TNF-α诱导HUVECs制备损伤模型,透射电镜和免疫荧光技术观察HUVECs自噬水平的变化,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自噬标记蛋白人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Ⅱ (LC3Ⅱ) /LC3Ⅰ、Beclin-1、p62和凝血相关因子核转录因子-κB(NF-κB)、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和纤溶酶原活化物抑制剂-1(PAI-1)的蛋白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前列环素(PGI2)和内皮素-1(ET-1)的量.结果 TNF-α上调了HUVECs中凝血相关因子NF-κB、vWF、PAI-1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了细胞培养上清液中ET-1和PGI2的量(P<0.05),使细胞中出现自噬小体,上调LC3Ⅱ/LC3Ⅰ、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下调p62蛋白表达水平(P<0.05);钩藤碱能够促进HUVECs中自噬小体的产生,并在一定程度上调LC3Ⅱ/LC3Ⅰ、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下调p62蛋白表达水平(P<0.05),下调凝血相关因子NF-κB、vWF、PAI-1蛋白的表达水平,上调细胞培养上清液中ET-1和PGI2的量(P<0.05);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能够抑制钩藤碱的作用效果(P<0.05).结论 钩藤碱能够通过增强自噬降低TNF-α介导的HUVECs细胞凝血相关因子的表达,抑制血管内皮炎性损伤时血栓前状态的发生.

    作者:李超;蔺琳;张蕾;李运伦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黄酮类化合物调控肿瘤细胞自噬的研究进展

    自噬是一种保守的细胞自我降解方式,是将受损细胞器或大分子物质由自噬泡包绕再通过自噬溶酶体降解再利用的过程.自噬在细胞的生物合成、营养和代谢平衡及应激与存活中具有重要作用.调控自噬能够引发多重级联反应,可以应用于肿瘤治疗.黄酮类化合物作用于不同的肿瘤细胞系会诱导作用各异的自噬.黄酮类化合物可以诱导自噬通过非凋亡或非典型凋亡途径较为直接地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也可以在诱导自噬后进一步引发凋亡等其他致死方式间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或通过抑制保护性自噬从而强化其他形式的杀伤作用,但有时也会诱导肿瘤细胞发生保护性自噬,弱化细胞杀伤作用.对近10年来黄酮类化合物调控肿瘤细胞自噬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中药调控细胞自噬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张洪;张惟郁;朱伟嵘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基于谱效关系的灯盏细辛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成分研究

    目的 通过生物活性检测结合化学指纹图谱分析,探索灯盏细辛抗血小板聚集的活性成分.方法 采用UPLC-UV分析技术建立不同批次灯盏细辛药材化学指纹图谱,对不同批次灯盏细辛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效价检测,基于谱效关系推测可能的活性物质,并对5个高相关性成分进行体外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验证,根据5种单体化合物在灯盏细辛中的含量差异,计算5个单体化合物的相对活性贡献度.结果 通过化学指纹图谱与抗血小板聚集生物效价的谱效相关分析,筛选并鉴定出与生物活性相关系数大于0.5的5个色谱峰,分别鉴定为绿原酸、咖啡酸、野黄芩苷、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进一步体外实验表明5个化合物在相同质量浓度下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抑制率16.5%~85.5%),相对活性强度顺序:野黄芩苷>异绿原酸C>咖啡酸>异绿原酸A>绿原酸;而5种成分从相对活性贡献度来看,异绿原酸C与野黄芩苷的活性贡献度大于另外3种成分.结论 建立了灯盏细辛体外抗血小板聚集生物效价的检测方法;且野黄芩苷和异绿原酸C是灯盏细辛体外抗血小板聚集的主要活性成分.

    作者:伍珊娜;刘振杰;章从恩;何琴;王玄;牛明;王伽伯;肖小河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半夏曲中4种优势微生物的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目的 对半夏曲中4种优势微生物建立快速、有效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方法 以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宛氏拟青霉Paecilomyces variotii、丝衣霉菌Byssochlamys spectabilis、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的重组质粒为标准质粒,设计特异性引物并进行特异性、灵敏性及重复性实验.结果 4种优势微生物的熔解曲线峰单一.枯草芽孢杆菌、宛氏拟青霉、丝衣霉菌、黑曲霉的低检测限度分别为584、622、0.272、500拷贝/μL.不同质量浓度的标准质粒变异系数(CV)均小于5%.结论 建立的枯草芽孢杆菌、宛氏拟青霉、丝衣霉菌、黑曲霉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等优点,可用于发酵类中药中微生物的检测及定量.

    作者:郭佳佳;王立元;翁美芝;谢卫华;龙凯;苏明声;杨明;谢小梅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补肾清利颗粒中8种成分

    目的 建立一测多评(QAMS)法同时测定补肾清利颗粒(BQG)中8种成分京尼平苷酸(GA)、绿原酸、栀子苷、滨蒿内酯、丹酚酸B (SAB)、黄芩苷、槲皮素7-O-α-L-鼠李糖苷(QR)及黄芩素的方法,验证该法在BQG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技术适应性.方法 以8种成分为研究对象,利用QAMS 3种校正方法计算各待测成分与内参物滨蒿内酯的相对校正因子(fk/s),推算待测组分量;对回归方程和3种校正方法计算值与外标法实测值进行误差和相关性评价.结果 8种目标成分在一定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滨蒿内酯与GA、绿原酸、栀子苷、SAB、黄芩苷、QR及黄芩素的fk/s分别是0.562、0.818、0.627、0.877、0.935、1.113、2.339,且在不同条件下重现性良好;6批样品中各成分量分别为GA 1.633~1.736 mg/g、绿原酸1.777~1.950 mg/g、栀子苷6.017~6.422 mg/g、滨蒿内酯1.765~1.851 mg/g、SAB 2.326~2.522 mg/g、黄芩苷19.476~21.329 mg/g、QR 3.077~3.265 mg/g及黄芩素0.161~0.186 mg/g,且计算所得量与实测量测得结果无显著差异.结论 QAMS法为BQG提供了一个快捷可行的多指标同步质量评价模式.

    作者:董迎;夏彦铭;狄留庆;李俊松;赵晓莉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五味消毒饮口服液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及6种指标性成分定量测定

    目的 建立五味消毒饮口服液(WXOL)的FHPLC法特征指纹图谱,并同时测定绿原酸、木犀草苷、木犀草素、蒙花苷、咖啡酸、秦皮乙素6种主要指标成分的量.方法 采用Agilent 1260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色谱分析,色谱柱为AgilentT℃-C18柱(250 mm× 4.6 mm,5μm);流动相为0.5%醋酸水溶液-甲醇,梯度洗脱:0~10 min,10%~32%甲醇;10~20 min,32%甲醇;20~25 min,32%~46%甲醇;25~31 min,46%~48%甲醇;31~41 min,48%~80%甲醇;体积流量为1 mL/min;检测波长为320 nm;柱温为30℃;采用国家药典委员会出版的《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年版)对10批WXOL化学成分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评价,并采用多成分同时测定法对6种指标性成分进行定量测定.结果 10批WXOLHPLC特征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8,共17个共有峰,各峰分离度较好.通过对照品比对确定了其中绿原酸(5号峰)、秦皮乙素(7号峰)、咖啡酸(8号峰)、木犀草苷(12号峰)、蒙花苷(16号峰)、木犀草素(17号峰)6个成分,10批WXOL中绿原酸量为54.038 3~105.551 1 μg/mL,秦皮乙素量为4.122 1~31.359 9 μg/mL,咖啡酸量为2.413 0~4.420 7 μg/mL,木犀草苷量为4.042 8~11.312 8 μg/mL,蒙花苷量为3.866 3~46.271 9 μg/mL,木犀草素量为0.990 8~2.126 8 μg/mL.不同批次间各指标性成分量变化较小,样品质量较稳定.结论 所建立的HPLC特征指纹图谱结合多指标成分定量测定的方法,稳定性、重复性较好,有利于保证WXOL质量均一,对其质量控制具有参考价值.

    作者:杨晓琴;吴亿晗;白俊毅;章津铭;傅超美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繁茂膜海绵来源青霉属真菌Penicillium sp.HPQJ10的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 研究繁茂膜海绵Hymeniacidon perleve来源青霉属真菌Penicillium sp.HPQJ10的次级代谢产物.方法 利用正相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分离手段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发酵产物中共分离到14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N-[(Z)-2-(4-hydroxyphenyl) ethenyl] formamide (1)、2,4-dimethoxyphenyl acetate(2)、6,8,5',6'-四羟基-3'-甲基黄酮(3)、4-羟基苯乙酸(4)、cyclo-(L-Pro-L-Val)(5)、cyclo-(L-Pro-L-Leu) (6)、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7)、邻苯二甲酸二丁酯(8)、7-hydroxy-2-(2-hydroxypropyl)-5-methyl chromone(9)、2-(2,4-dimethoxylphenyl)-3-(4-hydroxybenzyl)-1,2,4-triazole(10)、(22E,24R)-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11)、cyc1o-(Leu-Pro-Ile-Pro) (12)、2,4-二甲氧基苯甲酸(13)、3-甲氧基苯酚(14).结论 除化合物1、3、10、11以外,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菌种中分离得到.

    作者:杨君泽;何山;丁立建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DNA甲基化及重亚硫酸盐测序法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策略

    DNA甲基化是目前研究为广泛的一种表观遗传学现象,甲基化后的DNA可在不改变碱基序列的情况下对植物的表型进行调控.在高等植物中有CG、CHG和CHH(H代表A、C或T)3种甲基化位点,多发生于对称序列CG和重复序列中,且不同物种中的甲基化程度和模式不同.药用植物功能基因启动子区域的DNA发生甲基化后,可抑制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其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导致品质差异的形成.在众多的DNA甲基化检测方法中,重亚硫酸盐测序法可在单核苷酸水平上鉴别DNA甲基化的位点和程度,是DNA甲基化分析的金标准.对其进行引物优化、技术改良后,可有效地揭示药用植物的DNA甲基化情况,这为阐明经典遗传学不能完全解释的药用植物品质差异等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持,并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

    作者:邢朝斌;张妍彤;王卓;宋菊;龙月红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四氢小檗碱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四氢小檗碱(THB)属于四氢异喹啉类生物碱,来源于罂粟科植物延胡索的块根,也可由小檗碱氢化合成.与小檗碱比较,THB同样具有多种显著的生物活性.目前研究发现THB具有抗高血压、抗心律失常、抗纤维性颤动、抗急性心肌梗死及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及保护作用.也有报道称THB具有抗氧化、调节胃肠功能等作用.通过检索Pubmed、CNKI等数据库,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旨在对THB的药理作用进行归纳总结,为THB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季宇彬;刘欣;于蕾;窦利民;张小坡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氧化苦参碱对TGF-β1诱导的PANC-1细胞Smad3/Gli1通路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氧化苦参碱(OM)对接受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刺激的人胰腺导管癌PANC-1细胞中Smad3/Gli1通路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以TGF-β1刺激PANC-1细胞模拟胰腺纤维化模型,并观察给予OM干预对Smad3/Gli1通路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通过细胞转染技术将Gli1及Smad3的RNA干扰质粒转染入PANC-1细胞;通过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Smad3、Gli1和α-SMA的蛋白表达,ELISA技术检测纤连蛋白(FN)和Ⅰ型胶原(CoL-Ⅰ)在细胞培养上清中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PANC-1细胞接受TGF-β1刺激后Smad3、Gli1和α-SMA的蛋白表达显著升高;与TGF-β1组相比,OM和TGF-β1共同处理组Smad3、Gli1和α-SMA的蛋白表达显著降低.转染Smad3干扰质粒后,Gli1、α-SMA、FN和CoL-Ⅰ表达显著下降.与TGF-β1组比较,转染Gli1干扰质粒后加TGF-β1组α-SMA、FN和CoL-Ⅰ表达显著降低.结论 OM可能通过调节PANC-1细胞TGF-β1/Smad3/Gli1通路发挥抗胰腺纤维化作用.

    作者:李嫚华;许威;张青;向晓辉;夏时海 刊期: 2017年第24期

中草药杂志

中草药杂志

主管:中国药学会

主办:天津药物研究院,中国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