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毓杰
目的 研究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内生真菌Verticillium sp.KY-18中氧杂环类化合物.方法 采用色谱分离技术进行分离和纯化,并根据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Verticillium sp.KY-18的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13个氧杂环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6-dihydroxy-2-methyl-7-(prop-1E-enyl)-1-benzofuran-3(2H)-one(1)、nigrosporapyrone D(2)、oosponol (3)、2-甲基-4-吡喃酮(4)、6-甲基-5-[(1E)-丁烯基]-2-吡喃酮(5)、penicisochroman D(6)、verrucosapyrone B(7)、(1S,3S)-1,8-dimethoxy-3,5-dimethyl-6-hydroxyisochroman (8)、phomopsinoneA(9)、pseudohalonectrinA(10)、dictafolin-A(11)、2,3-dihydro-5,7-dihydroxy-2,6,8-trimethyl-4H-1-benzopyran-4-one (12)、2-pyrone-4,6-dicarboxylic acid (13).结论 化合物2~10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13为首次从该真菌中分离得到.
作者:任慧慧;许蕾;杨胜祥;桂仁意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研究穆库尔没药Commiphora mukul树脂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运用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穆库尔没药树脂醋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获得2个吉玛烷型倍半萜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α,8α,12α-三羟基-2β-甲氧基-8,12-环氧吉玛烷-7(11),9-二烯-6-酮(1)和1α,8β,12α-三羟-2β-甲氧基-8,12-环氧吉玛烷-7(11),9-二烯-6-酮(2).结论 2个吉玛烷型倍半萜化合物1和2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穆库尔素A(1)和穆库尔素B(2).
作者:陈邦姣;周洪雷;任冬梅;娄红祥;沈涛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优选加压酒制山茱萸炮制工艺.方法 以山茱萸中马钱苷、莫诺苷、熊果酸、齐墩果酸的质量分数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设计法考察加酒量、闷润时间、蒸制时间和蒸制温度对炮制工艺的影响,确定佳山茱萸加压酒制工艺.结果 佳炮制工艺参数:加酒量为药材量的25%,闷制时间为30 min,蒸制时间为60 min,蒸制温度为115℃.山茱萸炮制品外观色泽为紫黑色有光泽,炮制品的质量稳定.结论 结合山茱萸炮制品的质量及外观色泽,优选的加压炮制工艺能够节约时间,保证质量,是一种能够适用于山茱萸企业规模化生产的炮制方法.
作者:许甜甜;聂松柳;沈炳香;吴德玲;金传山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观察槐杞黄颗粒辅助治疗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选自本院肾内科病房2009年7月1日-2010年6月30日收住的病例共112例,其中男78例、女34例,发病年龄1.3~13.5岁,初次治疗的患儿且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随机分为两组,在基本条件相似的条件下,对照组58例仅予激素治疗,治疗组54例加用槐杞黄颗粒.观察两组患儿蛋白转阴时间,复发及复发的次数,以及呼吸道感染的次数.同时在入院时及发病后6个月,分别测定部分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IL)-2、4、6、10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γ干扰素(IFN-γ).结果 尿蛋白转阴治疗组在5~22 d,平均12.6 d;对照组在5~24 d,平均14.1 d.经1年时间的随访,治疗组复发9例,占16.67%;对照组复发20例,占34.48%,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38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中,32例呼吸道感染明显减少,减少幅度为84.21%;对照组40例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儿中,减少的有19例,减少幅度为47.50%,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复发患儿均与感染相关.血清IL-2水平发病时下降,复查后回升,治疗组比对照组恢复快,有显著性差异(P<0.05).IFN-γ发病时升高,复查时治疗组下降至正常,对照组降至正常水平以下,两者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指标IL-4、TNF发病时呈正常水平,复查均下降,两组间无差异.IL-6、10由于两组间发病时的水平即呈现差异,无明显意义.结论 槐杞黄颗粒辅助治疗儿童肾病综合征可以减少近期的复发情况;从临床现象上推测与减少、预防呼吸道感染相关;槐杞黄颗粒可以影响机体细胞免疫功能.
作者:钱古柃;赵镭;刘爱民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从滇龙胆Gentiana rigescens幼叶中克隆萜类合成关键酶1-脱氧-D-木酮糖-5-磷酸还原异构酶基因GrDXR,进行序列分析和原核表达.方法 根据滇龙胆转录组中GrDXR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通过RT-PCR扩增得到GrDXR开放阅读框(ORF)序列,并进行TA克隆、测序和序列分析;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GrDXR,转入大肠杆菌Rosetta (DE3)中,在IPTG诱导下进行表达.结果 GrDXR ORF全长1 425 bp,编码474个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GrDXR基因是DXR家族成员;蛋白质序列系统发育分析表明,GrDXR与萝芙木RvDXR、橡胶树HbDXR和长春花CrDXR亲缘关系较近.构建pGEX-4T-1-GrDXR重组质粒,获得稳定的原核表达体系.SDS-PAGE结果表明所表达蛋白与预期蛋白大小一致.结论 克隆了GrDXR基因,建立其稳定的原核表达体系,为进一步纯化GrDXR蛋白,研究其结构和功能奠定基础.
作者:张晓东;赵静;李彩霞;李涛;王元忠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研究毛郁金Curacuma aromatica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制备液相等多种手段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毛郁金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莪术二酮(1)、β-谷甾醇(2)、豆甾醇(3)、三十烷酸(4)、桂莪术内酯(5)、莪术烯醇(6)、原莪术烯醇(7)、eudesmane-3,6-dione (8)、羽扇豆醇(9)、姜黄素(10)、去甲氧基姜黄素(11)、aerugidiol (12)、蓬莪二醇(13)、voleneol (14)、尿嘧啶(15)、莪术醇(16)、莪术双环烯酮(17).结论 化合物4、5、8、9、14和15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黄艳;柴玲;蒋秀珍;赖茂祥;林霄;刘布鸣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建立以HPLC法测定六味木香胶囊中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的方法.方法 色谱柱为VP-ODS柱(250mm×4.6 mm,5un),流动相为甲醇-水(72∶28),检测波长为225 nm,柱温为25℃,体积流量为1.0 mL/min.结果 木香烃内酯、去氢木香内酯进样量分别在203.12~2 031.20、207.84~2 078.40 ng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1.1%、101.2%,RSD分别为0.48%、0.73%(n=6).结论 建立的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专属性强,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和评价.
作者:王海宁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对九节龙皂苷Ⅰ进行结构修饰得到新的结构类似物,并对其抗肿瘤活性进行研究.方法 通过对九节龙皂苷Ⅰ的30位醛基进行氧化、还原或氨基化合物的缩合得到一系列新的化合物,并采用MTT法对合成的衍生物进行9种人癌细胞毒活性研究,通过IC50来评价其抗肿瘤活性.结果 得到的新化合物a、b、d和中间体c,分别为氢化九节龙皂苷Ⅰ、加氧九节龙皂苷Ⅰ、九节龙皂苷缩4-苄基-3-氨基硫脲和九节龙皂苷缩肼基二硫代甲酸甲酯;其中化合物a和中间体c对常见的9种人癌细胞IC50相比原皂苷均降低(P<0.05),说明其对肿瘤细胞的抑制能力较原皂苷增强.结论 通过对九节龙皂苷Ⅰ进行结构修饰,能够使其抗肿瘤活性增强.
作者:党欢;武锋;王鹏远;王晓娟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优选管花肉苁蓉Cistanche tubulosa中苯乙醇苷的提取纯化工艺.方法 以松果菊苷和麦角甾苷质量分数为考察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考察7种大孔树脂对2种苯乙醇苷的吸附和解吸附性能,确定佳纯化工艺条件.结果 佳提取纯化工艺为管花肉苁蓉药材加12倍量50%乙醇,70℃温浸2次,温浸时间1h,滤过,合并滤液,回收溶剂,加水调整为含生药0.2 g/mL的上样溶液,上样量为0.8倍柱体积(BV),大孔树脂柱的径高比为1∶9,先用3 BV的水除杂,再用4 BV的30%乙醇洗脱,洗脱液减压浓缩至干,即得肉苁蓉苯乙醇苷纯化物,该纯化物中2种苯乙醇苷质量分数>75%.结论 优选得到的提取纯化工艺稳定可行,适合工业化生产.
作者:王毓杰 刊期: 2014年第16期
我国对中药汤剂质量控制一直没有实行科学规范化的管理,这与我国传统的汤剂用药意识有关.通过对汤剂管理现状分析,并以银杏叶为研究对象,比较煎药器具、煎药火候、煎药时间、煎药次数、冷浸时间等因素对汤剂质量的影响.提出中药汤剂应该以终汤剂剂型,由专业煎煮机构按照汤剂煎煮质量管理规范(Good Decocting Practice,GDP)生产出质量可控的汤剂,实现对中药汤剂的全过程质量控制.
作者:冯文杰;贾晓斌;刘丹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大黄中5种游离型葸醌(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4种结合型葸醌(芦荟大黄素-8-O-葡萄糖苷、大黄素-1-O-葡萄糖苷、大黄酚-1-O-葡萄糖苷和大黄素-8-O-葡萄糖苷)及没食子酸、儿茶素共计1 1种成分的定量方法.方法 采用Symmetry C18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水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54 nm.结果 没食子酸、儿茶素、芦荟大黄素-8-O-葡萄糖苷、大黄素-1-O-葡萄糖苷、大黄酚-1-O-葡萄糖苷、大黄素-8-O-葡萄糖苷、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分别在0.062 4~1.560 0、0.180 0~4.500 0、0.041 2~1.030 0、0.030 6~0.765 0、0.051 0~1.275 0、0.028 8~0.720 0、0.019 8~0.495 0、0.050 5~1.262 5、0.063 7~1.592 5、0.098 0~2.450 0和0.163 0~4.075 0 μg进样量与峰面积积分值线性关系良好(r≥0.999 5),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5.37%~98.93%,RSD<2.36%.结论 该法简便、准确、专属性强,可用于大黄中11种成分的测定.
作者:毛春芳;施忠;罗琳;候金燕;窦志华;陈智娴;陈霞;乔进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研究薯蓣皂苷含药血清对正常大鼠心室肌细胞钠离子通道电流(INa)的影响,探讨其保护心肌细胞及抗心律失常的离子机制.方法 大鼠ig给予300 mg/kg薯蓣皂苷,2次/d,连续4d,末次给药后1h从腹主动脉取血,离心分离得含药血清;采用酶解法分离大鼠单个心室肌细胞,以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薯蓣皂苷含药血清低、中、高剂量(1、10、100 μL)分别对大鼠正常心室肌细胞INa的影响.结果 薯蓣皂苷含药血清1、10、100μL均使Ⅰ-Ⅴ曲线下移,内向电流增加;1μL薯蓣皂苷含药血清使INa峰值增大,而10、100 μL的薯蓣皂苷含药血清使INa峰值由(-52.10±3.80)pA/pF变为(-76.44±4.09)pA/pF和(-81.96±4.70)pA/pF (P<0.01),呈剂量依赖性.1、10、100 μL薯蓣皂苷含药血清剂量依赖性加速钠离子通道激活过程,半数稳态激活电压分别由(-57.69±1.86)mV变为(-59.71±2.57)、(-66.56±1.32)(P<0.01)、(-68.52±3.91)mV (P<0.01),但对失活过程无明显影响.1、10、100 μL薯蓣皂苷含药血清剂量依赖性加速钠离子通道的复活过程,拟合复活曲线τ值由(150.73±21.49) ms分别变为(143.19±13.88)、(84.83±18.03) (P<0.01)、(80.63±13.89) ms (P<0.01).结论 薯蓣皂苷含药血清通过加快激活过程及复活过程促进钠离子的内流.
作者:刘静;吴红;丛恬駪;何海燕;康毅;尹永强;娄建石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细胞自噬(autophagy)是一种进化上高度保守的饥饿应答机制,是细胞利用溶酶体降解自身受损的细胞器和大分子物质的过程,这一特定的过程是细胞存活、分化、发育以及维持内环境稳定的重要机制.同时,自噬参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重大疾病的病理过程,调节细胞自噬是防治上述疾病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研究发现多种中药有效成分可调节肿瘤细胞、神经细胞、心肌细胞、内皮细胞自噬,综述了近3年国内外对中药有效成分调节细胞自噬的研究进展,以供参考.
作者:佳娜提·达吾列提;姜楠;寇俊萍;余伯阳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研究青龙衣(核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的未成熟外果皮)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高效液相制备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NMR等波谱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青龙衣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1)、齐墩果酸(2)、大黄酚(3)、乔松酮(4)、(2S)-5-羟基-6,7-二甲氧基二氢黄酮(5)、胡桃宁B(6)、左旋胡桃种萘醌(7)、绿原酸(8)、(4S)-4-羟基-1-四氢萘酮(9)、(4S,5S,7R,8R,14R)-8,11-二羟基-2,4-环桉叶烷(10)、5-羟基-3,7,3',4'-四甲氧基黄酮(11)、(2S)-5,7,4'-三羟基二氢黄酮(12)、对羟基苯甲酸(13)、对甲氧基苯乙酸(14)、对苯二酚(15).结论 化合物8~15为首次从青龙衣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1、12、14、15为首次从胡桃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周媛媛;刘兆熙;孟颖;蒋艳秋;杨炳友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研究不同质量分数高良姜素对氢醌诱导白癜风小鼠模型的影响.方法 采用2.5%氢醌涂抹小鼠背部剃毛后的区域以诱导白癜风动物模型,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中的酪氨酸酶(TYR)、丙二醛(MDA)水平及胆碱酯酶(CHE)活性,分别采用HE染色法、多巴特殊染色法、Lillie染色法观察不同质量分数高良姜素对小鼠皮肤含黑色素毛囊数、基底层黑素细胞数和含黑素细胞表皮细胞数的影响;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皮肤中TYR蛋白表达.结果 模型组小鼠背部毛发颜色明显较对照组小鼠白,2.5%氢醌诱导后,模型小鼠含黑色素的毛囊数、基底层黑素细胞和含黑素颗粒表皮细胞数量明显较对照组低.经过高良姜素治疗后,小鼠背部毛发颜色由白变黑;与模型组相比,高良姜素治疗组的小鼠皮肤含黑色素毛囊数量明显上升(P<0.01);4.250 mg/kg 90%高良姜素组基底层黑素细胞数和含黑素颗粒表皮细胞数显著上升(P<0.05、0.01),皮肤TYR蛋白表达也显著升高(P<0.05); 0.425、4.250 mg/kg 90%高良姜素能够显著升高小鼠血清TYR水平,降低MDA水平及CHE活性(P<0.05、0.01);4.250、42.500 mg/kg 99%高良姜素显著提高基底层黑素细胞数(P<0.01); 4.250 mg/kg99%高良姜素能够显著提高含黑素颗粒表皮细胞数(P<0.05),降低血清CHE活性(P<0.01).99%高良姜素3个剂量均能够升高血清TYR水平(P<0.05、0.01),0.425、4.250 mg/kg 99%高良姜素降低血清MDA水平(P<0.01).结论 不同质量分数的高良姜素均能够改善氢醌诱导的小鼠白癜风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提高TYR活性,降低机体的MDA和CHE水平,但二者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存在一定的差异.
作者:高莉;霍仕霞;彭晓明;赵萍萍;何燕;闫明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研究穿心莲粉体高速搅拌湿法制粒过程润湿剂在颗粒中的动态分布规律.方法 以模型药物穿心莲-微晶纤维素(MCC)质量比为1∶1.5制备混合粉体,60%乙醇为润湿剂,高速搅拌湿法制粒.以荧光素钠为示踪剂加入润湿剂中,检测荧光素钠在制粒过程不同时间点颗粒中的量.结果 在制粒初期润湿剂分布不均匀,局部过度润湿,部分未被润湿,制粒结果出现两极分化,制粒时间增加,润湿剂分布逐步均匀化,颗粒粒径呈近单峰分布.结论 高速搅拌湿法制备穿心莲颗粒过程中,润湿剂随时间分布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
作者:廖正根;李哲;明良山;赵国巍;蒋且英;梁新丽;罗娟;罗云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3'-羟基葛根素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MTT法检测3'-羟基葛根素对3T3-L1前脂肪细胞增殖的影响;油红O染色法检测其对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以地塞米松诱导分化成熟的脂肪细胞,建立胰岛素抵抗模型,分别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和比色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葡萄糖消耗量和游离脂肪酸(FFA)生成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析脂肪细胞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y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PARγ)和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 (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1B,PTP1B)的基因表达.采用嵌合蛋白基因试验检测3'-羟基葛根素的PPARγ配体结合活性和比色法检测其对PTP1B酶活性的影响.结果 与溶媒对照组相比,1~10 μmol/L 3'-羟基葛根素显著促进3T3-L1前脂肪细胞增殖及细胞分化(P<0.05、0.01).与模型组相比,无论在基础状态还是胰岛素刺激状态,3'-羟基葛根素均能显著增加胰岛素抵抗脂肪细胞葡萄糖利用率、减少FFA的产生(P<0.05、0.01);同时显著上调胰岛素抵抗脂肪细胞PPARγ基因的表达,但对PTP1B基因表达无明显影响(P>0.05).与溶媒对照组相比,3'-羟基葛根素在0.1、10.0 μmol/L时能对PPARγ产生激活作用(P<0.05、0.01),但对PTP1B酶活性没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结论 3'-羟基葛根素能促进胰岛素抵抗脂肪细胞葡萄糖利用、抑制FFA产生,从而改善胰岛素抵抗,其机制可能与上调PPARγ基因表达有关.
作者:王小康;刘清霞;叶开和;魏崧丞;马锦锦;叶春玲 刊期: 2014年第16期
近年来,酶技术在中药黄酮类成分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查阅国内外文献后发现酶技术在中药黄酮类成分研究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1)单独应用或与其他技术联合应用(包括酶解-超声偶联技术和酶解-微波偶联技术等)于中药黄酮类成分的提取,使其提取率明显提高;(2)改变黄酮类成分的结构使其转化成活性更好、生物利用度更高的有效成分;(3)促进植物体内黄酮类成分的合成.此外,固定化酶技术在黄酮类成分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酶技术作为中药黄酮类成分研究中的一种新方法,有助于从复杂的中药中获得更多活性较好的黄酮类成分,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作者:高霞;刘聪燕;陈彦;王莹;周静;瞿鼎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天山雪莲Saussureae Involucratae Herba提取物(SIHE)-磷脂复合物(PC)制备工艺,旨在提高SIHE的生物利用度.方法 考察反应溶剂、反应时间、SIHE反应物质量浓度、反应温度和投料比5个因素对复合率的影响,应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设计实验,对指标与因素进行数学模型拟合,以效应面法预测优化并验证.利用红外光谱(IR)、X射线衍射(XRD)对SIHE-PC结构进行分析.结果 建立的多元二项式方程拟合度高,预测性好.佳制备工艺条件为SIHE与大豆卵磷脂(SL)的投料比1:2.5、反应物质量浓度10 mg/mL及反应时间2h,在此条件下绿原酸复合率可达到96%,芦丁复合率可达到93%.IR、XRD验证了SIHE-PC的形成.结论 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建立数学模型,预测性好,稳定可行.优化SIHE-PC制备工艺为中药制剂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帮助.
作者:张雪峰;杨轲;欧燕;何承辉;邢建国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当归多糖(ASP)调控人CD34+CD38-骨髓白血病干细胞(LSC)衰老的端粒与端粒酶机制.方法 免疫磁性分选人骨髓CD34+CD38 LSC; CCK-8检测ASP对CD34+CD38-LSC增殖抑制能力;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检测细胞衰老情况;混合集落培养(CFU-Mix)检测细胞增殖能力;荧光定量RT-PCR检测端粒酶基因TERT变化;TRAP-PCR检测细胞端粒酶活性;Southern blotting检测细胞端粒长度变化.结果 免疫磁性分选后人骨髓CD34+CD38-LSC纯度达(91.15±2.41)%,相差显微镜观察显示细胞形态饱满,透明度高,折光性强.ASP体外诱导CD34+CD38-LSC 48 h,能有效抑制其增殖且呈浓度依赖性(P<0.05),集落形成能力下降(P<0.01).40 μg/mL ASP作用CD34+CD38-LSC 48 h,SA-β-Gal染色阳性细胞率明显升高(P<0.01); CD34+CD38-LSC端粒酶基因TERT表达水平下降(P<0.05);端粒酶活性下降(P<0.05);端粒长度缩短(P<0.05).结论 ASP在体外可能通过调控细胞端粒系统诱导人骨髓CD34+CD38-LSC衰老.
作者:李成鹏;刘俊;贾道勇;张梦思;徐春燕;张岩岩;景鹏伟;王璐;王顺和 刊期: 2014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