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光质对灵芝菌丝体生长及三萜酸量影响的研究

梅锡玲;陈若芸;李保明;陈向东;赵洲;兰进

关键词:灵芝, 光质, 菌丝体生长, 三萜酸, HPLC
摘要:目的 研究光质对灵芝菌丝体生长及三萜酸量和组分的影响.方法 采用新型LED冷光源设置不同光质处理,动态观测灵芝菌丝体生长、总三萜酸量及三萜酸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 不同光质处理灵芝菌丝体形态、生长速度、生物量和总三萜酸量及单体三萜酸在组分、相对量及各组分间的比例都有所变化.蓝光处理菌丝体在整个培养期始终保持稳定增长;红光处理菌丝体前期生长速度及生物量大,但是中后期生长速度显著下降,生物量增加缓慢,次于蓝光;绿光处理菌丝体前中期生长速度及生物量均小,然而培养后期增加明显,干物质迅速积累.灵芝三萜酸在菌丝体培养第7天时已大量产生,随培养时间延长种类增多,组分量降低.绿光和蓝光处理对提高灵芝菌丝体三萜酸种类和量均有明显优势.结论 光质对灵芝菌丝体生长及三萜酸量和成分均有显著影响,蓝光对促进灵菌丝体生长及三萜酸积累综合优势明显.
中草药杂志相关文献
  • 光质对灵芝菌丝体生长及三萜酸量影响的研究

    目的 研究光质对灵芝菌丝体生长及三萜酸量和组分的影响.方法 采用新型LED冷光源设置不同光质处理,动态观测灵芝菌丝体生长、总三萜酸量及三萜酸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 不同光质处理灵芝菌丝体形态、生长速度、生物量和总三萜酸量及单体三萜酸在组分、相对量及各组分间的比例都有所变化.蓝光处理菌丝体在整个培养期始终保持稳定增长;红光处理菌丝体前期生长速度及生物量大,但是中后期生长速度显著下降,生物量增加缓慢,次于蓝光;绿光处理菌丝体前中期生长速度及生物量均小,然而培养后期增加明显,干物质迅速积累.灵芝三萜酸在菌丝体培养第7天时已大量产生,随培养时间延长种类增多,组分量降低.绿光和蓝光处理对提高灵芝菌丝体三萜酸种类和量均有明显优势.结论 光质对灵芝菌丝体生长及三萜酸量和成分均有显著影响,蓝光对促进灵菌丝体生长及三萜酸积累综合优势明显.

    作者:梅锡玲;陈若芸;李保明;陈向东;赵洲;兰进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槲皮素对尿酸性肾病大鼠肾脏NLRP3和TLRs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槲皮素对尿酸性肾病大鼠模型的干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设对照组,模型组,槲皮素低、中、高剂量(25、50、100 mg/kg)组和别嘌呤醇(5 mg/kg)阳性对照组.除对照组外,其他组大鼠每天ig给予腺嘌呤100 mg/kg+乙胺丁醇250 mg/kg 1次,连续给予3周造模.每天给予造模药物后1h,槲皮素组和别嘌呤醇组ig相应药物1次,连续给药3周.观察大鼠肾脏组织病理学变化,检测血清和尿液中尿酸(Sur和Uur)及肌酐(Scr和Ucr)的水平,检测血清尿素氮(BUN)水平,计算分级尿酸排泄系数(FEUA);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肾脏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体各组分NLRP3、细胞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Caspase-1和TLRs信号通路关键因子Toll样受体2(TLR2)、TLR24基因和蛋白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槲皮素各剂量组和别嘌呤醇组大鼠血清中Sur、Scr水平显著降低,24 h的Uur、Ucr排泄量升高,并能恢复FEUA.模型组大鼠肾脏中NLRP3、ASC、Caspase-1、TLR2、TLR4基因和蛋白表达显著上调,而槲皮素和别嘌呤醇能够逆转上述指标的改变.结论 NLRP3炎症体和TLRs信号通路的激活参与尿酸性肾病的发病过程,槲皮素可通过对其的调控缓解尿酸性肾病.

    作者:胡庆华;缪明星;卢国;季晖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野菊花中萜类和黄酮类化合物保肝作用研究

    目的 研究野菊花中萜类和黄酮类化合物对刀豆蛋白A (Con A)诱导的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野菊花各提取部位(CIF-A,主要含萜类化合物;CIF-B,主要含萜类和黄酮类化合物;CIF-C,主要含黄酮类化合物)高、中、低剂量组,联双酯滴丸阳性对照组.小鼠首日上下午和次日下午各ig给药1次,以后每天给药1次,连续7d,末次给药后,除对照组外,其他组小鼠尾iv Con A制备小鼠免疫性肝损伤模型.检测小鼠血清中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的水平;测定肝组织中MDA的量,观察肝脏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CIF-A、CIF-B均抑制血清中AST、ALT、TNF-α水平的升高;CIF-C抑制AST、ALT、IFN-γ水平的升高;CIF-B可降低肝组织中MDA的量,明显改善肝组织病变,作用优于CIF-A和CIF-C.结论 野菊花中萜类和黄酮类化合物对Con A致小鼠免疫性肝损伤均具有一定的保肝作用,CIF-B作用更强.

    作者:李国栋;陈园园;王盼;关若飞;叶玉廷;赵静;阿有梅;毕跃峰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离子液体萃取技术及其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

    室温离子液体具有结构可调控、不易挥发以及对目标物具有一定选择性等特点,被认为是可替代传统溶剂的新型绿色溶剂,近年来在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性化学成分研究中受到广泛关注.将较为系统地介绍离子液体的结构、性质与分离机制,并从微波辅助萃取、超声强化萃取、双水相萃取、液-液萃取4个方面综述了离子液体在萃取分离中药及天然产物化学成分中的应用进展,探讨了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了解决思路与措施,以期为该技术在相关领域中的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作者:邵江娟;吴昊;赵雅秋;段金廒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HPLC法同时测定陇西地区防风中色原酮和香豆素类成分

    目的 建立HPLC-DAD法同时测定并比较分析陇西地区防风类药材中升麻素苷、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升麻素、亥茅酚苷、补骨脂素、欧前胡素、佛手苷内酯、花椒毒素的量.方法 采用甲醇回流法得到提取物,HPLC-DAD法测定提取物中8种成分量,乙腈-水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为254 nm,柱温为30℃.结果 8种成分的回归方程r值均在0.999 2~0.999 9,平均加样回收率在96.2%~104.1%,RSD均<3%.防风中以4种色原酮为主要成分,同时含有4种香豆素;葛缕子及白花前胡中未检测到色原酮,而香豆素量均高于防风.结论 该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防风类药材中8种成分的测定.陇西地区的2种习用防风从8种主要成分量上看不能代替防风使用.

    作者:孙晶波;郜玉钢;张秋菊;张连学;金勇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梅花鹿茸Ⅰ型胶原对破骨细胞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

    目的 探讨梅花鹿茸Ⅰ型胶原(SPC-Ⅰ)对破骨细胞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全骨髓细胞诱导法培养破骨细胞、成骨细胞.设对照组(给予完全培养液)、诱导组(给予高糖-DMEM诱导液)、SPC-Ⅰ (2.5、5、10g/L)组,除对照组外,其他组给予含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各40 ng/mL的高糖-DMEM诱导液,条件培养7d,每隔3天更换培养液补足药物质量浓度.经HE染色、抗酒石酸盐性磷酸酶(TRAP)染色,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分光光度计检测TRAP活性,RT-PCR法检测TRAP、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ANK)、RANKL、骨保护素(OPG)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RANK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破骨细胞组比较,SPC-I 5、10g.组TRAP阳性细胞减少,TRAP活性降低,TRAP、RANK、RANKL基因的表达及RANK蛋白的表达下调(P<0.01);与对照组比较,质量浓度2.5、10g/L组OPG基因表达上调,RANKL/OPG的值减小(P<0.0l),2.5 g/L质量浓度组的作用不显著.结论 SPC-Ⅰ对破骨细胞的生成及分化具有抑制作用,该作用通过RANKL/OPG信号转导途径调控TRAP基因、RANK基因的表达实现的.

    作者:王艳双;罗速;张大方;曲晓波;王秀丽;谭寅凤;李枫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热毒宁注射液质量分析报告

    目的 对不同批次的热毒宁注射液进行质量分析,为其他中药注射剂的品质评价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不同批次的热毒宁注射液,按照国家药品标准YBZ08202005-2009-Z对药品的质量进行分析和统计.结果 根据目前实施的热毒宁注射液质量标准,对不同批次的药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45批次的热毒宁注射液均符合规定,且质量均一性良好.结论 中药注射剂尤其是复方中药注射剂,应该通过开展严格的品质评价研究,确保质量稳定、均一后方能运用于临床,避免在治疗过程中因质量不达标而影响药效或产生不良反应.

    作者:杨娟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三七普通细粉与超微粉中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b1及人参皂苷Rgl体外溶出行为的比较研究

    目的 研究三七普通细粉与超微粉中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b1及人参皂苷Rg1的溶出行为,探讨粉体粒径对皂苷类成分溶出的影响.方法 采用桨法和HPLC技术同时分析不同粒径三七粉中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g1的体外溶出情况,比较不同粒径粉末的溶出速率.结果 超微粉碎后3种皂苷类成分的溶出速率均显著提高.结论 超微粉碎有助于三七饮片中皂苷类成分的溶出,粉碎粒度对有效成分的溶出有显著的影响.

    作者:吴小明;梁少瑜;程文胜;陆珩;汪涛;向飞军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地榆-纳米银复合物的制备与表征

    目的 以地榆为还原剂及分散剂还原硝酸银溶液制各地榆-纳米银复合物,并对其进行表征.方法 以地榆-纳米银复合物的吸光度为指标,考察地榆粉末提取时间、地榆提取液加入量、AgNO3溶液浓度、合成温度等对地榆-纳米银复合物形成的影响,并筛选佳合成条件.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粉末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动态激光散射(DLS)对地榆-纳米银复合物的理化性质进行表征.结果 地榆粉末煮沸15 min,地榆提取液(0.1 g/mL)与1 mmol/L AgNO3溶液体积比为1∶10,25℃反应lh制各地榆-纳米银复合物条件佳,所得地榆-纳米银复合物形状近似球形,平均粒径约为21nm,分布均匀、性质稳定.结论 地榆-纳米银复合物制备方法稳定、可行.

    作者:孙文杰;陈彦;高霞;刘聪燕;瞿鼎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竹叶椒化学成分的研究

    目的 研究竹叶椒Zanthoxylum planispinum树皮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及制备液相等技术分离纯化竹叶椒树皮的化学成分,并利用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竹叶椒树皮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降白屈菜红碱(1)、得卡瑞花椒碱(2)、6-丙酮基-N-甲基-二氢得卡瑞花椒碱(3)、amottianamide (4)、platydesmine (5)、4-甲氧基-1-甲基-2-喹诺酮(6)、β-[(3-甲氧基-1,3-二氧正丙基)胺基]苯丙酸甲酯(7)、3-O-阿魏酰基奎尼酸甲酯(8)、去-4’,4”-O-二甲基表望春花素(9)、柄果花椒素A (10)、竹叶椒素B(11).结论 化合物1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竹叶椒素B,化合物7为新的天然产物,其余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陈玉;胡昀;贺红武;胡鑫;杨光忠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使用UPLC/Q-TOF-MS/MS快速鉴定芪苈强心胶囊有效部位中的二萜类生物碱

    目的 明确芪苈强心胶囊中的药效物质成分.方法 采用UPLC串联Q-TOF-MS/MS对芪苈强心胶囊有效部位中的二萜类生物碱类成分进行了研究,使用质谱分析软件中的目标化合物筛查法,通过保留时间、精确相对分子质量和二级质谱裂解碎片鉴定监测到的化学成分.结果 从芪苈强心胶囊中共鉴定了20个二萜类生物碱,其中双酯型生物碱6个,单酯型生物碱14个.结论 本方法可以简单快捷地鉴定中药复方中的目标成分,为芪苈强心胶囊成分的明确和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作者:乔莉;贾继明;王宗权;王贵金;朱慧明;孟作环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紫杉烷类抗肿瘤药物纳米制剂的研究进展

    紫杉烷类药物主要包括紫杉醇、多西他赛,以及具有紫杉烷骨架结构的衍生物,它们具有高效广谱的抗肿瘤活性,然而制剂开发却一直受到其自身水溶性差的限制.纳米给药系统在实现靶向性给药、缓释给药、提高难溶性药物溶解度以及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均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因而采用纳米载体传递紫杉烷类药物得到广泛关注.综述了近几年紫杉烷类药物纳米制剂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新型药物剂型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作者:赵明明;肇丽梅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消渴清颗粒UPLC-PDA-ELSD指纹图谱的建立及5个主要成分的测定

    目的 建立消渴清颗粒的UPLC-PDA-ELSD指纹图谱研究方法,并对新芒果苷、芒果苷、知母皂苷BⅡ、巴马汀和小檗碱进行定量测定,为消渴清颗粒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RP-UPLC-PDA-ELSD法,分别以芒果苷和知母皂苷BⅡ为参照峰,确定了23个紫外检测共有指纹峰和10个蒸发光检测共有指纹峰,建立了消渴清颗粒的数字化定量指纹图谱,并以三级系统指纹定量法鉴定28批消渴清样品的质量等级.采用外标法,测定了28批样品中新芒果苷、芒果苷、知母皂苷BⅡ、巴马汀和小檗碱的量.结果 19批消渴清颗粒合格,9批不合格;8批消渴清颗粒中5个主要成分的量有异常,定量测定与指纹图谱结果具有一致性.结论 UPLC指纹图谱和5个成分的定量测定方法准确、稳定、简便,可作为消渴清颗粒的质量控制依据.

    作者:王露黔;王旭;佟玲;李晓稳;柳文媛;周水平;孙鹤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苦瓜皂(甾)苷的现代药学和降血糖作用的研究进展

    苦瓜的入药历史悠久,其根、茎、叶、花,尤其是果实和种子的提取物具有显著的药理活性.苦瓜皂(甾)苷作为苦瓜中的活性成分,具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通过查阅整理苦瓜近10年的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了有关苦瓜皂(甾)苷现代药学和降血糖作用的研究进展,为其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杨娣;孟大利;曹家庆;赵余庆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恢复期(痰瘀阻络证)Ⅲ期临床试验

    目的 确证评价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治疗卒中恢复期之痰瘀阻络证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尤其是改善语言、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分层区组随机(416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按3∶1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盲法、舒血宁注射液阳性药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的试验方法.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25 mg(5 mL/支),或舒血宁注射液1支(5mL),均加于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首次滴注时控制滴速10~15滴/min.疗程为14d.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总评分减少率的变化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生活能力状态评分变化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梗综合疗效,试验组总有效率85.39%,对照组总有效率73.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中医证候疗效,试验组总有效率62.99%、对照组40.5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单项神经功能指标肩臂运动、手运动、下肢运动、步行能力及中医证候上肢不遂、下肢不遂、口舌喁斜、言謇或失语、感觉减退或缺失、头晕目眩、痰多而黏及异常舌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恢复期痰瘀阻络证的治疗安全、有效.同时提示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在改善卒中神经功能缺损总评分、神经功能指标、中医证候总积分及上肢不遂、口舌喁斜、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苔白腻、脉弦滑等指标,具有一定的优势.

    作者:赵宾江;王振中;凌娅;周慎;吴松鹰;董少龙;谢裕华;李玲;孙远征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东北不同产地人参及其加工品人参皂苷类成分的比较分析

    目的 考察东北不同产地人参及其加工品种的总皂苷量和10种单体皂苷量,为其质量标准的制定和适宜种植的区域提供可供参考的依据.方法 分别测定10个不同产地生晒参以及红参的总皂苷和10种单体皂苷量,并采用DTOPSIS分析法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吉林长白、集安、抚松3个产地的生晒参和红参在皂苷类成分量方面均达到了《中国药典》2010年版标准,并且有较优表现,长白、集安、抚松、靖宇4个产地的生晒参和红参皂苷类成分DTOPSIS分析中综合评价值较高.结论 不同产地的生晒参以及红参药材的皂苷类成分量差异较大,质量参差不齐,长白、抚松、集安、靖宇4个产地的人参都来自国家GAP人参种植基地,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GAP规范化种植对于保障人参质量的重要性.

    作者:吴雪松;叶正良;郭巧生;路政民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病理和正常生理状态下淫藤骨痹康方总萜体内指纹图谱差异性研究

    目的 研究病理和正常生理状态下淫藤骨痹康方总萜体内代谢指纹图谱差异,阐明其活血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方法 采用H-PLC法建立藤骨痹康方总萜在正常生理状态与急性血瘀病理状态下的代谢特征指纹图谱,并对共有峰的数与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5个批次的含药血浆样品中有21个共有峰,其中3个峰来自于空白血浆,4个峰为总萜的原型成分,14个峰为其代谢产物峰或产生的新成分峰;在急性血瘀病理状态下,含药血浆样品中有21个共有峰,其中6个峰来自于空白血浆,3个峰为总萜的原型成分,12个峰为其代谢产物峰或产生的新成分峰;经对照品对照,52min处的峰为丹参酮ⅡA.总萜在正常生理状态与病理状态下的色谱峰的数目、峰形及峰的大小存在一定的差异;病理状态下的色谱峰峰面积明显强于正常生理状态下的色谱峰峰面积,其中有7个共有峰的峰面积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淫藤骨痹康方总萜体内代谢指纹图谱的建立方法可行;不同生理状态下的大多数共有峰的峰面积存在显著性差异;其入血原型成分与代谢新成分可能为其活血作用的药效物质.

    作者:王元清;严建业;李顺祥;罗堃;彭买姣;徐菲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基于粒子设计原理的青黛-白矾复合粒子的制备及表征

    目的 基于粒子设计原理,制备并表征具有核壳结构的青黛-白矾复合粒子.方法 以粒径为评价指标,研究壳粒子的制备时间;以接触角为评价指标,研究复合粒子的复合时间.分别制备青黛细粉、白矾细粉、青黛-白矾细粉混合物及青黛-白矾复合粒子,从粒径分布、粉末颜色、微观结构、表面元素分布及晶型结构方面对比研究4种粉末的差异,以表征复合粒子的核壳结构.结果 壳粒子在振动磨中粉碎17min后加入核粒子,两者一起复合5 min,复合粒子的表面润湿性与壳粒子无显著差异.4种粉末在粒径分布、颜色、微观结构、表面元素分布及晶型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复合粒子的众位粒径d0.9为32.818 μm,远小于混合物,其颜色、表面元素分布与壳粒子高度类似,扫描电镜(SEM)观察到存在众多小颗粒包覆在大颗粒表面的微观结构,X射线衍射谱中核粒子大部分的特征峰消失或强度减弱.结论 成功制备出了具有核壳结构的青黛-白矾复合粒子,其表面性质与壳粒子类似,与核粒子明显不同.

    作者:张定堃;林俊芝;韩丽;王莹;杨明;郭治平;邹文铨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配伍药物与pH值环境对大黄蒽醌类成分溶出变化的影响规律

    目的 研究配伍药物与pH值环境对大黄药对中葸醌类成分溶出变化的影响规律.方法 首先检测与大黄配伍的药物(醋甘遂、牡丹皮、黄芩、黄连、附子、枳实、厚朴)单煎液的pH值,然后在相同pH值的水溶液中加入大黄进行煎煮,采用UV-Vis法和HPLC法测定此pH值的水煎液中葸醌类成分的量,与大黄药对共煎液中蒽醌类成分的量进行比较.结果 UV-Vis法检测结果显示,大黄与黄连配伍时,总葸醌的溶出量低,而大黄与黄芩配伍时总葸醌的溶出量高.用盐酸水溶液提取大黄,总蒽醌的溶出量随pH值升高而增加;HPLC法测定结果显示,在测定的7个药对中,黄连与大黄配伍时,葸醌类成分溶出量低,而附子与大黄配伍时,蒽醌类成分的溶出量高.使用不同pH值的盐酸水溶液提取大黄时,蒽醌类成分的量在pH值为5.6时高.结论 大黄在煎煮过程中,与其配伍的药物和pH值环境均会引起葸醌类成分溶出量的变化,但是不同药物配伍后形成的pH值环境与用盐酸调整的pH值环境对葸醌类成分产生的影响存在不一致性,pH值环境对其影响较大.

    作者:谢臻;周媛;陈勇;李怡萱;麦蓝尹;钟明玉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鬼针草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 研究鬼针草Bidens bipinnata的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硅胶、Sephadex LH-20、制备液相等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多种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果 从鬼针草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槲皮素-5-O-β-D吡喃葡萄糖苷(1)、奥卡宁-4’-O-β-D-(2”,4”,6”-三乙酰基)-吡喃葡萄糖苷(2)、奥卡宁-4’-O-β-D-(3”,4”-二乙酰基-6”-反式-对-香豆酰基)-吡喃葡萄糖苷(3)、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4)、山柰酚-7-O-β-D-吡喃葡萄糖苷(5)、山柰酚-3-O-β-D-芸香糖苷(6)、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7)、槲皮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8)、金丝桃苷(9)、芦丁(10)、柚皮素(11)、芹菜素(12)、槲皮素(13)、5,7-二羟基色原酮-7-O-β-D-葡萄糖苷(14)、咖啡酸(15)、没食子酸(16)、β-谷甾醇(17)、胡萝卜苷(18).结论 化合物1和11为首次从鬼针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7、14、15、18为首次从鬼针草中分离得到.

    作者:曹园;瞿慧;姚毅;刘志辉;方祝元 刊期: 2013年第24期

中草药杂志

中草药杂志

主管:中国药学会

主办:天津药物研究院,中国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