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骏;王绍林;刘小彬;俞蕾;张进;王斌;陈俊;程庆余;何磊;张晶晶
由于中药上市前研究目的 比较单纯、实验人群范围比较窄、用药时间较短等原因,很难得出药品全面的安全性数据,这不利于药品上市后的合理安全的应用.安全性再评价是中药上市后再评价的首要环节,该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参麦注射液、丹红注射液、参芪扶正注射液等中药注射剂目前的安全性研究作一综述,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作者:李双虎;秦侃;范鲁雁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对某三甲医院急诊内科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处方进行点评,发现临床使用地塞米松磷酸钠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方法 利用某三甲医院临床药学管理系统(PASS),抽取急诊内科2012年9月至2013年2月全部处方数及使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处方数,记录抽取结果.同时,利用医院药品微机管理系统(HIS)和PASS随机抽取2012年9月至2013年2月急诊内科含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处方每月100张,共600张,药学人员对每张处方进行初评,处方点评专家组进行终评,得出点评结果.通过医院管理部门,与临床科室有效沟通,反馈处方点评结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结果 2012年9月至2013年2月每月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处方数分别为432、327、233、185、271、264张,合计总处方数1 448张,占急诊内科总处方数的11.97%,总体呈下降趋势.期间急诊内科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处方合理率分别为28%、43%、36%、48%、73%、70%,总体上合理率由28%上升到70%.不合理处方类型主要表现在适应证不适宜、遴选的药品不适宜、有配伍禁忌等.抽取的处方中部分处方医师不合理处方比例在下降,合理率不断提高.结论 通过实施处方点评及与临床医生的有效沟通等干预措施,地塞米松磷酸钠处方开具的合理率在不断提高,使用率呈下降趋势,处方点评取得一定效果.但仍需完善HIS功能设置,加强医务人员对相关法律法规和诊疗规范的学习,提高药学人员与临床医生的沟通能力,从而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
作者:伍章保;杜陈侠;陈泳伍;张圣雨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持续性护理对老年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情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以该院2010年1月至2012年7月间收治的120例老年脊髓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均积极治疗原发病,并行相应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持续性护理措施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康复期康复情况和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出院后第2周至第6个月的康复情况评价中,得分变化量大于对照组.在随访第6个月时,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其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持续性护理干预可以改善老年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环境,进而提高其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作者:李艳凤;王瑶;杨慧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如何提高肝硬化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安全性.方法 对2008年10月至2012年12月该院收治的28例肝硬化合并胆囊疾病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24例治疗经过顺利,2例因术中出血中转开腹,1例胆漏予以穿刺引流,1例因胆道损伤致梗阻性黄疸而二期手术.28例全部治愈.无肝功能衰竭、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结论 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充分认识肝硬化合并胆囊疾病的解剖特点,掌握腹腔镜手术操作要点,重视并存病及并发症的围手术期处理,胆囊良性疾病合并肝硬化患者行LC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方许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不同通道建立方式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肾结石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该院收治的80例肾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微通道经皮肾镜碎石术进行治疗(MPCNL),观察组采用标准通道经皮肾镜碎石术进行治疗(PCNL),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结石清除率、住院时间、并发症等.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一期结石清除率分别为92.5%和90.0%、住院天数分别为(5.7±1.3)d 和(5.3+1.1)d、血红蛋白下降值分别为(9.5±3.2)g·L-1和(10.5±3.3)g·L-1、灌注液用量分别为(18.7±1.7)L和(17.9±1.3)L,两组比较差异均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 112.5±13.5)min和(90.3±15.6)min、出血量分别为( 54.3±14.7)mL和(103.1±64.7)mL,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0%和12.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微通道及标准通道经皮肾镜碎石术在治疗肾结石中各有优势,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而微通道出血少、并发症发生率低,更为安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常全森;李虎;朱永士;马楠;孔德志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吉西他滨联合卡培他滨治疗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32例蒽环类及紫杉类药物治疗失败的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接受吉西他滨联合卡培他滨治疗:吉西他滨1 000 mg·m-2,静脉滴注第1,8天;卡培他滨1 250 mg·m-2,口服,2次/日,第1~14天,每21 d为1周期,每2个周期评价疗效,终观察目的 为PFS及药物毒副反应.结果 32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3例,部分缓解(PR)11例,ORR 为43.75%;中位PFS达7.5个月.主要不良反应为血液系统毒性:Ⅲ~IV度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42.5%;手足综合征发生率38.2%,胃肠道反应28.3%,无化疗相关死亡病例.结论 吉西他滨联合卡培他滨治疗复发转移性乳腺癌近期疗效肯定,耐受良好,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蒋祥德;刘友如;施朕善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儿童支原体肺炎临床特征及激素治疗.方法 选择65例支原体肺炎患儿,分析进展组与非进展组的临床表现、胸片表现及血液化验结果,Logistic回归建立预测模型.结果 进展组患儿喘息、呼吸困难、胸痛、ESR升高、CRP升高、大片状阴影、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的比例明显高于非进展组.根据危险评分系统,把患儿分为高危进展组、中危进展组、低危进展组,三组患儿病情进展性发展发生率分别为76.9%、15.4%、7.7%.结论 儿童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征有助于指导激素治疗的应用,合理应用激素以缓解症状,避免病情加重,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作者:周家仍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扩缩血管药物联合止血无效的大咯血支气管动脉栓塞术的疗效.方法 选取于该院2009年1月1日-2013年1月1日期间治疗的支气管扩张伴大咯血患者93例,予以扩缩血管药物联合止血无效的31例大咯血患者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观察栓塞后再出血情况.结果 大咯血93例,药物治疗有效62例,有效率为66.7%,药物治疗无效患者31例,予以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其中4例再次出血,栓塞有效率为87.1%.结论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对于扩缩血管药物联合止血无效的大咯血效果肯定.
作者:黄小伟;王飞;严旭;沈小霞;吴洁;聂森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食管多原发癌综合治疗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1月-2012年6月,该院行综合治疗的23例食管多原发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局部控制率、生存率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随访率为100%,18人随访满2年.全组1,2,3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67.9%,39.6%,26.4%,生存率分别为83.2%,56.0%,33.6%,中位生存期16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灶长度和照射方式(同野照射与分隔野照射)为预后影响因素(χ2 =8.385、6.489,P=0.015、0.011),多因素分析显示照射方式为影响预后因素(χ2 =6.917,P=0.009).结论 食管多原发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为局部复发,综合治疗有望改善预后.
作者:李广虎;陶振超;马军;赵于飞;张红雁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和MRI诊断情况,以提高胆囊恶性肿瘤诊断率.方法 对该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经手术后诊断为胆囊恶性肿瘤的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B超诊断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19例,诊断正确率为63.3%,MRI诊断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21例,诊断正确率为70.0%,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二者联合诊断27例,占90.0%,与单独使用B超和MRI检查均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和B超联合检查显著提高了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正确率,减少了误诊率,为患者早期诊断提供了依据.
作者:张虹;郎胜坤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磁共振内耳水成像在人工耳蜗植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2月-2012年12月期间在该院行人工耳蜗植入术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共200例,对其MRI和CT的结果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200例(共400耳)患者中,14例(28耳)前庭导水管扩大患者CT及MRI检查均发现异常;13例(26耳)内耳畸形患者MRI发现13例,而CT发现10例,漏诊3例;4例(4耳)内听道狭窄MRI可以诊断出,而CT仅发现2例;3例(3耳)MRI检查发现耳蜗纤维化的患者CT扫描未发现异常;在诊断内耳畸形中,MRI与CT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在人工耳蜗植入术前影像学评价中,MRI内耳水成像及耳蜗三维重建技术具有独特优势,是人工耳蜗植入术前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
作者:陈治白;邱建新;张标新;吴俊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雷公藤内酯对老年大鼠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海马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入选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POCD组)和给药组(TP组).实验组术前1 d、手术当日和术后1 d 腹腔注射TP 0.4 mg·kg-1,共3 次.肝脏部分切除术后1、7 d时各取7只大鼠,采用Y型迷宫检测术后第1、2、3、7、8、9天时学习记忆能力.术后第3 天时各取7只大鼠海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图像分析,测定TNF-α阳性细胞数和平均光密度.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雷公藤内酯给药组大鼠术后8 d全天总反应时间明显缩短(P<0.05),术后2、3、7、8、9 d错误反映次数明显减少(P<0.05),术后2、3、7、8 d主动回避次数明显增加(P<0.05).给药组大鼠海马区TNF-α阳性细胞数和平均光密度明显降低(P<0.05).结论 雷公藤内酯明显减轻肝部分切除术后大鼠认知功能障碍,其机制可能与其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减少TNF-α表达有关.
作者:商雄跃;高铁梅;褚庆霞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乳突轮廓化联合鼓膜置管对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116例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使用鼓膜置管治疗,治疗组使用鼓膜置管联合乳突轮廓化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与听力学检查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80.56%),两组间差异显著(χ2=4.731 4,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治疗组的气导言语频率和气骨导差均明显降低,差异极显著(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气导言语频率和气骨导差降低更为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极显著(t=15.109 7,P<0.01;t=19.333 3,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乳突轮廓化联合鼓膜置管治疗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疗效明显,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听力情况,值得大力推广.
作者:王明婧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FPIA)和酶增强免疫法(EMIT)监测甲氨蝶呤(MTX)血浆药物浓度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接受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后的患者的血液样品,分别用HPLC、FPIA和EMIT法进行测定,考察3种测定方法的相关程度.结果 多配对样本Friedman检验提示3种方法间差异有显著性,Wilcoxon检验结果提示HPLC法和FPIA法检测结果之间差异无显著性,EMIT法结果与另外两种方法之间差异有显著性.3种检测方法的的回归分析结果为:YHPLC= 1.00XFPIA + 0.015(r=0.978,P<0.000 1);YHPLC= 0.94XEMIT-0.079(r=0.956,P<0.000 1);YFPIA=0.95XEMIT-0.089(r=0.927,P<0.000 1).结论 3种甲氨蝶呤检测方法之间还是存在差异,但这种差异是可以预见性的,且可以通过换算消除,临床治疗和研究工作要予以注意.
作者:张媛媛;徐康康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缺血性中风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该文从中风的抗血栓治疗出发,介绍近期抗血栓治疗的研发热点,并由此阐明颅内血栓形成的分子通路.通过阻断血小板表面受体糖蛋白Ibα(GPIbα)或糖蛋白VI(GPVI)受体以及抑制凝血因子FIX,FX和FXII等来抑制血栓形成与发展,新一代抗血栓药物有望更好地治疗和预防脑缺血性中风.
作者:熊亚楠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腹膜透析在六安市终末期肾脏病人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0年3月至2013年5月三年间在该院进行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治疗的148例终末期肾病患者的流行病学、并发症以及相关临床情况,分析可能的原因,并加以归纳、总结.结果 148例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因及并发症方面,与国内其他腹膜透析中心相比基本接近,经过腹膜透析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腹膜透析与血液透析相比,具有投入少,不需特殊设备等优势,是一种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适合在六安市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居民中开展.
作者:吴丹;程小敏;张家敏;高习和;张香如;李祖海;周扬平;李存枚;程润;白友为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有剖宫产史的前置胎盘围产期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产科分娩病例中前置胎盘合并剖宫产史与前置胎盘行初次剖宫产的产妇的产前出血、产后出血、胎盘植入率、子宫切除率及新生儿结局.结果 两组的平均产前出血量、产后出血发生率无差异(P<0.05).但有剖宫产史组的胎盘植入率、子宫切除率、平均产后出血量及产后大量出血发生率、新生儿窒息率及早产率均明显高于前置胎盘初次剖宫产史组(P<0.05),并且平均出生体重明显低于后者(P<0.05).结论 前置胎盘对母儿的生命安全存在严重威胁,其中剖宫产史合并前置胎盘对母儿的危害更大,需引起高度重视.
作者:陈娅;孙美果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脑淋巴瘤γ刀治疗前后磁共振(MR)特点,探讨MR在原发性脑淋巴瘤诊断和治疗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9例原发性脑淋巴瘤γ刀治疗前后行MR平扫、增强、磁共振波谱(MRS)检查,对其磁共振影像特点进行分析,并运用配对t检验比较经γ刀治疗前后MRS各峰下化学物质含量的均值是否有差异.结果 该组共9例原发性脑淋巴瘤.6例单发,3例多发,T1WI显示4例呈等信号,5例呈低信号,T2WI显示4例呈等信号,5例呈高信号,增强后病灶均明显强化,其中4例可见握拳征,经γ刀治疗后病灶均明显缩小或消失;9例MRS显示:胆碱(Cho)升高,N-乙酰天冬氨酸(NAA)降低,4例见脂质(Lip)峰;与治疗前波谱比较显示:Cho降低,NAA升高;比较治疗前后NAA、Cho各含量及NAA/Cr、Cho/Cr的均值,两者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综合分析MRI及MRS特点对于原发性脑内淋巴瘤临床诊断和γ刀治疗后评估具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宋文;余长亮;王海宝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胶体预扩容联合不同血管活性药物对剖宫产腰硬联合麻醉后母婴的影响.方法 选取择期腰硬联合麻醉的剖宫产产妇75例,随机分为胶体组、麻黄碱组和去氧肾上腺素组(苯肾组),每组25例,麻醉前30 min给予羟乙基淀粉扩容.腰硬联合麻醉成功后麻黄碱组和苯肾组分别于1 min内微泵输注麻黄碱8mg和去氧肾上腺素100 μg.比较三组产妇麻醉前(T1)、扩容后(T2)、麻醉2 min(T3)、切皮(T4)以及手术结束(T5)时MAP、HR,记录各组产妇恶心呕吐、低血压发生率,脐带血气分析结果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 (1)MAP变化:三组产妇T2时点上升,T3时点均有不同程度降低,胶体组降幅大 (P<0.05),T4~T5时点变化不显著;(2)HR变化:胶体组、苯肾组T1~T5时点较平稳,麻黄碱组T3较T1时点显著升高(P<0.05);(3)低血压、呕吐发生率:组间比较,胶体组高(P<0.05);(4)脐动脉血气分析:pH值麻黄碱组低,苯肾组高.乳酸水平麻黄碱组高,苯肾组低 (P<0.05).三组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无显著差异.结论 剖宫产腰硬联合麻醉产妇胶体液预扩容联合小剂量麻黄碱、去氧肾上腺素可预防低血压、恶心呕吐的发生.与去氧肾上腺素相比,麻黄碱会引起动脉血pH降低、乳酸值升高.
作者:曹奕;王瑚;华晓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采用颞肌下与颞肌外两种钛网修补术式行颅骨缺损修补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2月-2013年2月该院收治的颅骨缺损患者共30例,按不同手术方法分为颞肌外修补组15例和颞肌下修补组15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颞肌外修补组手术时间(1.5±0.5)h,术中出血量(80.3±30.4)mL及脑膜破损率13.3%均较颞肌下修补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颞肌下修补组并发症、外观满意度、2周后局部疼痛及嘴嚼受限情况均较颞肌外修补组增多,差异有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数字化成型二维钛网颞肌外修补颅骨缺损具有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并发症少等优点.其效果明显优于颞肌下修补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辉;刘万荣;魏忠;方有利;郭中国;焦健;彭燕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