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我院383例药品不良反应回顾分析

马洪峰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 报告, 分析, 合理用药
摘要:目的 对该院药品不良反应(ADR)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其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该院2009-2010年收集到的383例ADR报告进行分析,采用Excel表格,对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种类、严重ADR、合并用药情况、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 383例ADR报告中涉及的药品共17类113种,其中抗感染药引发的ADR多,有232例(占60.57%),其次是中药制剂,有29例(占7.57%);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ADR有312例(占81.46%);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常见临床表现,有234例(占58.49%);严重的ADR有7例(占1.03%).结论 医务人员应重视和加强ADR监测与报告,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安徽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83例脑卒中后癫痫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癫痫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83例卒中后癫痫患者的发作时间、发作类型与卒中性质、卒中部位的关系.结果 83例患者中,出血性脑血管病继发癫痫54例,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癫痫10例,脑梗死后继发癫痫29例.皮层病变发生癫痫58例,皮层下病变发生癫痫15例.早发癫痫57例,迟发癫痫26例.结论 皮质病变发生癫痫高于皮层下病变,早发性癫痫中出血后癫痫高于梗死后癫痫,以部分性发作多发,迟发癫痫中出血和梗死发生率无差别,以全身性多发.

    作者:王庆祝;李宇;司有伟;杨山;王青银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竹节参提取物对大鼠长期毒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 考察竹节参提取物对大鼠的长期毒性,为该药的安全剂量范围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竹节参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生药3.2、6.4、12.8 g·kg-1)组,日剂量分别为临床成人用量的25、50、100倍,每周6次,连续灌胃给药180 d,停药恢复30 d.给药期间及恢复期间,观察大鼠的一般状况,并记录每周的进食量和体重变化.给药期结束和恢复期结束后分别检测大鼠血液学指标和血清生化指标,取主要脏器并计算脏器指数,同时进行系统观察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给药期间竹节参提取物中、高剂量组的红细胞压积(HCT)、白细胞(WBC)、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葡萄糖(GLU)的含量显著升高;停药30 d后,以上指标恢复正常.大鼠一般状况、进食量、体重、其他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脏器指数及病理组织学等无影响.结论 竹节参提取物对大鼠给药的基本安全剂量为生药3.2 g·kg-1.

    作者:狄国杰;张海滨;曾晓;杨莉;罗春华;张长城;袁丁;王婷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一例Debakey Ⅲb型主动脉夹层行腔内隔绝术的临床护理体会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指主动脉内膜破裂,血液从内膜破裂处进入主动脉中膜,使中膜分离,并沿主动脉长轴方向扩展,形成血肿[1].是心血管外科为凶险的疾病.此病来势凶猛、死亡率极高.未经治疗的AD,50%的患者于48 h内死亡,70 %于1周内死亡,90%于3个月内死亡[2].按目前使用广泛的Debakey分型方法将主动脉夹层分为3型,I型:主动脉夹层内膜裂口在升主动脉,夹层累及范围自升主动脉到降主动脉甚至到腹主动脉;Ⅱ型:主动脉夹层内膜裂口在升主动脉且夹层累及范围仅限于升主动脉;Ⅲ型:主动脉夹层内膜裂口在降主动脉,夹层累及降主动脉[3].近期我科收住一例Debakey Ⅲb型危重患者,现将其临床观察及护理报道如下.

    作者:陈洪让;章新琼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护理干预对无创正压通气治疗AE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影响

    目的 探讨分析护理干预对无创正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AE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影响,总结佳护理干预方案.方法 将2006年1月-2011年12月,在该院行无创正通气治疗AE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34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护理干预的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的病情变化.结果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训练有素的专科护士严密观察病情,防范和处理并发症等护理措施是保证此类患者的安全性及提高治疗成功率的重要因素.

    作者:王茹春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新农合政策下儿科门诊及住院患儿疾病构成比例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研究新农合政策下儿科门诊及住院患儿疾病构成比例及相关因素.方法 搜集2002年12月-2008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门诊及住院患儿的基本资料,比较新农合政策施行前的3年(2002-2005年)及施行后的3年(2006-2008年)儿科患儿在就诊率、住院率、疾病构成比例及死亡状况.结果 新农合政策在全面施行后,疾病构成比例较实施前有显著性差异,农民就诊率提高,疾病死亡率下降.结论 新农合政策是保障农村群众,特别是偏远山区及困难家庭基本健康的好政策,应加大宣传力度,做到全民参保.

    作者:黄剑飞;黄德恩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4955例剖宫产指征分析

    目的 分析剖宫产指征构成,探讨降低剖宫产率的措施.方法 对该院2006-2011年间4 955例剖宫产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剖宫产率呈上升趋势;(2)剖宫产主要指征按所占比率排名前5位为社会因素、瘢痕子宫 、胎儿窘迫、胎膜早破、羊水过少,而且社会因素、瘢痕子宫剖宫产率上升快.巨大儿剖宫产率呈上升趋势;(3)剖宫产率上升并未降低新生儿窒息率及围生儿死亡率.结论 应加强围产期保健,减少妊娠合并症及巨大儿的发生率,正确处理难产,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重视与孕妇及家属的沟通宣教是降低剖宫产率的主要措施.

    作者:何辉;张英英;李鹏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电视纵隔镜手术后并发症预防的综合护理

    目的 探讨电视纵隔镜手术后综合护理预防并发症发生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近2年行电视纵隔镜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遵医嘱予以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结合术前、术后综合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6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进行,术后病理均明确诊断.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7%,实验组无1例并发症发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视纵隔镜手术后采用及时有效的综合护理措施有利于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陈君冬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膀胱全切回肠新膀胱术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膀胱全切除回肠新膀胱术围手术期的护理要点.方法 对该院泌尿外科2009年3月-2011年12月共23例因膀胱癌行膀胱全切回肠新膀胱术患者的临床及护理资料进行了收集和分析.结果 23例患者均手术成功,其中5例术后因支架管及尿管堵塞发生短暂性尿漏,给予管道冲洗并保持通畅后,均明显改善.1例患者术后第7天,发生小肠不完全性梗阻,给予持续胃肠减压、禁食后,3 d后解大便,腹痛腹胀症状消失.2例女性患者出现尿失禁,给予盆底肌训练、新膀胱排尿训练后好转.大多数患者出院后均可经尿道正位控制排尿.结论 加强膀胱全切回肠新膀胱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是患者的恢复的重要保证.

    作者:黄麟雅;余力锐;王俊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Egr-1在大鼠酒精性脂肪肝中的表达及水飞蓟素对其干预作用

    目的 研究Egr-1在大鼠酒精性脂肪肝中的表达,观察水飞蓟素对酒精性脂肪肝肝组织中Egr-1表达的影响.方法 55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水飞蓟素低剂量组(100 mg· kg-1)、水飞蓟素高剂量组(200 mg· kg-1),采用高脂饮食联合酒精灌胃6周建立大鼠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的活性;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脏Egr-1,TNF-α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肝脏Egr-1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肝细胞可见明显脂肪变性,肝细胞肿胀明显(P<0.01),血清中ALT、AST活性明显升高(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水飞蓟素高剂量组肝组织病理变化程度明显减轻(P<0.01),血清ALT、AST活性明显降低(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Egr-1、TNF-α在模型组表达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而在水飞蓟素高剂量组(200 mg·kg-1)明显减少(P<0.01,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模型组肝组织中Egr-1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而水飞蓟素高剂量组较模型组Egr-1的表达明显减少(P<0.05).结论 Egr-1在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组织中表达明显升高,可能参与了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水飞蓟素对酒精性脂肪肝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可能部分地与抑制Egr-1的活化,进而减少TNF-α的形成有关.

    作者:田图磊;洪汝涛;徐德祥;张伟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晚发的卒中相关性肺炎39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晚发的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高危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该院106例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对其中的39例晚发的卒中相关性肺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晚发的SAP尤为明显的高危因素有:年龄大于70岁,糖尿病,入院时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均在15分以上,长期使用鼻饲管,机械通气,不正确的体位,反复应用抗生素、抑酸剂等药物.病原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结论 晚发的SAP是脑卒中患者病情加重、反复住院的重要原因,预后差,死亡率高.应针对其高危因素和临床特点综合诊治.

    作者:郑磊;郭红梅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临床药师参与1例慢性肾功能不全伴尿路感染的治疗实践

    目的 通过临床药师参与1例慢性肾功能不全伴尿路感染的治疗实践,探讨药师在合理用药中发挥的作用.方法 临床药师积极参与了该患者的抗感染,控制高血压,纠正贫血,抗凝的治疗实践,针对患者的治疗方案,药品的选择、剂量、相互作用、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同时对患者实施了药学监护,健康教育和用药教育.结果 临床药师参与治疗实践,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患者住院用药期间无相关不良反应发生,出院时尿路感染已经控制,血压平稳,无电解质紊乱,病情控制尚可.结论 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为病人提供个体化药学服务,可使用药更合理、有效和经济;临床药师只有参与临床实践与临床医师密切配合,才能有助于更好地开展临床药学服务工作,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作者:刘俊;安益国;杨冬梅;周光树;张圣雨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神经干细胞治疗小儿脑瘫现状与进展

    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是以慢性、非进行性运动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一组症候群,患儿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我国的小儿脑性瘫痪定义为:以妊娠到新生儿之间的各种原因所致的脑的非进行性病变为基础,形成永存的,但可以变化的运动和姿势异常,其症状在2岁之前出现.随着早产儿存活率的升高,脑瘫的发病率也上升至人口总数的0.06%~0.59%.我国此类患儿不少于250万,且每年新增患儿约20万左右.脑性瘫痪是目前小儿时期主要的运动功能伤残疾病,而且多数伴发有智力低下及语言功能障碍.

    作者:李雪明;吴建贤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医学院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科学创新教育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医学院校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该文以近20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奖项和化学奖为例,论述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生命医学领域前沿的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老师在教学中肩负着培养创造性思维与高层次生物医学创新人才的责任.文章从教师必须具备科学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兴趣、建立创新教学模式和加强创新实践教学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在医学院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中进行科学创新教育的方法.

    作者:秦宜德;许功林;顾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糖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检测的血糖水平高低与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08例在该科治疗的急性心梗患者临床资料.入院时检测血糖均采用手指末端毛细血管血糖(CBG)和静脉血清糖(VSG)两种方法,按照血糖的高低分为血糖正常组和血糖升高组,分析CBG方法和VSG方法测定的血糖值与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结果 (1)VSG测定方法下,VSG正常组与VSG增高组患者梗死后疼痛差异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但是VSG增高组中KillipIII-IV级人数,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以及死亡均明显高于VSG正常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CBG测定方法下,CBG正常组与CBG增高组患者梗死后疼痛差异不明显(P>0.05);但是CBG增高组中KillipⅢ-Ⅳ级人数,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以及死亡均明显高于CBG正常组(P<0.05).(3)ROC分析显示,VSG预测急性心梗患者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准确率可达到85%,CBG预测心血管事件准确率达81%,两种方法的比较未发现有统计学差异(P>0.05).VSG方法或者CBG方法下,血糖增高及KillipⅢ-Ⅳ均是急性心梗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空腹血糖水平升高可增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血糖升高患者,应注意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高风险性,及早进行降糖治疗,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邹宗武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我院383例药品不良反应回顾分析

    目的 对该院药品不良反应(ADR)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其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该院2009-2010年收集到的383例ADR报告进行分析,采用Excel表格,对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种类、严重ADR、合并用药情况、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 383例ADR报告中涉及的药品共17类113种,其中抗感染药引发的ADR多,有232例(占60.57%),其次是中药制剂,有29例(占7.57%);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ADR有312例(占81.46%);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常见临床表现,有234例(占58.49%);严重的ADR有7例(占1.03%).结论 医务人员应重视和加强ADR监测与报告,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作者:马洪峰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肠梗阻导管肠内排列术治疗反复发作黏连性肠梗阻

    目的 探讨手术中放置肠梗阻导管行肠排列术对反复发作的黏连性肠梗阻的疗效观察.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普外科2008年3月-2011年3月术中应用肠梗阻导管进行小肠内排列的38例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 38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无术后并发症.全部病例随访1~4年,除1例因肠梗阻再次入院治疗,余随访期间均无肠梗阻复发.结论 肠梗阻导管小肠排列术操作简单、安全、疗效可靠,是治疗黏连性肠梗阻的有效方法,尤其适用于反复发作的复杂的肠梗阻患者.

    作者:李贺;张从雨;许国梁;田国伟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初探及对策

    目的 初步探讨子宫肌瘤剔除术后肌瘤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治疗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经腹行子宫肌瘤剔除术194例患者,定期随访记录患者的基本情况和检查结果,筛选肌瘤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94例患者随访6.5~36.0个月,复发46例,复发率23.7%(46/194).患者手术时的年龄、术前检查肌瘤个数、术中发现肌瘤个数、肌瘤的大小等因素相关(P<0.05),与术前妊娠史、临床症状、肌瘤的生长部位、病理、术后妊娠史等无明显相关性(P>0.05).复发的46例患者,仅3例症状明显,再次接受手术治疗(6.5%,3/46),其中1例因月经量多至继发贫血行子宫次全切除术,2例因多发肌瘤且较大,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其余均通过观察或药物治疗.结论 患者手术时的年龄、术前检查肌瘤个数、术中发现肌瘤个数、肌瘤的大小是肌瘤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对这些危险因素加以重点评估和多措施合理控制,可以减少肌瘤的复发.

    作者:商晶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博莱霉素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老年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博莱霉素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老年肺癌胸腔积液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 将经病理和细胞学确诊的86例老年肺癌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44例,胸腔内注射博莱霉素30 mg+生理盐水40 mL+复方苦参注射液20 mL.B组42例,胸腔内注射顺铂40 mg+生理盐水40 mL,每周一次,连续治疗2~3周后观察疗效、不良反应和生活质量.结果 A组总有效率为86.0%,B组为59.0%(P<0.05);A组的疾病进展率明显低于B组(P<0.05);A组生活质量改善明显高于B组(P<0.05);不良反应方面,2组患者在恶心、呕吐及白细胞减低的发生率上,A组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 博莱霉素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老年肺癌胸腔积液的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夏国安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时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时血清 C 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计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60例哮喘急性发作、症状缓解后及正常对照组儿童CRP及白细胞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CRP及白细胞计数,哮喘急性发作期明显高于症状缓解期及正常对照组,症状缓解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P与儿童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作为患儿急性发作时的感染性标志物.

    作者:汪献忠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小儿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配合

    人工耳蜗它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声电转换电子装置,其工作原理是将环境中的声音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并将电信号传入患者耳蜗,刺激患者耳残存的听神经,使患者产生某种程度的听觉[1].我院2009-2011年共完成进行了400多例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均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手术配合介绍如下.

    作者:吴情静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安徽医药杂志

安徽医药杂志

主管: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安徽省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