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涛;李苌清;杨俊卿;刘颖菊;万敬员;周岐新
鸡肝散为唇形科香薷属四方蒿 Elsholtzia blanda(Benth.)Benth.的干燥成熟花序,主产于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多年生灌木状草本植物,性凉,味苦、微辛,入肝、肺二经,具清肝明目、清热解表、消炎止痛等功效.
作者:徐娟华;卢启洪;曾苏;高峻;缪千状 刊期: 2009年第02期
近年来,围绕重楼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但到目前为止依然收效甚微,未能从根本上扭转重楼资源不可持续的趋势和现状.在回顾并综合分析重楼资源的地位、利用现状、资源基本特征、相关科研概况和生产实践经验后,建议将野生放养、粗放式管理、数量取胜确定为重楼资源再生的基本策略和方向,有机协调、集成各方力量,依托自然赋予的再生能力,辅之以相关科技攻关,大幅度提升种子育苗繁育能力,以廉价甚至免费的种苗、极低的土地和管护成本投入以及潜在的可观收益为前提,调动潜在参与者特别是广大农户的积极性,通过人工规模化野生放养实现重楼资源再生.
作者:张朝阳;赵庭周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对马尿泡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为马尿泡的快速繁殖提供技术支撑.方法 以马尿泡野生植株上的休眠芽为外植体,将它们接种到一系列含有不同激素的培养基中.结果 外植体野生芽不易进入正常萌发生长阶段,一旦进入正常阶段,能迅速进入生长状态,诱导野生芽分化的适培养基是MS+6-BA 2.0 mg/L+NAA 1.0 mg/L,且侧芽要比主芽分化得快,增殖率明显高于主芽的增殖率.25 d转接1次,增殖倍数在5倍以上.适生根培养基是1/2 MS+IBA 0.5 mg/L,诱导生根率达96%.无菌苗幼叶诱导愈伤组织适培养基是MS+6-BA 0.5 mg/L+NAA 0.5 mg/L+2,4-D1.0 mg/L,诱导率达100%.结论 一方面建立了稳定高效的马尿泡再生体系,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培养达到了其种质资源的保存.
作者:徐文华;陈桂琛;周国英;孙菁;卢学峰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从猫豆中提取的单体成分猫豆胍(MDG)的镇静催眠、抗惊厥和抗震颤麻痹作用,为猫豆的综合利用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小鼠自主活动法、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催眠法、延长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法、抗硝酸士的宁致惊厥试验法和氧化震颤素致小鼠震颤试验法,观察MDG的镇静催眠、抗惊厥和抗震颤麻痹作用.结果 在375 mg/kg剂量下MDG能减少小鼠自主活动次数和活动路程(P<0.05);500、625 mg/kg MDG能增加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入睡小鼠只数(P<0.05、0.01);625 mg/kg MDG能延长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P<0.05)和显著延长小鼠发生惊厥的潜伏期和死亡时间(P<0.01);MDG在375和625 mg/kg剂量时,对小鼠震颤潜伏期和持续时间均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 猫豆中提取的MDG具有一定的镇静催眠和抗惊厥作用,但没有抗震颤麻痹作用.
作者:黄增琼;蒋伟哲;黄兴振;黄敏;巫世红;韦永冠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灯盏花素鼻腔给药、口服给药与静脉给药对大鼠实验性脑缺血的防治作用.方法 采用Lon-ga线栓法制备SD大鼠右侧局部脑缺血模型,脑缺血1h,再灌注24h,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灯盏花素鼻腔给药高、低剂量组,灯盏花素口服给药与静脉给药组,每组6只,分别给予相应药物,观察各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脑梗死体积的影响.结果 脑缺血1h,再灌注24h时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严重,而经鼻腔多次给药后神经功能得到有效的保护;模型组脑梗死体积平均为21.82%,鼻腔给药组的脑梗死体积为9.37%和12.14%,口服组给药组、静脉给药组为16.76%与14.01%,4个给药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鼻腔给药组明显优于口服给药组、静脉给药组,均有统计学意义;鼻腔给药高剂量优于低剂量,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灯盏花素鼻腔给药对大鼠实验性脑缺血的防治作用优于口服给药与静脉给药.
作者:石森林;张韩清;储利胜;吴瑾瑾;沈伟;葛卫红;李昌煜 刊期: 2009年第02期
唇形科牛至属植物有20余种,主要分布于地中海及中亚地区,欧亚、北非等地区亦有分布.我国仅有牛至Orziganum vulgare L.一个种,分布于国内大部分省区~([1,2]).
作者:张潇月;肖丹;白冰如;边燕红;李帮经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白花丹参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色谱法分离,波谱学数据分析鉴定结构.结果 从白花丹参根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8,9-dihydro-1,6-dimethylfuro[3,2-c] naphtha[2,1-e]oxepine-10,12-dione(I)、丹参二醇C(II)、鼠尾草酚酮(Ⅲ)和1,2,6,7,8,9-hexahydro-1,6,6-trimethyl-3,11-dioxanaphtho[2,1-e]azulene-10,12一dione(IV).结论 化合物I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白花丹参酮(salmilalba-none),化合物Ⅱ~Ⅳ为首次从白花丹参中分离获得.
作者:曹春泉;孙隆儒;王小宁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大叶金花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各种色谱技术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95%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分中分离得到12个有机酸化合物,鉴定了10个,分别鉴定为2,5-二羟基苯甲酸甲酯(methyl 2,5-dihydroxybenzoate,I)、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phthalicacid bis-(2-ethylhexyl)ester,Ⅱ]、棕榈酸(palmitic acid,Ⅳ)、原儿茶醛(protocatechuic aldehyde,V)、三十烷酸(tria-contanoic acid,Ⅶ)、3-羟基-4-甲氧基苯甲酸(3-hydroxy-4-methoxybenzoic acid Ⅷ)、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Ⅸ)、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X)、对甲氧基苯甲酸(p-methoxy-benzoic acid,Ⅺ)、丁香酸(syringic acid,XⅡ).结论 化合物I、Ⅱ、Ⅳ、Ⅶ、Ⅷ、X、Ⅺ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得到.
作者:罗娅君;肖新峰;王照丽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以阿霉素和粉防己碱为模型药物制备脂质体并进行工艺研究,同时对该脂质体进行体外释放度的研究.方法 采用3种不同脂质体制备方法,并以包封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设计法进行处方筛选和工艺优化.结果 确定了硫酸铵梯度法结合pH梯度法制备脂质体的佳制备处方为:药脂比为1:20,磷脂与胆固醇质量的比例为3:1、外水相pH值为7.6,孵育温度50℃、硫酸铵浓度为250 mmol/L.释放度试验显示脂质体中阿霉素和粉防己碱分别在24 h和16 h内完全释放.结论 制备的粉防己碱阿霉素脂质体包封率及外观良好,具有一定的缓释效果.
作者:潘峰;胡春梅;潘黎军;王驰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补骨脂素(PSO)加长波紫外线(UVA)光化学疗法(PUVA)诱导人白血病细胞K562、NB4凋亡时对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方法 细胞与不同质量浓度PSO,接受或不接受UVA照射后共同培养,电镜下观察细胞超微结构改变,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和线粒体膜电位变化,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PUVA处理后的K562、NB4细胞超微结构出现明显的凋亡形态学改变;PSO、UVA照射及PUVA均可使细胞凋亡率增加,线粒体膜电位下降,PUVA的作用显著强于前两者(P
作者:陈楠楠;张晨;向阳;黄世林;张德杰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建立测定生知母和盐知母中芒果苷和菝葜皂苷元的方法.方法 分别采用HPLC-UV法和HPLC-ELSD法测定芒果苷和菝葜皂苷元.测定芒果苷的色谱条件:Kromasil柱(250 mm×4.6 mm,5μm);水-乙腈-0.85%磷酸(100:25:5)为流动相;体积流量为0.6 mL/min;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58 nm.测定菝葜皂苷元的色谱条件:Kromasil柱(250 mm× 4.6 mm,5μm);甲醇-水(95:5)为流动相;体积流量为1.0 mL/min;柱温30℃;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检测,漂移管温度85℃.结果 盐知母中芒果苷和菝葜皂苷元的量均有所升高.结论 本方法可用于生知母和盐知母中芒果苷和菝葜皂苷元的测定,并为其全面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作者:党小平;毛春芹;陆兔林;徐佳佳;王静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小檗碱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体外生长的影响及其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PPARγ)的关系,以评价其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潜力.方法 采用MTT法检测小檗碱对MDA-MB-231细胞的生长抑制效应;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联合PPARγ拮抗剂GW9662,分析小檗碱对MDA-MB-231细胞增殖的影响与PPARγ受体的关系;实验同时采用罗格列酮作为阳性药进行平行比较分析.结果 小檗碱呈量-效和时-效关系抑制MDA-MB-231细胞生长,24 h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为0.21μmol/L;小檗碱诱导MDA-MB-231细胞凋亡作用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强;PPARγ受体拮抗剂不能逆转小檗碱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论 小檗碱可明显抑制MDA-MP-231细胞生长,但与罗格列酮不同,其作用不通过PPARγ受体介导;小檗碱诱导MDA-MB-231细胞凋亡的效应较罗格列酮更为显著;小檗碱可望成为治疗乳腺癌的有效药物.
作者:章涛;李苌清;杨俊卿;刘颖菊;万敬员;周岐新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大叶千斤拔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柱色谱及薄层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其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学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其中异黄酮4个,双氢黄酮3个,黄烷醇1个,分别是染料木素(I)、5,7.3',4'-四羟基异黄酮(II)、5,7,4'-三羟基异黄酮-7-O-β-D吡喃葡萄糖苷(III)、5,7,4'-三羟基-8,3'-二异戊烯基双氢黄酮(IV)、5,7,4'-三羟基-6-异戊烯基异黄酮(V)、云南千斤拔素(flemichin D,VI)、胡枝子黄烷酮A(lespedezaflavanone A,Ⅶ)、赛金莲木儿茶精(ouratea-catechin,Ⅷ)、3.4,5-三甲氧基苯-O-β-D-葡萄糖苷(Ⅸ)、豆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X)、豆甾醇(XI).结论 化合物Ⅲ~V、Ⅶ~Ⅺ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得到.化合物I~Ⅺ为首次从该植物根中得到,其中以生理活性成分染料木素为代表的异黄酮为该植物根的主要成分.
作者:李宝强;宋启示 刊期: 2009年第02期
骨碎补黄酮类化合物是骨碎补中含有的一类生物活性较强的成分,具有促进骨折愈合、防治骨质疏松、抗氧化、抗炎、调血脂、抗过敏、抗病毒等多种药理活性,有很高的利用价值.综述了骨碎补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应用现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骨碎补黄酮类成分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作者:高颖;房德敏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黄连木食用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乙醇提取,硅胶以及RP-18和Sephadex LH-20柱色谱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鉴定结构.结果 从黄连木食用部位醋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经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鉴定为β-谷甾醇(I)、对羟基苯乙酸(II)、没食子酸乙酯(III)、赤杨二醇(IV)、穗花杉双黄酮(V)、对羟基苯甲酸(VI)、原儿茶素(Ⅶ)、没食子酸(Ⅷ)、槲皮素-3-O-β-D-木糖苷(IX)、芦丁(X)、胡萝卜苷(XI)、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XII)、槲皮素(XⅢ)、山柰酚-3,7-O-α-L-二鼠李糖苷(XIV)、柚皮素(XV)和4-羟基肉桂酸(XVI).结论 除化合物I、Ⅲ、Ⅷ、XⅡ和XIII外,其他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柳建军;刘锡葵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测定紫花苜蓿在不同生长期苜蓿素的量,为合理利用资源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Zorbax SB C_(18)(250 mm×4.6 mm,5μm),以甲醇-水(65:35)为流动相,体积流量为0.8 mL/min,检测波长为349 nm,进样量为5μL.结果 在紫花苜蓿不同生长期苜蓿素的量不同,8月份量高.结论 苜蓿在不同生长期苜蓿素的量不同,如果主要利用紫花苜蓿中的苜蓿素时应在8月中旬采收.
作者:王淑惠;李兰芳;张勤增;刘智鹏;徐兴俊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了通关藤Marsdenia tenacissima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分离提纯,经理化常数测定,结合MS、1R、UV、~1H-NMR、~(13)C-NMR等现代波谱学技术确定了其结构.结果 从通关藤水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美国商陆脑苷(poke-weed cerebroside,I)、β-D-黄夹吡喃糖苷-(1→4)-β-D-磁麻吡喃糖甲苷(Ⅱ)、11α、12β-丙酮缩二羟基通关藤苷元B(Ⅲ)、牛奶菜醇A(IV)、1-(4-羟基-3-甲氧基-苯基)-2-{2-甲氧基-4-[-1-(E)-丙烯-3-醇]-苯氧基}-丙烷-1,3-二醇(赤式)(V)、半乳糖醇(VI)、东莨菪素(Ⅶ)、直立牛奶菜双糖(marsectobiose,Ⅷ)、胡萝卜苷(Ⅸ)、丁二酸(X).结论 化合物I、V是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Ⅱ、Ⅵ~Ⅷ、X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马明芳;丁克毅;丁立生;王晓玲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研究土槿乙酸衍生物土槿乙酸酰胺(PB-LY)对HeLa 细胞周期的影响,探讨PB-LY的抗肿瘤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D-LY对HeLa 细胞周期的影响;采用RT-PCR法检测PB-LY对He-La细胞周期相关基因 p53 和 p21 mRNA 表达的影响.结果 PB-LY可明显减少G_1期的HeLa细胞比例,明显增加G_2+M期细胞的比例,上调p53基因的表达,同时协同下调p21基因的表达.结论 PB-LY可通过增加细胞周期相关基因p53基因的表达和减少p21基因的表达,使HeLa细胞的周期阻断在G_2+M期,从而阻滞HeLa细胞的生长.
作者:王辉;雷志勇;陈虹;王贺;王敏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从狭叶五味子Schisandra lancifolia中分离化合物扁枝杉香豆素(phyllocoumarin)和(-)-表儿茶酸[(-)-epicatechin]的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活性.方法 为了筛选和确认扁枝杉香豆素和(-)-表儿茶酸体外抗HBV活性,以HepG2.2.15细胞为体外研究HBV模型,分别用RPMI 1640完全培养基稀释不同质量浓度的药物作用于细胞,培养3 d后收集上清,采用MTT法检测药物对HepG2.2.15细胞的生长影响和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HBsAg和HBeAg的水平,评价扁枝杉香豆素和(-)-表儿茶酸对HBsAg和HBeAg的影响.结果 扁枝杉香豆素和(-)-表儿茶酸具有一定的体外抗HBV活性,其细胞毒性非常小,CC_(50)均大于200μg/mL.扁枝杉香豆素具有较强的抑制HBsAg和HBeAg分泌作用.阳性对照药物阿德福韦酯也抑制HBVHBsAg和HBeAg分泌,但在相同质量浓度(1.6μg/mL)下其抑制作用较扁枝杉香豆素弱.结论 狭叶五味子中化合物扁枝杉香豆素和(-)-表儿茶酸具有一定体外抑制HBV HBsAg和HBeAg分泌的作用,从而起到抗HBV作用.
作者:饶贤高;肖伟烈;杨柳萌;孙汉董;傅颖媛;郑永唐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以蛋白酶抑制剂雷公藤红素为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以期得到脂溶性的前体药物.方法 经常规提取分离得到雷公藤红素(I),通过脱水缩合方法和先成盐后酯化方法合成雷公藤红素衍生物;采用MTT法研究了5个衍生物的细胞毒活性.结果 合成的5个衍生物经结构确证为雷公藤红素甲酯(Ⅱ)、雷公藤红素苄酯(Ⅲ)、雷公藤红素正十六醇酯(Ⅳ)、雷公藤红素环氧丙酯(V)和雷公藤红素酰胺(Ⅵ);5个衍生物除雷公藤红素酰胺外,其余4个衍生物的细胞毒活性与母体相当,均比阳性对照药顺铂的细胞毒活性强.结论 首次合成了雷公藤红素酯类衍生物,且具有较强细胞毒活性.
作者:王家强;刘军峰;关玉昆;赵烽;许卉;刘珂 刊期: 2009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