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力;蒋晓萌;许玲玲;麻佳蕾
垂盆草系景天科植物垂盆草Sedum sarmentosum Bunge的新鲜或干燥的全草,味甘、淡、性凉,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排脓生肌之效.
作者:李群力;蒋晓萌;许玲玲;麻佳蕾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甘松Nardostachys chinensis Batal.系败酱科甘松属植物,其干燥根及根茎作为甘松入药收载于《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
作者:张毅;林佳;徐丽珍;杨世林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妇炎康分散片是由妇炎康片改剂型得到,由赤芍、土茯苓、三棱(醋炙)、川楝子(炒)、莪术(醋炙)、延胡索(醋炙)、芡实(炒)、当归、苦参、香附(醋炙)、黄柏、丹参、山药13味中药组成,具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清热解毒,消炎止痛之功效,对于慢性附件炎、盆腔炎、阴道炎、膀胱炎、慢性阑尾炎、尿路感染有较好疗效.
作者:王临润;张国兵;倪晟;蔡捷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丹参酮ⅡA在大鼠肝微粒体酶中的代谢,以及选择性细胞色素P450(CYP)酶抑制剂对其代谢的影响.方法 超速离心法制备大鼠肝微粒体,采用高效液相-质谱联用方法测定孵育液中丹参酮ⅡA原形药物的浓度.研究丹参酮ⅡA的酶促动力学,推导出药物米氏常数(Km)和大反应速度(Vmax);并计算体外酶对药物的清除率(CLint).同时观察不同浓度和不同种类的CYP酶特异性抑制剂对丹参酮ⅡA代谢的影响.结果 丹参酮ⅡA在大鼠肝微粒体酶中的Vmax为(1.20±0.18)nmol/(min·mg);Km为(4.35±0.67)nmol/mL;CLint为(0.28±0.06)mL/(min·mg).噻氯匹啶和酮康唑能够显著抑制丹参酮ⅡA的代谢,奎尼丁对丹参酮ⅡA的代谢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其他CYP酶抑制剂对丹参酮ⅡA的代谢无明显影响.结论 CYP2C19和CYP3A1主要参与了丹参酮ⅡA的代谢,CYP2D6也起到了部分代谢作用;这些CYP酶的抑制剂可能使丹参酮ⅡA的代谢受到抑制,造成药物药效或毒性的增加.
作者:毕惠嫦;和凡;温莹莹;陈孝;黄民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五灵胶囊由灵芝、五味子组成,具有补肾,益气,安神之功效.其中灵芝为君药,腺苷是灵芝中主要活性成分.为控制本品质量,本实验采用HPLC法测定该制剂中腺苷的量.
作者:吴敏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葛根素在Caco-2细胞中的吸收特性.方法 改变药物浓度、实验温度和使用合适的抑制剂,测定葛根素在Caco-2细胞中的跨膜转运特性.结果 葛根素在Caco-2细胞的转运呈现较强的方向性,随着葛根素质量浓度的增加,其表观渗透率(PDR)降低(2.1~1.4).随着温度升高PDR增大.当加入代谢抑制剂KCN和2,4-二硝基苯酚时,葛根素的PDR降低(由1.7分别降至1.0和1.2).当加入100 mg/L维拉帕米时,A面到B面的表观渗透系数Papp(A→B)从(0.84±0.18)×10-7cm/s增加到(1.01±0.17)×10-7cm/s,而B面到A面的Papp(B→A)从(1.43±0.18)×10-7 cm/s降低到(1.11士0.24)×10-7cm/s.结论 葛根素在Caco-2细胞模型中的转运受到P-糖蛋白的外排作用.
作者:崔升淼;赵春顺;何仲贵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染料木素(genistein)体外抑制人胃癌BGC-823细胞生长及诱导其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染料木素对人胃癌BGC-823细胞的增殖抑制效应;DAPI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凋亡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染料木素作用24 h后BGC-823细胞的周期分布和凋亡率;RT-PCR方法检测环氧合酶-2(COX-2)在mRNA水平的表达;进一步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COX-2在蛋白质水平的表达.结果 染料木素对BGC-823细胞具有增殖抑制效应,并有时间及浓度依赖性.染料木素作用24、48、72 h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81.04±1.03)、(31.85±2.26)、(20.73±2.11)μg/mL.10~80 μg/mL染料木素作用24 h后,BGC-823细胞出现核碎裂,呈现典型的凋亡特征,细胞被阻滞于G2/M期,随药物质量浓度的增加,细胞凋亡率逐渐增加,细胞内COX-2表达在mR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均下调.结论 染料木素对人BGC-823细胞有较强的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COX-2表达有关.
作者:苏文;刘艳平;李忠魁;张树冰;郑杰;吴丽萍;李宇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 How又名鸡眼藤、三角藤和黑藤钻等,为茜草科多年生攀援木质藤本植物,生于山谷、溪边、山地疏林下或栽培,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江西和海南等地.
作者:白成科;张媛;马瑜娟;王喆之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天麻是兰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ume的干燥块茎,又名赤箭、定风草、独摇兰.天麻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无不良反应的记载,被《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作者:陈颖;常琪;刘新民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白桂木Artocarpus hypargyreus根皮的化学成分.方法 用硅胶、聚酰胺和Sephadex LH-20柱色谱分离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白桂木根皮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β-乙酰化羽扇豆烯醇(3β-acetoxy-lupenol,Ⅰ)、二十二烷酸(docosanoic acid,Ⅱ)、二十五烷酸(pentacosanoic acid,Ⅲ)、二十三烷酸(tricosanoic acid,Ⅳ)、羽扇豆醇(lupeol,Ⅴ)、白桦脂酸甲酯(methyl betulinate,Ⅵ)、棕榈酸(hexadecanoic acid,Ⅶ)、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Ⅷ)、白桦酯醇(betulin,Ⅸ)、artonin A(Ⅹ)、胡萝卜苷(daucosterol,Ⅺ)、oxyresveratrol[1-(2,4-dihydroxyphenyl)-2-(3,5-dihydroxyphenyl)ethylene,ⅩⅢ],(+)-儿茶素[(+)-catechin,ⅩⅢ]、(+)-afzelechin-3-O-α-L-rhamnopyranoside(ⅩⅣ).结论 化合物Ⅰ、Ⅴ、Ⅵ、Ⅸ为同一类化合物,属羽扇豆烷皂苷元类,化合物Ⅲ、Ⅳ、Ⅵ为首次从波罗蜜属植物中得到.
作者:陈黎明;谢平;肖庆青;刘庆华;罗荣;欧阳胜;吴怀玲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氮(N)、磷(P)、钾(K)不同配比施肥处理对紫锥菊生物产量和菊苣酸量的影响.方法 对N、P、K不同配比施肥栽培处理的紫锥菊生物产量和菊苣酸的量进行测定和统计.结果 第一次收获各处理全株干质量由高到低依次为N+K、CK、P、N+P、N、N+P+K、P+K、K;方差分析结果表明,N+K、CK、P、N+P、N 5个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但5个处理均与P+K、K两个处理差异显著.各处理对菊苣酸的量影响不显著;第二次取样N、N+K、P、N+P各处理分别比CK组高47.7%、35.4%、33.8%、12.3%,N+P+K、P+K、K各处理分别比CK低7.7%、10.8%、28.5%;方差分析结果显示N处理与CK差异显著,K处理显著低于CK.结论 研究表明不同配施肥对紫锥菊主要有效成分菊苣酸的量影响不大;对产量的影响,N起主导效应,P效应不明显,而氯化钾导致减产.
作者:陈荣;年海;吴鸿 刊期: 2007年第06期
通常认为冠脉疾病的发生与脂肪沉积造成动脉狭窄有关,近年来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提示炎症因素在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发病中可能具有更重要作用[1].
作者:樊继山;李晓辉;李淑慧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冬虫夏草菌丝体为从新鲜冬虫夏草中分离得到的蝙蝠蛾拟青霉(Cs-4)菌种经发酵培养所得菌丝体的干燥粉末,为黄棕色,气香,味微苦.
作者:栾兰;王钢力;郁建平;石岩;林瑞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当归属(Angelica L.)是伞形科的一个大属,主要分布于北温带和新西兰,全世界约90种(狭义).我国产有45种,其中特产的有32种2变种,是世界当归植物分布的中心[1].
作者:宋萍萍;孙明毅;徐增莱;王年鹤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是常用的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为治湿痰冷饮、呕吐、反胃、咳嗽痰多、胸膈胀满、痰厥头痛、头晕不眠等症状的良药.
作者:程黎晖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砷化物在医药领域特别是治疗癌症方面有着奇特的功能,雄黄(主要成分As4S4)以及砒霜(主要成分As2O3)吸引了很多研究者的注意[1~3].
作者:王永梅;李金来;武振羽;王彦田;彭成;邹炳锁 刊期: 2007年第06期
通过检索亚微乳给药系统近年来的国内外文献,并对其进行分析、归纳,从亚微乳给药系统的亚微乳形成机制、制备方法、稳定性相关因素、在现代中药的应用情况等方面进行综述,并指出亚微乳给药系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者:游荣辉;丛龙波;袁海龙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固骨缓释胶囊是由淫羊藿和骨碎补经提取纯化有效部位制成的复方口服缓释制剂,主要用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总黄酮为主要活性部位.
作者:王允;刘毅;付超美;姚干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大戟科野桐属植物滇黔野酮Mallotus milliettii藤茎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RP-18及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法对滇黔野桐藤茎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方法鉴定结构.结果 从其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分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是3-methylbutyl-6-O-β-D-apiofuranosyl-β-D-glucopyranoside(Ⅰ)、nudiflorine(Ⅱ)、bergenin(Ⅲ)、ascleposide E(Ⅳ)、ascleposide D(Ⅴ)、icariside B5(Ⅵ)、corchoionoside C(Ⅶ)、cis-syringin(Ⅷ)、3,4,5-trimethoxy-phenyl-1-O-β-D-glucopyranoside(Ⅸ)和6-methoxy-7-hy-droxy-coumarin(Ⅹ).结论 化合物Ⅰ为新化合物,命名为滇黔野桐苷,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李干鹏;杨丽娟;赵静峰;羊晓东;李良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优选圆背角无齿蚌中有效组分的佳提取工艺.方法 选用L9(34)正交试验,以水提次数、醇沉体积分数、盐溶的氯化钠质量浓度为因素进行比较,对影响圆背角无齿蚌中有效组分的提取工艺进行优选.采用硫酸-苯酚法和凯氏定氮法测定含糖量和含氮量.以综合加权评分法比较实验结果.结果 佳提取工艺为在4℃以下用4倍蒸馏水量,提取1次,醇沉时的乙醇体积分数为70%,盐析的氯化钠溶液质量浓度为8%.结论 优选的圆背角无齿蚌中有效组分的提取工艺可行.
作者:柯乾坤;胡水根;刘娟;陈正伟;卞俊;王朝武;蔡定国 刊期: 200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