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钢;曹学琳;杨文博;唐元泰;芮菁;梁会旭
目的利用种属特异性蛋白建立一种生药甘草的免疫学鉴定方法.方法选用生药甘草为实验对象,利用抗甘草总抗原血清并结合Western-blot的结果确定甘草种属特异性蛋白(RGP).分离纯化该蛋白抗原并制备和生物素标记其特异性抗体,建立夹心式ELISA法用于甘草的分析鉴定.结果该方法灵敏度高、专属性强,对不同产地及品种的甘草显示了良好的特异性,可以用于生药的鉴定和分析.结论以甘草自身的特异性蛋白为指标的免疫学分析方法,将为生药甘草的品种鉴定及中药材的质量管理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作者:白钢;曹学琳;杨文博;唐元泰;芮菁;梁会旭 刊期: 2004年第01期
阿胶远志膏由地黄、麦冬、远志等10余味中药研制而成,具有滋阴补血与养心安神之功效,既能治阴血少,营液不足,心神不宁之本,又治虚烦少寐,精神恍惚,夜寐多梦、健忘失眠、头晕、头疼心悸之标.为了控制质量,本实验采用TLC法对远志、麦冬、丹参、当归药味进行定性鉴别,并采用HPLC法测定了阿胶远志膏中梓醇的含量,方法简便,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作者:刘霞;倪艳;郝旭亮;王瑞明;李先荣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为多年生草质或稍木质藤本,具蔓生茎,攀缘并缠绕树、作物或其他植物,使其死亡.薇甘菊对森林、茶园、果园、人工林等危害特别严重.
作者:冯惠玲;李勇;叶万辉;余珍;黄忠尧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旱生卷柏的化学成分.方法旱生卷柏乙醇浸膏的水不溶物,以石油醚、氯仿依次提取,用硅胶柱色谱,以石油醚、石油醚-醋酸乙酯不同比例梯度洗脱,分离得到7种成分.结果经理化和光谱分析确定了结构,分别是:二十四烷(Ⅰ)、棕榈酸(Ⅱ)、大黄酚(Ⅲ)、大黄素甲醚(Ⅳ)、三十烷醇(Ⅴ)、三十烷酸(Ⅵ)、大黄素(Ⅶ).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其中Ⅰ和Ⅲ~Ⅶ为首次从卷柏科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刘海青;林瑞超;冯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蛤蚧定喘胶囊是三金集团桂林中药制药厂在传统产品蛤蚧定喘丸的基础上经过改革而研制的新制剂,主要是由蛤蚧、鳖甲、紫菀等中药组成.具有平喘、祛痰、止咳、抗炎、免疫、抑菌和抗过敏等作用.临床用于治疗肺肾两虚、痰热咳嗽气喘具有良好的疗效[1].
作者:邹节明;袁伟恩;蒋治良;王力生;潘宏程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调心方(HBR)对杏仁核注射β-淀粉样蛋白(Aβ25-35)致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大鼠相关病理变化的作用.方法单侧杏仁核注射Aβ25-35造成AD大鼠模型,采用Morris水迷宫法、放射免疫法、免疫组化法、RT-PCR法,以Aricept为对照,观察HBR对AD模型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胆碱能系统、Aβ1-40沉积、tau蛋白异常磷酸化及脑额叶皮层内APP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HBR可显著改善Aβ25-35诱导的AD大鼠空间学习记忆障碍,提高模型大鼠的胆碱乙酰化转移酶(ChAT)活性及M受体结合容量(Rt)值,减少APP mRNA的表达和Aβ1-40的沉积,抑制tau蛋白的异常磷酸化.结论HBR对Aβ25-35诱导的AD大鼠空间学习记忆障碍及胆碱能系统损害具有显著改善作用,可以明显减轻Aβ1-40的沉积和tau蛋白的异常磷酸化.
作者:刘学源;赵伟康;徐品初;林水淼 刊期: 2004年第01期
银杏Ginkgo biloba L.属裸子植物,是我国特有的古老树种之一.我国银杏叶产量约占世界总量的70%.银杏黄酮、银杏萜内酯是银杏叶中主要活性成分.银杏黄酮具有相当强的抗氧化作用,能清除生物体内过剩的自由基,阻止体内脂质过氧化;银杏萜内酯是一种血小板活化因子(PAT)拮抗剂,对脑血栓、心肌梗死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因此,银杏叶被认为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首选天然药物[2].
作者:何珺;何照范;张迪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杂交贝母是以利川贝母Fritillaria lichuanensis P.Li et.C.P.Yang为父本,湖北贝母F.hupehensis Hisiao et K.C.Hsia为母本杂交而成,进行有性繁殖,且具结实率高,所结种子饱满,发芽率高,病虫害少,成本低等特点.
作者:阮汉利;张勇慧;皮慧芳;夏蓉;潘旭初;吴继洲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根中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各种色谱法分离化学成分,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的分析鉴定结构.结果从瑞香狼毒根中分离得到1个木脂素类化合物和3个双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bursehernin(Ⅰ),狼毒宁B(chamaejasmenin B,Ⅱ),异新狼毒素A(isoneochamaejasmin A,Ⅲ)和(+)-狼毒素[(+)-chamaejasmin,Ⅳ].结论化合物Ⅲ和Ⅳ为新旋光异构体,化合物I为首次从狼毒属中分得.
作者:冯宝民;裴月湖;张海龙;华会明;王永奇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确认阿魏酸的异构体转换反应及川芎、当归药材中阿魏酸的存在形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手段研究阿魏酸的异构体转换.结果反式阿魏酸在常规保存条件下,可部分转变成为顺式,在川芎和当归药材中,反式和顺式阿魏酸是共存的.结论反式阿魏酸有较好的热稳定性,但存在缓慢的异构体转换反应.
作者:丁明玉;马帅武;刘德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六味地黄丸(简称丸剂)是传统的中成药,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6味中药材经粉碎后用蜂蜜配制而成.在临床上曾发挥了卓越的效能,但随着医药科技的进步,发现其有作用慢,含糖不利于糖尿病患者服用,水分高易于霉变、不利于贮存等缺点.
作者:高瑞峰;于永芳;李沈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枳实为芸香科乔木酸橙Citrus aurantium L.,或枸橘(枳)与香橼未成熟果实,主产于四川、福建、江苏、湖南、浙江、江西等地.其味苦、辛、酸,微寒;归脾、胃、大肠经.枳实具有破气消积和化痰散痞的功效[1].枳实的挥发油有镇静、镇痛、镇咳、祛痰、抗菌及中枢抑制作用[2].
作者:廖凤霞;孙冠芸;杨致邦;夏之宁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螺旋藻多糖和藻胆蛋白具有显著的肿瘤防治作用,综合起来主要是对体外肿瘤细胞的抑制、动物肿瘤的防治及在临床上的应用3个方面,其肿瘤防治作用的机制可能是作用于肿瘤发生的不同阶段及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两个方面.
作者:陈新美;梅兴国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通过长春花叶内生真菌的分离,筛选产生长春新碱的菌株.方法从长春花叶中分离内生真菌,对其发酵提取物进行TLC和HPLC分析.结果从长春花叶中分离筛选到一株无孢菌群菌株:97CY3.它能产生长春新碱,HPLC测定其长春新碱含量约为0.205 μg/L.结论长春花内生真菌中,有的菌株可产生与宿主所产相同的抗癌物质长春新碱.
作者:杨显志;张玲琪;郭波;郭仕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银杏外种皮是银杏Ginkgo biloba L.种子硬壳外面的肉质部分,俗称白果衣胞,其中含有大量被称为银杏酸的化合物.
作者:李洪庆;何照范;张勇民;SINA (Y) Pierre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西红花酸对H2O2诱发培养心肌细胞[Ca2+]i改变的效应,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应用F1uo-3/AM荧光标记技术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检测不同因素处理的单个培养心肌细胞[Ca2+]i.结果H2O2呈浓度依赖性地使单个培养心肌细胞[Ca2+]i增加,并不受细胞外环境是否存在Ca2+的影响,L-型Ca2+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也不能完全中止[Ca2+]i的增加;不同剂量的西红花酸则能减低H2O2引发的单个培养心肌细胞[Ca2+]i增高的幅度.结论西红花酸能明显抑制H2O2诱发培养心肌细胞[Ca2+]i增加的作用,可能与调整胞内钙库Ca2+的释放和摄取、Ca2+内流等机制有关.
作者:余卫平;钱之玉;绪广林;沈成兴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石见穿Salvia chinensis全草中的多糖组份.方法采用DEAE-纤维素柱色谱和凝胶渗透色谱进行分离纯化,化学和光谱方法分析其结构特征.结果分别从石见穿水提取物和稀碱提取物中分得2个均一多糖组份SC5和SC6,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4.8×104和>1.0×106,二者均为结构复杂的酸性多糖组份.结论SC5和SC6都是首次从该植物分得的酸性杂多糖.
作者:刘翠平;王雪松;方积年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根据国内外文献,结合课题组应用蛋白质组学对药物合成途径及代谢调控的研究,介绍研究蛋白质组学的主要内容、技术手段,以及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巨大应用意义,并分析了蛋白质组学的未来发展方向,为中药现代化以及新型中药制剂的开发提供参考.蛋白质组学将成为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
作者:王志平;乔建军;元英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微波辅助萃取葛根和刺五加的微观机制.方法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对葛根和刺五加药材细胞内液泡膜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微波辅助萃取与传统提取对液泡膜的影响是不同的.结论微波辅助萃取工艺较传统提取工艺更易使细胞内的有效物质溶出.
作者:王娟;沈平孃;沈永嘉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寻找金丝桃属中草本植物含金丝桃素而木本不含的形态学及组织化学依据,为该属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对金丝桃属中6种植物叶片进行解剖学研究,观察透明材料,并进行组织化学实验和石蜡切片观察.研究分泌结构在各种植物叶片中的分布和结构.结果存在分泌细胞团和分泌囊(道)两类形态结构特点不同的分泌结构,草本植物中两者都有,而木本植物中只有分泌囊(道).金丝桃素储存于分泌细胞团内.结论为金丝桃属中只有草本植物含金丝桃素提供了依据.
作者:赵益斌;赵晶;徐帆;李景秀;高玮 刊期: 200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