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远明;高幼衡;彭新生
复方丹参滴丸(DSP)为天津天士力制药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种纯中药复方制剂,由丹参、三七、冰片组成.临床研究与应用表明,DSP对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有确切的疗效.现就其对12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王万山;李永忠;李彦琴;张建军 刊期: 2004年第10期
板栗花为壳斗科栗属植物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ume的雄性花序.栗花水煎剂在民间用于治疗久治不愈的腹泻.栗广泛分布各地,资源十分丰富,产量很大,但国内外的学者对此研究很少,目前化学成分的研究尚未见报道.为此对栗花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共得到11个化合物.经过理化性质测定、化学反应及多种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正五十三烷(Ⅰ)、正二十烷酸二十六烷醇酯(Ⅱ)、正二十二烷酸二十八烷醇酯(Ⅲ)、正三十四烷醇(Ⅳ)、β-谷甾醇(Ⅴ)、正二十六烷酸(Ⅵ)、乌苏酸(Ⅶ)、24-羟基乌苏酸(Ⅶ)、epihederagenin(Ⅸ)、pulerulic acid(Ⅹ)、β-胡萝卜苷(Ⅺ).
作者:王嗣;杜成林;唐文照;王晓静;孙敏耀;丁杏苞 刊期: 2004年第10期
虎杖提取物具有抗炎、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多种药理活性,其主要活性成分为白藜芦醇(resveratrol)和大黄素(emodin).白藜芦醇是一种天然植物抗毒素,存在于葡萄、花生、桑树、虎杖等植物中.葡萄酒、花生中白藜芦醇的含量测定方法已有报道[1,2].大黄素是一种存在于多种植物中的蒽醌类化合物,其测定方法主要有薄层扫描色谱法、HPLC法[3,4].为了有效地控制虎杖提取物的内在质量并探讨其质量控制方法,本实验对虎杖提取物中白藜芦醇和大黄素采用HPLC法同时进行测定.
作者:汪冬庚;刘文英;沈于兰 刊期: 2004年第10期
葫芦素类(cucurbitacins)是从葫芦科植物中提取的苦味苷元成分,是一类高度氧化的四环三萜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葫芦素B对动物实验性急、慢性肝损伤均有防治作用,能有效地控制肝细胞变性、坏死的发展,加速组织的修复及抑制胶原纤维的增生,能明显增加对慢性肝损伤大鼠肝糖元蓄积,阻止肝细胞脂肪变性[1,2].葫芦素B能使肝癌小鼠正常肝细胞中DNA含量显著增高,而对肝癌细胞中DNA的含量无明显影响,提示其能明显改善荷癌宿主的核酸代谢,提高对肿瘤的抵抗作用.经临床验证,葫芦素片(含葫芦素B的制剂)对急、慢性肝炎和原发性肝癌有一定疗效[3,4].但是葫芦素片溶出度较低,为改善葫芦素B在葫芦素片中的溶出,提高其生物利用度,采用固体分散技术制成葫芦素滴丸.本实验采用HPLC法对葫芦素滴丸与片剂的溶出度进行测定.以比较两种剂型的溶出性能.
作者:华洁;马素珍;阎立萍 刊期: 2004年第10期
地骨皮为茄科植物枸杞Lycium chinense Mill.的干燥根皮,广布于我国,是常用中药材之一.具有凉血除蒸、清肺降火的功效,用于阴虚潮热、骨蒸盗汗、肺热咳嗽、咳血、内热消渴等症.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其具有降血压、降血糖、调血脂、解热、抗菌及抗病毒等活性[1].笔者在筛选抑制人醛糖还原酶(HAR)的中药活性部位时,发现地骨皮的醋酸乙酯部位对HAR有很强的抑制活性.为此对其醋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鉴定,共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2-甲基-1,3,6-三羟基-9,10-蒽醌(Ⅰ)、2-甲基-1,3,6三羟基-9,10-蒽醌-3-O-(6′-O-乙酰基)-α-鼠李糖基(1→2)-β葡萄糖苷(Ⅱ)、咖啡酰酪胺(Ⅲ)、二氢咖啡酰酪胺(Ⅳ)、莨菪亭(Ⅴ)和香草酸(Ⅵ).化合物Ⅰ、Ⅱ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其中化合物Ⅰ对HAR的抑制率达到84%,高于阳性对照品槲皮素(对HAR的抑制率为67.8%),化合物Ⅱ的抑制率为21%,其余化合物无活性.
作者:李友宾;李萍;屠鹏飞;常海涛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诱导胃癌细胞脱落凋亡的作用.方法采用细胞形态学观察、Annxin-Ⅴ和PI细胞染色和流式细胞仪检测,观察白藜芦醇(o.1、0.2、o.5 mmol/L)对脱落培养胃癌细胞BGC823、SGC7901和HGC27的生长状态、细胞周期的影响及诱导脱落凋亡的作用.结果倒置显微镜下发现脱落培养的胃癌细胞聚集成团生长,0.1 mmol/L白藜芦醇作用细胞后可抑制抗脱落凋亡的胃癌细胞聚集成团;流式细胞仪检测和Annxin-Ⅴ和PI细胞染色表明0.5 mmol/L白藜芦醇可分别阻滞脱落培养的BGC823、SGC7901和HGC27细胞于G0/G1、S、G2/M期,并可诱导这3株胃癌细胞发生脱落凋亡,其中白藜芦醇诱导HGC27细胞脱落凋亡比例达19.3%,远高于其他两株胃癌细胞.结论白藜芦醇可诱导胃癌细胞发生脱落凋亡.
作者:李莹;药立波;王立峰;韩炯;韩月恒;刘新平;林树新;俞强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地衣植物太白花(又称雀石蕊)Cladonia stellaris的化学成分.方法太白花经石油醚提取,采用硅胶柱色谱和硅胶制备TLC分离纯化,波谱分析鉴定结构.结果从太白花的石油醚部分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松萝酸(Ⅰ)、去甲环萝酸(Ⅱ)、珠光酸(Ⅲ)、漂红梅衣酸(Ⅳ)、2-羟基-4-甲氧基-6-正戊基苯甲酸(Ⅴ)和2,4-二羟基-6-正戊基苯甲酸(Ⅵ).结论化合物Ⅱ和Ⅳ为首次从太白花中分离得到.
作者:王晓玲;杨伯伦 刊期: 2004年第10期
脑梗死属于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均高的特征.本院采用灯盏细辛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脑梗死并与川芎嗪注射液对比观察,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芦玉莲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火木层孔菌Phellinus igniarius(DC.ex Fr.)Quel又名桑黄,属于木层孔菌属(针层孔属)真菌.该真菌寄生于杨、桦、栎树等树干上,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及西南等地区均有分布.作为药用真菌的一种,桑黄在我国传统医药中主要用于治疗血淋、脐腹涩痛、脱肛泻血不止、妇人劳损及瘰疬溃烂等症[1].有关桑黄成分的前期研究表明该真菌中含有黑色素(melanin)[2]、甾体和萜类成分,包括麦角甾醇、芳樟醇和三萜酸,以及脂肪酸类、落叶松蕈酸和芳香酸等.本实验对桑黄95%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分进行了较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从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并通过1D、2D、NMR、IR和MS方法鉴定了结构,分别为6-(3,4-二羟苯基)-3,5-己二烯-2-酮(Ⅰ)、4-(3,4-二羟苯基)-3-丁烯-2-酮(Ⅱ)、原儿茶醛(Ⅲ)、丁香酸(Ⅳ)、原儿茶酸(Ⅴ)、咖啡酸(Ⅵ)、异麦角甾酮(Ⅶ)和阿魏酸二十八醇酯(Ⅷ).除化合物Ⅶ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针层孔属真菌中发现.
作者:莫顺燕;杨永春;石建功 刊期: 2004年第10期
复方石韦片由承德颈复康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独家生产,系国家中药保护品种,该药由石韦、扁蓄、黄芪、苦参4味中药组成,具有清热消炎、燥湿利尿之功效,用于泌尿系统感染、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具有很好的疗效.原制剂方法采用传统的工艺,即按处方投料,将提取的浸膏与药材细粉制成大颗粒,干燥后粉碎成细粉,湿法制粒,压片,包糖衣片.为适应市场需求,公司决定将糖衣改为薄膜衣.但采用上述方法中的制粒工艺,经过反复实验均未达到理想的效果;并且此工艺存在干燥时间长、干燥温度高、有效成分破坏大、质量不稳定等问题.喷雾制粒又称一步制粒,它是集混合、制粒、干燥于一体,具有占地少、简化操作、提高生产效率、符合GMP要求、适用范围广、中间产品质量提高等优点[1].本研究采用正交试验法,以药材细粉作为种子,提取部分的浸膏作为黏合剂,以制得的14~40目颗粒的质量为考核指标,对影响喷雾制粒的喷雾速度、雾化压力、进风温度、辅风温度进行考察,确定喷雾制粒的佳工艺条件.
作者:李忠思;刘振华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青龙衣不同提取部位的抗肿瘤作用.方法制备S180和H22荷瘤小鼠模型,青龙衣不同提取部位ip给药,观察其对S180小鼠的抑瘤作用及对胸腺、脾脏器官指数的影响,对S180和H22荷瘤小鼠癌细胞膜和红细胞膜表面唾液酸(SA)含量的影响.结果青龙衣冷、热醇提取部位对S180荷瘤小鼠均有明显的抑瘤作用,并呈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对H22荷瘤小鼠可延长生存期;冷、热醇提取部位能显著降低S180和H22小鼠肿瘤细胞膜表面SA含量,同时显著提高荷瘤小鼠红细胞膜表面SA含量.结论青龙衣冷、热醇提取部位具有抗肿瘤作用.
作者:季宇彬;马宏图;杨波;汲晨锋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熊胆(bear bile)为熊科动物黑熊Selenarctor thibetanus G.Curier或棕熊Ursus arctor Linnaeus的干燥胆汁.习以杀熊取胆,但近年国内广泛采用导管活体引流熊胆汁再经干燥而制得,称引流熊胆.熊胆为我国稀有珍贵中药材之一,具有利胆溶石、抗炎、解热、镇痛、扩冠、降压、调血脂等药理作用[1~3],临床用于治疗多种疾病,且毒性低、副作用少,有很高的应用价值.目前尚未见有关引流熊胆对实验性胃溃疡作用的研究报道.本研究观察引流熊胆对大鼠急、慢性实验性胃溃疡的防治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作者:洪雪梅;金春玉;朴世浩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稀土元素镧(La3+)对3种大黄根生物量和蒽醌次生代谢产物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统计学分析方法,研究稀土元素La3+对两种掌叶大黄单克隆毛状根DH5c、DH7a和液体培养非转化根NOR生物量和蒽醌化合物合成的影响.结果La3+浓度对大黄根生物量积累有显著影响,培养基中La3+为10 mg/L时,对大黄根生长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La3+浓度对3种大黄根的蒽醌产量有极显著影响,当培养基中La3+1.0mg/L时,蒽醌产量高;经稀土离子处理的3种大黄根中芦荟大黄素和大黄酸显著高于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结论培养基中添加适宜浓度的稀土离子La3+对掌叶大黄单克隆毛状根的生物量积累和蒽醌类化合物的合成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作者:杨世海;刘晓峰;果德安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凤尾茶Elsholtzia bodinieri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Sephadex LH-20和MCI gel CHP20P柱色谱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理化方法及光谱分析鉴定其结构.结果从凤尾茶水提液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6-二甲基-8-羟基-2,6-辛二烯酸-8-O-β-D-葡萄吡喃糖苷(Ⅰ)、圣草素7-O-β-D-葡萄吡喃糖苷(Ⅱ)、木犀草素7-O-β-D-葡萄吡喃糖苷(Ⅲ)、山柰酚3-O-芦丁糖苷(Ⅳ)、芦丁(Ⅴ).结论化合物Ⅰ~Ⅴ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Ⅰ为新化合物,命名为东紫苏苷(bodinierin).
作者:陈日来;周春香;陈海云 刊期: 2004年第10期
乌饭树属(又称为越桔属)植物属于杜鹃花科.该属全世界约有450种我国有91种.乌饭树属植物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温带、亚热带及美洲和亚洲热带地区,而以马来西亚地区为集中,少数产于非洲南部、马达加斯加。我国南北各地均产,主产于西南、华南.乌饭树属植物通常为常绿或落叶灌木,很少小乔木.在我国其果实可以食用的种有乌饭树(主产于台湾、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越桔(主产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陕西、新疆)、笃斯越桔(主产于黑龙江、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吉林长白山)、黑果越桔(主产于新疆)、乌鸦果(主产于四川、贵州、西藏以及云南大分地区)、红沫苔子(主产于吉林省长白山)和小果红莓苔子(主产于大兴安岭、吉林省).我国民间有采食乌饭浆果的习惯,有些地方制造果酱和酿,但是没有形成规模.
作者:王立;董梅;姚惠源 刊期: 2004年第10期
天力维康胶囊由淫羊藿、人参、鹿茸、枸杞、肉苁蓉、海马、大枣等9味中药组成,具有益气固本、温肾壮阳、调理精神的功效,临床主治男性肾功能降低、阳萎早泄、神经衰弱.淫羊藿为其主药之一,淫羊藿苷为其中的主要有效成分,因此可选择淫羊藿苷作为其质量控制的定量指标之一.本研究建立了HPLC法测定其主要有效成分淫羊藿苷含量的方法.
作者:宋锦瑞;封淑华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精制银翘解毒胶囊是由连翘、金银花、桔梗等药味组成.具有显著抗菌、抗病毒、抗炎、镇痛、散风、退热作用,对于流行性感冒、头痛咳嗽、咽喉疼痛、温毒发颈、两腮赤肿具有很好疗效.连翘苷是方中主药连翘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较强抗菌作用和抗病毒作用,并能抑制CAMP磷酸二酯的活性.连翘药材中的连翘苷含量测定方法有薄层扫描法、HPLC法等[1~3].本实验采用HPLC法测定精制银翘解毒胶囊中连翘苷的含量,该方法灵敏、准确,可作为精制银翘解毒胶囊的质量标准.
作者:潘莹;江海燕;卢忠朋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考察抗流感滴鼻剂的絮凝除杂工艺条件.方法以澄清效果为指标,对影响Ⅲ型山东药圣1+1澄清剂絮凝除杂的5种因素进行了考察.以栀子苷量为定量考察指标,木兰脂素、栀子苷的TLC检识为表观考察指标,对Ⅲ型山东药圣1+1澄清剂絮凝、50%乙醇醇沉、75%乙醇醇沉除杂情况进行对比,确定佳的除杂工艺条件.结果采用优化后的絮凝除杂工艺条件,絮凝组中栀子苷含量明显高于50%、75%乙醇醇沉组;TLC显示,絮凝除杂组与原液组斑点基本一致.结论Ⅲ型山东药圣1+1澄清剂在抗流感滴鼻剂的除杂工艺中,具有活性成分保留率高,操作简便,成本低廉,工艺稳定等优点,是较理想的除杂方法之一.
作者:张会宗;潘明云;张若石;李大明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复方861对人肝星状细胞(LX-2)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应用基于SYBR-Green Ⅰ的实时定量荧光PCR方法,研究复方861分别作用24、48、72 h后,LX-2细胞中α-SMAmRNA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复方861在48和72 h可以显著降低LX-2细胞中α-SMA mRNA含量.结论复方861可抑制LX-2细胞中α-SMA基因的表达,提示其抗肝纤维化作用可能与其抑制LX-2细胞的活化有关.
作者:王琳;王宝恩;肖培根;汪建;乔延江;谈学海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为了进一步揭示中药密蒙花药理活性物质基础,研究发现活性成分,对中药密蒙花的化学成分及其活性进行系统的研究.方法经过正相、反相硅胶柱,Sephadex LH-20,制备液相等色谱方法反复分离.利用各种波谱数据分析鉴定了11个化合物的结构,并有针对性地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了醛糖还原酶抑制活性测试和以DNA拓扑异构酶Ⅳ为靶点的抑菌活性筛选.结果分离得到的化合物中,黄酮及其苷类4个,分别是Ⅰ(芹菜素,apigenin)、Ⅱ(蒙花苷,linarin)、Ⅲ(芹菜素-7-O-芸香糖苷,apigenin-7-O-α-L-rhamn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和Ⅳ(木犀草素-7-O-葡萄糖苷,luteolin-7-O-β-D-glucopyranoside);苯乙醇苷4个,分别是Ⅴ(毛蕊花苷,verbascoside,即洋丁香苷,acteoside)、Ⅵ(异洋丁香苷,isoacteoside)、Ⅶ-1&2(cistanoside F a&b)、Ⅶ-1&2(campneosideⅡa&b);三萜皂苷3个,分别是Ⅸ(密蒙花苷A,mimengoside A)、X(密蒙花苷B,mimengoside B)、Ⅺ(songarosideA).活性测试结果表明:Ⅲ、Ⅱ、Ⅵ具有较强醛糖还原酶抑制活性,抑制率均高于阳性对照槲皮素;Ⅰ、Ⅱ、Ⅴ、Ⅵ和Ⅺ对DNA拓扑异构酶Ⅳ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在与环丙沙星相同质量浓度下(1 mg/mL),产生类似的抑制效果.结论11个化合物中,化合物Ⅲ,Ⅶ-1、2,Ⅷ-1、2和Ⅺ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以及本种植物中分离得到.首次以DNA拓扑异构酶Ⅳ为靶点对密蒙花中的流份及单体化合物进行了抑菌活性筛选测试和醛糖还原酶抑制活性测试,考察结果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作者:韩澎;崔亚君;郭洪祝;果德安 刊期: 200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