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香荷药条的制备工艺研究

杨柳;邓远辉;董玉珍

关键词:香荷药条, 制备工艺, 小檗碱, 正交试验
摘要:以小檗碱含量、浸膏得率为指标,对不同提取方法进行考察,确定了香荷药条的制备工艺路线,并经正交试验优选了制备工艺条件.结果表明,以加10倍量65%乙醇,煎煮3次,每次提取2 h为佳.
中草药杂志相关文献
  • 复方丹参滴丸对冠心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复方丹参滴丸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各种心血管疾病[1,2],但对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报道甚少.我们自1996年开始采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左室舒张功能不全,取得一定疗效 ,并对其机制进行探讨.

    作者:张桂霞;徐晶;公兰兰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仙人掌外敷治疗药物外渗与继发性静脉炎的临床观察

    仙人掌Opuntia dillenii Haw在临床上有多种用途,但迄今尚未见有用于治疗因化疗药物外渗与继发性静脉炎的报道.近年来,我们用仙人掌外敷治疗化疗药物外渗与继发性静脉炎,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学宾;田海英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不同栽培居群板蓝根性状及显微特征的变异研究

    为了探讨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与生药鉴定有关的种内变异,对19个不同栽培居群的板蓝根样品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居群的板蓝根在性状上可分为胶质和粉质两大类,它们的显微组织特征虽基本相同,但淀粉粒的大小、复粒数量占淀粉粒总数的比例不仅在两大类之间有显著差异,不同居群之间也有较明显的差异.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栽培居群板蓝根性状特征的改变与淀粉粒特征的改变有关.经异地栽培试验证实,这种变异可能是遗传因素所致.在观察中还发现所有居群板蓝根淀粉粒均有偏光现象,但未见多脐点和半复粒淀粉粒存在.

    作者:刘盛;乔传卓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对<中国药典>1995年版一部有关性状内容的看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一部(以下简称新版药典)自颁发与实施以来,中药质量标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使这部药品法典更加完善,笔者浅谈一下其中的不足,以期药典修订再版时供有关专家参考.

    作者:席葆荃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中越猕猴桃根三萜化学成分的研究

    从中越猕猴桃Actinidia indochinensis的根部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根据其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2α,3α,24-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Ⅰ),2β,3β,23-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Ⅱ),24-hydroxytormentric acid(Ⅲ),熊果酸(Ⅳ)和β-谷甾醇(Ⅴ),以上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其中化合物Ⅲ为从该属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作者:覃益民;陈希慧;蔡民廷;黄初升;刘红星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香荷药条的制备工艺研究

    以小檗碱含量、浸膏得率为指标,对不同提取方法进行考察,确定了香荷药条的制备工艺路线,并经正交试验优选了制备工艺条件.结果表明,以加10倍量65%乙醇,煎煮3次,每次提取2 h为佳.

    作者:杨柳;邓远辉;董玉珍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柳穿鱼黄酮成分的研究

    从柳穿鱼Linaria vulgaris Mill.全草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到7个黄酮类化合物,经理化性质及光谱分析,分别鉴定为柳穿鱼苷元(Ⅰ),柳穿鱼苷(Ⅱ),粗毛豚草素(Ⅲ),刺槐素(Ⅳ),乙酰蒙花苷(Ⅴ),木犀草素(Ⅵ)和4′-甲氧基-5,7,3′-三羟基黄酮(Ⅶ).其中Ⅲ,Ⅴ,Ⅵ和Ⅶ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得到.

    作者:华会明;孙军;李铣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傣药--麻嘎喝罕的初步研究

    对传统珍稀傣药--麻嘎喝罕(缅茄)的原植物、药材性状、抑菌试验、显微特征及理化性质等方面进行初步的研究.

    作者:刀秀英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HPLC法测定醒脑胶囊中阿魏酸的含量

    醒脑胶囊是由十几味中药组成的复方制剂,具有益气醒脑、活血化瘀之功效,阿魏酸是方中主要成分,我们探索了HPLC法测定醒脑胶囊中阿魏酸的含量,方法简单、快速、准确.

    作者:金兆祥;何跃华;徐晓阳;刘惟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丹参酮透皮吸收的研究

    丹参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理血药,味苦、微寒,具有活血化瘀、活血消肿、养血安神的功效 .近年研究发现,丹参酮可降低血液粘度,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使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聚集度下降.丹参酮可诱导人肝癌细胞某些表型的逆转,可能是一种有前途的分化诱导剂[ 1].目前的研究只有片剂、口服液、注射剂等,尚未见将其做成贴剂的报道.我们研究了丹参酮透皮吸收的情况,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立军;于利人;牟心红;战丽;王红敏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中药抗氧化剂丹参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丹参及其有效单体对动物与人的心、脑、肝、肺等组织的保护作用与抗氧化应激密切相关,并探讨扩大中药抗氧化剂丹参的临床应用.

    作者:马兰英;陈伟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中药材性状特征的质量评价

    性状特征既是中药材传统的鉴定特征,同时也是质量标准 .目前在中药材化学成分研究及化学质量标准制定中,往往忽略了性状特征的质量评价.作者从多年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感到中药材性状特征的质量意义尚有深入系统全面研究的必要. 应该从以下3方面进行质量评价的研究:性状特征与道地药材的相关性;性状特征与内在化学成分的相关性;性状特征与疗效的相关性.

    作者:王凌诗;王良信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HPLC光电二极管矩阵检测器测定龙胆泻肝丸中龙胆苦苷的含量

    用HPLC光电二极管矩阵检测器测定龙胆泻肝丸中龙苦苷的含量,以C 18柱,甲醇-水-乙腈(1∶4∶2)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70 nm.该方法线性关系优良, 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48%,RSD 1.57%,可作为龙胆泻肝丸的含量测定方法.

    作者:许军;彭红;杨武亮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不同药物对人肺巨细胞癌PGCL3细胞表面表达的血小板免疫相关抗原的影响

    利用铺有Matrigel的Boyden小室观察抗CD9、抗CD42a、抗CD 63、抗TS P抗体对PGCL3细胞侵袭作用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观察2.5、10、20 mg/L的川芎嗪、丹参酮ⅡA和50、500、1 000 U/L的水蛭素和凝血酶对PGCL3细胞膜表面CD9、CD42a、CD 63、TSP表达的影响,观察川芎嗪、丹参酮ⅡA、水蛭素和凝血酶对人肺巨细胞癌PGCL 3细胞表面血小板免疫相关抗原CD9、CD42a、CD63和TSP表达的影响,部分阐述各种药物对肿瘤粘附和侵袭影响的不同作用机制.结果抗CD9抗体明显增加PGCL3细胞的侵袭,而抗CD 42a、抗CD63、抗TSP抗体不同程度减少PGCL3细胞的侵袭.川芎嗪可使CD9+、CD42a+ 、TSP+细胞的数目减少,PGCL3细胞表面CD9的表达减少;丹参酮ⅡA使CD9的表达有所增加,CD63和CD42a的表达有所下降,CD42a+、TSP+的细胞数目下降;水蛭素使CD9 、CD63和CD42a的表达有所减弱,CD42a+、CD63+细胞的比例下降;凝血酶使CD9和CD42a 的表达有所减弱,并使CD42a+的细胞数目减少.提示川芎嗪、丹参酮ⅡA、水蛭素和凝血酶对PGCL3细胞表面表达的血小板免疫相关抗原CD9、CD42a、CD63、TSP的不同影响可能与它们对PGCL3细胞粘附和侵袭的不同作用有关.

    作者:张培彤;裴迎霞;祁鑫;朴炳奎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中药鼻吸入剂息痛宁止痛效果临床研究

    疼痛是许多疾病的共同症状,临床用药常以西药为主, 副作用及成瘾性难以避免.根据作者多年临床经验,用中草药提取精制制成鼻吸入剂,经鼻腔吸入止痛.通过6年来的临床验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李瑛;张栓香;冯志俊;张练萍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鞭柱唐松草化学成分研究

    自鞭柱唐松草根Thalictrum smithii分离鉴定了4个化合物,24 S-环菠萝蜜烷-3β,16β,24,25,30-五醇-3-O-(2-O-β-D-木糖基)-β-D-木糖苷(Ⅰ)、β-胡萝卜苷(Ⅱ)、小檗碱(Ⅲ)和5-羟基-4′-甲氧基黄酮 7-O(6-α-L-鼠李糖基)-β-D-葡萄糖苷(Ⅳ),其中Ⅰ为一新的天然产物,并应用光谱和化学方法鉴定了其结构.

    作者:余世春;吴庆立;王立为;杨峻山;肖培根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中药对黑素生物合成影响研究I.82味中药乙醇提取物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对中医治疗色素增加性皮肤病方剂69首进行计算机拆方排序,选出高频次出现中药82味,观察这些中药乙醇提取物对蘑菇酪氨酸酶和无细胞系统多巴色素自动氧化生成黑素量的影响.结果显示11味中药乙醇提取物在3个不同浓度对酪氨酸酶活性和黑素生成量呈剂量依赖性抑制,其中白术、白僵蚕、藁本、白芨、白附子、沙苑子、六月雪、柿叶对酪氨酸酶活性抑制率与单体化合物熊果苷无统计学差异(P>0.05).进一步研究这些中药的皮肤脱色机制与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是必要的.

    作者:雷铁池;朱文元;夏明玉;张美华;范卫新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日本七叶树化学成分的研究Ⅰ.七叶皂苷Ⅰa和Ⅰb的分离和鉴定

    从日本七叶树Aesculus turbinata Blume. 种子的70%乙醇提取物中分得4个三萜皂苷化合物,经光谱学分析鉴定了其中2个化合物的结构,它们分别为:七叶皂苷Ⅰa:21β-巴豆酰基-22α-乙酰基原七叶皂苷配基-3β-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醛酸(21β-tigloyl-22α-acetylprotoaescigenin-3β-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 (1-4)]-β-D-glucopyra-nosiduronic acid) 和七叶皂苷Ⅰb:21β-当归酰基-22α-乙酰基原七叶皂苷配基-3β-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醛酸(21β-angeloyl-22α-acetylprotoaescigenin-3β-O-[β-D-glucopyranosyl (1-2)][β-D-glucopyranosyl (1-4)]-β-D-glucopyranosiduronic acid), 均为首次从日本七叶树种子中分得.

    作者:赵静;杨秀伟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杜仲研究进展

    综述杜仲抗炎、抗病毒、抗肿瘤、抗衰老、抗高血压及对免疫系统的影响,表明其在临床医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开发利用价值.

    作者:胡佳玲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不同pH值及氮酮对大黄酚透皮吸收影响

    采用V-C扩散池及小鼠皮肤建立的透皮模型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考察了不同pH值及其条件下氮酮(Azone)对大黄提取物中大黄酚透皮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 :大黄酚在酸性介质中的透皮效果佳,且Azone对其透皮吸收有显著增强作用.

    作者:虞金宝;程怡;宋友昕 刊期: 1999年第05期

中草药杂志

中草药杂志

主管:中国药学会

主办:天津药物研究院,中国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