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少杰;罗自强;邓世林;虞佩兰;夏令伟
丹参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理血药,味苦、微寒,具有活血化瘀、活血消肿、养血安神的功效 .近年研究发现,丹参酮可降低血液粘度,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使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聚集度下降.丹参酮可诱导人肝癌细胞某些表型的逆转,可能是一种有前途的分化诱导剂[ 1].目前的研究只有片剂、口服液、注射剂等,尚未见将其做成贴剂的报道.我们研究了丹参酮透皮吸收的情况,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立军;于利人;牟心红;战丽;王红敏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胃脘舒冲剂中甘草酸的含量,采用μBondapak C18柱,3.9 mm×300 mm,流动相甲醇-1.5 mol/L 冰醋酸水溶液(68∶32),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54 nm,测定结果平均回收率为97.41%,RSD=1.2%.
作者:朱兰;孔德云;吴晓明 刊期: 1999年第05期
以小檗碱含量、浸膏得率为指标,对不同提取方法进行考察,确定了香荷药条的制备工艺路线,并经正交试验优选了制备工艺条件.结果表明,以加10倍量65%乙醇,煎煮3次,每次提取2 h为佳.
作者:杨柳;邓远辉;董玉珍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由槐米提制芦丁,可选用水、碱性水、稀醇或碱性稀醇为溶剂浸提.每种方法各有优缺点 [1].芦丁的超声提取也属溶剂法范畴,选上述溶剂浸提,不加热,浸提过程在超声波发生器中经超声处理,使芦丁提取率的提高和提取时间的缩短,是任何传统方法所无可比拟的[2,3].
作者:林翠英;周晶;赵晶;李辉 刊期: 1999年第05期
对芸香科植物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 um Maxim.和香椒子Z.schinifolium Sieb.et Zucc.的种子进行了生药研究.结果表明二者在植物形态、性状、显微和理化特性方面有明显区别,为椒目药材合理应用提供鉴别依据.
作者:王月敏;郝延军;赵余庆;王怡君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用HPLC光电二极管矩阵检测器测定龙胆泻肝丸中龙苦苷的含量,以C 18柱,甲醇-水-乙腈(1∶4∶2)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70 nm.该方法线性关系优良, 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48%,RSD 1.57%,可作为龙胆泻肝丸的含量测定方法.
作者:许军;彭红;杨武亮 刊期: 1999年第05期
仙人掌Opuntia dillenii Haw在临床上有多种用途,但迄今尚未见有用于治疗因化疗药物外渗与继发性静脉炎的报道.近年来,我们用仙人掌外敷治疗化疗药物外渗与继发性静脉炎,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学宾;田海英 刊期: 1999年第05期
从日本七叶树Aesculus turbinata Blume. 种子的70%乙醇提取物中分得4个三萜皂苷化合物,经光谱学分析鉴定了其中2个化合物的结构,它们分别为:七叶皂苷Ⅰa:21β-巴豆酰基-22α-乙酰基原七叶皂苷配基-3β-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醛酸(21β-tigloyl-22α-acetylprotoaescigenin-3β-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 (1-4)]-β-D-glucopyra-nosiduronic acid) 和七叶皂苷Ⅰb:21β-当归酰基-22α-乙酰基原七叶皂苷配基-3β-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醛酸(21β-angeloyl-22α-acetylprotoaescigenin-3β-O-[β-D-glucopyranosyl (1-2)][β-D-glucopyranosyl (1-4)]-β-D-glucopyranosiduronic acid), 均为首次从日本七叶树种子中分得.
作者:赵静;杨秀伟 刊期: 1999年第05期
应用毛细管区带电泳法,对伸筋丹胶囊中的士的宁和马钱子碱成分进行了分离研究.采用pH=6.0的0.2 mol/L tris-磷酸溶液作为缓冲液;运行电压20 kV;检测波长为260 nm,被测成分可得到较好分离.用内标法测定其含量,结果表明,在0.02~0.15 mg/mL范围内,士的宁和马钱子碱均与内标峰面积之比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5.1%(RSD=2.8%)和96.4%(RSD=3.0%).
作者:姜舜尧;金瓯;黄宗玉;田颂九 刊期: 1999年第05期
复方丹参滴丸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各种心血管疾病[1,2],但对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报道甚少.我们自1996年开始采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左室舒张功能不全,取得一定疗效 ,并对其机制进行探讨.
作者:张桂霞;徐晶;公兰兰 刊期: 1999年第05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一部(以下简称新版药典)自颁发与实施以来,中药质量标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使这部药品法典更加完善,笔者浅谈一下其中的不足,以期药典修订再版时供有关专家参考.
作者:席葆荃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疼痛是许多疾病的共同症状,临床用药常以西药为主, 副作用及成瘾性难以避免.根据作者多年临床经验,用中草药提取精制制成鼻吸入剂,经鼻腔吸入止痛.通过6年来的临床验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李瑛;张栓香;冯志俊;张练萍 刊期: 1999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1999年第05期
对传统珍稀傣药--麻嘎喝罕(缅茄)的原植物、药材性状、抑菌试验、显微特征及理化性质等方面进行初步的研究.
作者:刀秀英 刊期: 1999年第05期
对紫菀祛痰镇咳作用进行了系统实验研究,发现紫菀水煎剂、石油醚及醇提液中乙酸乙酯提取物部分都明显增加小鼠呼吸道酚红排泄,而醇提液中正丁醇提取及剩余母液却无明显影响,提示紫菀祛痰作用的有效部位为石油醚、乙酸乙酯部分.从以上两部位中分得的紫菀酮、表木栓醇单体亦表现出明显祛痰作用,表明紫菀祛痰作用的有效成分至少包括紫菀酮、表木栓醇.紫菀水煎剂对小鼠氨水致咳没表现出明显镇咳作用,而紫菀酮、表木栓醇却显著抑制小鼠的咳嗽反应.
作者:卢艳花;戴岳;王峥涛;徐珞珊 刊期: 1999年第05期
黄芪对肾小球疾病的物质代谢紊乱有调节作用. 它能通过提高血浆白蛋白水平,降低尿蛋白排出量,增加肌肉蛋白贮备,提供必需氨基酸, 从整体上改善肾小球疾病蛋白质代谢紊乱;其持久的降脂效应能有效地防治肾小球硬化;黄芪还可降低血糖,防治糖尿病性肾损害.
作者:周钦;李荣亨 刊期: 1999年第05期
芪蓣降糖丸是一种中西药结合成药,十多年来经临床运用,疗效确切,为确保药品疗效, 对GLBN含量均匀度进行了研究.
作者:赵春梅;陈创然;李惠霞;冯所安 刊期: 1999年第05期
丹参及其有效单体对动物与人的心、脑、肝、肺等组织的保护作用与抗氧化应激密切相关,并探讨扩大中药抗氧化剂丹参的临床应用.
作者:马兰英;陈伟 刊期: 1999年第05期
为了探讨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与生药鉴定有关的种内变异,对19个不同栽培居群的板蓝根样品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居群的板蓝根在性状上可分为胶质和粉质两大类,它们的显微组织特征虽基本相同,但淀粉粒的大小、复粒数量占淀粉粒总数的比例不仅在两大类之间有显著差异,不同居群之间也有较明显的差异.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栽培居群板蓝根性状特征的改变与淀粉粒特征的改变有关.经异地栽培试验证实,这种变异可能是遗传因素所致.在观察中还发现所有居群板蓝根淀粉粒均有偏光现象,但未见多脐点和半复粒淀粉粒存在.
作者:刘盛;乔传卓 刊期: 1999年第05期
利用铺有Matrigel的Boyden小室观察抗CD9、抗CD42a、抗CD 63、抗TS P抗体对PGCL3细胞侵袭作用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观察2.5、10、20 mg/L的川芎嗪、丹参酮ⅡA和50、500、1 000 U/L的水蛭素和凝血酶对PGCL3细胞膜表面CD9、CD42a、CD 63、TSP表达的影响,观察川芎嗪、丹参酮ⅡA、水蛭素和凝血酶对人肺巨细胞癌PGCL 3细胞表面血小板免疫相关抗原CD9、CD42a、CD63和TSP表达的影响,部分阐述各种药物对肿瘤粘附和侵袭影响的不同作用机制.结果抗CD9抗体明显增加PGCL3细胞的侵袭,而抗CD 42a、抗CD63、抗TSP抗体不同程度减少PGCL3细胞的侵袭.川芎嗪可使CD9+、CD42a+ 、TSP+细胞的数目减少,PGCL3细胞表面CD9的表达减少;丹参酮ⅡA使CD9的表达有所增加,CD63和CD42a的表达有所下降,CD42a+、TSP+的细胞数目下降;水蛭素使CD9 、CD63和CD42a的表达有所减弱,CD42a+、CD63+细胞的比例下降;凝血酶使CD9和CD42a 的表达有所减弱,并使CD42a+的细胞数目减少.提示川芎嗪、丹参酮ⅡA、水蛭素和凝血酶对PGCL3细胞表面表达的血小板免疫相关抗原CD9、CD42a、CD63、TSP的不同影响可能与它们对PGCL3细胞粘附和侵袭的不同作用有关.
作者:张培彤;裴迎霞;祁鑫;朴炳奎 刊期: 199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