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HPLC法测定胃脘舒冲剂中甘草酸的含量

朱兰;孔德云;吴晓明

关键词:胃脘舒冲剂, 甘草酸, HPLC, 含量测定
摘要: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胃脘舒冲剂中甘草酸的含量,采用μBondapak C18柱,3.9 mm×300 mm,流动相甲醇-1.5 mol/L 冰醋酸水溶液(68∶32),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54 nm,测定结果平均回收率为97.41%,RSD=1.2%.
中草药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pH值及氮酮对大黄酚透皮吸收影响

    采用V-C扩散池及小鼠皮肤建立的透皮模型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考察了不同pH值及其条件下氮酮(Azone)对大黄提取物中大黄酚透皮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 :大黄酚在酸性介质中的透皮效果佳,且Azone对其透皮吸收有显著增强作用.

    作者:虞金宝;程怡;宋友昕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香荷药条的制备工艺研究

    以小檗碱含量、浸膏得率为指标,对不同提取方法进行考察,确定了香荷药条的制备工艺路线,并经正交试验优选了制备工艺条件.结果表明,以加10倍量65%乙醇,煎煮3次,每次提取2 h为佳.

    作者:杨柳;邓远辉;董玉珍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仙人掌外敷治疗药物外渗与继发性静脉炎的临床观察

    仙人掌Opuntia dillenii Haw在临床上有多种用途,但迄今尚未见有用于治疗因化疗药物外渗与继发性静脉炎的报道.近年来,我们用仙人掌外敷治疗化疗药物外渗与继发性静脉炎,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学宾;田海英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黑龙江中龙医药集团简介

    作者: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杜仲研究进展

    综述杜仲抗炎、抗病毒、抗肿瘤、抗衰老、抗高血压及对免疫系统的影响,表明其在临床医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开发利用价值.

    作者:胡佳玲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中药材性状特征的质量评价

    性状特征既是中药材传统的鉴定特征,同时也是质量标准 .目前在中药材化学成分研究及化学质量标准制定中,往往忽略了性状特征的质量评价.作者从多年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感到中药材性状特征的质量意义尚有深入系统全面研究的必要. 应该从以下3方面进行质量评价的研究:性状特征与道地药材的相关性;性状特征与内在化学成分的相关性;性状特征与疗效的相关性.

    作者:王凌诗;王良信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紫菀祛痰镇咳作用及其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

    对紫菀祛痰镇咳作用进行了系统实验研究,发现紫菀水煎剂、石油醚及醇提液中乙酸乙酯提取物部分都明显增加小鼠呼吸道酚红排泄,而醇提液中正丁醇提取及剩余母液却无明显影响,提示紫菀祛痰作用的有效部位为石油醚、乙酸乙酯部分.从以上两部位中分得的紫菀酮、表木栓醇单体亦表现出明显祛痰作用,表明紫菀祛痰作用的有效成分至少包括紫菀酮、表木栓醇.紫菀水煎剂对小鼠氨水致咳没表现出明显镇咳作用,而紫菀酮、表木栓醇却显著抑制小鼠的咳嗽反应.

    作者:卢艳花;戴岳;王峥涛;徐珞珊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黄芪对肾小球疾病物质代谢紊乱的调节作用

    黄芪对肾小球疾病的物质代谢紊乱有调节作用. 它能通过提高血浆白蛋白水平,降低尿蛋白排出量,增加肌肉蛋白贮备,提供必需氨基酸, 从整体上改善肾小球疾病蛋白质代谢紊乱;其持久的降脂效应能有效地防治肾小球硬化;黄芪还可降低血糖,防治糖尿病性肾损害.

    作者:周钦;李荣亨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椒目的生药研究

    对芸香科植物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 um Maxim.和香椒子Z.schinifolium Sieb.et Zucc.的种子进行了生药研究.结果表明二者在植物形态、性状、显微和理化特性方面有明显区别,为椒目药材合理应用提供鉴别依据.

    作者:王月敏;郝延军;赵余庆;王怡君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不同药物对人肺巨细胞癌PGCL3细胞表面表达的血小板免疫相关抗原的影响

    利用铺有Matrigel的Boyden小室观察抗CD9、抗CD42a、抗CD 63、抗TS P抗体对PGCL3细胞侵袭作用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观察2.5、10、20 mg/L的川芎嗪、丹参酮ⅡA和50、500、1 000 U/L的水蛭素和凝血酶对PGCL3细胞膜表面CD9、CD42a、CD 63、TSP表达的影响,观察川芎嗪、丹参酮ⅡA、水蛭素和凝血酶对人肺巨细胞癌PGCL 3细胞表面血小板免疫相关抗原CD9、CD42a、CD63和TSP表达的影响,部分阐述各种药物对肿瘤粘附和侵袭影响的不同作用机制.结果抗CD9抗体明显增加PGCL3细胞的侵袭,而抗CD 42a、抗CD63、抗TSP抗体不同程度减少PGCL3细胞的侵袭.川芎嗪可使CD9+、CD42a+ 、TSP+细胞的数目减少,PGCL3细胞表面CD9的表达减少;丹参酮ⅡA使CD9的表达有所增加,CD63和CD42a的表达有所下降,CD42a+、TSP+的细胞数目下降;水蛭素使CD9 、CD63和CD42a的表达有所减弱,CD42a+、CD63+细胞的比例下降;凝血酶使CD9和CD42a 的表达有所减弱,并使CD42a+的细胞数目减少.提示川芎嗪、丹参酮ⅡA、水蛭素和凝血酶对PGCL3细胞表面表达的血小板免疫相关抗原CD9、CD42a、CD63、TSP的不同影响可能与它们对PGCL3细胞粘附和侵袭的不同作用有关.

    作者:张培彤;裴迎霞;祁鑫;朴炳奎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柳穿鱼黄酮成分的研究

    从柳穿鱼Linaria vulgaris Mill.全草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到7个黄酮类化合物,经理化性质及光谱分析,分别鉴定为柳穿鱼苷元(Ⅰ),柳穿鱼苷(Ⅱ),粗毛豚草素(Ⅲ),刺槐素(Ⅳ),乙酰蒙花苷(Ⅴ),木犀草素(Ⅵ)和4′-甲氧基-5,7,3′-三羟基黄酮(Ⅶ).其中Ⅲ,Ⅴ,Ⅵ和Ⅶ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得到.

    作者:华会明;孙军;李铣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中越猕猴桃根三萜化学成分的研究

    从中越猕猴桃Actinidia indochinensis的根部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根据其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2α,3α,24-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Ⅰ),2β,3β,23-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Ⅱ),24-hydroxytormentric acid(Ⅲ),熊果酸(Ⅳ)和β-谷甾醇(Ⅴ),以上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其中化合物Ⅲ为从该属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作者:覃益民;陈希慧;蔡民廷;黄初升;刘红星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芦丁超声提取新技术的再探索

    由槐米提制芦丁,可选用水、碱性水、稀醇或碱性稀醇为溶剂浸提.每种方法各有优缺点 [1].芦丁的超声提取也属溶剂法范畴,选上述溶剂浸提,不加热,浸提过程在超声波发生器中经超声处理,使芦丁提取率的提高和提取时间的缩短,是任何传统方法所无可比拟的[2,3].

    作者:林翠英;周晶;赵晶;李辉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中药抗氧化剂丹参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丹参及其有效单体对动物与人的心、脑、肝、肺等组织的保护作用与抗氧化应激密切相关,并探讨扩大中药抗氧化剂丹参的临床应用.

    作者:马兰英;陈伟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复方丹参滴丸对冠心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复方丹参滴丸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各种心血管疾病[1,2],但对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报道甚少.我们自1996年开始采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左室舒张功能不全,取得一定疗效 ,并对其机制进行探讨.

    作者:张桂霞;徐晶;公兰兰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丹参酮透皮吸收的研究

    丹参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理血药,味苦、微寒,具有活血化瘀、活血消肿、养血安神的功效 .近年研究发现,丹参酮可降低血液粘度,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使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聚集度下降.丹参酮可诱导人肝癌细胞某些表型的逆转,可能是一种有前途的分化诱导剂[ 1].目前的研究只有片剂、口服液、注射剂等,尚未见将其做成贴剂的报道.我们研究了丹参酮透皮吸收的情况,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立军;于利人;牟心红;战丽;王红敏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鞭柱唐松草化学成分研究

    自鞭柱唐松草根Thalictrum smithii分离鉴定了4个化合物,24 S-环菠萝蜜烷-3β,16β,24,25,30-五醇-3-O-(2-O-β-D-木糖基)-β-D-木糖苷(Ⅰ)、β-胡萝卜苷(Ⅱ)、小檗碱(Ⅲ)和5-羟基-4′-甲氧基黄酮 7-O(6-α-L-鼠李糖基)-β-D-葡萄糖苷(Ⅳ),其中Ⅰ为一新的天然产物,并应用光谱和化学方法鉴定了其结构.

    作者:余世春;吴庆立;王立为;杨峻山;肖培根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112例疗效观察

    丹参制剂长期以来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防治,复方丹参滴丸是丹参制剂中新的滴丸剂.我院自1996年1月至1998年7月应用天津天士力联合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112例,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马海燕;赵智源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小球藻的保健和药理作用

    小球藻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质、多糖、食用纤维、维生素、微量元素和活性代谢产物,具有防治消化性溃疡、抗肿瘤、增强免疫、抗辐射、抗病原微生物、防治贫血、降血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保健和药理作用.

    作者:刘学铭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番红花的化学及药理研究概况

    综述了番红花属植物近期的化学及药理研究情况 ,主要集中在对其柱头中类胡萝卜素及胡萝卜素类化合物的分离及鉴定上;对一些化合物抗癌活性的研究相对集中.

    作者:高文运;朱大元 刊期: 1999年第05期

中草药杂志

中草药杂志

主管:中国药学会

主办:天津药物研究院,中国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