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用近红外扩散相关谱无创监测肿瘤的光动力治疗

禹国强;程然;杨基春;杨兆勇;孙美秀;刘天军;李迎新

关键词:扩散, 相关, 光谱, 血流量, 肿瘤, 光动力治疗
摘要:一种新颖的近红外(NIR)光扩散相关谱(DCS)技术近被研发出来用于无创检测光动力治疗(PDT)期间的肿瘤血流量变化.DCS为肿瘤血流量测量提供了一些有吸引力的新特征如无创性、可携带性、低成本、高的时间分辨率和相对较大的穿透深度.DCS技术已被用于连续监测PDT引起的人体及动物肿瘤血流量的变化.这些研究的终目标是利用监测PDT对肿瘤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来预测和优化治疗效果.
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相关文献
  • 用近红外扩散相关谱无创监测肿瘤的光动力治疗

    一种新颖的近红外(NIR)光扩散相关谱(DCS)技术近被研发出来用于无创检测光动力治疗(PDT)期间的肿瘤血流量变化.DCS为肿瘤血流量测量提供了一些有吸引力的新特征如无创性、可携带性、低成本、高的时间分辨率和相对较大的穿透深度.DCS技术已被用于连续监测PDT引起的人体及动物肿瘤血流量的变化.这些研究的终目标是利用监测PDT对肿瘤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来预测和优化治疗效果.

    作者:禹国强;程然;杨基春;杨兆勇;孙美秀;刘天军;李迎新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间充质干细胞作为新型纳米靶向抗肿瘤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作为药剂学研究热点领域之一的靶向给药系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这些抗肿瘤靶向载药运输系统存在诸多缺点如靶向效率低等而限制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提高肿瘤靶向效率已成为纳米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的瓶颈问题.因此,迫切需要设计并开发新型靶向药物递送载体.近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MSCs)具有肿瘤趋向性和可迁移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它们能够作为理想的抗肿瘤靶向药物递送载体来治疗实体瘤和转移瘤.综述了利用间充质干细胞作为肿瘤治疗的靶向药物递送载体的研究进展,概述了该系统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

    作者:王中原;吴彦萍;梅林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制备载BMP-2活性肽新型可降解水凝胶及诱导体内异位成骨的实验研究

    目的 将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活性多肽P24复合于聚三甲基碳酸酯-(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氧乙烯)-聚三甲基碳酸酯(PTMC11-F127-PTMC11)凝胶材料上,测定BMP-2活性多肽P24体外释放曲线是否符合缓释要求.载P24/PTMC11-F127-PTMC11凝胶植入大鼠骶棘肌内,观察异位成骨情况.方法 将P24复合于不同质量分数(16%,20%,25%)的PTMC11-F127-PTMC11凝胶材料成形后,二喹啉甲酸(BCA)法测定释放的多肽;将载P24/PTMC11-F127-PTMC11凝胶植于大鼠骶棘肌,行组织学切片HE染色检测.结果 根据BCA法检测结果绘制释放曲线分析,质量分数为16%载P24/PTMC11-F127-PTMC11凝胶突释效应较质量分数为20% 、25%载P24/PTMC11-F127-PTMC11凝胶突释效应大,后2者在突释效应后释效均匀,可持续释放1个月左右,累积释放97.4%.第4周取材行组织学切片HE染色示一定量不成熟、散在的针状骨小梁组织;第6周可见骨小梁增宽增粗,骨陷窝细胞增多.结论 载P24/PTMC11-F127-PTMC11凝胶体外释放曲线符合缓释要求.载P24/PTMC11-F127-PTMC11凝胶在大鼠体内能平稳释放活性多肽,使BMP-2活性多肽在体内能发挥其诱导成骨活性,PTMC11-F127-PTMC11凝胶在体内引起炎症反应少,生物相容性良好,可作为骨形态发生蛋白-2活性多肽合适的载体材料.

    作者:赵晶晶;方真华;黄若昆;肖凯;李静;谢鸣;勘武生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核磁共振图像分割算法及应用进展

    核磁共振成像(MRI)以其无辐射、多方位成像、空间分辨率高等优点在影像医学领域广泛应用,核磁共振图像的分割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应用较广的核磁图像的分割算法的原理和应用进行了系统的综述,将核磁图像分割算法分为5个主要研究方面:基于阈值,基于模式识别,基于活动轮廓模型,基于马尔科夫随机场(MRF),基于图切割;给出了不同算法分割特点和相关应用范围,并将部分算法应用在腹部核磁图像上进行分割实验,展示了不同算法分割核磁图像后的效果和特点.后,展望了核磁图像分割的未来的发展趋势.

    作者:罗清;秦文健;辜嘉;季英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肿瘤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肿瘤细胞可通过一系列免疫逃避机制躲避机体免疫攻击,从而在体内肆意繁殖,侵犯机体正常组织.近年来,随着肿瘤学、免疫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迅速发展和交叉渗透,免疫学治疗方法因其能有效杀伤肿瘤细胞且对机体副作用较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疗效评价也因免疫治疗的特殊性而有别于一般的实体瘤治疗.就肿瘤免疫治疗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张海鹏;朱争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低氧对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机体内间充质干细胞(MSC)处于相对低氧环境(体积分数为1%~7%)与常氧环境(体积分数为20%)时表现出不同的生物学特性.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作为低氧环境下的主要转录调控因子,广泛参与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糖酵解及血管生成等方面的调控.近年来发现,HIF-1α在对MSC存活、分化及迁移的调控中起重要作用.MSC处于低氧环境时,通过对HIF-1α及其下游基因的调控,可提高MSC的存活率,促进其成软骨分化,抑制成脂分化,增强迁移能力,但对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仍存在争议.不同组织来源、氧体积分数及诱导培养条件等均会对MSC的生物学特性造成影响.因此不同实验结果的比较应在统一的实验条件基础上进行.拟从低氧对MSC的增殖、凋亡、分化及迁移的影响作一综述.

    作者:朱文俊;梁敏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CT评价腰大池引流减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研究

    目的 探讨腰大池引流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44例,19例行腰大池引流设为引流组,25例未行脑脊液引流或仅行单独的脑室外引流设为对照组.分析2组患者新发脑梗塞的发生率及引流组的并发症.结果 CT影像比较表明,引流组新发脑梗塞的发生率(5%)少于对照组(32%),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积水的发生率2组无区别,腰大池引流组并发症很少且可进行良好的控制.结论 严格掌握适应症和正确操作,腰大池引流具有较少的并发症和良好的安全性,可有效减少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管痉挛及其相关梗塞.

    作者:曾宪起;刘斌;段传英;刘瑞东;周忆频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医用聚碳酸酯的涂层修饰及生物相容性研究

    目的 研制低分子肝素钠(LMWH)涂层和多醛基氧化海藻酸钠(OSA)涂层的聚碳酸酯,并对其生物相容性进行评价.方法 利用化学接枝改性方法制备涂层材料,进行表征并验证涂层稳定性;通过接触角测定、体外血清蛋白、血小板黏附试验、体外凝血试验等进行生物相容性评价.结果 分析红外光谱,发现涂层后材料出现与涂层物相关的吸收峰变化,定量结果显示材料表面涂层量稳定.与未涂层材料相比,涂层材料表面与水的接触角减小,血清蛋白、血小板黏附量显著减少,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显著延长,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LMWH涂层材料相比,OSA涂层材料抗凝效果略差,但其蛋白黏附量、表面接触角小于LMWH涂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化学接枝改性方法制备LMWH、OSA涂层的聚碳酸酯,其涂层稳定,生物相容性显著改善.

    作者:段大为;陆海滨;李彤;于美丽;胡晓旻;高文卿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番茄萜类生物合成途径研究进展

    番茄中的萜类代谢既对植株本身生长产生影响,又对番茄果实的品质和颜色有着巨大的作用.番茄中大部分萜类化合物均属于类胡萝卜素类,都是通过萜类化合物通路合成的包括3个乙酰辅酶A分子缩合成3-甲基-3,5-二甲基戊酸(MVA),MVA在酶的作用下磷酸化形成焦磷酸酯,脱羧后形成异戊二烯焦磷酸(IPP);IPP在IPP异构酶(IPPI)的作用下异构化生成甲叉双丙烯焦磷酸(DMAPP),牻牛儿基牻牛儿基焦磷酸合成酶(GGPPS)催化DMAPP与3个IPP分子缩合生成牻牛儿基牻牛儿基焦磷酸(GGPP).2个GGPP分子在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PSY)的催化下聚合成八氢番茄红素(40碳);八氢番茄红素脱氢酶(PDS)催化八氢番茄红素成ζ-胡萝卜素,ζ-胡萝卜素在ζ-胡萝卜素脱氢酶(ZDS)的作用下生成番茄红素;在番茄红素β环化酶(LCYb)和ε环化酶(LCYe)的作用下进一步发生环化反应,分别合成α胡萝卜素和β胡萝卜素;P450类胡萝卜素对此继续作用,通过2步羟化反应生成叶黄素.就番茄中的萜类代谢途径的关键酶基因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对其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概括,同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作者:黄晓斌 刊期: 2013年第03期

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