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深圳市宝安区某街道2013年公共场所卫生状况分析

钟苑芳;江海棠;汪斌;毕嘉琦;陈荣凯;蔡文静;林维

关键词:公共场所, 卫生监督, 公用物品, 卫生状况
摘要:目的 了解辖区内公共场所公用物品卫生质量,为加强卫生监督监测管理及进一步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依据《公共场所卫生监测技术规范》、《公共场所卫生规范》和《公共场所卫生标准检验方法》等,对2013年辖区内各类型公共场所的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13年共抽检216家,综合评价合格178家,合格率为82.4%;其中检测公共用品用具4 304份,合格4 165份,合格率为96.8%;空气监测341份,合格253份,合格率为72.4%.结论 辖区2013年公共场所卫生状况良好,公共场所卫生质量有很大改善,但仍需加强监督监测,为市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公共场所卫生环境.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杂志相关文献
  • 呼和浩特市近9年梅毒流行特点分析

    目的 了解呼和浩特市2005-2013年9年间梅毒疫情流行特点,为制定梅毒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下载梅毒疫情资料,2005-2013年7 160例梅毒传染病报告卡,其中2008-2013年5 672例同时具有性病艾滋病附卡,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9年间共报告梅毒病例7 160例,男女性别比为0.88∶1,性别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病例报告及发病率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05年梅毒报告发病率为10.92/10万,2013年上升为50.08/10万.报告病例以隐性梅毒和Ⅰ期梅毒为主,占总数的87.70%.病例报告主要来源于各医疗机构的就诊者检查和术前筛查.结论 呼和浩特市梅毒疫情上升主要与医疗机构的主动筛查有关,除青壮年高发外,50岁及以上年龄者梅毒发病也较多,应加大对高发人群梅毒等性病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推广使用安全套,降低梅毒的发病率,同时提高梅毒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陈文婧;张凤贤;齐鸣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深圳市宝安区某街道2013年公共场所卫生状况分析

    目的 了解辖区内公共场所公用物品卫生质量,为加强卫生监督监测管理及进一步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依据《公共场所卫生监测技术规范》、《公共场所卫生规范》和《公共场所卫生标准检验方法》等,对2013年辖区内各类型公共场所的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13年共抽检216家,综合评价合格178家,合格率为82.4%;其中检测公共用品用具4 304份,合格4 165份,合格率为96.8%;空气监测341份,合格253份,合格率为72.4%.结论 辖区2013年公共场所卫生状况良好,公共场所卫生质量有很大改善,但仍需加强监督监测,为市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公共场所卫生环境.

    作者:钟苑芳;江海棠;汪斌;毕嘉琦;陈荣凯;蔡文静;林维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究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进行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4-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护理路径模式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症状控制情况及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在治疗依从性、护理总满意度及相关知识了解情况上,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而在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上,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进行护理,能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同时缩短住院治疗时间,提升护理满意度,是一种值得临床借鉴的护理模式.

    作者:郑雪朵;干红琼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免疫比浊法在梅毒螺旋体定量检测中的应用与评价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现阶段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血液及性传播疾病之一[1].据调查,我国每年感染梅毒的人数都要数以万计,在短短10年内发病人数增长了20倍,梅毒感染主要分为三期,如果梅毒患者能够及早发现并进行治疗,一般能够治愈,因此,提高对梅毒螺旋体检测的准确率是防治梅毒的重要手段之一[2].目前,在临床上对梅毒螺旋体定量检测的方法较多,常用的检测方法主要是明胶颗粒凝集法(TPPA),该方法检测的准确性高,但操作步骤烦琐,因此,需要选择一种新的应用方便的检测方法应用于临床.胶乳凝集免疫比浊法(3TP)是一种新开展的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方法[3].本文主要应用TPPA法和3TP法对梅毒螺旋抗体进行定量检测,旨在探讨3TP法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作者:邹春燕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过期妊娠对产妇及新生儿结局影响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过期妊娠对母婴的影响及处理,以保障母婴安全.方法 对2012年1月—2014年3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312例过期妊娠孕产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不同孕周胎儿、新生儿结局及分娩方式进行比较,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 过期妊娠围产儿死亡率是足月产儿的6倍;胎儿、新生儿并发症明显增加,分别比足月妊娠及早产儿高2.37倍和1.36倍(P< 0.005);由于过期妊娠增加了剖宫产率,对母婴极其不利.结论 过期妊娠给母婴造成极大的危害,不但增加了胎儿、新生儿的风险,且对产妇的损伤也相应增加,因此充分利用国产期保健服务资源,增强妇女产前保健意识,是减少过期妊娠、保障母婴健康和安全的重要措施.

    作者:吴建英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PET/CT显像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显像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临床疑似胰腺癌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胰腺占位患者均经手术和病理或临床等综合检查证实,并均行全身PET/CT显像,观察胰腺癌患者的PET/CT表现,分析PET/CT对胰腺癌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 40例胰腺占位患者中,PET/CT诊断胰腺癌32例,良性病变8例,其中假阴性和假阳性各1例,诊断敏感性为96.8%,特异性为87.5%,准确性为95.0%.结论 PET/CT显像对胰腺癌诊断具有高敏感性和相对特异性.

    作者:王松;贾春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2005-2014年芜湖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趋势分析

    目的 分析芜湖市10年间5岁以下儿童死亡变化趋势、城乡差异及死因构成.方法 对2005-2014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芜湖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年均下降了4.6%,城乡下降趋势不明显,新生儿死亡率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比重波动在46%~62%之间.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死亡率跃升至第1位,出生窒息跃升至第3位,先天性心脏病维持在第2位水平,溺水、交通意外及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比例降幅较为明显.结论 2005-2014年间芜湖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新生儿死亡占较大比重.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关口应前移至孕期,同时应加强助产机构建设和健康教育;有必要建立系统的儿童意外伤害死亡的监测网络.

    作者:何海燕;宁曼;陶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河南省无偿献血与医疗保障发展相关性探讨

    目的 探讨河南省无偿献血与医疗保障发展数据的相关性,为推进无偿献血与医疗保障协同发展提供依据.方法 统计2008-2013年河南省无偿献血量和献血人次等数据,收集整理2008-2013年河南省医疗机构和社会保障等发展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分析河南省无偿献血与医疗保障发展数据的相关性.结果 河南省无偿献血与发放低保金受保人数、新农合参合率、注册护士人数、执业和助理执业医师人数等呈较强正相关关系,r均>0.9,P均<0.01.结论 随着医疗保障的快速发展,各级政府必须持续发挥主导作用,协同推进无偿献血与医疗保障事业健康发展.

    作者:赵磊;王兆福;郭俊勇;陈玉香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广州市越秀区新婚妇女孕前中医体质与优生优育的关系

    目的 调查越秀区新婚妇女平和体质与偏颇体质对优生优育的影响.方法 运用体质调查表和《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对广州市越秀区婚检中心进行免费婚检的女性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并追踪其孕产期情况及新生儿情况,分析孕前平和体质与偏颇体质对优生优育的影响.结果 429例受孕妇女,平和体质138例(32.17%),自然流产2例,分娩136例;孕期并发症9例,早产3例,低出生体重2例,阿氏评分≤7分2例.偏颇体质291例(67.83%),自然流产18例,分娩273例;孕期并发症44例,早产22例,低出生体重17例,阿氏评分≤7分11例,除阿氏评分无统计学意义外,二者在自然流产和孕期并发症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平和体质更利于优生优育.

    作者:郑燕玲;陈冰青;李丽贞;李桂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血液透析室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及防范策略

    目的 分析总结血液透析室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防范策略.方法 对我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血液透析室的工作情况进行回顾性系统性的分析,探讨血液透析室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根据不良事件的发生原因提出相关的防范策略.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1 500例血液透析患者中,50例血液透析不良,占3.33%,其中有21例患者因设备因素导致不良事件发生;10例患者因环境因素导致不良事件发生;11例患者因管理因素导致不良事件发生;8例患者因护理因素导致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对血液透析室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关的防范策略,有利于减少血液透析室护理事件的不良发生率,增加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提高血液透析室护理的安全性和护理质量.

    作者:唐群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结膜瓣移植在翼状胬肉术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自体游离球结膜瓣移植在翼状胬肉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黑龙江省某眼科医院收治的80例(88眼)经翼状胬肉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取翼状胬肉单纯切除术,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取自体结膜瓣移植的方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和术后复发率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翼状胬肉切除术的基础上,采取自体结膜瓣移植的方法治疗翼状胬肉能够有效地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减少术后复发率,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作者:江明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龙胆泻肝汤配合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龙胆泻肝汤配合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在我院就诊的带状疱疹患者13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9例.对照组采用带状疱疹常规西医诊疗方案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配合针灸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对比两组患者疱疹消失以及疼痛症状明显缓解的时间.结果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的痊愈率为86.96%,显效率为7.25%,总有效率为94.20%;对照组的痊愈率为39.13%,显效率为34.78%,总有效率为73.91%.观察组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疱疹消退的时间为(7.17±1.52)天,疼痛症状缓解的时间为(4.36±1.19)天,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有4例患者出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为5.80%;对照组有18例出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为26.09%.观察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龙胆泻肝汤配合针灸可显著提高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缩短带状疱疹的病程,促进患者的康复,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陈智渊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上海市黄渡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营养干预效果评价

    目的 评价在社区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营养干预的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已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22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 10例.对干预组患者进行营养教育、营养软件评估和膳食指导;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慢性病管理.干预1年后,对管理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干预组患者在营养干预后,人体测量学指标和糖代谢指标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P<0.05),在蛋白质、脂肪摄入方面也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在碳水化合物摄入方面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营养干预对防治2型糖尿病效果明显,本干预模式值得在社区推广应用.

    作者:陈亮;夏秀萍;徐彬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老年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老年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WHO1999年T2DM诊断标准的18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于早中晚三餐前0.5 h和晚上睡前皮下注射胰岛素,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两组均连续用药4周后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的FPG、2hPG、HbA1c、空腹C肽、IR、IS和ISI都有明显改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改变程度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血糖达标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低血糖事件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体重都增加,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有效降低老年初诊T2DM患者的血糖水平,降低胰岛素抵抗,改善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

    作者:沈琴;沈志高;陈宇岚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34例心律失常患者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34例心律失常患者行320排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质量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评价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分析心律(率)、呼吸、注射速率、扫描计划及心电编辑对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 34例患者中,26例(76%)图像质量为Ⅰ级,5例(15%)为Ⅱ级,3例(9%)为Ⅲ级,无Ⅳ级图像,团注效果欠佳3例.结论 心律失常患者的选取、降低心率、呼吸训练、提高注射速率、扫描计划及心电编辑,有助于提高心律失常患者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

    作者:闫丽娟;李志歧;吕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预见性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 探究预见性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为今后的护理工作寻找有力依据.方法 将2014年1-1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及病情控制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及护理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预见性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患者的护理过程中效果显著,能有效控制并改善患者的血糖水平,同时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是一种具有临床推广价值的护理模式.

    作者:干红琼;郑雪朵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上海市浦东新区2013-2014年HIV抗体筛查阳性样本确证检测分析

    目的 对上海市浦东新区2013-2014年HIV抗体筛查阳性标本确证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给HIV抗体检测工作提供指导依据.方法 对690例初筛阳性的标本进行复检,对545例HIV抗体筛查检测阳性样品采用免疫印迹法(WB)进行确证检测,对确证结果不确定者进行随访复查.结果 690例初筛阳性标本经2种试剂复检,阴性145例,阴性率为21.01%;+/+或-/+共有545例,阳性率为78.99%.545例筛查阳性者中,确证HIV-1抗体阳性464例,阳性率为85.14%;阴性38例,阴性率为6.97%;不确定结果43例,占筛查阳性的7.89%.HIV-1抗体阳性者中反应条带gpl60和gpl20的出现率高,均为100%;p17和p55出现率较低,为47.20%和26.72%.不确定的43例中,gp160和p24的组合带型多,占41.86%,其中25例转为确定者带型分别为gpl60、gp120、gp41、p66及p24组合模式.结论 确证为HIV-1抗体阳性中各带型出现的几率有所差别,HIV抗体不确定者,应谨慎处理,加强随访检测.

    作者:盛燕华;王涛;汤琰;李旭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纳洛酮治疗高龄患者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探讨纳洛酮在高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中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高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7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39例予以内科常规治疗,而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治疗.分别计算总有效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05%,明显低于实验组的94.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纳洛酮治疗高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有重要临床价值,对缓解症状以及改善预后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肯定.

    作者:田瑞兆;杨明霞;周湘哲;张丽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盐酸哌甲酯在多动症患儿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 观察盐酸哌甲酯对儿童多动症的临床疗效,探讨盐酸哌甲酯在儿童多动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0年5月—2014年5月在我院儿科门诊的多动症患儿138例为研究对象,男102例,女36例;年龄(9.2士2.3)岁.在患者家长同意下,随机分为盐酸哌甲酯缓释片组(治疗组)69例,不服用盐酸哌甲酯缓释片组(对照组)69例.随访分别于治疗前和用药治疗3个疗程后对患儿进行ADHD量表测试,观察治疗前和用药治疗3个疗程后患儿的变化情况,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6.8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21%.两组患儿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ADHD量表对儿童行为进行评定,两组通过治疗后得分均有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的结果比较中,除学习问题和行为问题得分比较P>0.05外,其余因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盐酸哌甲酯片用于治疗多动症患儿可有效改善患儿多动症的核心症状,提高患儿的认知功能和注意力,药物不良反应轻微,在临床上治疗多动症患儿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麦文英;谢笑英;陈春燕;徐娟;廖桂桃;黄俊丹;吴丽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基层公共卫生人员疾病防治知识技能培训的短期效果评价

    目的 评价基层公共卫生人员疾病防治知识技能培训项目的短期效果,以期提高培训质量.方法 采用培训前后知识考核和问卷调查方法对培训短期效果进行对比评估.结果 培训人员培训后总平均成绩为(80.56±11.42)分,较培训前的(59.63±13.03)分显著提高(t=26.27,P<0.01);培训后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平均成绩分别由培训前的(28.50±7.16)分和(31.13±6.82)分提高到(39.37±6.38)分和(41.20±5.6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性别、年龄、职称、文化程度和工作年限组培训后总成绩得分均高于培训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性的培训效果优于男性(F=4.08,P<0.05);培训总体满意度为98.80%.结论 疾病防治知识技能培训项目提升了基层公共卫生人员的疾病防治能力,短期效果明显;应建立培训远期效果评价体系,更科学的评价培训效果.

    作者:李珊燕;孙烨祥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杂志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初公卫生保健基金会,黑龙江省农村卫生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