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阵发性心房颤动48例动态心电图检查

应艳萍;李柏相

关键词:
摘要:阵发性心房颤动(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DCG是监测PAf的主要手段之一.文献报道心律失常可能有其起始的节律特征,这些特征对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的价值[1],丁世芳等[2]认为房颤发作的起始节律特征,有助于了解房颤的发生特征,可能有利于PAf的治疗决策.因心房颤动早期治疗效果较好,但反复发作会形成难治性心房颤动,笔者通过对48例PAf患者的DCG分析,旨在探讨其诱发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中国基层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两种方法治疗肝癌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手术治疗和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78例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手术组和射频消融组各39例,手术组患者常规进行开腹手术治疗,射频消融组患者使用超声引导经皮射频消融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均进行随访,手术组1、2、3年生存率与射频消融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央型、≤3cm肝癌患者1、2、3年生存率比较:射频消融组明显高于手术组(x2 =4.819、4.815、4.919,均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中央型、≤3 cm肝癌患者的疗效明显,近期疗效优于手术治疗.

    作者:杜平;刘涛;梁仲惠;刘程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地奥心血康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及对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丙二醛水平的影响

    目的 观察地奥心血康软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地奥心血康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地奥心血康软胶囊,用药后7d、14 d、30 d测定SOD、MDA水平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7d、14 d、30 d,血清SOD水平分别为(84.2±10.5) nU/mL、(92.3±11.4) nU/mL、(101.2±11.1) nU/mL,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MDA水平分别为(8.0±0.4) nmol/mL、(7.2±0.8) nmol/mL、(5.0±0.7) nmol/mL,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 <0.05);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17.52±1.80)分、(14.98 ±2.37)分、(10.62土1.56)分,30d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 地奥心血康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能通过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从而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作者:张颖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硬化斑块的价值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诊断颈动脉硬化斑块的价值.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208例患者进行颈动脉血管检查,了解血管的形态结构、血流的频谱形态及血流参数情况.结果 彩超检查208例患者中,169例有动脉斑块(81.15%).其中单纯内膜增厚45个,低回声斑块37个,等回声斑块23个,强回声斑块61个,混合回声斑块48个.斑块大小厚约1.5 ~8 mm,宽约18 mm,重的整个管腔被斑块几乎占据.颈总动脉斑块在分叉处为多106例;颈内动脉斑块发生在起始处附近较多51例,左侧斑块多于右侧;颈外动脉斑块11例;双侧椎动脉斑块8例.内膜厚约1.4mm,动脉管腔局限性变窄50%以上5例,血流加速15例,流速减慢3例,未探及血流信号1例.结论 彩超检查颈动脉,可以早期发现颈动脉硬化及斑块,评价病变程度,对于心脑血管病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价值.但常规超声评价斑块的性质主要是依据斑块的回声类型及均质性,评价每个具体斑块的稳定性是不可靠的.

    作者:胡碧仙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不同类型不可复性牙髓炎牙髓再生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 研究可吸收明胶海绵为支架,加三氧化物矿化物聚合物(MTA)封闭诱导治疗不同类型不可复性牙髓炎临床牙髓再生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临床上不可复性牙髓炎患者150例,去除冠部感染牙髓,保留根部活的牙髓,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采用可吸收明胶海绵支架加MTA封闭,对照组采用氢氧化钙覆盖,观察症状转归情况,牙髓活力变化情况.结果 术后半年,观察组中急性牙髓炎成功率76.5%、慢性闭锁性牙髓炎成功率47.0%,与对照组(14.3%、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中慢性增生性牙髓炎成功率33.0%、慢性溃疡性牙髓炎成功率35.0%,均高于对照组的9.1%、6.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可吸收明胶海绵加MTA诱导体内牙髓再生是可能的,急性牙髓炎、慢性闭锁性牙髓炎牙髓再生的可能性更大.

    作者:李红玖;姚志文;王宾;杨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奥美拉唑、左氧氟沙星和甲硝唑联合治疗幽门螺杆菌所致慢性胃炎疗效观察

    目的 探究奥美拉唑、左氧氟沙星和甲硝唑联合治疗幽门螺杆菌(Hp)所致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100例慢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接受奥美拉唑、左氧氟沙星和甲硝唑三联法治疗,对照组只接受奥美拉唑治疗.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4%)显著高于对照组(82%)(x2=7.37,P<0.05).观察组Hp转阴率90%,对照组为72%,观察组抑制Hp效果优于对照组(x2 =8.12,P<0.05).结论 采用奥美拉唑、左氧氟沙星和甲硝唑治疗Hp优于单用奥美拉唑,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安全.

    作者:王爱仙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微血管增强显像对乳腺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微血管增强显像及两者联合对乳腺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152例乳房单发肿块病例,术前行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微血管增强显像,术后均行常规病理检查,通过与术后病理对照,分析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微血管增强显像及两者联合对乳腺恶性病变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准确性,ROC曲线下面积、95%可信区间.结果 超声造影微血管增强显像较常规超声在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P =0.002),而两者联合又较单一检查更能提高恶性肿瘤的检出率(常规超声同两者联合比较,P =0.002;超声造影同两者联合比较,P =0.000),增加了ROC曲线下面积(P =0.000).结论 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微血管增强显像联合,具有很好的优势互补性,可提高乳腺恶性肿瘤的早期检出率.

    作者:边林莉;徐栋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痰热清联合头孢呋辛钠治疗老年人肺气肿感染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痰热清联合头孢呋辛治疗老年人肺气肿感染的疗效.方法 选择老年肺气肿感染患者64例,按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抗生素感染使用头孢呋辛,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痰热清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缓解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X线胸片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WBC、中性粒细胞比例(N%)及不良反应,并评价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0.62%(29/3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62% (21/32)(x2=5.76,P<0.05).观察组症状缓解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X线胸片恢复正常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t=4.32、4.21、4.30、4.71,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WBC、N%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6.43、5.21,P<0.05).不良反应对照组2例,观察组3例,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3,P>0.05).结论 痰热清联合头孢呋辛治疗老年人肺气肿感染可达到协同效果,从而可显著提高疗效,更快控制感染,缩短病程,而且安全性高.

    作者:吴正春;何承满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体位疗法治疗新生儿特发性胃扭转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体位疗法治疗新生儿婴儿特发性胃扭转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6例确诊胃扭转患儿采用体位疗法,包括喂奶前尽量避免患儿哭闹、喂养时及喂养后右侧半卧位,密切观察患儿呕吐情况.结果 16例均治愈,随访3~4个月患儿呕吐均无复发.结论 正确的体位疗法能有效纠正患儿胃扭转,促进其生长发育.

    作者:刘传荣;骆福裕;郭俊;刘辉;钟斌;徐建兵;吴书清;黄秀明;李伟俊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优质化护理对麻疹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目的 总结优质化护理对麻疹患者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麻疹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与护理,观察组用优质化护理,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护理.两组均给予每4h测量体温1次和每4h观察并记录皮疹透发的速度和皮疹出齐的时间、有无并发症等.结果 观察组患者48 h体温下降0.5~1℃、72 h皮疹出齐例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x2=28.27、9.01,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0%(x2=36.00,P<0.05).结论 优质化护理对麻疹患者的出疹有比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作者:邓永莲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高血压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与其靶器官损害及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CRP水平与其靶器官损害及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高血压患者88例,比较分析有靶器官损害及无靶器官损害组血清CRP水平,评价CRP水平与各项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有靶器官损害组血清CRP水平显著高于无靶器官损害组(t=-4.115,P<0.05);年龄<60岁与≥60岁者、无高血压家族史与有高血压家族史者、无吸烟史与有吸烟史者、无糖尿病史与有糖尿病史者、无血脂异常与有血脂异常者、非肥胖者与肥胖者、不缺少体力活动者与缺少体力活动者、无微量蛋白尿与有微量蛋白尿者之间血清CR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01、-4.228、-2.998、-4.159、-3.954、-1.894、-2.675、-2.781,均P<0.05).结论 导致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高危因素有很多,CRP水平可成为其有效评价指标,同时其水平的变化还与各项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作者:黄海英;傅爱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Barrett食管内镜特点及与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关系探讨

    目的 观察Barrett食管(BE)内镜下特点,分析BE与反流性食管炎(RE)的临床关系.方法 选择不同程度的上消化道症状行胃镜检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食管内镜检查,筛选出BE患者和RE患者,分析内镜下BE的一般特征、形态学分型以及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情况,探讨其与RE的关系.结果 BE短节段BE为204例,占78.5%,而长节段BE 56例,占21.5%,短节段病例数明显高于长节段病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261,P<0.05),且整体年龄结构也较轻.BE发病率相对较高,约占内镜检查患者的7.7%,而RE患者的内镜检出率仅为2.6%,BE的检出率明显高于RE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49,P<0.05).结论 BE内镜下以短节段较常见,且以混合型较多,而全周型少见,BE与RE无明显的相关性.

    作者:张东强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经皮钢板内固定术治疗Pilon Ⅲ型骨折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经皮钢板内固定术(MIPPO)治疗PilonⅢ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54例患者以就诊顺序结合随机号码,奇数进入观察组,偶数进入对照组,观察组28例采用MIPPO手术治疗,对照组26例采用内固定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观察组优良率85.7%,对照组优良率76.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idit z=12.658,P=0.000).观察组骨痂出现时间(8.1±1.6)周,骨折愈合时间(6.5±1.2)个月,无再骨折发生;对照组骨痂出现时间(9.4±2.1)周,骨愈合时间(7.1±1.1)个月,1例再骨折;两组骨痂出现时间和骨愈合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65、8.632,均P<0.05).结论 MIPPO治疗pilon Ⅲ型骨折疗效显著,对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明显.

    作者:孙景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吸毒史对高血压治疗效果的影响

    高血压是内科常见疾病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的患病人数明显上升.近年来,毒品从我国过境导致吸毒现象日益严重,吸毒合并高血压的病人也逐渐增多,在临床上发现这类患者降压效果不佳,且联合用药数量多,服药依从性差,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红娣;徐璟;黄陈洁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早期针灸治疗配合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研究早期针灸治疗配合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110例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相关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早期针灸治疗,治疗时间共1个月,治疗结束时及患者出院后3个月复查时,进行生存质量(SS-QOL)评分比较.结果 两组治疗后SS-QOL评分各方面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对照组t=6.009、7.126,观察组t=6.140、7.092,均P<0.05);观察组SS-QOL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t=5.448、7.036,均P<0.05).结论 早期针灸治疗配合功能训练可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日常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使用.

    作者:尹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胸腺肽α1对肺结核伴糖尿病治疗效果的影响

    目的 探讨胸腺肽α1对肺结核伴糖尿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97例肺结核伴糖尿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使用2HREZ/4HR短程化学治疗方案,均采适当剂量胰岛素将血糖值控制在正常的范围内,观察组另外皮下注射胸腺肽α1 1.6 mg,每2周1次.观察并比较两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胸部CT变化.结果 治疗3个月后,两组CD4+细胞、CD8+细胞及CD4+/CD8+均显著改善,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43、6.11、5.97、3.43、3.57、3.47,均P<0.05).其中,观察组CD4+ (42.65 ±6.87)%,CD8+ (22.35±3.23)%,CD4+/CD8+(1.85±0.66),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24、3.54、3.59,均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肺部病灶明显吸收32例,吸收11例,有效率为89.6%,其明显吸收率(66.7%)及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x2=5.5460、4.1659,均P<0.05).结论 胸腺肽α1的联合短程化疗治疗对临床肺结核伴糖尿病有较为明显的治疗疗作用.

    作者:高香平;赵拥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布地奈德气雾剂联合特布他林气雾剂治疗婴儿支原体肺炎

    目的 观察布地奈德气雾剂联合特布他林气雾剂治疗婴儿支原体肺炎(MP)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240例MP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240例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观察组给予布地奈德联合特布他林雾化吸入治疗,对照组给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比较两组免疫学指标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E(IgE)及TNF-α水平、主要临床症状及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IgG、IgE、TNF-α水平,IgG明显升高,IgE、TNF-α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9.965、10.780、3.468、6.002、5.440、4.885,均P<0.05),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13.920、4.523、2.729,均P<0.05);观察组体温、喘憋、发绀、咳嗽及肺部啰音等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t=2.991、6.034、4.623、8.562、7.113,均P<0.05),显效率(93.3%)显著高于对照组(79.2%)(x2=8.140,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布地奈德、特布他林雾化吸入治疗婴儿支原体肺炎,临床症状缓解快,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左自兴;宁泊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妊娠期高血压性心脏病56例分析

    目的 探讨妊娠期高血压性心脏病的早期诊断和预防措施.方法 对56例妊娠期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经积极治疗后,1例产妇死亡,2例死胎,其余55例母婴均预后良好.结论 妊娠期高血压性心脏病的治疗应在扩血管的基础上强心、利尿,慎用硫酸镁.在控制心力衰竭6~8h后,应及时终止妊娠.积极治疗原发病、纠正贫血和低蛋白血症、早期诊断心力衰竭及严格掌握扩容指征有助于改善妊娠期高血压性心脏病的预后.

    作者:方宁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检测用于宫颈鳞状细胞癌诊断和预后评价的探讨

    目的 探讨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诊断宫颈鳞状细胞癌(宫颈鳞癌)的临床价值及治疗前SCC-Ag水平与宫颈鳞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 检测77例宫颈鳞癌患者治疗前及5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SCC-Ag,比较宫颈鳞癌患者与健康对照者的血清SCC-Ag水平及阳性率.分析血清SCC-Ag水平与宫颈鳞癌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及局部肿瘤大小的关系.结果 宫颈鳞癌患者治疗前血清SCC-Ag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SCC-Ag诊断宫颈鳞癌的敏感度为83.1%,特异度为86.0%,准确性为84.2%.肿瘤临床分期晚、病理级别高、淋巴结转移的宫颈鳞癌患者治疗前血清SCC-Ag水平明显高于临床分期早、病理级别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均P =0.000).局部肿瘤直径≥4 cm的患者血清SCC-Ag水平显著高于肿瘤直径<4 cm的患者(t=4.508,P=0.000).结论 血清SCC-Ag水平测定可辅助宫颈鳞癌的临床诊断,并可作为预测肿瘤预后的指标之一.

    作者:杨洪鹏;朱彦玲;曹生亚;王新霞;张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康复新、地塞米松、甲硝唑混合液治疗放化疗患者口腔黏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康复新、地塞米松、甲硝唑混合液治疗放化疗患者口腔黏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行放化疗后出现口腔黏膜炎患者918例(共2 118例次),先按照WHO抗癌药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反应分度标准将口腔黏膜炎分级,再将各级口腔黏膜炎按床号与3除的余数随机分为A组(康复新、地塞米松、甲硝唑混合液治疗组),B组(单纯康复新液治疗组),C组(0.9%氯化钠注射液治疗组).观察各组的治愈天数.结果 A组与B组、C组各种程度口腔溃疡治愈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SD-t=1.839,P<0.05;LSD-t=6.814,P<0.01).结论 采用康复新、地塞米松、甲硝唑混合液治疗放化疗后口腔黏膜炎具有良好疗效.

    作者:李骥波;李啸波;俞焕苗;毛立波;彭洪常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以临床路径为契机实行主要住院指标考核

    目的 探索以实施临床路径为契机,实行主要住院指标考核的方法.方法 根据2008-2010年3年的基线资料,参考省(自治区)内同级医院的数据,设定基准值,制定考核标准,对临床科室实行平均住院日、次均住院费用、药品比例三项指标的考核,并采取分项奖励措施,根据较基准值下降的比率每月给予相应奖励.结果 全院和临床科室的平均住院日、次均住院费用、药品比例三项指标较上年同期均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内科系统:t=27.479、14.462、11.362,均P<0.01;外科系统:t=18.944、16.029、12.071,均P<0.01).结论 实行主要住院指标考核,与实施临床路径相结合,可有效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次均住院费用和药品比例,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作者:路阳;席峰;郭阿娟;陆晨;李士雪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中国基层医药杂志

中国基层医药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