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胸腺肽α1对肺结核伴糖尿病治疗效果的影响

高香平;赵拥军

关键词:化学治疗, 胸腺肽α1, 肺结核, 糖尿病
摘要:目的 探讨胸腺肽α1对肺结核伴糖尿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97例肺结核伴糖尿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使用2HREZ/4HR短程化学治疗方案,均采适当剂量胰岛素将血糖值控制在正常的范围内,观察组另外皮下注射胸腺肽α1 1.6 mg,每2周1次.观察并比较两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胸部CT变化.结果 治疗3个月后,两组CD4+细胞、CD8+细胞及CD4+/CD8+均显著改善,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43、6.11、5.97、3.43、3.57、3.47,均P<0.05).其中,观察组CD4+ (42.65 ±6.87)%,CD8+ (22.35±3.23)%,CD4+/CD8+(1.85±0.66),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24、3.54、3.59,均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肺部病灶明显吸收32例,吸收11例,有效率为89.6%,其明显吸收率(66.7%)及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x2=5.5460、4.1659,均P<0.05).结论 胸腺肽α1的联合短程化疗治疗对临床肺结核伴糖尿病有较为明显的治疗疗作用.
中国基层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体位疗法治疗新生儿特发性胃扭转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体位疗法治疗新生儿婴儿特发性胃扭转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6例确诊胃扭转患儿采用体位疗法,包括喂奶前尽量避免患儿哭闹、喂养时及喂养后右侧半卧位,密切观察患儿呕吐情况.结果 16例均治愈,随访3~4个月患儿呕吐均无复发.结论 正确的体位疗法能有效纠正患儿胃扭转,促进其生长发育.

    作者:刘传荣;骆福裕;郭俊;刘辉;钟斌;徐建兵;吴书清;黄秀明;李伟俊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经阴道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70例疗效分析

    目的 总结无张力尿道中段吊带术(TVT)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总结70例行TVT手术治疗的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随访3个月至8年,全部患者得到治愈.手术并发症:膀胱穿孔11例(15.71%),尿道损伤1例(1.43%),出血量> 100 mL者9例(12.86%),术后尿潴留6例(8.57%),膀胱过度活动症3例(4.29%),闭孔神经损伤1例(1.43%).结论 TVT具有手术简单、组织损伤小和患者痛苦少等优点,是治疗女性SUI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俞王海;宋立德;詹建飞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儿童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患者血清趋化因子CXCL10及其受体CXCR3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血清趋化因子CXCL10及其受体CXCR3在儿童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HT)患者中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检测42例儿童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患者血清CXCL10和CXCR3水平,并以42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结果 HT组患者血清CXCL10和CXCR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15.509、23.751,均P<0.05),且血清CXCL10和CXCR3水平在儿童HT发病初期及未缓解期高于缓解期(t=17.188、20.048、16.427、20.369,均P<0.05);血清CXCL10与CXCR3表达呈高度正相关(r=0.772,P<0.01).结论 CXCL10和CXCR3在儿童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过度表达可能与其发生和发展有关,在儿童HT病程中存在着动态变化,可以作为预测儿章HT的疾病活动性的指标之一.

    作者:吴联专;陈宠;郑贤干;夏苗苗;李蓓蓓;李来亮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吸毒史对高血压治疗效果的影响

    高血压是内科常见疾病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的患病人数明显上升.近年来,毒品从我国过境导致吸毒现象日益严重,吸毒合并高血压的病人也逐渐增多,在临床上发现这类患者降压效果不佳,且联合用药数量多,服药依从性差,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红娣;徐璟;黄陈洁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及对患者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 探讨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将140例冠心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曲美他嗪,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等指标变化.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为95.7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14%(x2=10.620,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TC、TG、LDL-C和HDL-C分别为(2.54±0.32) mmol/L、(1.41±0.32) mmol/L、(1.53±0.33) mmol/L和(0.73±0.35) rnmol/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7.42、8.09、8.11、9.03,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高切变率下全血黏度(nbh)、低切变率下全血黏度(nbl)、血浆黏度(np)及红细胞比积(HCT)分别为(5.11±0.51) mPa/s、(8.03±1.12) mPa/s、(1.02±0.21) mPa/s和(40.34±3.28)%,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8.33、9.14、8.08、9.44,均P<0.05).结论 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值得临床实践进行推广和应用.

    作者:冒益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输卵管妊娠保守治疗方式的选择

    目的 探讨输卵管妊娠药物治疗和腹腔镜下保守治疗方式的优先选择,旨在为临床提供佳的诊疗方案.方法 分析110例确诊为未破裂输卵管妊娠、要求保留生育功能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意愿,血HCG及B超示包块大小的原则分成两组,采用药物保守治疗50例,腹腔镜下保守治疗60例.结果 药物保守治疗组血HCG水平下降至正常的时间(17.3 ±5.0)d,显著长于腹腔镜手术组的(7.2±2.3)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保守治疗成功率92.0% (46/50),腹腔镜保守性手术成功率95.0%(57/6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选择药物治疗或腹腔镜下保守治疗均安全有效,但须根据患者自身意愿、临床症状、血HCG、包块大小来决定,高水平HCG不主张保守治疗.

    作者:齐淑琴;孔建平;罗柳珍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医用透明质酸钠凝胶预防人工流产术后宫腔粘连的效果观察

    目的 研究医用透明质酸钠凝胶预防人工流产术后宫腔粘连的效果.方法 选取实施人工流产术的患者500例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奇数为观察组,偶数为对照组.对照组在人工流产术后应用常规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人工流产术后宫腔注入透明质酸钠2mL,比较两组术后出血时间、月经恢复及宫腔粘连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人工流产术后阴道流血时间(4.22±1.46)d,月经复潮时间(29.35 ±3.31)d,宫腔粘连发生率0.8%,低于对照组的(7.35 ±2.23)d、(34.98 ±5.03)d、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3.87、3.25,x2=8.32,均P<0.05).结论 应用医用透明质酸钠凝胶可有效预防人工流产术后宫腔粘连,使用方法简单,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金新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左半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左半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外科临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左半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一期切除吻合术治疗患者23例,肿瘤一期切除Hartmann结肠造口术3例,手术成功无并发症.结论 一期切除吻合术用于左半结肠并发急性肠梗阻疗效显著,Hartmann结肠造口术也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临床治疗中,应该按照患者的总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作者:慈云胜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预见性护理对重度子痫患者心情及分娩结局的影响

    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对重度子痫患者心情及分娩结局的影响并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分娩的重度子痫产妇9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进行临床护理,观察组给予产妇预见性护理,观察两组的产妇分娩情况和心理变化.结果 观察组产妇在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7.1546、5.0056,均P<0.05).观察组产妇剖宫产率、子痫发生率、产后出血率均低于于对照组(x2=13.9263、4.9000、5.7647,均P<0.05).观察组新生儿窒息率低于对照组(x2=12.1109,P<0.05).结论 给于重度子痫产妇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改善产妇焦虑和抑郁状态,降低剖宫产率、子痫发生率和产后出血率,减少新生儿窒息的发生,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作者:王巧玲;刘小媚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硬化斑块的价值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诊断颈动脉硬化斑块的价值.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208例患者进行颈动脉血管检查,了解血管的形态结构、血流的频谱形态及血流参数情况.结果 彩超检查208例患者中,169例有动脉斑块(81.15%).其中单纯内膜增厚45个,低回声斑块37个,等回声斑块23个,强回声斑块61个,混合回声斑块48个.斑块大小厚约1.5 ~8 mm,宽约18 mm,重的整个管腔被斑块几乎占据.颈总动脉斑块在分叉处为多106例;颈内动脉斑块发生在起始处附近较多51例,左侧斑块多于右侧;颈外动脉斑块11例;双侧椎动脉斑块8例.内膜厚约1.4mm,动脉管腔局限性变窄50%以上5例,血流加速15例,流速减慢3例,未探及血流信号1例.结论 彩超检查颈动脉,可以早期发现颈动脉硬化及斑块,评价病变程度,对于心脑血管病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价值.但常规超声评价斑块的性质主要是依据斑块的回声类型及均质性,评价每个具体斑块的稳定性是不可靠的.

    作者:胡碧仙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奥美拉唑、左氧氟沙星和甲硝唑联合治疗幽门螺杆菌所致慢性胃炎疗效观察

    目的 探究奥美拉唑、左氧氟沙星和甲硝唑联合治疗幽门螺杆菌(Hp)所致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100例慢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接受奥美拉唑、左氧氟沙星和甲硝唑三联法治疗,对照组只接受奥美拉唑治疗.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4%)显著高于对照组(82%)(x2=7.37,P<0.05).观察组Hp转阴率90%,对照组为72%,观察组抑制Hp效果优于对照组(x2 =8.12,P<0.05).结论 采用奥美拉唑、左氧氟沙星和甲硝唑治疗Hp优于单用奥美拉唑,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安全.

    作者:王爱仙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震动感觉阈值及趾肱指数变化对糖尿病足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震动感觉阈值(VPT)及趾肱指数(TBI)变化对糖尿病足早期发现及诊断的意义.方法 在门诊及住院的78例2型糖尿病患者,检测其VPT和TBI,用多元回归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糖尿病有症状组和糖尿病无症状组中所有患者双下肢4个检查部位的VPT均>15 V;两组VP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第一足趾:P=0.013;右第一足趾:P=0.02;左内踝:P =0.139;右内踝:P=0.011);两组分别有90.63%与65.35%患者存在足溃疡中度以上风险,两组足溃疡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8);两组TBI均>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TBI:P =0.407;右TBI:P=0.384).两组分别有12.53%与28.26%存在下肢血管病变的风险,两组下肢血管病变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382).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有症状者存在很高的糖尿病足发生的风险,无症状者也存在糖尿病足发生的风险,有必要进行VPT和TBI联合检查和早期介入相关健康教育和干预措施.

    作者:陶娟;谢燕;沈林玲;顾小妹;杨志萍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全身和腹腔热灌注化疗对卵巢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人附睾蛋白4水平的影响

    目的 观察全身和腹腔热灌注化疗对卵巢癌患者血清VEGF和人附睾蛋白4(HE4)的影响.方法 将116例卵巢癌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对照组各58例.观察组采用全身和腹腔热灌注化疗,对照组采用全身化疗,共完成2周期化疗.测定化疗前后血清VEGF和HE4.结果 化疗总有效率观察组为74.1%,对照组为56.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90,P<0.05).两组化疗后血清VEGF和HE4均有明显降低,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t=3.180、2.725,均P<0.05).结论 全身和腹腔热灌注化疗可以明显减少卵巢癌患者血清VEGF和HE4的表达.

    作者:张玲玲;韩丽丽;李树珍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布地奈德气雾剂联合特布他林气雾剂治疗婴儿支原体肺炎

    目的 观察布地奈德气雾剂联合特布他林气雾剂治疗婴儿支原体肺炎(MP)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240例MP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240例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观察组给予布地奈德联合特布他林雾化吸入治疗,对照组给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比较两组免疫学指标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E(IgE)及TNF-α水平、主要临床症状及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IgG、IgE、TNF-α水平,IgG明显升高,IgE、TNF-α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9.965、10.780、3.468、6.002、5.440、4.885,均P<0.05),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13.920、4.523、2.729,均P<0.05);观察组体温、喘憋、发绀、咳嗽及肺部啰音等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t=2.991、6.034、4.623、8.562、7.113,均P<0.05),显效率(93.3%)显著高于对照组(79.2%)(x2=8.140,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布地奈德、特布他林雾化吸入治疗婴儿支原体肺炎,临床症状缓解快,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左自兴;宁泊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吡柔比星联合环磷酰胺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吡柔比星联合环磷酰胺化疗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0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采用吡柔比星为主化疗方案,对照组采用多柔比星为主化疗方案,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为7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1.4%(x2=6.28,P<0.05).观察组骨髓抑制、恶心呕吐、肝功能异常等毒副作用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62、0.52、0.00,均P>0.05);观察组脱发发生率31.4%,心电图异常发生率11.4%,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0.0%,34.3%(x2=36.52、5.19,均P<0.05).结论 吡柔比星联合环磷酰胺化疗方案临床疗效满意,其主要的优势是其心脏毒性及脱发明显降低,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郑慧玲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两种方法治疗肝癌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手术治疗和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78例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手术组和射频消融组各39例,手术组患者常规进行开腹手术治疗,射频消融组患者使用超声引导经皮射频消融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均进行随访,手术组1、2、3年生存率与射频消融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央型、≤3cm肝癌患者1、2、3年生存率比较:射频消融组明显高于手术组(x2 =4.819、4.815、4.919,均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中央型、≤3 cm肝癌患者的疗效明显,近期疗效优于手术治疗.

    作者:杜平;刘涛;梁仲惠;刘程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早期针灸治疗配合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研究早期针灸治疗配合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110例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相关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早期针灸治疗,治疗时间共1个月,治疗结束时及患者出院后3个月复查时,进行生存质量(SS-QOL)评分比较.结果 两组治疗后SS-QOL评分各方面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对照组t=6.009、7.126,观察组t=6.140、7.092,均P<0.05);观察组SS-QOL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t=5.448、7.036,均P<0.05).结论 早期针灸治疗配合功能训练可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日常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使用.

    作者:尹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城乡医院与社区双向转诊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双向转诊工作在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做得较好,偏远山区较为滞后一些.目前虽然国家政策扶持社区,医疗保险在医院和社区已同等应用,但丽水城乡仍是大医院就诊拥堵,人满为患,而社区就诊人数稀少.为构建“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服务和谐环境,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1],我们进行了医院与社区卫生机构(以下简称社区)双向转诊机制的研究.本课题研究的范围暂定在丽水城乡医院和丽水城乡社区间的转诊工作.本研究就目前丽水城乡双向转诊情况作分析,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作者:郑桂爱;陈凤华;雷后头;徐翠红;李慧竹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依托咪酯与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在老年患者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应用观察

    目的 观察依托咪酯与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在老年患者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麻醉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选择110例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依托咪酯联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组(A组)和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组(B组),采用多功能监测仪连续监测两组患者术中血压(SBP、DBP)、HR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苏醒时间与拔管时间,记录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A组患者手术全程中SBP、DBP、HR均未出现明显波动,B组在诱导后出现SBP、DBP的明显下降,且B组诱导后(T1) SBP、DBP明显小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334、5.792、6.259、4.885,均P<0.01),A组和B组气管插管即刻(T2)至气管拔管后3 min(T7) SBP、DB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505、0.321,x2=0.343,均P>0.05).结论 依托咪酯联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是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理想麻醉方法,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苏醒质量好,拔管时间早,无严重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陈斌;张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老年人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老年人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UGIH)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老年NSAIDs相关性UGIH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NSAIDs相关性UGIH患者(观察组)与同期120例非NSAIDs相关性UGIH老年患者(对照组)临床表现、胃镜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服用种类阿司匹林31例、双氯芬酸钠6例、其他11例;应用小阿司匹林剂量(75mg/d)31例,其他均为常规剂量,服用两种或两种以上NSAIDs 6例;服NSAIDs至出血时间1d至4个月,平均(5.22±7.45)d.观察组无上腹部疼痛53.66%、胃镜检查糜烂病变83.33%、病变弥漫分布85.42%、住院时间(16.78±4.12)d,高于对照组的25.83%、17.50%、20.83%、(13.22±4.08)d(均P<0.05);Hb(83.23±10.23)g/L,低于对照组的(90.45±11.45)g/L(P <0.05).结论 老年人NSAIDs相关性UGIH临床常见,起病隐匿,临床表现不典型,Hb水平低,住院时间时间长,应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减少NSAIDs相关性UGIH的发生.

    作者:王斌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中国基层医药杂志

中国基层医药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