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顺祥;丁会;闫秀彬;刘锐
简述病案档案利用和管理发生的新变化,提出改变服务思路,强化法规意识,提高病案质量和管理水平,为各类用户提供质量高、服务优的病案档案信息.
作者:沈培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蚕蛹(Silkworm pupa)为蚕蛾科昆虫家蚕蛾(Bombyx mori L.)的蛹,既是一种高营养的美食,也是一种中药,具有和脾胃、祛风湿、长阳气之功效[1],自古以来就得到广泛应用.随着研究的深入,近年来发现蚕蛹药用价值极为广泛,在抗癌、抗高血压,抗衰老等方面都有较好的效果[2].本文对蚕蛹在抗癌方面的国内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维克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医疗卫生监督管理工作普遍存在人手少、监督面广、任务重的困难,为有效完成卫生监督工作任务,安吉县卫生监督所通过建立医疗卫生机构卫生监督管理档案,推行层级管理、重点监督的管理模式,稳步推进了安吉县医疗服务市场的健康发展.
作者:张美琴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通过本组500例的经阴道超声检查分析,了解阴道超声检查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的价值.方法从我科2002-2005年阴道超声检查病例中随机抽样5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500例检查中,有各种妇产科疾病的394例,无异常的106例.结论妇产科疾病是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阴道超声检查有它的独特优点,诊断准确率高,无创、重复性好、操作简单、价格便宜,群众易于接受,适宜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李玉环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出生缺陷是导致孕早期流产、死胎、死产及新生儿残疾的重要原因.对于存活儿,由于形态结构的缺陷,将对其生存质量造成不同程度甚至极为严重的影响,为了提高人口素质,降低出生缺陷婴儿的出生率,出生缺陷的监测与干预有很重要的意义.齐齐哈尔市卫生监督所及齐齐哈尔市妇幼保健院对齐齐哈尔市2005年监测的7 401例围产儿出生缺陷(BD)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如下.
作者:杜君辉;马桂芬;葛利丽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通过了解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医院感染发病原因,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对策.方法对湖州市妇幼保健院NICU发生的医院感染与基础疾病、住院天数、有创性操作及病原菌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结果NICU医院感染多见于皮肤软组织、上呼吸道感染;基础疾病以早产儿、新生儿重度窒息、新生儿湿肺为主;抗生素的广泛使用,NICU的环境设置欠合理也增加了医院感染的可能.结论加强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严格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操作及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降低NICU医院感染发病率的关键.
作者:宋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剖宫产术后使用吗啡镇痛效果确切且应用较普遍,但有一定的副反应[1-2].为预防和处理其副反应,我科自2002年3月开始对剖宫产术后使用吗啡镇痛的产妇进行观察和对症护理,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瑞红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分析冠心病患者血清转化因子β1(TGF-β1)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冠心病患者心功能的关系,以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TGF-β1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挑选研究对象66例,分为:冠心病组(CHD)和冠状动脉正常组,前者又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和心绞痛组(AP组),并以冠状动脉正常组为对照组(Control组).所有对象均填写调查表,择日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术前采股动脉血,采用ABC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TGF-β1浓度,入院2周内完成超声心动检查,所有资料用SPSS11.1处理.结果AMI组和AP组血清TGF-β1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AMI组和AP组间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直线分析显示对冠心病发病有影响者为冠心病家族史和TGF-β1,对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有影响者为TGF-β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心绞痛患者TGF-β1血清水平明显减低.TGF-β1可能对冠心病及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有影响.
作者:杨春凯;兰玉怀;杨善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通过对我院350例2003年5月-2004年10月期间住院病人观察,结果表明:使用鱼腥草针超声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效果满意,值得使用.
作者:林建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在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常规超声心动图测量心脏各房室腔大小,有无血栓形成,各室壁厚度及运动情况,各瓣膜形态、结构、启闭情况,瓣口面积,瓣口血流速度,反流面积,估测肺动脉压.结果所累及瓣膜增厚,回声增强,交界粘连,开放受限,继发房室增大,室壁增厚,左房血栓、肺动脉高压等.多累及二尖瓣,其次主动脉瓣、三尖瓣,而几乎不侵犯肺动脉瓣.结论随着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的逐渐普及,对风湿性心瓣膜病的早诊断、早治疗有较大的指导作用.
作者:谷晶;常红;崔波;闻月异 刊期: 2006年第04期
2003年3月11日早3时30分,哈尔滨市动力区卫生监督所接到哈尔滨市某医院报告:3月10日晚23时收治某大学女学生14人,患者多数因恶心、呕吐、下腹部不适,少数伴腹泻来院就诊,诊断疑似食物中毒,接报后我们立即组织监督人员赶赴现场进行调查.
作者:王莉梅;刘晖;潘卫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调查了山东省3县(市)村级诊所处理和转诊疑似结核病病人的情况.村级诊所处理和转诊疑似结核病病人的工作需要加强.影响转诊疑似结核病病人的主要因素包括诊所卫生人员结核病防治知识、对转诊结核病病人的经济激励和结核病管理的质量.
作者:于晶波;孟庆跃;成刚;李仁中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正确使用抗菌药物,减少患者药物不良反应与细菌的耐药性.方法临床医生严格掌握药物适应症,缩短检验科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报告时间,制定抗菌药物管理和分级管理制度及奖惩制度.结果抗菌药物的滥用得到了有效控制.结论以上采取的控制措施初见成效.
作者:宋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了解深圳市龙岗地区沙眼衣原体(CT)感染情况及特点.方法采用英国立明视窗沙眼衣原体抗原检测试剂盒回顾性分析法.结果 (1)各年龄段男性CT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各年龄段女性CT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2)在门诊病人中,男性CT感染率(21.93%)明显高于女性(16.56%)(x2=7.88,P<0.005);而其中皮肤科门诊病人中,男、女CT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x2=0.01,P>0.05).(3)来自皮肤科的女性患者感染率(22.33%)明显高于来自妇科的患者(1656%)(x2=4.28,P<0.05).结论龙岗地区男性感染CT的机会各年龄段均等,而女性20岁年龄段阳性率高达18.75%;男性CT总体感染率比女性高,来自皮肤科的女性CT感染率高于来自妇科的女性.
作者:王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造影在乳腺导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了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导管疾病的X线造影检查资料.结果乳腺导管扩张3例,导管扩张伴乳腺炎2例,乳腺囊性增生5例,导管内乳头状瘤10例,导管癌5例.结论乳腺导管造影能明确乳腺导管病变的部位、性质和范围,对导管癌的早期诊断及在手术方案的制定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陈焕泽;陈叙;孙河清;张红樱;洪碧珊 刊期: 2006年第04期
随着老年人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及医疗诊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寿命也在延长,老龄问题也随之增多,如躯体疾病、心理社会因素、生活事件应激等,可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使老年人患抑郁症的人数不断增加,而一些老年人及家属并未意识到抑郁症的严重危害,因此,有相当一部分老年患者并没有及时诊治,而使抑郁症状加重,甚至出现自杀行为.老年抑郁症已成为严重影响老年人精神健康的疾病.本文就老年抑郁症患者未能及时诊治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就其护理问题进行研究,以降低抑郁症对老年人造成的身心危害.
作者:笪素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了解萧山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及死因变化,制定合理的干预措施.方法对萧山区2000-2004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进行监测分析.结果5年来全区各年龄别死亡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04年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在2000年的基础上分别下降了63.43%、54.94%、54.73%,前5位死因主要为先天异常、意外、早产低体重儿、出生窒息、肺炎,死因顺位变化不大.结论萧山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已逐渐接近上海等发达城市,今后工作的重点应控制先天畸形和早产的发生率,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
作者:张维;李海龙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及时检出患有国家规定的不得从事托幼园所工作的人员,确保入园儿童的健康.方法由哈尔滨市道里区妇幼保健院专业技术人员对托幼园所的工作人员进行体检.结果3年间在3 866名工作人员中3种传染性疾病总检出率为1.0%.其中已在岗人员占37.1%,新上岗人员占62.9%.乙型肝炎24例、滴虫性阴道炎8例、梅毒3例.结论呼吁有关部门尽快把精神性疾病的筛查纳入体检内容之中.建议卫生监督部门加大执法监督力度,进行专项整治.
作者:富丽敏;刘激来;秦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随着经济和保健事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人的寿命也在延长.年老则多病,因而用药的机会与用药的种类也随之增多.而老年人由于机体发生一系列生理性退化,使药物在体内发挥疗效受到一定的影响,了解、掌握影响老年人药物疗效的因素,并给予正确指导,是老年人用药安全和有效的保障.
作者:笪素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MS Coat治疗牙齿感觉过敏的疗效.方法MS Coat是一种牙本质小管封闭剂,它能通过与牙体组织产生化学反应在牙本质小管中形成多聚沉淀物,从而阻塞牙本质小管.结果隔绝外界机械、化学和温度刺激.结论快速、高效减轻牙本质过敏症状,疗效持久、稳定,无牙髓刺激性和其他副作用,使用方便、安全.
作者:袁秀华;万丽萍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