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儿长期发热83例临床分析

唐莲;曾晓辉;王平

关键词:儿童, 发热, 病因
摘要:目的 了解小儿长期发热的病因构成、诊断方法.方法 对83例2006年1月1日至2008年1月1日以长期发热收入我院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3例中有78例终确立诊断,确诊率为94.0%(78/81).主要病因为感染性疾病占61.4%(51/83),风湿性疾病占18.1%(15/83),肿瘤性疾病占8.4%(7/83)等.风湿性疾病的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较感染性疾病升高更明显(P均<0.05);而感染性疾病的血清降钙素原(PCT)较风湿性疾病升高更明显(39.2%与6.7%,P均<0.05).结论 感染性疾病是长期发热的主要病因,风湿性疾病和肿瘤性疾病也占一定比例.依靠临床经验和实验室检查可以明确多数长期发热患儿的病因,其中ESR、CRP和PET具有重要意义,影像学检查、骨髓检查及组织活检等检查在病因不明时也是必要的.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治疗性血管生成联合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严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治疗性血管生成联合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严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32例严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随机分成联用组及对照组各16例,联用组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300μg 肌肉注射,每日2次;第3天时采集和分离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s),配成单个核细胞混悬液,同时行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并通过导管于缺血部位动脉腔内注入PBMNCs:联用组围手术期应用肝素3000 U,静脉注射,每日1次,连用14 d.对照组仅应用传统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随访12个月,观察下肢溃疡愈合情况,测量跛行距离及ABI,磁共振血管成像(MfLA)作为影像学随访检查手段.结果 血管腔内成形术即时成功30例,其中联用组与对照组各15例,即时成功率93.75%(15/16),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跛行距离及ABI治疗后均明显延长(P<0.01),以联用组明显,联用组跛行距离由入院时的(24.6±4.0)m逐渐提高到12个月时的(629.5±123.1)m,表现为持续延长,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联用组ABI短期明显提升,由入院时的0.60±0.03提高到1个月的0.84±0.04,12个月时略有下降,为0.70±0.03,但仍高于入院时的水平,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溃疡于术后1~3个月逐渐愈合.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治疗性血管生成联合血管腔内成形术,结合围手术期功能锻炼,对严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微创、安全、并发症少、可重复治疗等优点,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的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罗玉贤;顾福杭;王雪平;胡雅萍;王晶莹;王志波;李锰;张彦荣;张峰;谢绍建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子午流注音乐治疗知识连载(十九)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2型糖尿病合并不同程度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不同程度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与血脂异常、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的关系及其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68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肝脏B超结果分为无脂肪肝组、轻度脂肪肝组、中重度脂肪肝组.记录患者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进行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GHbA_1c)、血总胆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空腹胰岛素(FINS)测定,计算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NAFLD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无脂肪肝组、轻度脂肪肝组、中重度脂肪肝组BMl分别为(24.25±5.37)、(25.98±4.63)、(27.69±4.35)kg/m~2,WC分别为(83.36 ±8.27)、(88.36±7.96)、(92.36 ±9.35)cm,WHR分另为1.01±0.32、1.12 ±0.27、1.19±0.34,FINS分别为(18.47 ±7.13)、(23.01±9.89)、(29.26±11.94)μU/L,HOMA-IR分别为4.25±2.37、7.37±3.20、9.48±4.13.TC分别为(4.92±1.25)、(5.43±1.30)、(5.60±1.04)mmol/L;LDL-C分别为(2.91 ±0.90)、(3.32±0.83)、(3.57±0.73)mmol/L,TG分别为(2.02±1.03)、(2.68±1.47)、(3.49±1.86)mmol/L,ALT分别为(26.35±14.48)、(30.68±13.54)、(37.58±16.79)U/L.与无脂肪肝组相比,轻度脂肪肝组及中重度脂肪肝组BMI、WC、WHR、HNS、HOMA-IR、TC、LDL-C、TG、ALT均较高(P均<0.05).中重度脂肪肝与轻度脂肪肝组相比,BMI、WC、WHR、HNS、HOMA-IR、TG、ALT明显升高(P均<0.05).TG、WHR、HOMA.IR是NAFLD的危险因素(彻值分别为2.394、3.273、5.256,P均<0.05).结论 T2DM合并NAFLD患者存在明显的血脂紊乱、超重、中心性肥胖及胰岛素抵抗,TG、WHR、HOMA-IR是NAFLD发病的危险因素.

    作者:王曼曼;曾龙驿;舒冏;孙艳;陈燕铭;张国超;穆攀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腹腔镜下黄体剥出预防输卵管妊娠保守手术后持续性异位妊娠的观察

    目的 分析腹腔镜下输卵管保守手术同时妊娠黄体剥出预防持续性输卵管妊娠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2月至2008年8月对诊断为输卵管妊娠82例患者(其中6例为第2次输卵管妊娠),在腹腔镜下行榆卵管保守手术(71例行输卵管切开取胚术,11例行输卵管壶腹部胚囊挤压术),术中均剥除妊娠黄体,观察手术前后患者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和孕酮值变化并随访手术后持续性输卵管妊娠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病例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黄体剥出手术时间5~10 min,手术后血清β-HCG[(1213.51±118.84)U/L]和孕酮值[(3.25±2.44)nmol/L]均较手术前[分别为(4267.86±983.56)U/L、(13.71±6.24)nmol/L]显著下降(P均<0.01),血清β-HCG与孕酮水平显著相关(r=0.697,P<0.05).术后仅有1例发生持续性输卵管妊娠;术后3个月45例行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显示患侧输卵管通畅32例,通畅率71.1%(32/45),7例患侧输卵管阻塞,阻塞率为15.6%(7/45).术后1年发生患侧输卵管再次异位妊娠2例.结论 输卵管妊娠腹腔镜下保守手术时黄体剥出对有生育要求的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有预防持续性输卵管妊娠的意义.

    作者:周洪贵;曾玉华;李佳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高血钾导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及心房扑动一例

    1 病历摘要男,78岁.因反复晕厥16 h为主诉入院.今晨2:00左右,无明显诱因突发晕厥,持续1 min左右醒转,感头晕、恶心,伴伞身大汗、乏力.数分钟后再发,如此反复3次,在当地诊所静脉滴注丹参等药物后稍有缓解.至下午17:00再发晕厥1次,急来我院.

    作者:李春梅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重组人p53腺病毒经皮肝动脉灌注治疗肝细胞肝癌

    目的 观察重组人p53腺病毒经皮肝动脉灌注治疗肝细胞肝癌的疗效.方法 中、晚期肝癌患者20例,根据造影表现决定灌注药物的靶动脉,每次用药剂量1×10~(12)VP,每周1次,3周为.1个疗程,治疗2~4个疗程.结果 20例患者经重组人p53腺病毒治疗后,无完全缓解病例,部分缓解13例,无变化5例,进展2例.有效率65%(13/20).Karnosfky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升高[(68.3±19.8)、(55.6±11.9)分,P<0.05].结论 重组人p53腺病毒治疗中晚期肝癌安全有效.

    作者:杨立群;董孟权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血浆中前列环素和血栓素A_2含量的变化

    目的 观察肝硬化及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血浆中前列环素(PGI_2)和血栓素A_2(TXA_2)含量的变化,探讨其在肝病发生、发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48例,Chlid-pugh分级A级16例,B级18例,C级14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组18例,无上消化道出血组30例.健康志愿者30名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法(RIA)分别测定其血浆中PGI_2和TXA_2的代谢产物6-酮-前列环素(6-Keto-PGF_(1a))和血栓素B_2(TXB_2)的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hlid-pugh分级A级患者血浆中6-Ke-to-PGF_(1a)和TXB_2含量分别为(108.8±34.2)ng/L和(87.5±19.3)ng/L,B级为(139.4 4-38.3)ng/L和(106.6 4-20.7)ng/L,C级为(181.9±53.2)ng/L和(128.5±26.3)ng/L,对照组为(90.6±23.6)ng/L和(73.6±18.3)ng/L.经方差分析,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12、4.63,P均<0.01);各组间经SNK-q检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血浆中6-Keto-PGF_(1a)和TXB_2含量在Chlid-pugh分级A、B、C级患者中逐级增高.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与单纯肝硬化患者血浆中6-Keto-PGF_(1a)含量分别为(152.26±70.45)、(120.15±34.06)ng/L,TXB_2含量分别为(110.09±50.32)、(99.01±25.23)ng/L,经两样本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3、2.27,P均<0.01).结论 PGI_2和TXA_2含量的变化参与并促进了肝硬化及其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发展.

    作者:王晶;杨耀娴;李明娟;裴中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核基质蛋白22及尿膀胱癌抗原在膀胱移行细胞癌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核基质蛋白22(NMP22)及尿膀胱癌抗原(UBC)的检测用于早期诊断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的可行性及影响因素.方法 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60例,泌尿系良性疾病患者25例,健康对照组20名,采用酶联免疫(ELISA)方法检测尿NMP22及UBC.膀胱镜检查前取尿样分别进行NMP22、UBC和脱落细胞学检测,分析比较3种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和阴性预测价值.结果 以大于正常对照组尿液NMP22水平上限10 U/ml为NMP22阳性界值,以12μg/L为UBC诊断膀胱移行细胞癌的临界值时,NMP22和UBC诊断膀胱移行细胞癌的敏感性分别为88.3%和86.7%,与脱落细胞学(40.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3种方法诊断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特异性分别为80.0%、84.0%和92.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1.4%、92.9%和92.3%,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4.1%、72.4%和38.9%.结论 尿NMP22和UBC检测技术简单,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早期诊断膀胱移行细胞癌的肿瘤标记物.

    作者:刘云飞;郑江;刘昌茂;夏安;代海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变化及缬沙坦对其的影响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变化,并观察缬沙坦对其干预的影响.方法 选AMI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缬沙坦组,选健康体检者60名为正常对照组,AMI患者于入选时和服药1、4、12周后检测MMP-9,测定超声心动图指标,正常对照组入选后测定MMP-9.结果 ①基线值比较:AMI患者MMP-9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正常对照组为(295.8±135.4)pg/L,常规治疗组和缬沙坦组分别为(885.6±178.1)、(896.1±169.2)pg/L,P<0.05];②用药1周时,缬沙坦组MMP-9水平较常规治疗组低[常规治疗组:(551.8 4-127.2)pg/L,缬沙坦组:(363.5±115.3)pg/L,P<0.05];③用药4周时,2组MMP-9值均减小,接近正常对照组,此时,2组超声心动图指标比较,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值虽已有变化,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④12周后,缬沙坦组LVESV、LVEDV较常规治疗组降低[LVESV:常规治疗组(87.6±29.4)ml,缬沙坦组(55.6±12.0)ml;LVEDV:常规治疗组(161.3±28.7)ml,缬沙坦组(134.8±25.1)ml],LVEF值缬沙坦组较常规治疗组升高[分别为(58.7±7.8)%、(45.6±11.6)%,P<0.05].结论 缬沙坦能降低AMI患者MMP-9的表达,降低心室重构发生率.

    作者:孙凯;赵瑞平;韩瑞娟;李永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外侧裂区脑动静脉畸形的显微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外侧裂区脑动静脉畸形的预后.方法 对1995年2月至2008年2月收治的15例侧裂区脑动静脉畸形患者行显微外科手术切除治疗.结果 显微外科治疗外侧裂区脑血管畸形15例,12例完全切除病灶,3例未完全切除,术后行γ刀辅助治疗.手术效果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恢复良好8例,中度残废5例,严重残废2例,无植物生存和死亡.结论 显微镜下外科治疗侧裂区脑动静脉畸形,切除病灶彻底,手术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作者:陈静;卢明;彭立辉;石磊;滕晓华;龙小刚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晚期氧化蛋白产物水平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水平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内分泌科就诊2型糖尿病患者90例,健康体检者60名.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AOPP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空腹血浆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微柱亲和层析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化学发光法测定空腹胰岛素水平,高分辨超声测定大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根据检测结果将2型糖尿病组分成不同亚组,比较各亚组间血清AOPP水平及各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 血清AOPP水平在2型糖尿病组[(80.32±12.65)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41.80±17.09)μmoL/L,P<0.01];血糖控制不良组[(91.30±15.52)μmol/L]显著高于血糖良好控制组[(73.16±13.45)μmoL/L,P<0.05];胰岛素抵抗组[(89.07±11.24)μmol/L]显著高于非胰岛素抵抗组[(74.94±12.15)μmol/L,P<0.05];有大血管并发症组[(89.69±12.58)μmol/L]显著高于无大血管并发症组[(75.10±13.09)μmol/L,P<0.01].相关分析显示血清AOPP水平与空腹血浆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体重指数以及胰岛素抵抗指数正相关(r=0.286,P=0.03;r=0.310,P=0.01;r=0.461,P=0.001;r=0.257,P=0.04;r=0.461,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平均动脉压、AOPP是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β=0.508,P<0.001;β=0.326,P<0.001;β=0.339,P<0.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蛋白氧化应激增强,血清AOPP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是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史春虹;姜一农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小儿致密物沉积病一例

    电子致密物沉积病(dense deposit disease,DDD)又称Ⅱ型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membrane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 Ⅱ,MPGN Ⅱ),属于原发性慢性肾小球疾病,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致密层内条带状高电子致密物沉积是该病超微结构病理的特征性改变.

    作者:刘玲;张东风;房倩;赵敬肖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鲑鱼降钙素对老年患者骨质疏松肌力影响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鲑鱼降钙素对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肌力的影响.方法 75例老年骨质疏松合并全身无力的患者随机分为鲑鱼降钙素组(38例)和对照组(37例).鲑鱼降钙素组给予鲑鱼降钙素50 U肌肉注射1次/d,连续14 d;对照组给予0.9%氯化钠1 ml肌肉注射1次/d,连续14 d.分别在第1天、第8天和14天测验患者6 min行走距离,记录患者四肢肌力自我感觉和发生的副作用.结果 在试验第8天和14天,鲑鱼降钙素组的6min行走距离比对照组明显有所增加[(258.0±134.6)m与(156.0±86.4)m、(345.0士145.5)m与(154.0±85.9)m,P均<0.05],同时鲑鱼降钙素组的四肢肌力自我感觉比对照组明显增强;鲑鱼降钙素组的某些副作用发生率比对照组高.结论 鲑鱼降钙素可以改善骨质疏松患者的肌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高建苑;陈晓莉;孙静;房海英;陈金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实验性苯中毒对骨髓红细胞微核改变的意义

    目的 探讨苯的不同给药浓度对骨髓红细胞微核改变的影响,拟建立一种理想的苯中毒模型,为进一步苯的实验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昆明种小鼠50只,随机分为5组:1个对照组,4个实验组,每组10只.对照组单纯皮下注射生理盐水,实验组在每周一、三、五皮下注射苯制剂,并按所给苯剂量分为B1组(0.5 ml/kg体重)、B2组(1.0 ml/kg体重)、B3组(1.5 ml/kg体重)、B4组(2.0 ml/kg体重),各实验组分别于给苯前及给苯1、2.3、4周后称重动物,检测外周血及骨髓中红细胞微核的变化等指标.结果 ①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三项指标B1、B2组只部分指标改变,B3、B4组在给苯4周后全部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实验组小鼠外周血及骨髓红细胞微核率随着苯注射时间的延长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在第3周出现高峰后,第4周下降.③第4周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明显上升,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苯中毒可以导致小鼠外周血成熟红细胞和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的增高,以此可作为检测骨髓红细胞受抑状态.

    作者:王树叶;薛谨;杨喜晶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术中超声在手术治疗颅脑肿瘤中的应用

    目的 总结术中超声在颅脑肿瘤显微外科手术中应用的初步经验.方法 选择21例幕上颅脑肿瘤,以术中超声确定病灶的位置,决定皮层的切口,动态了解病灶情况,判断病变应切除的程度.结果 所有肿瘤定位准确,21例患者肿瘤全切,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术中超声能够很好地确定肿瘤的位置,减少盲目性操作带来的副损伤,实时监测肿瘤的切除程度.

    作者:闵杰;陈世洁;吴明灿;余辉;杨勇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36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介入治疗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经皮腔内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PTA)及血管内支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总结2008年1~12月应用PTA结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36例(41条患肢)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结果 PTA即时成功率95.1%(39/41),37条肢体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2条无明显改善,其中1条术后截肢.临床表现为下肢疼痛消失,皮肤温度变暖,溃疡趋于愈合,踝肱指数由术前0.54±0.11恢复至0.79±0.15.经随访3~15个月,3条股动脉在术后5,6、12个月再次闭塞,1条胫后动脉在术后8个月再次闭塞,通畅率为89.7%(35/39).结论 PTA结合血管内支架置放有助于提高通畅率,操作简便、微创、安全,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方法.

    作者:朱人大;李晓强;孟庆友;朱礼炜;张晔青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卒中患者脑微出血的临床及影像学研究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脑微出血(CMBs)的临床特点及其影像学特征.方法 对32例存在CMBs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32例患者伴陈旧性腔隙性梗死灶(2.1±1.5)个,白质疏松评分(4.9±2.9)分,画钟试验评分(1.7±1.2)分.出血性卒中9例,CMBs灶(5.7±4.8)个,缺血性卒中23例,CMBs(2.9±2.4)个,组间CMBs数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55.000. P=0.037).共检出CMBs 118.0个,基底节丘脑区多为54.0个,其次是皮质.皮质下区44.0个,幕下区少为20.0个,区域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289,P=0.168).CMBs数目与腔隙性梗死灶数目及白质疏松程度正相关(r=0.276,P=0.014;r=0.431,P<0.001).CMBs在磁共振梯度回波T_2加权成像上表现为直径2~10mm的圆形或椭圆形信号丢失区域.结论 CMBs患者多伴高龄、高血压及执行功能的下降,与腔隙性梗死及白质疏松程度有相关性;GE-T_2WI能较好地检出CMBs的存在,有助于评估卒中患者的病变特征及指导下一步治疗.

    作者:杨松;周志明;叶新春;洪震;朱慧敏;翟其金;刘新峰;徐格林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以视力下降为首发症状的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二例

    亚急性硬化性伞脑炎(subacute sclerosing panencephalitis,SSPE)是一种起病隐袭的罕见疾病,其首发症状常为智能下降、人格与行为异常,数周或数月后出现明显智力障碍、嗜睡、言语不清、共济失调、癫痫样发作、锥体外系损害及颅内占位性病变的症状,终失明、缄默、痴呆、昏迷和去大脑强直~([1-2]).现将我院收治的以双眼视力下降为首发症状的2例SSPE报告如下.

    作者:谭来勋;叶心国;刘志超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结节性硬化症合并双肾错构瘤二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伴结节性硬化症(TSC)的肾错构瘤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 结合本院收治的2例患者诊治情况及文献对伴TSC的肾错构瘤的诊治进行探讨.结果 2例患者经病史、查体及影像学检查确诊,1例破裂出血行保守治疗,另1例肿瘤破裂出血行栓塞治疗,术后病情稳定.结论 伴TSC的双肾错构瘤的诊断,除影像诊断外,还需要有癫痫、智力低下或皮肤结节等病史,相对单纯的肾错构瘤需更积极、更主动地进行干预.就目前文献报道,TSC患者与单纯的肾错构瘤在病理上尚无明显差别.

    作者:王侠;孙青风;金鹏;吴斌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带腓肠神经营养的肌筋膜瓣修复跟骨骨感染

    目的 探讨腓肠肌筋膜辩对跟骨骨感染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自2006年3月至2008年8月对跟骨骨感染病灶清除后行带腓肠神经的筋膜瓣充填修复16例,皮瓣大小为5 cm×3 cm~14 cm×12cm,充填后肌筋膜瓣表面游离植皮.结果 16例全部成活,外形美观,无功能障碍.结论 带腓肠神经及含小隐静脉的肌筋膜瓣易于分离,其操作简单,抗感染能力强,有利于骨感染伤口的愈合,对修复跟骨骨感染有效.

    作者:李永宁;段秀庆;郝艳;从培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天津市环湖医院、华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