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祗强
我院ICU自2005年10月至2006年10月共收治老年手术患者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60~102岁,平均72.2岁.手术类型主要有食管癌切除术、胃癌根治术、颅脑外伤血肿清除术、脑出血行颅内微创血肿清除术、股骨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或全髋置换(或半髋置换术)等.本文仅就老年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谈几点体会.
作者:宋清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推出,农民在基层医院就医报销比例的增大,加之上级医院医生参与院际会诊及远程会诊的增多,近年来,基层医院住院患者明显上升,急危重症和大手术患者增加.
作者:张春蕾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前路、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及适应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胸腰椎爆裂骨折48例临床资料.结果 48例随访6~48个月,平均12个月.术前不完全性神经损伤的42例患者神经功能恢复1级或1级以上.后路手术组出现椎弓根钉断裂2例;术后伤椎前缘高度和Cobb角平均矫正9.4 mm和13.8°,术后6个月分别丢失0.5mm和7.5°.前路手术组因硬脊膜损伤未修补出现脑脊液漏2例;术后脊柱序列和生理曲度基本恢复正常,椎管腔扩大,植骨块位于椎体前中部;随访时未见明显的矫正度丢失和内固定失败.结论 胸腰椎爆裂骨折术式的选择应考虑脊柱稳定性及神经损伤情况.具体应根据伤椎椎体压缩程度、椎管内骨性占位程度、是否伴有脊柱后柱结构不稳或骨折脱位来决定.
作者:吴会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糖尿病的治疗目标是良好地控制血糖、血脂、血压等,同时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患者和医护人员的配合,缺乏糖尿病知识会造成患者产生焦虑和抑郁,严重影响治疗效果.
作者:张平;贾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上消化道出血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急症,病情危重者可危及生命,过去常用的H2受体拮抗剂虽然价廉,但抑酸能力不佳,且持续时间较短,疗效不尽人意[1],而进口质子泵抑制剂虽然抑酸能力强而持久,但价格昂贵.
作者:李良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中晚期肝癌患者的心理状态,探讨提高其生活质量的方法.方法 对115例中晚期肝癌患者进行SCL-90问卷调查和心理需求的自制问卷调查,分析中晚期肝癌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对心理护理的需求,提出了护理对策.结果 肝癌患者出现抑郁、焦虑、敌对、恐惧情绪及饮食、睡眠障碍远多于对照组.心理需求:态度和蔼100%,控制病痛97.3%,多谈心48.6%,了解疾病86%,要求治疗90.8%.结论 肝癌晚期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有特殊的心理社会需求,护理人员应采取不同对策做好心理护理.
作者:蔡国英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药物是预防和治疗疾病,保障人类健康的重要武器.作为一名医生,应该很好地熟悉和掌握这一武器,否则难以发挥其药物治疗作用,甚至会危害人体健康.一种药物能治疗哪些疾病,或某种疾病需哪些药物治疗,通常是应该比较熟悉的.
作者:刘德连;孟兆珂;张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在社区的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抑郁的发生率,探讨相应的防治方法.方法 对85例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进行评定,并统计抑郁的发生与病程、有无合并症之间的关系.结果 调查患者中抑郁发生率为26%,其中病程长和有合并症的患者抑郁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患者(P<0.05).结论 对糖尿病合并抑郁应引起重视,在社区对有抑郁的患者可开展心理和行为治疗.
作者:邬暑滨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无偿献血工作汇集着社会各种职业的人群,血站工作人员肩负着双重任务,既是爱心、友谊的收集者,又是文明、奉献的传播者[1].为此,如何建立一支相对固定的志愿无偿献血者队伍,保证临床用血需要和安全,是血站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
作者:翁妙卿;林昂;王和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中药内服配合外敷治疗化脓性阑尾炎术后腹腔残余脓肿的疗效.方法 将70例化脓性阑尾炎术后腹腔残余脓肿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7例予抗感染辅以大黄牡丹汤内服加冰片芒硝外敷治疗;对照组33例采用抗感染、输液、热敷等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为89.2%,治疗显效时间平均2.7d,住院时间平均13.4d;对照组治愈率75.8%,治疗显效时间平均4.3d,住院时间平均15.3d.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内外兼治,不良反应与并发症少,治疗效果好于单纯用西药治疗,能明显缩短脓肿的吸收时间.
作者:胡海宏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将135例有不同临床症状,宫颈分泌物培养支原体阳性,并对多西环素敏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75例)口服多西环素0.1g,每天2次,首剂加倍,连服10d.同时阴道给博性康药膜2片,每天2次,连用10d.对照组(60例)口服多西环素0.1g,每天2次,首剂加倍,连服10d.结果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7.3%和8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阴道用药配合口服药物治疗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具有协同作用,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作者:徐勤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自从弗莱明发明青霉素以来,以抗生素为主体的抗菌药物在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国内外诸多种类的医药产品中,抗感染药物在处方中使用量高.但由于使用频率高、新品种不断涌现,抗感染药物的不良反应(adversedrug-reaction,ADR)也时有发生,个别严重的ADR还会引起患者终身残疾甚至死亡.
作者:陈小飞;马海泉;杨倩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碘离子透入法治疗玻璃体混浊的疗效.方法 用10%碘化钾采用直流电药物离子透入法治疗50例86眼玻璃体混浊患者并对其进行观察.结果 显效率73.26%(63/86),有效率23.26%(20/86),无效率3.49%(3/86).结论 对于较轻的玻璃体混浊、无碘过敏者,在无特殊治疗的情况下,采用本疗法是方便、安全的.
作者:钟秀华;张丽环;王国越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用碳酸氢钠溶液漱口,配合开塞露与制霉菌素口腔涂抹对恶性肿瘤患者口腔霉菌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 实验组55例常规用碳酸氢钠漱口,配合开塞露与制霉菌素混合制剂口腔涂擦治疗;对照组51例用碳酸氢钠漱口,制霉菌素片含化吞服治疗.结果 治疗第4天试验组治愈率71%,对照组为51%;第6天实验组治愈率为98%,对照组为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开塞露联合制霉菌素片局部涂擦对恶性肿瘤患者口腔霉菌感染治疗效果好,所需时间短,且安全简单.
作者:章哲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作为临床药学监护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合理用药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新药品种的不断上市,潜在的ADR事件随时均可发生,为此本院于2003年加人台州市ADR监测网.
作者:潘晓俊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股骨髁部发生骨折的临床治疗比较棘手,尤其是髁部粉碎性骨折(按AO/ASIF分类为C型骨折),并发症多,影响关节功能,是骨折治疗中的一大难题.现选择代表性的AO股骨髁支持钢板及动力加压钢板(DCS)治疗股骨髁部粉碎性骨折(即C型骨折),分析评估如下.
作者:林俊宏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孟鲁司特治疗儿童轻、中度哮喘的疗效.方法 32例轻、中度哮喘患儿每晚口服孟鲁司特5mg,共用3个月.按需使用短效β2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以缓解症状.记录每天的日间、夜间哮喘症状,咳嗽评分,吸入β2受体激动剂的次数.结果 治疗后日间症状评分、夜间症状评分、咳嗽评分均明显下降,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β2受体激动剂用量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有效率(显效+有效)91%(29/32).用药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孟鲁司特治疗轻、中度哮喘疗效较好,无不良反应,安全性好.
作者:徐祗强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无锡市堰桥镇部分社区老年人糖尿病、高血压患病情况.方法 对堰桥镇下辖5个社区60岁及以上的人群进行血糖及血压检测.结果 堰桥镇老年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5%,女性高于男性;高血压患病率为39.3%.结论 该地区糖尿病患病率的性别差异显著,高血压与糖尿病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
作者:顾海华;包纪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糖尿病(DM)常合并有高血压,钙通道阻滞剂(CCB)是DM合并高血压患者常用的降压药之一,当DM患者出现肾损害,发展至糖尿病肾病(DN)时,高血压常进一步加重,甚至出现顽固性高血压,这时CCB由于降压作用强,常是DN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一线用药[1,2].
作者:黄国良;王柏荣;游捷;张莹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心电图异常改变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880例职工体检异常心电图发生率及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心电图异常检出率32.2%,以ST-T改变检出率高,占异常心电图的43.11%,无男女性别差异,年龄分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异常改变随年龄增大呈逐渐增加趋势,30岁以下异常检出率不增加,31~50岁匀速增加6.5个百分点,51~60岁快速增加10.2个百分点,61岁以上增加27.3个百分点呈加速增加态势.异常心电图人群甘油三酯(TG)升高率为32.02%,其他异常:总胆固醇为40.56%、低密度脂蛋白为49.82%、空腹血糖为18.86%、血压为33.45%、脂肪肝(包括轻度脂肪肝)为35.94%,与正常心电图人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电图异常改变与年龄、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脂肪肝密切相关.因此应确认强化干预多重危险因素的必要性,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作者:柳晓军 刊期: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