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一起链球菌急性咽喉炎爆发的调查

孙殿斌;张守斌

关键词:链球菌, 急性咽喉炎, 综合防治措施, 流行病学调查, 咽喉疼痛, 学校学生, 环境消毒, 隔离治疗, 发病, 扁桃体炎, 咽峡炎, 无死亡, 实验室, 罹患率, 兰州市, 症状, 诊断, 疫情, 教工, 检测
摘要:2004年7月上旬,兰州市某学校学生及教工多人发生咽喉疼痛、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经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诊断为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咽峡炎.10天共发病109例,罹患率24.77%.经采取隔离治疗、环境消毒等综合防治措施,疫情终止,无死亡和续发病例.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静脉吸毒人群死亡率及死因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目的了解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静脉吸毒人群死亡率及死因.方法于2002年11月筛选和招募静脉吸毒人群队列376人,调查其社会人口学和吸毒行为特征.队列随访时间为1年,计算静脉吸毒人群的死亡率和死因构成,对死亡危险因素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队列随访1年中,死亡28人,死亡率为77.32/1000人年(95%CI:48.68~105.95),标准化死亡比为47.62(95%CI:31.63~68.71).主要死因是吸毒过量,占全部死因的64.3%(18/28).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未发现与死亡(包括全部死因)有统计学关联的变量;但发现社会人口学因素中的单身和吸毒行为中的吸毒年限(≥9年)两个变量与吸毒过量死亡有统计学关联(P<0.05),其危险比分别是4.51(95%CI:1.03~19.67)和2.77(95%CI:1.10~7.00).结论吸毒过量致死是凉山州静脉吸毒者的主要死亡原因,需要进一步研究与吸毒过量死亡有关的因素以及干预对策.

    作者:张莉;阮玉华;姜正清;杨正宁;刘石柱;周枫;何益新;尹潞;秦光明;邵一鸣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311例SARS患者康复后一年内血清IgG抗体变化分析

    目的了解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康复后一年内血清中SARS冠状病毒(SARS-CoV)特异性抗体IgG的产生水平及动态变化.方法SARS患者康复后,每隔2-4周抽取IgG抗体阳性的SARS康复期患者血液,经病毒灭活后分离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SARS-CoV特异性抗体IgG;利用Stata 7.0统计学软件对各月份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各康复期患者的各次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出院后约35天时抗体平均水平高.一年内,IgG抗体平均水平呈逐渐下降趋势,下降幅度约为35.8%.结论SARS康复期患者康复后短期内具有较高水平的IgG抗体,但随着康复时间的推移,该抗体呈逐渐下降趋势.提示应对该抗体进行长期监测,直至该抗体消失.

    作者:范保星;解立新;陈良安;陈唯军;文杰;刘又宁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定量评价SARS干预措施效果的传播动力学模型

    目的建立一种可以用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干预措施效果定量评价的传播动力学模型.方法根据SARS流行规律,以传染病SEIR流行模型为基础,增设病例管理人群和控制措施相关参数,从而建立起SARS的传播动力学模型.以北京市2003年SARS流行为实例,说明所建模型在干预措施效果定量评价上的应用.结果所建立的模型可以随时调整干预措施相关参数.通过干预情景假定,可以模拟各种干预措施情况下SARS的流行过程,从而对干预措施效果做出定量评价.实例研究发现,该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北京市2003年SARS流行过程;北京市2003年4月20日前后采取的措施对SARS疫情控制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结论所建立的SARS流行模型是可靠和稳定的,可以用于SARS干预措施效果的定量评价.

    作者:蔡全才;姜庆五;徐勤丰;程翔;郭强;孙庆文;赵根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广西柳州市部分育龄妇女神经管畸形认知度和干预现状调查

    神经管畸形(NTDs)是一组发生率较高的出生缺陷,预防NTDs的主要措施是对育龄妇女开展叶酸干预措施.为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育龄妇女对NTDs的认知程度和对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畸形的依从性,评估干预措施效果,我们于2003年3-5月开展了人群干预效果的现况调查.

    作者:仇小强;沈立萍;曾小云;韦继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应用SF-36量表测定中国云南和泰国南部肺结核患者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SF-36量表描述中国和泰国肺结核患者生命质量的效果.方法利用SF-36量表对中、泰两国肺结核病患者进行面对面的自评调查.结果在对两国肺结核病患者测定中,SF-36量表各领域中多数领域间的相关系数>0.5.中国肺结核病患者SF-36量表各领域Cronbach'sα系数均>0.7,泰国肺结核病患者除活力和社会关系两个领域外,其他领域Cronbach's α系数均≥0.7.泰国肺结核病患者在社会领域中的得分高于中国患者.结论中、泰两国肺结核病患者生命质量测评中SF-36量表各维度结构效度不够理想,部分领域存在交叉重叠.但SF-36量表测评中国和泰国肺结核病患者生命质量时,有较好的信度.

    作者:何朝阳;和丽梅;李梅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395例化脓性中耳炎的病原学研究

    化脓性中耳炎是耳鼻喉科常见感染性疾病,不同地区病原菌的种类不同,对同种抗生素的敏感性也存在差异.为了解张家口地区不同年龄人群化脓性中耳炎的病原菌特征,我们对2001年1月至2003年12月间不同年龄组395例患者进行病原学分析,以便为临床治疗提供合理的抗生素选择.

    作者:尚小领;张玉妥;张艳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营养启动剂诱导类炭疽芽胞发芽的研究

    目的观察营养启动剂诱导类炭疽芽胞杆菌芽胞发芽的生物效应.方法通过热激活和营养启动剂诱导类炭疽芽胞发芽;分光光度计测量芽胞悬液在600 nm的吸光度值(A),计算不同条件下的发芽率;透射电镜观察发芽过程中芽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在37℃pH 7.9的条件下,6 mmol/L次黄嘌呤核苷营养诱导剂使类炭疽芽胞发芽率为68.0%;在30℃pH 8 9的条件下,70 mmol/L L-丙氨酸营养诱导剂使类炭疽芽胞发芽率为74.5%;两者的混合营养诱导剂可明显提高发芽率,达到85.6%;透射显微电镜下观察,见类炭疽芽胞出现外衣及皮质层破裂、降解,核心暴露.结论在人工调整的适宜环境下,以次黄嘌呤核苷和L-丙氨酸为主要成分的营养启动剂可快速启动类炭疽芽胞发芽.

    作者:张利军;熊鸿燕;张耀;马非;李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济南市市中区1982-2003年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分析

    济南市市中区自从1982年发现首例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情报告至今已有22年流行史,为进一步探讨该病的流行规律,做好预测其流行趋势,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现将市中区1982-2003年HFRS的流行病学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尼秋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6117例暴露后狂犬病免疫预防处理情况分析

    狂犬病的死亡率为100%,因此对其免疫预防尤为重要.在我国,由于群众受经济条件和对狂犬病知识了解不够的影响,目前可进行的狂犬病免疫预防处理主要是针对暴露后所采取的预防措施,为此我们对暴露后主动进行狂犬病免疫处理的6117例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肖奇友;刘先梅;李万军;成赐福;谭慧明;于利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中国狂犬病流行近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1.世界及我国狂犬病流行概况:1999年全球145个国家和地区中有45个没有狂犬病报告,这些都是发达地区的岛屿和一些发展中国家;此外,欧洲大陆的北部和南部以及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也没有狂犬病的报告.

    作者:唐青;李浩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SARS恢复期患者血液与排泄物中SARS-CoV RNA的检测

    目的应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恢复期患者血液与排泄物中的病毒RNA.方法对连续3次收集的23例确诊SARS恢复期(病程≥21天)患者的血、尿、痰、粪便标本进行核酸提取,设计特异性内外引物,使用巢式RT-PCR的方法进行病毒RNA检测.结果通过巢式RT-PCR,共检测到6份阳性标本,其中粪便标本中检测到4份,检出率为5.8%;痰标本中检测到2份,检出率为2.9%.在尿液和血液标本中未检测到病毒RNA.结论个别SARS恢复期患者排泄物中有SARS病毒RNA存在,因此对恢复期患者的排泄物应慎重处理,对其引起SARS的再次传播的危险性需要进一步评估.

    作者:常昭瑞;杨仁全;王彦斌;任丽丽;王敏;杨耀武;郭丽;晁彦公;曲成毅;王健伟;洪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疯牛病、新型克雅病与朊毒体

    自从1986年英国发现疯牛病(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BSE)以来,欧洲不少国家和日本也发现了疯牛病.

    作者:张见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控制我国狂犬病的研究建议

    根据卫生部新公布的2004年全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统计数字显示,狂犬病又一次以死亡人数2651人高居各类法定报告传染病死亡数首位,如何更有效控制狂犬病,遏制狂犬病的回升的已经成为摆在每一个疾控人面前的严肃问题.

    作者:俞永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广州市新发4例SARS患者SARS-CoV核衣壳蛋白和抗体变化规律

    研究证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冠状病毒(CoV)的核衣壳蛋白(N)比较保守,具较强的免疫原性,在感染细胞中可大量的表达.作为病毒感染的靶标志物,检测N蛋白可能成为早期诊断的一种有用的方法.我们通过研究2003年12月至2004年1月在广州市新发4例SARS患者血液中的N蛋白和抗体的变化规律,探讨循环N蛋白在SARS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郝卫;王亚娣;狄飚;高阳;汤汉文;孙旭东;何秀敏;车小燕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应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SARS疫情传播及主要防控措施效果的计算机模拟仿真研究

    目的(1)应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宏观地模拟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疫情在自然人群和医院内传播的过程,以及患者通过就诊和社区隔离措施移出传播链的过程.(2)通过计算机对该模型的仿真模拟,分析在突发SARS疫情的情况下,代表主要防控措施的变量对疫情曲线的影响模式和相对强度.(3)重点分析发热监测措施对疫情的影响,根据分析结果对今后SARS防控工作提出政策建议.方法采用面访、问卷调查、文献检索、个案分析等方式,获取SARS传播的重要参数.应用系统动力学理论及计算机仿真系统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What-if仿真分析.结果建立了能够反映SARS自然传播、患者就诊及医院内传播、社区隔离措施、发热监测过程的计算机仿真模型,通过宏观模拟SARS患者从发病到被移出传播链的过程得出下列结果:(1)患者从发病到就诊的时间、患者每日平均接触人数、就诊时医院内接触人数等是对SARS的院内、院外传播过程影响大的几个变量;(2)隔离强度、接诊医生对SARS的警惕性、医院通风消毒、医院优化患者流动路线、医生防护强度是影响疫情控制的主要变量;(3)医院入口的体温筛查措施对疫情控制的作用不大.结论按照目前制定的SARS防治预案,卫生系统能够快速控制突发的SARS疫情.

    作者:曾哲淳;赵冬;李岩;郭强;石鹏;李哲;印惠俊;李洋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粤北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调查

    目的调查广东省粤北地区40岁以上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统一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格,以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韶关北部山区共调查40岁以上居民1498人,并进行肺功能检测,有支气管阻塞者行扩张试验.结果资料完整的1468人,男性640人,女性828人,平均年龄54 3岁.COPD总患病率为12.0%(176/1468),男性患病率18.3%(117/640),显著高于女性患病率7.1%(59/828),P<0.01.只有80.7%COPD患者有咳嗽、咯痰、呼吸困难或气短等症状之一.该地区COPD诊断率过低,只有26.1%的COPD病例曾诊断过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或COPD.吸烟是极为重要的危险因素,78.4%COPD患者有吸烟史.该地区居民生物燃料暴露与COPD患病的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结论粤北农村地区COPD患病率远高于预期,吸烟是极为重要的危险因素.肺功能在COPD的诊断,尤其是早期诊断中非常重要.

    作者:王小平;周玉民;曾祥毅;刘升明;丘蓉;谢俊芬;郑劲平;吕嘉春;钟南山;冉丕鑫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根治术大肠癌预后因素和个体预后预测模型的研究

    目的寻找影响大肠癌患者根治术后生存的预后因素.方法选取根治术大肠癌原发病例120例,查阅病历及5年以上随访资料.并取病例的存档石蜡块,切片后进行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53、C-erbB-2、nm23-H1、Ras四个基因蛋白表达物.结果p53、C-erbB-2、Ras、nm23-H1蛋白在120例大肠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5%(75/120)、25.8%(31/120)、80 0%(96/120)、60.8%(73/120).将分子生物学标志物与临床病理指标相结合,经Cox单因素分析,在α=0.05水平,结果显示:肿瘤大体分型、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p53、Ras、nm23-H1为有意义的预后影响因素(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α=0.05水平,Dukes'分期、p53、nm23-H1是影响大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指标(P=0.000),其RR值分别为3.06、6.02、0.40.由此建立的预后预测模型为:h(t,x)=h0(f)exp(-0.9269X14+1.1197X10+1.7948X11),其预测预后的灵敏度为79.1%,特异度为83.0%,符合率为80.8%,Kappa值为0.62.结论Dukes'分期、p53、nm23-H1是影响大肠癌患者根治术后生存重要的预后指标,由此建立的预后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为临床医师对大肠癌患者个体预后结局估计提供有力的工具.

    作者:杨艳芳;李佩珍;梁小波;韩晓立;李耀平;丛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霍乱弧菌O139感染棘阿米巴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霍乱弧菌能否在阿米巴原虫内生存.方法采用霍乱弧菌O139与多噬棘阿米巴的共培养方法,通过倒置显微镜、革兰染色和电镜超薄切片观察霍乱弧菌在阿米巴滋养体和包囊内生存情况.结果培养24 h,革兰染色可见霍乱弧菌O139已进入阿米巴滋养体的吞噬泡内,随共培养时间的延长,可见吞噬泡内霍乱弧菌O139增多.电镜下可见霍乱弧菌O139在阿米巴环境中的不同感染期:包括胞饮期、吞噬泡形成期、增殖期及滋养体裂解释放,部分感染的滋养体发生包囊化,胞浆吞噬泡内可见存活O139弧菌.结论霍乱弧菌O139能在棘阿米巴滋养体内生存繁殖,并存活于包囊胞浆的吞噬泡中,因此棘阿米巴原虫可能是霍乱弧菌O139的环境贮存宿主之一.

    作者:姜庆五;李勤学;陈政;沈洁;钟培松;张欣;谈佳弟;邵月琴;李子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一起链球菌急性咽喉炎爆发的调查

    2004年7月上旬,兰州市某学校学生及教工多人发生咽喉疼痛、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经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诊断为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咽峡炎.10天共发病109例,罹患率24.77%.经采取隔离治疗、环境消毒等综合防治措施,疫情终止,无死亡和续发病例.

    作者:孙殿斌;张守斌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运用人体测量法评估中国西部40个县农村3岁以下儿童的营养状况

    目的运用人体测量法评估中国西部40个县3岁以下儿童的营养状况.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设计和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法,获得7252名3岁以下儿童,以身长和体重作为衡量儿童营养状况的指标,采用Z值法以WHO/NCHS参考人群为标准评估该儿童群体的营养状况.结果年龄别身高(HA)Z值的标准差波动在1.10~1.30,年龄别体重(WA)Z值的标准差波动范围较大在1.06~1.40,特别是对1岁以内的儿童.与WHO/NCHS参考分布相比,该儿童群体的HAZ值和WAZ值显著左移约1个单位,身高别体重(WH)Z值左移约0.4个单位,生长迟缓、低体重和消瘦的总患病率分别为23.0%、22.6%和7.5%,各地区县儿童的营养不良患病情况差异较大.营养不良患病情况在出生后3月龄内较低,其生长迟缓的患病率为5.9%~9.0%,低体重患病率为1.1%~3.5%,6月龄后患病率迅速上升,在15月龄左右达到20%~30%,此后有所下降但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低体重与生长迟缓和消瘦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815和0.636(P<0.01),发育迟缓与消瘦间没有发现显著的相关关系.结论40个县儿童的整体营养状况受到了不良影响,意味着该地区儿童的营养不良不仅仅是个别或部分儿童的健康问题,相对于WHO/NCHS参考人群营养不良患病率较高,低的HA可能是该地区儿童的主要问题.单独使用WA时解释要谨慎,因为它无法区分生长迟缓或低体重.准确收集年龄数据和准确测量身长体重是运用人体测量法评估儿童营养状况的关键.

    作者:党少农;颜虹;曾令霞;王全丽;李强;谢红;肖生彬;康轶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