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建定;吴国珍;陈玉川;谭红梅
大黄为常用中草药,别名黄良、火参、肤如、将军等,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极及根茎,味苦性寒,入脾、胃、大肠、肝、心包五经,功能攻积导滞,凉血解毒,活血化瘀。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大黄具有泻下、抗菌、止血、利胆、抗肿瘤及收敛作用。 大黄有效成分为蒽醌类,如泻下有效成分为番泻苷及单核蒽醌类;其抗菌、抗肿瘤有效成分为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和大黄酸游离蒽醌类。随着大黄药理……
作者:刘凌岩;孙佩男;孙胜男 刊期: 2002年第03期
100例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中西组)54例,西医治疗组(对照组)16例,经10天治疗,中西组及对照组治愈率中分别为87.26%、65.45%。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总有效率分别为98.55%、88.2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对比中西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作者:冷凌;贾焕军;冷淑伟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原发性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病,尤其中老年人发病率更高。根据中医辨证,临床常可分出多种类型,本文试以中医理论对高血压病的证治作一述要。 1 中医文献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高血压病中医文献没有此病名,对类似此病症状的记载大多散见于眩晕、头痛等篇中,如《素问·玉机真脏论》云:“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胃而巅疾,”明确指出春脉太过所致,眩晕、头痛、眼花、耳鸣、健忘等头部症状。《灵枢·口问篇》又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
作者:黄爱和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糖皮质激素治疗肾病综合征时配用中医药常可提高疗效,对于二者如何配合,笔者提出如下思路:大剂量皮质激素治疗阶段病机主要是湿热内蕴,且以热偏盛,治宜清热利湿解毒,着重清热解毒;皮质激素减量阶段病机主要是湿热残留,且以湿为主,治宜清热利湿,着重利湿健脾;皮质激素巩固治疗阶段则宜健脾补肾。
作者:马剑颖;马垂宪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祖国医学对疑难杂症的辨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用中医理论对疑难杂症进行辨证常能发蒙启感,用中药进行治疗常能拔痼起废。笔者就昏睡、甲状腺功能低下、十二指肠瘀积症及顽固性药疹的辨治琐谈如下: 1 昏睡 曾辨治5例。5例均未做出西医确定诊断,反复发作数年或十数年。5例均连续昏睡数昼放,食饮俱废,然呼之则醒,始进食饮,食后续睡。均无偏瘫、头痛、失语、二便失禁……
作者:刘国臣;舒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观察补中益气汤对实验性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方法: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Balb/c小鼠哥萨奇B3病毒性心肌炎,从心肌病变、心肌病毒量、细胞免疫状态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小鼠心肌病变程度明显减轻,心肌病毒复制减少,细胞免疫功能改善。结论:补中益气汤能明显改善病毒性心肌炎小鼠的病情,其应用前景和作用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成建定;吴国珍;陈玉川;谭红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研究透穴刺法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中风后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透穴刺法组30例和普通针法组30例进行临床观察,通过疗效积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透穴刺法有效率为80.00%,普通刺法有效率为51.61%,经统计学处理(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透穴刺法治疗中风后足内翻有肯定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张雅丽;王立军;王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1993—3月~1996—3月,我们用清开灵注射液配合常规西药治疗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40例,并与常规西药组对照,疗效较好,现综述如下: 1 临床资料 诊断标准参照文献(魏能润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11—112)。76例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随机分为两组:清开灵治疗组40例,其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8~57岁,平均24岁;疗程1~6天,平均2.5天;体温≥38.5℃32例,37.5℃~38.4℃8例;对照组36例,其中……
作者:林申;曲敬来;王晓青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山豆根中苦参碱及氧化苦参碱的含量,采用PLATINUM AMINO(5μm)150mm×4.6mm色谱柱,以乙腈—0.02Mol/L磷酸二氢钠(80:2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10mm,苦参碱及氧化苦参碱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6%和101.4%,RDS分别为1.06%和1.09%。本方法是一种简便、快速、准确的测定方法。
作者:郝学志;刘臣;王新彦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黄芪有多种传统的炮制方法。研究各种炮制方法对黄芪浸出效果的影响状况,提高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用醋炙、酒炙、盐炙、蜜炙、炒炙方法对黄芪进行炮制后,测定其水溶性浸出物含量。结果:醋炙、酒炙、盐炙、蜜炙后,黄芪水溶性浸出物含量均明显增高。其中蜜炙黄芪水溶性浸出物含量高,而炒黄芪低。结论:蜜炙黄芪水溶性浸出物含量高。
作者:胡艳萍;李妍;尚秀珍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我院中医科岳沛芬副主任医师是当代著名中医学家岳美中教授之女,她继承父业,潜心钻研中医学术,精研《内经》、《难经》、《伤寒论》、《温病条辨》,理论造诣深厚,临床经验丰富,善治内科杂病和老年病。笔者有幸从师随诊,获益匪浅。兹将岳沛芬老中医治疗中老年女性频发性泌尿系感染经验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顾建明;岳沛芬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慢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炎症改变,以泄泻症状为主,其病程缠绵难愈,治疗棘手。笔者应用中药内服,配合保留灌肠治疗6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龄小19岁,大68岁,病程长15年,短2月。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左下腹部隐痛,腹胀,重者排黏液脓血便,或伴有食欲不振,体重减轻,低热等。结肠镜检查:轻者见粘膜弥漫性充血水肿,血管纹理模糊不清,重者黏膜有点状出血点,或粘膜糜烂溃疡,表现附有分泌物。实验检查:大便细菌培养阴性。
作者:朱建红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本文采用TLC法在同一硅胶G板上脉炎消注射液中金银花进行定性鉴别,结果表明该方法稳定、准确、重现性好,为控制此药品质量,提供了一个有效可行的检测方法。
作者:荣卓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甚或数日不便而言。患者粪质干燥、坚硬,艰涩难下。甚至非用泻药或灌肠才可排出。我采用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治疗便秘68例,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68例,男42例,女26例,年龄小29岁,大68岁,病程短40天,长8年。本组患者在针刺配合耳压治疗期间均停用通便药物。 2 治疗方法 2.1 取穴 便秘偏于实证者,取天枢、支沟、曲池、内庭、合……
作者:周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病例李某某,女,66岁,左侧肢体偏瘫2个月,伴左下肢肿痛3天。查体:T36.9℃,P75次/分,P20次/分,BP16/12KPa,神志清楚,左下肢肿胀、压痛,皮肤色青白,左下肢皮肤温度高于右侧左上下肢体肌力均为Ⅱ级;腿围,膝上15cm处:左57.5cm,右46.8cm;膝下15cm处:左侧37cm:右侧27.3cm,左下肢浅静脉曲张。彩超示:左髂股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标本提示:中度乳糜血。诊断:中风诱发股白肿。……
作者:关百玲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腰背肌筋膜炎又称为纤维炎,系指外伤治疗失当,劳损或外感风寒等原因所造成的腰背部慢性痛为主的临床综合征。中医属痹证的范畴,我们采用口服中药配合理疗门诊治疗本病42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2例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小19岁,大64岁,其中40~60岁31例,占73.80%,发病时间短10周,长8年,平均8个月,疗程短2周,长2个月,平均为4周,其中症状体征消失38例,占90.5%,遇天……
作者:张立军;邢家富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痔疮,肛瘘手术后创面易有渗血,用纱布压迫后又加重疼痛,处理比较困难。我们自92年以来在临床上使用自制的复方白芨散外用于痔瘘手术后的创面,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本组病例均为1992—1~2001—12月住院进行痔瘘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复方白芨散治疗组570例。其中,男214例,女356例,年龄16~82岁。平均年龄47.5岁,所行术……
作者:韦福生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紫癜性肾炎是过敏性紫癜引起的肾脏损害,临床表现多以血尿和(或)蛋白尿为主,目前尚无特效疗法。近五年我们采用凉血活血解毒法治疗紫癜性肾炎30例,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在过敏性紫癜过程中或在其症状消失后,尿内多次出现超过正常数量的红细胞,伴或不伴蛋白尿者。……
作者:刘滨;张春燕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有句话为“传方不传量”,意为即使是神效的祖传秘方,留下了药方的组成,而没有留下用药的剂量也是没有用的。可见中药组方中用量的重要性。 作为医生在组方确定用药剂量时,通常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是从病者的情况出发,根据其年龄、体质强弱、病程长短、病势轻重来确定;另一方面则是从药物本身的性质、作用强度等全面考虑。……
作者:吴光华;王宪滨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心血管疾病是当今严重危害人类生命与健康的常见病,是中老年人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初发病或急发性发作时需住院治疗。此病属祖国医学“胸痹”,“心悸”范畴,病位在心,其发病与心、肾、肝、脾诸脏的盛衰有关。可在心气,心阳,心血,心阴不足的基础上兼有痰浊、血痰、气滞、寒凝等病变,总属于本虚标实的病征。出院后病人生活更多的时间在家中渡过,家庭护理非常重要。由于本病病程长,恢复慢,易复发,病因……
作者:汪雪漫;张晓明 刊期: 200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