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切磋经方针灸 彰显仲景精髓——第三届国际经方班暨第十三期全国经方临床运用高级研修班述要

李赛美;方剑锋;邓烨;刘超男

关键词:仲景学说, 经方, 针灸, 经方班
摘要:本文对第三届国际经方班暨第十三期全国经方临床运用高级研修班的专家授课内容进行了整理,系统总结了研修班专家们所传授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
中医药通报杂志相关文献
  • 单兆伟教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经验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病,为消化性溃疡、慢性萎缩性及胃黏膜癌前病变的原因之一,属中医“胃脘痛”、“嘈杂”等范畴.肝脾同属中焦,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协调,在病理上互相影响.古有“治胃病不理气非其治也”之说,单兆伟教授赞同“胃气宜和降不宜郁滞,胃病关键为气滞”这一观点,强调在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治疗中治肝必不可少.

    作者:陈维;孙丽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我和你

    作者:万文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痛泻要方方证病机探讨

    历代医家关于痛泻要方的方证病机存在不同的认识,现代大都沿袭吴昆在《医方考》论述的观点,即肝旺脾虚.但笔者并不认同,并从药物组成配伍分析、主治病症推测以及临证运用三个方面阐述,认为该方的方证病机应为肝旺脾虚湿滞,并强调在运用本方当辨证准确,特别是要分清肝旺与肝郁、脾虚与脾实,以免犯“虚虚实实”的错误.

    作者:周胜强;黄孟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备急千金要方校释》读后的几点商榷(一)

    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已传世一千三百余年.今有李景荣、苏礼、焦振廉、任娟莉、李培振先生(女士)校释,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6月简化字排印出版.凡所校释,基本上皆出书证,并列出“题注索引”、“方名索引”以供检阅,给读者带来方便.此书内容丰富,既有前人的传承内容,又有当代的医学积累,具有比较可靠的基础,为发展我国传统医学提供了更多的治病经验和科研课题,有很高价值.李景荣先生等校释的这部《备急千金要方》,亦存在少数值得商榷之处,在此特摘出与校释者商榷,并就正于海内同道!

    作者:李今庸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心痛方治疗冠心病合并颈动脉斑块痰瘀互结气郁证临床疗效及对C-IMT等的影响

    目的:观察心痛方治疗冠心痛合并颈动脉斑块痰瘀互结气郁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颈动脉Crouse积分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心痛方组和对照组各30例,心痛方组服用心痛方,对照组服用拜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钙胶囊,疗程为2个月,记录治疗前后两组的心绞痛疗效、硝酸甘油停减率、中医证候积分、心电图疗效、C-IMT、颈动脉Crouse积分.结果:1.心绞痛疗效比较,心痛方优于对照组(P<0.05);硝酸甘油停减率比较两组无差异(P>0.05);中医症候积分疗效比较,心痛方优于对照组(P<0.05);心电图疗效比较两组无差异(P>0.05);2.心痛方与对照药物对C-IMT、Crouse积分均有下降作用(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心痛方能明显改善冠心病合并颈动脉斑块痰瘀互结气郁证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在多方面优于对照组;2.心痛方同对照药物均能减少颈动脉斑块的C-IMT、Crouse积分,说明心痛方具有稳定斑块作用.

    作者:姜益宏;范金茹;王美香;王建湘;陈彤;李金洋;胡羽萌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切磋经方针灸 彰显仲景精髓——第三届国际经方班暨第十三期全国经方临床运用高级研修班述要

    本文对第三届国际经方班暨第十三期全国经方临床运用高级研修班的专家授课内容进行了整理,系统总结了研修班专家们所传授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

    作者:李赛美;方剑锋;邓烨;刘超男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变应性鼻炎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变应性鼻炎患病率高且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目前现代医疗虽起效快、短期疗效显著,但也存在不良反应明显、停药易反复、适用范围局限等不足.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取得了良好疗效,本文针对其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作者:王瑞雯;万文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姚祖培教授辨治“双心”疾病经验

    “双心”疾病在临床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姚祖培教授辨证治疗“双心”疾病,善于从肝入手,重视调畅气机,以调肝舒心为大法,兼顾脏腑盛衰,标本同治,从而达到“双心”安康的目的.

    作者:陈韬;姚祖培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干祖望教授辨治耳病医案浅析

    干祖望教授是全国著名中医学家,中医耳鼻喉科奠基人、创始人,试整理较为完整的干老耳病医案7则与同仁分享.耳为清窍之一,为宗脉所聚、清阳交会流行之处,与全身脏腑经络关系密切,如:肾开窍于耳,心寄窍于耳,胆经入耳中,脾主升清而濡养于耳,肺主声、令耳闻声等等.故干老治耳病并不囿于耳之一窍,而是结合“五诊十纲”,强调整体辨证,既植根传统,又用夏变夷,既中规中矩,又灵活机变.干老善用经方,创制新方,组方精简,选药轻巧,转方果断,守方沉着,具体应用如:疏肝开郁解耳鸣,化痰和血启听宫,培土荣木消耳胀,丸药缓图息蝉噪,清震苍耳调气机,解表泄热除耳痛,益气运脾荣清窍,等等,立法用药无不匠心独运,疗效卓越,给人以启迪.

    作者:朱杰;沈修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电针夹脊穴联合穴位透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的对照研究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联合穴位透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给予电针夹脊穴联合穴位透刺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方法治疗,治疗8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49%,对照组为76.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shworth量表评分均降低、Fugl-Meyer量表评分均升高,且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升高更显著(P<0.01,P<0.01).结论:电针夹脊穴联合穴位透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方法,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作者:宋书昌;卢智;王润云;赵见文;贾丽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陈国权教授治疗头痛验案4则

    陈国权教授习惯于按头痛部位进行辨治:前额痛多责之于阳明胃,常用香砂六君子、半夏泻心汤等;巅顶痛多责之于厥阴肝,常用一贯煎、吴茱萸汤、逍遥散等;两侧头痛多责之于少阳胆,常用温胆汤等;后头痛多责之于太阳,常用葛根汤等.本文论及之头痛,多以肝胆论治.肝病可及胆、传脾胃,又有肾病及肝;而肝病又可分为肝阴虚、肝阳虚,且不通则痛,不荣也痛;感受外邪也不容忽略.故本文从肝寒犯胃、肾气不足,肝肾阴虚、脾胃气虚,肝阴亏虚、胆经痰热,肝郁脾虚、兼有风邪4端进行论述,以飨读者.

    作者:梅如冰;陈国权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第十三讲 心律失常的中医治疗

    本次“王琦讲堂“,围绕心律失常的中医治疗展开探讨.心律失常的诸多原因之中,有生理、病理之分,病理又有心脏疾病和心外疾病之分.依据起源部位、节律、频率不同,又有很多分类.中医治疗心律失常从快速型心律失常、缓慢型心律失常入手,注重心功能(心阴血、心气、心阳)的恢复.快速型心律失常常用方剂为炙甘草汤、自拟“平冲饮”,核心是滋阴复脉、益气通阳;缓慢型心律失常常用方剂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参附汤,旨在温经散寒、振奋胸阳.由于心与血脉、心与营卫、心与脾胃、心与小肠等脏腑功能相关,治疗时要依据实际情况佐以活血通脉、调和营卫、调畅中焦、化痰祛瘀之法.同时自拟五参汤合桂枝甘草汤,益气养阴、通阳复脉、活血通痹,标本兼顾,临床疗效显著.重视单味药如桂枝、苦参、甘松、细辛、紫石英等在对抗心律失常时起到关键的作用.

    作者:李玲孺;倪诚;姚海强;张曾亮;张惠敏;王济;李英帅;俞若熙;宋昊翀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薛己外科辨证思想与特色

    通过对薛己外科著作及相关文献研究,发现其在外科疾病诊治中对中医学的各种辨证方法,如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八纲辨证、气血辨证等均能娴熟应用,临病综合多种辨证方法.

    作者:蔚晓慧;刘桂荣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谢旭善教授治疗慢性泄泻病经验

    谢旭善教授认为慢性泄泻病病位在肠,以脾失健运为关键,与肝肾相关为密切;主要病因为湿邪,湿邪可化热、寒化;临床常见证型为寒湿困脾、胃肠积热、肝脾不调、脾肾两虚、食积伤中等;治当以祛湿为主,祛湿又有利湿、化湿、燥湿等不同.

    作者:崔倩倩;刘晓燕;谢旭善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胡国恒教授辨治慢性头痛临床经验

    胡国恒教授将气血亏虚作为头痛总病机;以补益气血为基本治法;多用甘温之品补脾益气,佐以补血之品,以虫类药祛风同时兼能通络止痛,且善用引经药引药归经.

    作者:刘莹莹;胡国恒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论雷氏透达膜原法治疗湿疟

    雷氏透达膜原饮一方始见于清代医家雷丰所著《时病论》,该方以芳香化浊、理气散邪之品,共奏开达膜原、辟邪化浊之功,治疗邪伏膜原之疾患.验案以寒热往来、腹胀泛酸为主症,兼具少阳、太阴两经之病症,符合邪伏膜原之病理特点,故用是方获效.

    作者:王亚晗;王兴臣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浅析中医学的理论构建与思维方式

    中医学的文化归属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这是中医理论中的根本问题,直接关乎中医学发展传承,其答案应从中医学的理论构建与特点中找寻.本文对中医学的涵义、起源以及理论构建与特点进行了研究,认为中医学是一门禀承古人取象思维方式,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构建的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广博、深遂的社会文化医学,其与中国文化一体同源,无法割裂.正是由于对人社会属性的深刻把握,使得中医学能够临证疗效如神,理论经久不衰.

    作者:刘洋;林晓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风引汤辨治思路与方法

    风引汤是《金匮要略》中辨治肝热动风证的重要基础方,本文从用药要点、方药配伍、用量比例角度解读方药,从合方应用辨治帕金森病、癫痫探讨学用风引汤的思路与方法.

    作者:关芳芳;王付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温阳法论治永久性房颤案2例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对于永久性房颤,西医认为其不可转复,治疗则以预防脑卒中和心衰发作为主.然而中医以辨证论治为准则,因证施治,灵活运用中药,可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

    作者:徐丽林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从《内经》论中医护理特色

    中医在很长时间内,医护不分家,使护理理论隐含在医理之中,因此,研究中医经典理论特别是《内经》理论对中医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阴阳理论在护理中的应用、护理过程中注意抵御外邪的入侵、从针刺禁忌谈整体护理观、情志护理这四个方面论述《内经》护理理论.

    作者:陈卫莉;李雪青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中医药通报杂志

中医药通报杂志

主管: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厦门市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