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贵州省首次从腹泻病例中检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

韦小瑜;游旅;田克诚;唐光鹏;王定明

关键词: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 贵州, 腹泻, PCR, 毒力基因
摘要:目的 从贵州省1例腹泻病例的粪便标本中分离鉴定O157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并对其进行毒力基因检测.方法 收集腹泻病例的粪便标本,mEC肉汤增菌后,采用O157胶体金进行初筛,阳性者增菌液经免疫磁珠富集后进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分离,对分离株进行系统生化鉴定,O157、H7诊断血清凝集,应用特异性PCR进行rfbE和fliC基因鉴定,以及stx1、stx2、eaeA和hlyA 4种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腹泻病例粪便标本经mEC肉汤增菌后,检测O157胶体金阳性;增菌液经免疫磁珠富集后培养出可疑菌落,经系统生化鉴定为大肠杆菌,血清型为O157∶H7;PCR检测O抗原特异性rfbE基因和H7特异性fliC基因均阳性;毒力基因eaeA、stx2和hly均阳性,stx1阴性.结论 分离株确诊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为贵州省腹泻病例中首株该病原体.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产气肠杆菌连续分离株的耐药性及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

    目的 探讨临床连续分离的产气肠杆菌耐药性及耐碳青霉烯类药物菌株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方法 用Vitek2-Com pact仪对临床连续分离的240株产气肠杆菌进行鉴定和常规药敏试验,并筛选出耐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菌株;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其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MIC值;用改良的三维试验方法分别检测耐药菌株的ESBLs与AmpC酶;改良Hodge试验法检测碳青霉烯酶;用PCR扩增法检测3种β-内酰胺酶的耐药基因;结果 240株产气肠杆菌对23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在3.8%~100%之间,高为头孢西丁(100%)、低为亚胺培南(3.8%);筛选出10株耐碳青霉烯类产气肠杆菌;三维试验10株菌ESBLs及AmpC酶均为阳性,Hodge试验阳性7株.PCR结果示,携带blaKPC基因7株;携带blaCTX-M基因7株,携带blaSHV基因2株;携带blaDHA基因6株,携带blaACT/MIR型ampC基因4株;16SrRNA基因定量确定ampC基因的表达增加的3株.结论 产气肠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具有较高的耐药性,其主要耐药机制为产碳青霉烯酶、ESBLs与AmpC酶.

    作者:胡丽庆;王盛;史煜波;翁幸鐾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SARIMA模型在戊型肝炎发病趋势预警预测中的应用

    目的 采用SARIMA模型对福建省戊肝发病趋势进行预测,为预警和风险评估提供定量数据.方法 以Eviews 5.0对福建省2004年1月-2015年12月戊肝的月发病例数进行SARIMA分析.结果 2004年1月-2014年8月福建省戊肝月发病序列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和周期性波动,取自然对数和1次1阶非季节差分后序列得到平稳化,模型SARI-MA (0,1,1)(1,0,1)12和SARIMA(2,1,0)(1,0,1)12参数有统计学意义,残差为白噪声,后者为优模型,表达式为:(1+0.61L+0.23L2)(1-0.89L12)(1-L)l0g(yt)=(1-0.89L12)εt.静态回代预测值和实际值吻合较好,相对误差取绝对值后均数为13.06%.2014年1-8月预测值的相对误差较小(5月份除外),预测标准误(S.E)较小.结论 运用SARIMA模型可对戊肝发病趋势进行较准确的短期预测,可为及时、科学地研判风险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

    作者:祝寒松;黄文龙;谢忠杭;陈光敏;曹洋;章灿明;陈武;欧剑鸣;洪荣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肠炎沙门菌△spiC△crp基因工程疫苗候选株的构建

    目的 构建肠炎沙门菌△spiC△crp双基因缺失株,以探索其作为新型基因工程疫苗的可能性.方法 以等位基因同源重组方法,在构建单基因缺失肠炎沙门菌△spiC基础上,运用λRed重组酶系统构建双基因缺失株肠炎沙门菌△spiC△crp.结果 PCR和抗生素抗性结果表明肠炎沙门菌△spiC△crp成功构建;生物学鉴定显示,与野生菌相比,其生长速度与生化特性发生了变化,LD50提高约1 000倍,毒力显著降低.结论 双基因缺失株肠炎沙门菌△spiC△crp被成功构建,为其作为疫苗的免疫学评价奠定基础.

    作者:曾玲;李宝利;严素惠;潘志明;耿士忠;焦新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粗球孢子菌病原学鉴定及形态学参数分析

    目的 建立粗球孢子菌的形态学参数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为粗球孢子菌病原学鉴定提供数字化资料.方法 取粗球孢子菌肺感染患者痰液进行巴氏染色,应用显微镜摄像系统采集粗球孢子菌图像,通过计算机数字图像分析系统测量粗球孢子菌的长径,短径,周长,面积,计算其圆球度等一系列形态学参数.应用SPSS数据处理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测量粗球孢子菌297个,长径均值为70.91 μm,大值为110 μm,小值为33 μm;短径均值为54.46μm,大值为92 μm,小值为27 μm;周长大值为382 μm,小值116 μm,平均值为227.60 μm;面积大值85.93 mm2,小值8.49 mm2,平均值为30.75 mm2.结论 利用计算机数字图像分析系统和SPSS数据处理软件获得粗球孢子菌长径、短径、周长、面积、圆球度等的累加、均值、标准差、大值、小值及95%可信区间等一系列形态学参数.粗球孢子菌形态学参数和数据的建立为量化及鉴别该菌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作者:国九英;秦铮;樊华;安春丽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1958-2013年我国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分析

    目的 分析1958-2013年我国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状况.方法 收集1993-2013年相关的中文核心期刊,摘录关于自然疫源性疾病文章报道的疾病数据,将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收集1958-2013年间自然疫源性疾病报告的文献1 295篇,984篇文献纳入分析,涉及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种类为24种.通过对报道文献分析,结果显示华中地区自然疫源性疾病病例报道居全国首位,其余依次是华东、西南、东北、华南、华北、西北,后是澳门特别行政区域.流行病学曲线显示我国自然疫源性疾病有明显的三个时期.分别为1958-1979年间的低流行时期,1980-1991年间的迅速增加时期以及1992-2013年间的流行稳定时期.我国自然疫源性疾病具有明显的职业特征,以农林牧渔职业为常见.同时,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发生也有明显的性别分布.结论 自然疫源性疾病在全国有着广泛的分布区域,有的下降、消灭了;有的是上升趋势.自然疫源性疾病呈现明显的地区差异分布特征,并且自然疫源性疾病与职业特点有着密切关系.研究认为自然疫源性疾病预防控制仍是今后防病重点工作之一.

    作者:熊晨皓;赵国平;兰晓霞;冯樊;刘淑红;胡役兰;高宏伟;魏茂提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卵黄抗体在国内外医药方面的研究现状

    本文阐述卵黄抗体的优势性质和结构特点,概述卵黄抗体在抗人兽共患病、诊断应用、抗蛇毒类生物制品和抗生育制品等方面的研制与应用.

    作者:王新颖;周鹤峰;邵敏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美国《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2014年第12期有关人兽共患病论文摘译

    P1969 新型蛋白酶敏感型朊毒体病,一类无传染性的独特的朊毒体变异//Abigail B.Diack1,Diane L.Ritchie1,Alexander H.Peden,等新型蛋白酶敏感型朊毒体病(VPSPr)可能发生在人朊蛋白基因(PRNP)第129密码子为各种基因型的人中.与其他人类朊毒体病相比,其特征在于具有独特的生物化学谱带.我们将基因型为缬氨酸纯合子(VV)的2名患者和基因型为甲硫氨酸缬氨酸杂合子的1名患者的脑组织分别接种于能表达人PRNP的转基因小鼠以研究VPSPr的传染性.在所有接种小鼠中均未观察到临床症状或空泡变性.

    作者:王惠榕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猪源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目的 检测猪源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ExPEC)的血清型与毒力基因.方法 对2013-2014年间秦皇岛地区30份组织病料采用细菌形态观察、培养特性试验、生化试验鉴定出8株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采用玻片凝集法测定这些大肠杆菌病的血清型,并用PCR扩增法检测9种毒力基因.结果 定型菌株5株,分别属于O53、O93和O157 3个血清型,9种毒力基因PCR检测结果表明ler、iutA、irp2、fyuA、astA 5种基因检出率分别为100%、75.0%、50.0%、50.0%、25.0%.结论 所检测的猪源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以O53、O93和O157为主要流行血清型,同时携带fyuA、ler和iutA基因的菌株致病性较强.

    作者:马增军;芮萍;逯春香;杨彩然;刘谢荣;王秋悦;刘曜综;张建文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eha基因调控迟缓爱德华菌的毒力

    目的 eha基因是E.tarda毒力株ET-13一个重要的转录调控基因,本文研究其对该菌株毒力的影响.方法 利用菌落计数法比较野生株和eha缺失株感染小鼠毒力(LD50)的差异,以及比较两菌株在小鼠每个肝脏、脾脏和肾脏中细菌菌落数目的差异;利用组织HE染色观察两菌株对宿主组织损伤的差异;利用RT-PCR,比较两种细菌毒力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 eha缺失株相比野生株其毒力下降了2.5倍;eha缺失株在宿主体内的生存能力明显降低.小鼠感染野生株后,出现肝细胞水肿和中性粒细胞浸润,脾小体内细胞坏死,肾小管水肿等病变,以及上述脏器外观出现改变.提示野生株对小鼠的肝脏、脾脏和肾脏有毒性作用,而eha缺失株对上述脏器无明显毒性作用.RT-PCR结果显示,eha基因的缺失使得E.tarda菌的Ⅲ型分泌系统分泌蛋白基因eseC和外膜蛋白基因(pagC)的转录水平下降,菌毛蛋白基因(fimA)的转录水平没有改变.结论 eha基因缺失后,E.tarda菌ET-13株的毒力因子表达降低,使该菌毒力明显减弱,对宿主的致病性和病理损伤减轻.因此,eha基因是一个毒力正调控基因.

    作者:盛安康;李玉红;张坡;祝如愿;刁亦非;周佳莹;高大庆;陆承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肝包虫病的外科治疗

    目的 分析、探索肝囊型包虫病(cystic echinococcosis,CE)手术治疗的方式、适应证及其疗效.方法 分析我院2009-2013年手术治疗的肝囊型包虫患者216例.结果 内囊摘除术(A组)术后平均住院d数、带管时间、术后残腔并发症等均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1);手术D组的手术耗时及出血量、住院费用等均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1).结论 ①肝包虫外囊完整剥除术治疗可根除因内囊摘除术导致包虫复发和胆瘘等并发症;同肝切除相比具有创伤较小、并发症减少的特点,故可为CE手术治疗的首选;②对于邻近大血管、重要脏器组织或周围解剖层次不清的肝包虫,外囊次全切除术可在有效消灭残腔的同时,减少手术难度及外囊剥除术所引发手术风险.

    作者:喻定刚;杜刚;靳福廷;罗斯满;罗金辉;石汶;王春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粉尘螨Hsp60基因的测序、克隆和原核表达

    目的 探索和发现粉尘螨新的变应原组分.方法 以粉尘螨热休克蛋白60(Heat shock protein 60,Hsp60)为研究对象,用简并引物PCR方法扩增出其cDNA片段,并对该片段进行了序列测定和分析.同时,对该基因片段进行了克隆、原核表达.结果与结论 成功确定粉尘螨Hsp60基因片段cDNA序列;构建了pET-28a(+)-Hsp60重组质粒,并在E.coli BL21中得到高效表达.

    作者:刘海娟;洪青;罗晓东;李小敏;丁雪;沈浩贤;陈代雄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老年获得性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检测与分析

    目的 对老年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检测进行分析.方法 对96例社区获得性老年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肺炎支原体IgM抗体,同时检测患者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结果 老年肺炎支原体感染率为15.4%,年龄、性别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呼吸道感染占89.6%,非呼吸道疾病占9.4%;混合感染率21.9%;原有基础疾病者占20.8%.结论 肺炎支原体是引起老年人呼吸系统感染及呼吸系统外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之一,应引起足够重视.

    作者:王希敏;郑东旭;梁双吟;李小云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贝达喹啉治疗结核病的研究进展

    结核病依然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耐多药和广泛耐药结核病的出现与蔓延是结核病控制面临的一大挑战.目前WHO推荐用于治疗耐药结核病的化疗药物存在种类少、疗效欠佳、不良反应多、疗程长等不足,因此,开发新型作用机制的抗结核药势在必行.贝达喹啉,靶点为分枝杆菌ATP合成酶,具有作用机制新颖、耐药率、半衰期长、特异性高、抗菌活性强、缩短耐多药结核病疗程,安全性良好等优点,但是同时也存在难以解释的高致死率等缺陷.本文主要从抗菌及耐药机制、药代动力学、抗菌活性、临床试验、安全性方面综述贝达喹啉治疗结核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彭蔚;黎友伦;彭丽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灭钉螺微生物的筛选及功效研究

    目的 消灭钉螺是防治血吸虫病重要工作,筛选出一种高效、低毒、持久及价廉的杀螺细菌是有意义的探索.方法 本文从钉螺孳生的土壤中筛选出具有杀螺作用的强毒菌株,分别制备成细菌发酵液、发酵上清液和菌体悬液进行浸泡杀螺比较,取得了初步结果.结果 经初筛,分离出4株(B8、B27、B36、B59)对钉螺具有毒性作用的细菌;灭螺实验结果表明,4株细菌的发酵液、发酵上清液和菌体悬液均显示出不同的毒杀作用,综合比较发现,B59菌株的灭螺效果好,其次是B27、B36菌株,B8菌株弱.在细菌发酵上清液各菌株间灭螺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286,P=0.002);各菌株发酵液的灭螺效果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x2=17.298,P=0.008);但各菌株菌体悬液之间的灭螺效果未显示统计学差异(x2=7.579,P=0.271).结论 细菌的代谢产物,尤以B59菌株的发酵上清液有较好的灭螺功效.

    作者:崔国艳;汪世平;程红兵;何鑫;闾丘思嘉;黄成铭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安徽地区腹泻病人粪便标本中沙门菌分离及其血清型鉴定

    目的 了解安徽地区近期临床分离沙门菌血清型、药物敏感性、毒力基因携带及血清型相同菌株的基因溯源情况.方法 应用血清凝集法检测沙门菌的血清型,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药物敏感性,PCR法扩增毒力基因,PFGE法检测基因同源性并进行溯源.结果 43株沙门菌中鼠伤寒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分别占(39.5%/29.6%).43株菌对四环素、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萘啶酸和氯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60.5%/39.5%/37.2%/30.2%),43株菌均携带InvA和InvE毒力基因,鼠伤寒沙门菌基因同源性较低,肠炎沙门菌基因同源性较高.结论 本次安徽地区临床分离的沙门菌以鼠伤寒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为主,其他血清型散在分布.对常规抗生素呈较高的耐药性,分离菌株均携带毒力基因对人体具有致病性.本地区流行的鼠伤寒沙门菌大部分来源于不同的基因克隆株,亲缘关系较远.而流行的肠炎沙门菌大部分来源于同一克隆株或亲缘关系较近的克隆群体.

    作者:方欣;李春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珠海市恙虫病东方体基因型研究

    目的 对广东省珠海市恙虫病东方体进行基因分型.方法 予高热期恙虫病患者静脉采血后,立刻床旁小白鼠腹腔接种,待发病后解剖,取其腹壁刮液涂片、吉姆萨染色镜检;以巢式PCR进行恙虫病东方体DNA检测和序列分析,将结果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床旁小白鼠腹腔接种,腹壁刮液涂片镜检可见紫红色圆形、椭圆形、短杆状恙虫病东方体菌体.10例恙虫病患者进行特异性的巢式PCR扩增,其中6例扩增出目的基因片段,阳性率为60%.将扩得珠海恙虫病东方体基因片段的DNA序列与基因库序列进行比对,发现其与韩国株Yonchon株同源性高,大于95%,系统进化树显示其与Karp株在同一分支.结论 珠海市为恙虫病的自然疫源地,该地区恙虫病东方体的基因型与Yonchon株相近.

    作者:肖寒;方倩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布鲁菌分子分型方法应用研究进展

    布鲁菌属细菌是布病的病原菌.当前,用于布鲁菌属细菌分型的方法有多种,而布鲁菌分子分型方法在布病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病原菌的快速分型鉴定、病原菌的溯源分析和菌株之间差异关系的分析过程中被广泛应用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常用的布鲁菌的核酸探针技术(DNA probes)、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16 SrDNA鉴定、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SNP)、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多位点串联重复序列分析(VNTR/MLVA)等分子分型方法的应用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刘志国;崔步云;刘日宏;王妙;解新霞;李晓琳;夏咸柱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狂犬病病毒CTN-1株在鸡胚细胞驯化过程中G基因和滴度分析

    目的 研究狂犬病病毒CTN-1株在鸡胚细胞驯化过程中的特性.方法 利用RT-PCR反应扩增CTN-1株19个代次的G蛋白基因,获得cDNA进行序列测定;并以免疫荧光法测定各代次毒株在细胞中的滴度.结果 序列测定显示:CTN-1株在鸡胚细胞驯化过程中G蛋白基因序列发生不同程度变异且逐步积累,从第30代开始,G蛋白基因序列趋于稳定.与CTN-1株相比,CTN-1鸡胚细胞驯化株在G蛋白的第147、333、389、421和485位氨基酸发生了突变.与此相对应,CTN-1株鸡胚细胞驯化株滴度逐渐趋于稳定,并于第33-58代滴度维持在10~101g细胞荧光转化灶单位/mL左右.G蛋白同源性分析表明,CTN-1株鸡胚细胞驯化株与我国近期不同区域分离得到的街毒株具有较高同源性,其G蛋白氨基酸同源性为89.3%~99.0%.结论 CTN-1株在鸡胚细胞驯化过程中G蛋白基因发生稳定变异,滴度在传代后33-58代达到较高水平,稳定性较好,适于我国狂犬病防治的实际应用.

    作者:李慧;刘永娣;罗姗;王春华;朱士茂;张佩;丁玉江;郭采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日本血吸虫凋亡诱导因子SjAIF功能区片段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目的 克隆表达日本血吸虫凋亡诱导因子(SjAIF)功能区片段,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分析.方法 应用PCR技术扩增日本血吸虫凋亡诱导因子的功能区片段,构建原核重组表达质粒并诱导其表达,实时定量PCR分析其在不同发育时期童虫和成虫的转录水平,通过Western-blot和间接ELISA法分析重组蛋白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应用免疫组化分析该蛋白在虫体内的分布情况.结果 克隆了SjAIF功能区片段,大小为831 bp.成功构建了原核重组表达质粒pET-28a(+)-SjAIF,并在大肠杆菌中获得表达,重组蛋白分子量35 kD.实时定量PCR分析表明SjAIF基因在童虫和成虫的各个发育阶段均有转录,其中7 d~21 d虫体表达量较低,42 d和28 d虫体表达量较高,雌虫表达量高于雄虫.重组蛋白具有较好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免疫小鼠后诱导产生了较高水平的特异性IgG抗体.该蛋白主要存在于日本血吸虫体被,少部分分布于实质组织中.结论 成功表达了SjAIF基因的功能区片段,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生物学功能和作用提供了基础.

    作者:陆看;韩宏晓;洪炀;马茜茜;刘艳涛;韩倩;马帅;傅志强;林矫矫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贵州省首次从腹泻病例中检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

    目的 从贵州省1例腹泻病例的粪便标本中分离鉴定O157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并对其进行毒力基因检测.方法 收集腹泻病例的粪便标本,mEC肉汤增菌后,采用O157胶体金进行初筛,阳性者增菌液经免疫磁珠富集后进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分离,对分离株进行系统生化鉴定,O157、H7诊断血清凝集,应用特异性PCR进行rfbE和fliC基因鉴定,以及stx1、stx2、eaeA和hlyA 4种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腹泻病例粪便标本经mEC肉汤增菌后,检测O157胶体金阳性;增菌液经免疫磁珠富集后培养出可疑菌落,经系统生化鉴定为大肠杆菌,血清型为O157∶H7;PCR检测O抗原特异性rfbE基因和H7特异性fliC基因均阳性;毒力基因eaeA、stx2和hly均阳性,stx1阴性.结论 分离株确诊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为贵州省腹泻病例中首株该病原体.

    作者:韦小瑜;游旅;田克诚;唐光鹏;王定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杂志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微生物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