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四物汤及其组方中药的药物血清对MCF-7细胞体外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

郝庆秀;王继峰;牛建昭;赵丕文;崔烨

关键词:四物汤, 药物血清, 植物雌激素, MCF-7, 细胞增殖, 细胞周期, 细胞凋亡
摘要:目的:探讨四物汤及其组方的四味中药的药物血清对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细胞体外增殖、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评价其植物雌激素活性.方法:正常性未成熟雌性SD大鼠,体重70±5g,按体重均衡和随机的原则分为7组(正常对照组、己烯雌酚组、四物汤组、熟地组、白芍组、当归组和川芎组),每天分别早、晚两次灌胃给药,给药均持续4d,第5d腹主动脉取血,分离血清,0.22p.m微孔滤膜过滤,-20℃贮存备用.应用MTT法检测药物血清对MCF-7细胞增值率、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率.结果:白芍、当归和川芎等中药的药物血清均可显著促进MCF-7细胞体外增殖(P<0.01),熟地可促进MCF-7细胞体外增殖(P<0.05),熟地、当归和川芎等中药的药物血清均可显著促使MCF-7细胞S期细胞数和细胞增殖指数PI增加(P<0.01),白芍的药物血清均可促使MCF-7细胞增殖指数PI增加(P<0.05),而在本实验条件下四物汤复方的舍药血清使MCF-7细胞数略有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白芍、当归、川芎和四物汤的药物血清均可显著抑制MCF-7细胞的凋亡(P<0.01);结论:熟地、白芍、当归和川芎等中药有植物雌激素活性,本实验配伍比例条件下,四物汤复方的植物雌激素活性弱于其组方的各味中药.
中医药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从事实认识和价值认识关系看中医

    任何认识都伴随着事实认识和价值认识两个方面,中医学也是如此.然而中医学是以临床为主导的经验医学,诊断、疗效是其追求的目标.以价值认识为主,事实认识薄弱的特点,使中医学在基础医学方面遗留大量空白,临床水平在某种程度上趋于凝固,这种事实认识和价值认识的错位极大限制了中医学价值的充分发挥和开发利用.

    作者:王凌霞;常存库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的现状和进展

    回顾中医药类文献,总结帕金森病的中医药治疗概况,强调中医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及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作者:程为平;宣威;张洋;张盼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不同来源及辐射处理对黄芩种子质量的影响

    目的:考查不同来源及辐射处理对黄芩种子质量的影响.方法:测定种子的千粒重及发芽率,考查辐射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结果:不同来源黄芩种子的千粒重在1.401g~1.970g,发芽率在64.5%~90.5%.一定剂量60Coγ射线照射后,发芽率降低12%~18%.结论:黄芩种子的发芽率与饱满度及放置时间有关.实验用的辐射量可抑制黄芩种子的萌发.

    作者:林慧彬;路俊仙;曲永胜;林建强;林建群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灵芝子实体与菌丝体及破壁菌丝主要活性成份的比较

    目的:对人工栽培的灵芝子实体、茵丝体及破壁处理菌丝体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测定分析,为灵芝药材品质及检测产品质量提供依据.方法:用硫酸蒽酮法测定灵芝多糖含量;采用齐墩果酸作对照,香草醛一冰醋酸显色,分光光度计测吸光值测定三萜化合物.结果:无论多糖还是三萜化合物,菌丝体含量均高于子实体,破壁处理高于未处理.

    作者:张旺凡;喻祖文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中药药象探究

    象属中国古典哲学的范畴,根源于中国古典哲学的中医学继承了这一特征,其各个组成部分无不以象为内容.笔者认为古人对中药作用原理的认识也受到了象思维的深刻影响,并提出中药药象概念.因此,发展中药必须要加强象的研究,探讨象的问题,对于正确把握中药乃至促进中药理论和临床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梁永林;赵鲲鹏;刘稼;李兰珍;朱向东;郝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中西医结合序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93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序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临床疗效,从而在贫困的西部地区寻求一种有效的、经济的治疗方案.方法:对93例AA患者据临床表现分为急劳温热、实热迫血、气虚血瘀、气血亏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阴阳两虚七型辩证论治,并配合西医雄激素+CsA+造血生长因子+654-2的经济性方案(SAA/VSAA加用HDMP+HDIVIG)进行治疗.结果:93例患者基本治愈23例(24.7%);缓解29例(31.2%);明显进步19例(20.4%);无效22例(23.7%).总有效率为76.3%.结论:多药联合的non-HSCT/BMT、non-ALG/ATG 输注的中西医结合经济性方案序贯治疗AA,可标本同治,取长补短,各自保持优势,西药有快速的稳定作用,中药有持久的巩固作用,治愈好转率高,复发率低,医疗费用相对低,是目前贫困地区治疗AA的理想方案.

    作者:潘铭;楚文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黄精饮治疗电磁辐射性男性不育症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黄精饮对电磁辐射性男性不育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肾精亏虚型电磁辐射性男性不育症患者12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40例,口服五子衍宗丸;治疗组80例,口服黄精饮,疗程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及组间的精液量、精子密度、精子活率及精子活力等参数的改善情况及安全性.结果:两组都能改善患者的精液质量,总有效率分别为67.50%和88.75%,但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黄精饮优于五子衍宗丸.结论:黄精饮能治疗电磁辐射性生精功能障碍,提高精液及精子质量,未见毒副作用.

    作者:毕焕洲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降白灵胶囊治疗60例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制剂降白灵胶囊对糖尿病肾病Ⅲ期、Ⅳ期的临床症状、血糖、尿素氮、血肌酐、尿蛋白的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常规西药治疗加服中药降白灵胶囊;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结果:采用降白灵胶囊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改善患者症状.降低尿素氮、血肌酐、尿蛋白含量,具有明确疗效,为糖尿病肾病的防治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

    作者:易志宏;王丽哲;陈波华;丁晓萍;李莉;王萌嘉;赵国瑞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四物汤及其组方中药的药物血清对MCF-7细胞体外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

    目的:探讨四物汤及其组方的四味中药的药物血清对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细胞体外增殖、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评价其植物雌激素活性.方法:正常性未成熟雌性SD大鼠,体重70±5g,按体重均衡和随机的原则分为7组(正常对照组、己烯雌酚组、四物汤组、熟地组、白芍组、当归组和川芎组),每天分别早、晚两次灌胃给药,给药均持续4d,第5d腹主动脉取血,分离血清,0.22p.m微孔滤膜过滤,-20℃贮存备用.应用MTT法检测药物血清对MCF-7细胞增值率、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率.结果:白芍、当归和川芎等中药的药物血清均可显著促进MCF-7细胞体外增殖(P<0.01),熟地可促进MCF-7细胞体外增殖(P<0.05),熟地、当归和川芎等中药的药物血清均可显著促使MCF-7细胞S期细胞数和细胞增殖指数PI增加(P<0.01),白芍的药物血清均可促使MCF-7细胞增殖指数PI增加(P<0.05),而在本实验条件下四物汤复方的舍药血清使MCF-7细胞数略有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白芍、当归、川芎和四物汤的药物血清均可显著抑制MCF-7细胞的凋亡(P<0.01);结论:熟地、白芍、当归和川芎等中药有植物雌激素活性,本实验配伍比例条件下,四物汤复方的植物雌激素活性弱于其组方的各味中药.

    作者:郝庆秀;王继峰;牛建昭;赵丕文;崔烨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自拟中药上消合剂防治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自拟中药上消合剂对食管癌放疗进程中出现的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的防治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力的影响.方法:8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及对照组(43例),两组均采用1周期诱导化疗后开始同步放化疗,放疗结束后进行辅助化疗,总共进行4周期化疗.治疗组从放疗首日开始口服中药上消合剂,对照组则口服常用西药.结果:两组病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食管急性毒性反应,治疗组和对照组的高级别放射性食管炎(Ⅲ度+Ⅳ度)的发生率分别为15.6%和34.9%,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治疗前后NK细胞水平、CD4、CD4/CD8水平增加(P<0.01);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近期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食管癌同步放化疗治疗中,中药上消合剂可以减轻放射性食管炎的症状,降低高级别食管炎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对近期治疗疗效无明显影响.

    作者:周霞;王准;封威;邓厚德;王跃珍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彭培初教授应用黏膜方治疗慢性肾炎验案三则

    黏膜方是彭培初教授的经验方,该方组成为柴胡、黄芩、知母、连翘、玄参、制大黄等,具有和解清热的作用.彭老师用此方治疗慢性肾炎,有降低尿蛋白、缓解血尿的作用.本文列举使用黏膜方治疗慢性肾炎三例病案,说明黏膜方的适应症及所治病症的病机、治则治法,采用下病上治法,清肺以治肾.

    作者:王怡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慢性难治病阴虚复合证探讨

    阴虚证作为慢性难治病的常见证候,常以复合证形式存在,是疾病迁延难愈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对阴虚火旺、阴虚阳亢、阴虚动风、阴虚夹湿、阴虚痰阻、阴虚血瘀、阴虚水停、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等阴虚复合证的形成机理、发展变化规律及其临床表现进行了探讨.

    作者:周唯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宁荨颗粒的急性毒性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宁荨颗粒灌胃后产生的急性毒性反应和死亡情况.方法:将宁荨颗粒以大浓度给昆明种小鼠灌胃给药,小鼠未出现死亡,未测出LD50,故测其大给药量.结果:宁荨颗粒大给药量为96g/kg(为临床成人用量的112倍),无动物死亡,其全身状况、饮食、摄水和体重增长均正常.结论:宁荨颗粒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作者:赵延明;李玉堂;盖希余;柴立;尹冀源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接骨木根皮抗炎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接骨木根皮的抗炎镇痛作用.方法:采用小鼠耳肿胀和大鼠足肿胀法观察接骨木的抗炎作用;采用热板法观察接骨木的镇痛作用.结果:接骨木高、中剂量组耳肿胀度均处于较低水平,差异有显著意义(与空白组比较P<0.05或P<0.1);接骨木高、中剂量组用药1h、2h、4h和6h足肿胀率均处于较低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与空白组比较P<0.01或P<0.05);接骨木各剂量组用药后0.5、1和2h小鼠痛域值均处于较高水平,差异有显著意义(与空白组比较P<0.01或P<0.05).结论:接骨木根皮具有抗炎镇痛作用.

    作者:董培良;闫雪莹;匡海学;韩华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中医诊断学的史学研究刍议

    诊断学是医学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学科.与西医学相比,中医学对疾病的诊断表现出鲜明的特殊性.近年来,对中医诊断学的现代研究发展迅速,但其中也表现出一系列问题.原因就在于研究者们没有从此学科的特殊性质出发来思考现代研究的方向.而对其进行史学研究则是认识和理解这一学科本质特点的重要途径.

    作者:张岚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丹参药材中丹参酮ⅡA提取工艺优选及HPLC法含量测定

    目的:优选丹参药材中丹参酮ⅡA佳提取工艺.方法:用正交试验法分别考察三种提取方法(冷浸法,加热回流法,超声法)对丹参药材提取液中丹参酮ⅡA含量的影响,并以HPLC法测出的丹参酮ⅡA的含量为考察指标,优选出丹参酮ⅡA的佳提取工艺.结果:丹参药材中丹参酮ⅡA佳提取工艺为:4倍量95%乙醇超声2次,30min/次,合并滤液.丹参酮ⅡA在25.2-126u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艮好.结论:超声技术操作简便,快捷,试验重现行好.

    作者:孙妍;孙瑜;李永吉;张喜武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8例

    目的:观察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76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8例,治疗组给予参芎葡萄糖注射液100ml/次,静滴,2次/d,硝酸甘油10mg/次,静滴,1次/d;对照组以硝酸甘油10mg/次,静滴,1次/d.2组均以15d为1个疗程.记录并比较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率、血压及静息心电图变化.结果:治疗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或消失,发作时间缩短,ST段明显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心率、血压较治疗前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改变.结论: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肯定.

    作者:金明;周忠光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蝙蝠葛酚性碱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本文对蝙蝠葛酚性碱的药理作用进行综述,目前对蝙蝠葛酚性碱药理作用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尤其在其抗肿瘤方面的作用受到医药领域的的广泛关注.

    作者:王德娟;王栋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溃疡平抗大鼠乙酸胃溃疡作用及其机理研究

    目的:研究溃疡平对大鼠乙酸胃溃疡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采用改良Okabe法制备慢性乙酸胃溃疡模型,实验设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溃疡平高、中、低剂量组、盐酸雷尼替丁组,观察渍疡指数和溃疡抑制率的变化,测定大鼠胃液量、胃液pH、胃蛋白酶活性、血清SOD活性及MDA和NO含量.结果:溃疡平能明显降低大鼠乙酸胃溃疡的溃疡指数(P<0.05),溃疡平低、中、高剂量组的溃疡抑制率分别达28.43%、66.72%和92.26%;明显减少胃液分泌量(P<0.01)和降低胃蛋白酶活性(P<0.01),降低MDA的含量(P<0.01);亦明显升高大鼠血清NO含量(P<0.05)和SOD活性(P<0.01).结论:溃疡平对胃溃疡具有较好促愈合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与减少胃液分泌及胃蛋白酶活性,提高胃粘膜抵抗氧自由基能力,促进胃粘膜保护因子NO的合成和释放有关.说明渍疡平可能通过抑制损伤因子及增强保护因子两个环节发挥抗溃疡作用.

    作者:王滨;赵红晔;李雪岩;卢长柱;曹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温阳利湿法治疗肾结石60例临床观察

    目的:根据肾结石患者的症状,舌、脉象进行辨证分组,探讨肾结石的病因病机和温阳利湿法治疗肾结石取得较好疗效的原因.方法:总结分析了本院100例肾结石患者的症状,舌、脉象,影像学检查等资料,辨证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以温阳利湿法治疗,对照组以清热利湿法治疗,对治疗前后患者的症状,舌、脉象,影像学检查结果等,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75%,总有效率95%,对照组治愈率60%,总有效率75%.结论:温阳利湿法治疗肾结石,效果显著,复发率低.通过温阳利湿,机体气化温煦功能增强,阴寒无以凝聚成石.

    作者:高建魁;闫沛海;吕勇 刊期: 2008年第05期

中医药学报杂志

中医药学报杂志

主管:黑龙江省教育厅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黑龙江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