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月梅;张英艳;陈国静;邹立华
目的:探索器械配合手法复位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器械配合手法复位跟骨骨折,辅以口服及外用中药制剂.结果:治疗51例,优良率为88.2%.结论:疗效确切,操作简便,安全性高,中药具有消除肿胀,减轻疼痛,加速骨折愈合的功效.
作者:崔明;董庆;赵铁岩;赵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清气化痰丸出自明@吴昆<医方考>卷二.方由陈皮(去白)、杏仁(去皮尖)、枳实(麸炒)、黄芩(酒炒)、瓜蒌仁(去油)、茯苓各1两,胆南星、半夏(制)各1两半,以生姜汁为丸服.原方主治:诸痰火症.笔者以该方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3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强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落新妇根的镇痛作用.方法:用小鼠热板法和醋酸扭体法测定落新妇根水煎液的镇痛作用,落新妇根水煎液的不同剂量对小鼠灌胃给药进行试验.结果:对小鼠热板致痛的痛阈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对小鼠醋酸致痛引起的扭体次数有明显的降低作用.结论:落新妇根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作者:李彦冰;杨波;张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宫内节育器(IUD)引起的月经失调,中医学认为是金刃所伤,胞宫血络受损,瘀血阻滞,血不归经所致.瘀血是其主要致病因素,气虚、血热是其病理基础.按中医辨证论治将本病分为气滞血瘀、阴虚血热、气血两虚三型,采用活血化瘀、育阴清热、益气健脾三大治法,临床实践证明,其中以气滞血瘀型为常见.
作者:周秀芬;王雪华;韩凤娟;袁立霞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研究黄芪抗肿瘤的机制,为黄芪在抗肿瘤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流程式细胞仪检测肿瘤细胞凋亡.结果:黄芪多糖具有一定诱发细胞凋亡的作用,可使S期细胞数目减少,促进细胞分化为G0-G1和G2-M期.但随着剂量加大,肿瘤细胞主要停留在G2-M期.结论:黄芪多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诱发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但凋亡的数目并不占绝对优势,说明诱发肿瘤细胞凋亡是黄芪多糖抗肿瘤的一换条途径,却不是主要途径.
作者:陈光;臧文臣;刘显清;王庆国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慢性前列腺炎是成年男性常见疾病,临床虽极为多见,但因前列腺的位置和其解剖特点所决定,治疗效果多不十分理想,笔者自1999年起采用补肾消瘀清热法治疗25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蒋丽华;李冀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初步探讨中西药联合应用时的不良反应,根据有关报道对其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引起不良反应的因素很多,在许多情况下弊大于利,因各药之间药效学和药物动力学的相互影响而增加毒性.
作者:窦秋莲;庄海英;姚莉;戴晓波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穴位贴磁治疗慢喉痹的疗效.方法:对56例慢喉痹患者贴磁治疗,并与西药杜灭芬喉片治疗40例作疗效对比观察.结果:磁疗治疗组好转率为87.5%,对照组为65%,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穴位贴磁治疗慢喉痹疗效较好.
作者:高洪琦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强迫性神经症,乃因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过程平衡失调而致.但由于不同个体神经系统机能状态和对客观刺激的耐受限度各不相同,而表现的神经系统症状倾向也有所不同.其临床表现特点主要有三:一是多疑,包括疑病、疑事、疑物、疑人.
作者:刘晓春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对仲景下法从下粕、下血、下水、泻热这四个方面的内涵,进行探究并且具体指出了这四法所对应的临床病证.同时阐述了仲景下法的病邪部位特点,并以<内经>为理论根据,深刻揭示了仲景下法的作用机理.
作者:刘广泉;谢恩海;佟春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葛根素联合精制脑组织液治疗慢性酒精中毒的临床效果.方法:慢性酒精中毒患者40例,治疗组20例,用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100ml每日1次静点,精制脑组织液45mg加入生理盐水中每日1次静点;对照组20例,用纳络酮0.4mg,普通胰岛8u加入5%葡萄糖250ml中每日1次静点,能量合剂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每日1次静点.治疗前后对患者的症状、体征、肝功能和智能变化进行观察测评.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葛根素合精制脑组织液治疗慢性酒精中毒效果满意.
作者:姜春雨;任凤梧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头穴丛刺方法结合康复技术对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功能的影响.方法:37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针康组20例,对照组17例.采用北京医院汉语失语症检查的评分方法评定患者语言功能.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相比均有显著差异(治疗组P<0.01,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针康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头针结合康复技术可以促进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功能的恢复,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王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中药内服加外敷治疗骨性关节病的疗效.方法:采用自拟化瘀止痛饮内服和化瘀止痛散外敷治疗骨性关节病44例,并配合40例作对照观察.结果:该疗法对骨性关节病有显著的治疗作用.结论:该疗法有舒筋通络,化瘀止痛之功效.
作者:崔钟哲;崔英淑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贝尔氏麻痹的疗效.方法:对67例贝尔氏麻痹的患者采取中、西药内服、针刺疗法以及理疗、按摩等辅助疗法综合治疗.结果:经2~3个疗程的治疗,治愈率80.65%,总有效率100%.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贝尔氏麻痹疗效确实、可靠,值得借鉴.
作者:任国欣;刘小五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患儿随机分2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中药治疗,根据患儿病情不同时期,调整方剂.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得到良好的控制及治愈,治疗组40例,有效率92.5%;对照组26例,有效率73.1%,经统计学处理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可提高治愈率,缩短疗程.
作者:苏雅荣;张士友;李桂芬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脑宁康防治中风病先兆证临床疗效的内在机制.方法:中风病先兆证患者171例,随机分为脑宁康验证组和维脑路通对照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积分、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血小板膜表面受体(CD62P)、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因子(sVCAM-1)等参数的变化.结果:验证组临床显效率(33.33%)、总有效率(94.73%)及用药后临床积分(6.11±1.10)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验证组用药后临床积分极显著改善(P<0.01).一年内验证组中风发生率(2.63%)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验证组治疗后ET-1、NO、CD62P、sVCAM-1分别为(61.05±26.98)pg/ml、(4716.98±741.02)pg/ml、(1.49士0.05)%、(779.9±40.3)pg/ml,较治疗前均极显著改善(P<0.01),以上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宁康胶囊之所以能够明显改善中风病先兆证症状,有效控制中风发生,与其能够明显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血小板活化功能及机体免疫功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脑损伤诸多环节起到保护作用,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作者:赵海滨;魏涵龙;沈承玲;左俊岭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IGF-1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作用及针刺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作用机制.方法:造成大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模型并运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测定IGF-1受体在三个月及6个月病程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及针刺后的改变.结果:正常鼠眼视网膜中即有IGF-1受体mRNA的表达,但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IGF-1受体mRNA的表达增加,并随着病程的延长而加重,针刺治疗后可减少IGF-1受体mRNA在视网膜中的表达.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由于IGF-1受体表达的增加,诱发新生血管形成,加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针刺通过抑制IGF-1受体mRNA的表达有效地减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抑制和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
作者:刘丹;匡洪宇;樊爽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结合乙肝发病机理与近年来乙肝中药治疗的研究成果,对乙肝在发生肝纤维化之前的中药治疗作用,即:抗病毒作用,调整免疫作用,保护肝细胞作用做了阐述.指出中药治疗乙肝作用机制的研究应与辨证论治理论相结合.
作者:何金洋;张小虎;郭兴伯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中医和西医是并存的两大医学体系,二者在理论认识、诊疗方法和基本观念上存在差异.西医借助现代科技,对人体和生命现象的认识精细准确,具有可重复性.中医理论虽有笼统含糊的弱点,但中医重视临床诊治,实用经验丰富,重视解决临床病证.
作者:刘小平;常存库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既往用髌骨部分切除术治疗,但此种手术方法会造成髌骨关节面的紊乱,发生髌骨关节的退行变,不宜提倡[1].笔者在1994年对1例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采用改良张力带内固定手术方法治疗,临床效果良好,介绍如下.
作者:杜启铭;杜雁捷;高文岳 刊期: 200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