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悦;马文良;蒋怡佳;黄立锋;隋峰;李文雄
目的 探究碎裂QRS(fQRS)波群对老年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患者临床诊断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式,选取2016-02~2017-02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194例老年NSTEMI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标准12导联心电图(ECG)检查结果,分为fQRS波阳性组112例和fQRS波阴性组82例.计算fQRS波和病理性Q波发生率,以及敏感度和特异度,并分析两组患者冠脉病变数和冠脉狭窄程度.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QRS波阳性组患者冠心病病史例数和Gensini评分明显高于fQRS波阴性组患者(P<0.05).fQRS波发生率明显高于病理性Q波发生率(P<0.05),fQRS波诊断敏感度明显高于病理性Q波(P<0.05),fQRS波与病理性Q波诊断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QRS波阳性组患者单支血管病变率明显低于fQRS波阴性组患者(P<0.05),但双支及多支血管病变率fQRS波阳性组要明显高于fQRS波阴性组(P<0.05),fQRS波阳性组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明显高于fQRS波阴性组患者(P<0.05).对具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NSTEMI患者年龄≥70岁、既往冠心病史、冠脉病变支数≥2支、Gensini评分≥50分与心电图出现fQRS波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fQRS波群对老年NSTEMI患者诊断敏感度较高,对预测患者冠脉病变支数和冠脉狭窄程度有一定价值,是诊断NSTEMI的一个非常重要指标,具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彭毅;陈晓玲;杨徐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ICU治疗的脓毒症患者进行依托咪酯或氯胺酮麻醉诱导插管后低血压的发生率.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2012-06~2017-05在我院ICU治疗的464例脓毒症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为第一次插管并使用氯胺酮或依托咪酯诱导.根据患者使用麻醉药物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依托咪酯组与氯胺酮组,采用倾向评分以调整两组患者基线差异.记录插管前,插管后0~1 h、1~6 h、6~12 h和12~24 h时患者的MAP值,比较插管24 h后两组患者临床低血压发生率.结果 调整后依托咪酯组与氯胺酮组各纳入135例患者,与氯胺酮组比较,依托咪酯组在插管后24 h低血压发生率明显提高[72.6%(98/135) vs.51.1%(69/135), χ2=13.201,P<0.001].依托咪酯组患者6~12 h[(65.18 ± 13.26) mm Hg vs.(69.34 ± 16.95) mm Hg,t=2.246,P=0.026]与12~24 h[(63.90 ± 13.35) mm Hg vs. (68.47 ± 15.71) mm Hg,t=2.576,P=0.011] MAP值均较氯胺酮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氯胺酮比较,依托咪酯诱导插管可明显提高患者临床低血压发生率.而氯胺酮对血流动力学有积极的影响,是一种可以代替依托咪酯用于脓毒症患者的气管插管诱导剂.
作者:阚景祥;朱海颖;赵国芹;刘中凯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重组降钙素原(recombinant procalcitonin,rPCT)免疫小鼠对脓毒症诱导的急性肾损伤(AKI)的影响,并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10~12周龄健康雄性Balb/c小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n=10),盲肠结扎穿孔组(CLP组,n=10),rPCT免疫组(免疫组,n=10).使用盲肠结扎穿孔法(CLP)制作小鼠脓毒症动物模型.于CLP术前3周、2周、1周使用 rPCT 50 μg 腹腔内注射免疫小鼠.CLP 术后24 h 检测小鼠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促炎介质和抗炎介质水平.处死小鼠,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肾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CLP组小鼠SCr、BUN、TNF-α、IL-1及IL-6明显升高(P<0.01).与CLP组比较,免疫组小鼠SCr、BUN、TNF-α、IL-1及IL-6明显下降(P<0.05).假手术组小鼠肾脏组织病理学基本正常;CLP组小鼠肾脏组织病理学显示,肾小管上皮细胞明显肿胀、脱落、空泡变性、刷状缘明显破坏,肾间质中性粒细胞浸润;免疫组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变性减轻.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免疫组小鼠7 d病死率较CLP组低(P<0.05).结论 PCT在脓毒症相关性AKI的发病过程中可能促进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加重病情的进展.rPCT预先免疫小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脓毒症相关性AKI起保护作用.
作者:李虎;杨春辉;崔宇慧;黄力鸥;唐建国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以下五个因素对锁骨下静脉(subclavian vein,SCV)置管的影响:①穿刺针与SCV之间的夹角;②穿刺针刺入SCV的不同部位:包括靠近血管前壁、接近中央及靠近后壁;③穿刺针刺入SCV的不同深度;④穿刺部位指向SCV水平支及指向SCV与头臂静脉的相交拐角处;⑤SCV与头臂静脉之间的弯度变化.方法 以6 mm、8 mm、10 mm及12 mm四种内径规格乳胶管注水后两端结扎,借助线的牵引和凳子脚的固定,使之形成类似人体上SCV与头臂静脉之间所成的角度和形状,根据上述五个因素的不同水平进行穿刺和放置导丝.结果 ①穿刺针与乳胶管之间的夹角(锐角)超过一定角度,即使穿刺成功,导丝也不能置入;该夹角越小,导丝放置阻力越小(P<0.001);②当穿刺针接近乳胶管下壁比接近上壁更容易置入导丝(P<0.001);③当穿刺方向指向乳胶管内侧拐角处时,容易造成导丝放置失败;④当穿刺方向指向乳胶管水平支时,乳胶管水平支与内侧降支之间的弯度大小对导丝能否成功置入无影响.结论 临床上,在能穿刺到SCV的前提下,应采用穿刺针与SCV尽量小的夹角进行穿刺.逆向定位穿刺点法和间歇进针法都具有一定优势.
作者:杨宝生;钱传云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不同类型急性神经损伤患者低钠血症的发病情况、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选取2015-03 ~2017 -02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治疗的急性神经损伤患者550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原发疾病不同,将患者分为创伤性脑损伤(TBI)组、肿瘤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组与脑实质内出血(IPH)组,比较患者的临床指标与预后指标.进一步将患者分为低钠血症组与非低钠血症组,比较以上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超过半数患者(296/550,53.8%)并发低钠血症,大多数低钠血症患者(209/296,70.6%)为轻度.与肿瘤和IPH组比较,SAH组和TBI组患者低钠血症发生率明显提高(均P<0.05).共有34.2%(188/550)的患者进行了血Na+纠正治疗,与肿瘤组和IPH组比较,SAH组和TBI组患者进行血Na+纠正治疗的患者百分率明显提高(均P<0.05).常见的血Na+纠正治疗指征为血Na+下降(111/188, 59.0%)、脑水肿伴精神状态变化(34/188,18.1 %).对于血Na+纠正治疗(n=188)患者,输注高渗盐水(137/188,72.9%)是常见的初始治疗方案,其次是口服氯化钠片(59/188,31.4%).有62.2%(117/188)的患者对血Na+纠正治疗有响应,静滴高渗盐水24 h后患者的血Na+提高值大,为(6.57 ± 0.96)mmol/L,其次为体液限制(5.62 ± 1.16)mmol/L 与口服氯化钠片(3.51 ± 0.90)mmol/L.低钠血症组预后良好率明显低于非低钠血症组[49.0%(145/296)vs. 59.1% (150/254),χ2=5.573,P=0.018],低钠血症组患者ICU治疗时间[(8.58 ± 1.86)d vs. (4.23 ± 1.18)d,t=32.133,P<0.001]和住院时间[(13.79 ± 2.46)d vs.(7.33 ± 1.30)d,t=37.587,P<0.001]明显高于非低钠血症组.结论 急性神经损伤患者低钠血症发生率较高,患者通常采用血Na+纠正治疗,输注高渗盐水是一线治疗方案,多数患者在24 h内对治疗产生积极响应.
作者:杨柳;张敏;贺曦;王兴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早期达到肠内营养目标需求量的喂养方式对重症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危重症患者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提供早期常规肠内营养方式,即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至目标热量供应;治疗组提供早期足量肠内营养,应用促胃肠动力药,提高胃残余量阈值至目标热量供应.由不明分组情况的医务人员观察记录指标,观察时间为3~7 d,记录白蛋白、前白蛋白、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的发生情况,计算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升高,且机械通气时间、入住 ICU 时间缩短(P <0.05).两组患者腹胀、腹泻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应用促胃肠动力药,提高胃残余量阈值,可早期达到重症患者能量供应目标,改善其营养状态,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入住ICU时间,且未增加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李亚轻;任珊;王彦霞;牛占丛;赵鹤龄 刊期: 2018年第02期
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 unit, ICU)患者常见的综合征,其导致重症患者住院病死率增加,住院时间延长,肾替代治疗(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RRT)比例增加,医疗花费增加,部分患者会转变为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严重影响患者的近期及远期预后.本文回顾近数十年的相关研究,综述ICU内AKI的发病率、病死率等流行病学现况,为研究设计的开展及质控措施的制定提供流行病学依据.
作者:朱熠冰;席修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预先应用甲状腺素片对脓毒症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和肺组织病理的影响.方法 大鼠尾静脉注射脂多糖(LPS,5 mg/kg)建立脓毒症模型.3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组)、脓毒症组(S组)、甲状腺素预先干预组(L组),每组12只.L组预先左旋甲状腺素钠(10 μg/100 g)灌胃7 d,S组和C组等量生理盐水灌胃7 d.建模后0、3、6、12、24 h采血,测血清TNF-α、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24 h处死大鼠并取肺组织,测肺组织湿/干质量比(W/D),行HE染色并免疫组化.结果 FT3、FT4在0 h各组均无变化(P>0.05),S组、L组3 h降低,6 h低,然后逐渐上升,在3、6、12、24 h等时间点较C组明显降低(P<0.01),而在3、6、12、24 h时间点L组较S组明显升高(P<0.01).S组和L组W/D较C组升高(P<0.01),较S组升高更明显(P<0.01).病理显示,C组肺泡结构完整;S组肺泡壁塌陷,间隔增宽,炎细胞浸润明显;L组较S组减轻.血清TNF-α在S组和L组3 h升高,6 h达峰值,较C组升高(P<0.01),较S组升高更明显(P<0.01);肺组织TNF-α 阳性细胞数量和染色强度S组多、强,L组次之,C组少、弱.结论 预先应用甲状腺素片能降低脓毒症大鼠血清TNF-α水平,改善肺组织病理改变.
作者:邹文茂;李景辉;刘蕾;刘芙蓉;邓超;敖雪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大骨瓣减压术加内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三门峡市中心医院2013-02~2017-03大面积脑梗死手术患者119例,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加内减压术治疗的患者62例为研究组,单纯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患者57例为对照组,将两组进行对比分析,总结预后及手术经验.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脑梗死面积及GC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研究组患者脑梗死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照组患者57例,存活43例,死亡14例.存活患者随访6个月,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恢复良好1例,中度残疾10例,重度残疾13例,植物生存19例.研究组患者62例,存活53例,死亡9例,存活患者随访6个月,按GOS评分,恢复良好4例,中度残疾16例,重度残疾23例,植物生存10例,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研究组致死率、致残率、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加内减压术能明显降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尽早手术内外充分减压,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大限度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袁军辉;石东付;吕岩松;董超峰;张少伟;崔波 刊期: 2018年第02期
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全球常见的危重病临床综合征,发病率及病死率仍居高不下.AKI作为一个理想的利用大数据开发应用程序的疾病模型,大数据的到来给AKI的预防及诊治带来了新的变革.本文将聚焦如何构建AKI大数据、大数据预测AKI危险因素、大数据电子预警AKI及预后追踪的方面议题,管中窥豹地介绍了AKI领域的学术进展,并为未来重症肾脏领域的进步提供一些相关的学术基础.
作者:孙仁华;刘景全;杨向红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与血清白蛋白(ALB)比值(CRP/ALB)预测感染性休克患者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浙江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自2015-01~2016-06收治的141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科后第7天是否发生ARDS分为ARDS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入科时CRP、ALB水平和CRP/ALB,以及入科后第7天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评分)、血乳酸(Lac)和氧合指数(OI)差异,分析入科时CRP/ALB与入科后第7天时APACHE Ⅱ评分、SOFA评分、Lac和OI之间的相关性,绘制CRP/ALB预测感染性休克患者发生ARDS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寻找其佳截断点.结果 141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中共46例发生ARDS,发生率为32.62%.两组患者入科时CRP及AL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ARDS组患者CRP/ALB(3.04 ± 0.35 vs. 2.39 ± 0.29,t=4.62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感染性休克患者入科时CRP/ALB与入科第7天时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及Lac水平呈正相关,与OI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653、0.603、0.596和-0.795,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入科时CRP/ALB预测感染性休克患者发生ARDS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52(95% CI 0.553~0.750,P=0.006),佳截断点为2.78×10 -3,此时敏感度、特异度和约登指数分别为0.778、0.545和0.323.结论 CRP/ALB对预测感染性休克患者发生ARDS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有助于判断病情,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陈牡丹;陈健良;王金柱;杨向红;孙仁华;李茜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应用尿肾损伤分子-1(kidney injury molecule-1,KIM-1)和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 (CystainC,Cys-C)预测急诊危重症患者入院7 d 内发生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价值.方法 入选2015-10~2016-10在北京朝阳医院急诊抢救室连续就诊的危重症患者232例,并且患者就诊时监测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 SCr)及尿量均在正常范围,同时测定患者的血清Cys-C、尿KIM-1水平,计算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自入选之日起,连续监测7 d SCr及尿量变化.依据全球改善肾脏病预后组织(kidney disease improving global outcomes,KDIGO)临床实践指南中的AKI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AKI组(n=99)和非AKI组(n=133).比较AKI组和非AKI组的尿KIM-1、血清Cys-C水平,同时比较AKI组的尿KIM-1和血清Cys-C在不同KDIGO分期中的水平.应用ROC曲线分析尿KIM-1、血清Cys-C对7 d内发生AKI的预测价值.结果 AKI组患者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非AKI组[(23 ± 4 )分 vs.(18 ± 4)分,P<0.05].AKI组尿KIM-1、血清Cys-C明显高于非AKI组,分别是[(26.6 ± 9.7)ng/mL vs. (15.9 ± 5.8) ng/mL,P<0.001],[(969.3 ± 333.3)ng/mL vs. (632.2 ± 270.4)ng/mL,P<0.001].AKI组中,尿KIM-1在KDIGO 1期、2期、3期中分别为(19.3 ± 9.3) ng/mL、(25.3 ± 9.1)ng/mL、(31.0 ± 7.7)ng/mL,各组间尿KIM-1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ys-C在KDIGO 1期、2期、3期中分别为(857.7 ± 341.8)ng/mL、(956.7 ± 382.6)ng/mL、(1031.7 ± 295.5)ng/mL,1期和3期血清Cys-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尿KIM-1与血清Cys-C是危重症患者7 d内发生AKI的独立预测因素.尿KIM-1预测AKI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0.823)虽然高于血清Cys-C(0.781),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监测尿KIM-1和血清Cys-C能有效地预测急诊危重症患者7 d内AKI的发生;与血清Cys-C比较,尿KIM-1水平更能反映AKI的严重程度.
作者:王军宇;张达;梅雪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提高腹腔灌注压(APP)治疗对腹腔高压(IAH)致急性肾损伤(AKI)是否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并探索可能的机制.方法 将12只健康小香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只),两组动物均在全麻后收集单位时间的尿量,连续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并用激光多普勒血流灌注成像仪监测肾脏表面灌注;采用二氧化碳(CO2)气腹法建立IAH模型,连续监测腹腔内压(IAP),测得并记录MAP、IAP和APP;两组动物IAP均从基线逐步升高至10、15、20和25 mm Hg,然后在25 mm Hg水平维持8 h后处死动物行肾组织病理学检查.实验组动物在IAP 25 mm Hg维持15 min后静脉泵入去甲肾上腺素以维持APP于基线水平为治疗目标,对照组无干预,监测两组动物肾脏表面灌注、SCr、TNF-α、IL-6和尿IL-18随IAP的变化状况.结果随着IAP的升高,两组动物肾脏表面灌注均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SCr和尿IL-18在IAP 25 mm Hg维持8 h后明显升高(P<0.05),尿量明显减少,血清TNF-α、IL-6明显升高(P<0.05).实验组实施目标性APP后,肾脏表面灌注明显改善(P<0.05),SCr及尿IL-18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尿量明显增加(P<0.05),而血TNF-α、IL-6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肾脏病理学检查均表现为皮质肾小球肿大,肾小管水肿,差异不明显.结论在IAH 25 mm Hg维持8 h能导致AKI,提高APP治疗不影响全身炎症反应,而是通过改善肾脏灌注发挥肾保护作用.
作者:郑悦;马文良;蒋怡佳;黄立锋;隋峰;李文雄 刊期: 2018年第02期
急性肾损伤(AKI)在ICU中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近年来,在既往AKI的诊断标准上进一步完善了其诊断与分级标准.从2004年的RIFLE标准到2007年的AKIN标准,再到新的2012年的KDIGO标准.每一次诊断标准的修订必然伴随着AKI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预防与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一系列进展.随着技术手段更新,对于AKI疾病病理生理过程更进一步的认识,AKI诊断标准的更新也势在必行.本文着力于阐述过去AKI定义演变的历程,并预测将来AKI诊断标准可能的变化.
作者:朱桂军;胡振杰 刊期: 2018年第02期
急性肾损伤(AKI)是ICU常见的重症疾病,现有AKI诊断和分级标准通常基于血清肌酐(Scr)水平与尿量(UO),存在一定局限性,需要能够早期快速诊断AKI的相关标志物,生物标志物应有其相对应的高度特异度和敏感度提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情况.本文阐述AKI相关标志物,如NGAL、KIM-1、Cys C等的研究情况,并提出单一生物标志物对AKI的诊断意义并不具有明显优势.
作者:王瑶;王洪亮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早期血浆纤维结合蛋白(fibronectin,Fn)水平对重症肺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01~2017-01收住南京中医药大学无锡附属医院急诊抢救室及重症监护室(ICU)治疗,符合标准的重症肺炎患者86例,入科时检测Fn水平,记录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 SOFA)、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linical pulmonary infection score,CPIS)、机械通气时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比较存活组和死亡组血浆Fn水平、SOFA及CPIS评分,对Fn与SOFA、CPI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对血浆Fn水平≤200 mg/L、>200 mg/L两组SOFA及CPIS评分、机械通气时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及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 重症肺炎存活组早期血浆Fn水平明显高于死亡组(P<0.01),CPIS、SOFA评分死亡组均高于存活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血浆Fn水平与SOFA评分呈负相关(r= -0.2547、P=0.018),CPIS评分越高,Fn水平下降越明显(r= -0.2897、P=0.007).Fn≤200 mg/L组较Fn>200 mg/L组CPIS评分、SOFA评分明显升高,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明显延长(P<0.05),病死率(44.44% vs. 21.95%)明显升高(P<0.05).结论 早期监测血浆Fn水平对判断重症肺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指导意义,对临床评估治疗效果有一定帮助.
作者:吴海荣;吴锡平;高树芹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小剂量阿加曲班与小剂量普通肝素在高出血风险患者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中的抗凝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02~2017-04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住院的113例行CRRT的高出血风险患者,阿加曲班组86例,肝素组27例.监测患者CRRT前、CRRT期间、CRRT后的凝血功能及相关检验指标,评估滤器管路凝血事件、同时观察患者出血情况等.结果 ①疗效分析:阿加曲班组CRRT期间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87.10 ± 38.89)s与CRRT前(56.30 ± 22.83)s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但是CRRT后的APTT与CRRT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素组CRRT后的APTT(84.95 ± 44.47)s较高,与阿加曲班组(62.30 ± 28.30)s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②阿加曲班组与肝素组凝血事件分别为11.9%和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350);阿加曲班组的肌酐下降率(40.0 ± 18.7)%比肝素组(12.3 ± 13.7)%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③安全性分析:阿加曲班组和肝素组的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7.0%和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均未观察到有严重的出血事件.CRRT前后血小板计数和血红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普通肝素相比,阿加曲班具有相当的抗凝效果,CRRT结束后凝血功能可较快恢复,发生出血事件较少,是危重症高出血风险患者CRRT期间抗凝用药的较好选择.
作者:许晓文;曹捷;唐莲;陆件;沈奕;庄智伟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死亡相关因素,并预测评估其病死率.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3-01~2017-07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诊治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集患者入院时的临床特征、既往史、诊治情况及转归,根据有无肝病,将患者分为肝病组和非肝病组,再以院内/30 d内死亡作为结局,将肝病组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绘制生存曲线和ROC曲线.分别计算AIMS65、Glasgow-Blachford(GBS)、Pre-Rockall和ALBI等四种评分的数值,以院内/30 d内死亡为终点,绘制ROC曲线,比较曲线下面积(AUC)以评价四种方法的优劣.结果 共选入240例患者,非肝病组179例(74.58%),死亡5例(2.79%),肝病组61例(25.42%),死亡16例(26.20%),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病组在发病2~5d内存活率较非肝病组明显下降.肝病组中,死亡组的年龄、呕血、意识障碍、晕厥、总胆红素升高等与生存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LBI评分可有效地预测总体患者和肝病组患者的病死率,AUC均>0.8,与AMIS65、Pre-Rockall评分相当.但在非肝病组中,AUC值为0.742,低于其他三种评分.结论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死亡危险因素有肝病病史、年龄增大、呕血、合并意识障碍、血总胆红素升高等.ALBI评分、AMIS65评分、Pre-Rockall评分均可以有效地预测病死率,ALBI评分简单客观,适合应用于急诊科快速病情评估.
作者:涂家红;张明清;赵斌 刊期: 201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