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利锋;王钢;杨彦伟;郑又侨
目的:探究在对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施以治疗的过程中,采用雾化吸入布地奈德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在我院收治的特发性肺纤维化的老年患者中,抽取5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根据其入院时间的先后,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25例,使用的治疗药物为布地奈德;对照组25例,使用的药物为泼尼松。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改善呼吸困难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使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及雾化吸入治疗后,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与使用口服泼尼松的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呼吸困难缓解程度、肺功能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在对患有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患者施以治疗的过程中,采用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治疗,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还可以在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呼吸状况,减少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推荐临床使用。
作者:吕丽波 刊期: 2015年第z1期
目的:探讨针灸抗抑郁治疗与健康教育对脑梗死抑郁患者功能康复及血清SCD40L的影响。方法83例脑梗死抑郁症功能障碍患者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39例。治疗组给予针灸与健康教育;对照组口服多虑平10 mg,3次/日,自行功能锻炼。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抑郁症状及神经功能康复情况及血清SCD40L的变化;分别于治疗前后对两组进行日常生活能力指数(ADL)、神经功能缺损评分(SS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血清SCD40L检测。结果治疗6周后两组SDS、SSS及SCD40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减分明显,ADL指数评分明显上升( P<0.01),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显示更明显(P<0.05),抑郁状态比较治疗组SDS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0.09%、53.84%,P<0.05)。结论针灸与健康教育对于治疗脑梗死抑郁症功能障碍患者有明显临床疗效,不但有利于脑梗死抑郁症状的康复,而且能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作者:王东雁;周文江;丁俊;周伟青;席栋宾;董楠 刊期: 2015年第z1期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不同左室构型的左室功能情况。方法应用彩色超声心动图技术。结果正常构型组:左室收缩功能正常,舒张功能略减低。向心性重构组:左室收缩功能正常,舒张功能减低。向心性肥厚组:左室收缩功能正常,舒张功能明显减低。离心性肥厚组:左室收缩功能减低;舒张功能明显减低。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舒张障碍先于收缩障碍,二尖瓣环组织多普勒( TDI)对左室舒张功能的评价更敏感及准确。
作者:商慧华;苏洪涛;宋鑫;刘水漪;郭莹 刊期: 2015年第z1期
目的:熟练掌握急性阑尾炎的超声图像特征及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的影像价值。方法应用百胜MYLABSIX+彩超,探头频率7.5~10 Hz对69例经超声诊断的急性阑尾炎患者影像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69例阑尾炎中,急性阑尾炎、化脓性阑尾炎63例,诊断符合率76%,其中阑尾内有粪石或粪石嵌塞的3例,诊断符合率91%,阑尾周围脓肿3例,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5%,上述病例均行超声检查及手术病理证实。结论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为患者提供了一个直接、简便、安全的方法,为临床提供客观的诊断依据。
作者:陈备;阮鹤瑞;徐静 刊期: 2015年第z1期
目的:探讨低剂量CT扫描在儿童肘关节外伤中应用的价值。方法选取肘关节外伤后行CT扫描的患儿90例,随机分成常规剂量组(120 kV、150 mA)和低mA组(120 kV、50 mA)、低kV组(80 kV、150 mA),扫描完成记录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 DLP),并按照骨折线的清晰度对图像进行评级,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低mA组、低kV组DLP仅为常规剂量组的31.9%和31.5%;而各组图像均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儿童肘关节外伤行低剂量CT扫描,显著减少了射线剂量,并且完全能够满足临床的诊断要求。
作者:陈炳;杨燕;赵振华;姚振威;李克 刊期: 2015年第z1期
患者女,39岁,因突发上腹部持续性剧烈疼痛1.5小时于2014-06-109时急诊入院,实验室检查:肝功异常;腹部彩超:脾静脉内径1.4 cm,肠系膜静脉内径1.6 cm,门静脉主干内径2.0 cm,门静脉主干、左右支及其分支,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内均见低回声团。诊断:门静脉系统血栓,肠系膜静脉血栓,脾静脉栓塞。现将救治过程报道如下。
作者:刘建平;孟霞;杨洁 刊期: 2015年第z1期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Hcy)在青年冠心病患者中的意义。方法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对青年人的定义,选取16~44岁人群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冠心病组56例为试验组,同期门诊体检的健康人群组58例,为正常对照组,比较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在冠心病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男性,吸烟史及甘油三酯( TG)水平均有显著性差异;冠心病组的Hcy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 P<0.05);冠心病组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的脂蛋白Lp(a)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HHCY)是青年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
作者:韩晶晶 刊期: 2015年第z1期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heartfailure,CHF)患者治疗前后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 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NT-proBNP)浓度的变化及临床意义及NT-proBNP与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2012-07~2013-06间符合CHF诊断标准的患者116例为病例组,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分成三个亚组,其中A组为NYHAⅠ~Ⅱ级37例、B组为NYHAⅢ级39例、C组为NYHAⅣ级40例。同期选择无心脏器质性疾病的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采用荧光免疫吸附法测定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血浆NT-proBNP浓度,并分析其与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NT-proBNP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 C组(Ⅳ级)分别与A组(Ⅰ~Ⅱ级)、B组(Ⅲ级)进行比较,F=134.35,P<0.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三组均有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CHF患者血浆NT-proBNP浓度与NYHA心功能分级存在密切相关可作为CHF患者诊断治疗、监测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陈兰芳 刊期: 2015年第z1期
目的:探究分析经左胸入路(Sweet)和经右胸和上腹正中切口术(Ivor-Lewis)两种方式治疗胸下段食管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3-06~2014-06我院收治的120例胸下段食管癌患者,并对其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经Sweet路径手术的患者74例,经Ivor-Lewis路径手术的患者46例。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痊愈出院,其中Sweet手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低于Ivor-Lewis手术组患者,但是Ivor-Lewis手术组的出血量明显少于Sweet手术组,并且其清扫淋巴结的数量也明显多于Sweet手术组,Ivor-Lewis手术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Sweet手术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胸下段食管癌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Ivor-Lewis手术可降低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刘一胜;吴其琛;鲍方 刊期: 2015年第z1期
临床上急性心肌梗死典型症状以胸骨体中上段或心前区较多见,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和下颌部。目前关于右侧胸痛为主要临床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报道较少。因发病特点不典型,易误诊及错过佳治疗时机。
作者:许哲通 刊期: 2015年第z1期
目的:探讨PICC导管应用于重症患者中的有效护理措施,并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重症患者83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试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采用整体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PICC导管的不良事件发生状况,并进行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的PICC导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置于PICC导管的重症患者而言有针对性的整体化护理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的PICC导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延长PICC导管的使用寿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张长清 刊期: 2015年第z1期
目的:探讨颅脑昏迷患者气管切开后应用呼吸机的护理效果。方法本组共11例患者,均为颅脑昏迷伴呼吸骤停的患者,均行气管切开,并应用呼吸机,及时给予病情严密观察,气管切开护理,吸痰护理,空气消毒和口腔护理,呼吸机应用的观察、对抗的处理,呼吸机的护理以及脱机的护理。结论有效护理及时挽救了患者的生命,预后良好。
作者:姜红 刊期: 2015年第z1期
目的:根据临床线索,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急诊诊断,减少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急诊诊断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辅助检查。结果106例首诊病例中,第一时间即被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12例,3小时之内诊断的为88例,12小时之内诊断的为4例,24小时之内诊断的为2例;误诊6例。结论对不典型的可疑病例应注重相关病史,认真、全面进行特异性辅助检查以提高诊断率。
作者:吴克斌;王守兵 刊期: 2015年第z1期
目的:观察间歇充气加压治疗(IPC)预防内科住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连续入组我院急诊内科住院患者158例,随机分为IPC组(常规治疗+IPC)79例和对照组(常规治疗)79例,比较两组下肢DVT发生率、DVT发生时间、肺栓塞( PE)发生率、住院天数、住院期间死亡率及统计IPC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IPC组DVT发生率3.80%(3/79)低于对照组12.66%(10/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IPC组DVT发生时间(13.3±2.9)天与对照组(13.6±4.6)天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IPC组较对照组PE发生率(0比3.13%)、住院天数[(14.3±5.3)天比(15.9±5.8)天]、住院期间死亡率(7.59%比11.39%)均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IPC组未发现相关不良反应。结论 IPC效果明显,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秦熠;杨洁;陈洁 刊期: 2015年第z1期
目的: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选择性放置腹腔引流管的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310例LC治疗胆囊良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934例未放置腹腔引流管,恢复良好。296例放置腹腔引流管,大多引流出10~110 mL淡红色或淡黄色浑浊液体,无胆汁样引流液,术后48~72 h拔除,恢复好。5例引流出胆汁样液体,考虑存在胆汁漏,按胆漏常规处理,1例引流出暗红色血性液,考虑腹腔渗血,3例引流出大量淡黄色血清样液体,结合术前病史,考虑肝硬化腹水,观察48 h无出血、胆漏后拔除。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选择性放置腹腔引流管切实可行且必要,利于患者顺利康复。
作者:赵利锋;王钢;杨彦伟;郑又侨 刊期: 2015年第z1期
目的:观察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ercutaneoustranshepaticcholangio drainage, PTCD)在高龄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06例高龄ACST患者行PTCD,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106例均穿刺置管成功,全部获得有效胆管引流,引流24~48 h后腹痛减轻,体温逐渐降至正常。术后胆道出血2例,胆漏1例,导管脱落1例,导管堵塞2例,无气胸、血胸等并发症及死亡病例。结论对难以耐受手术的高龄ACST患者, PTCD是一种安全、可靠、微创及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姚礼;王勇;严轶群;包巴特尔 刊期: 2015年第z1期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前列地尔(PGE1)对脓毒症急性肾损伤(AKI)患者尿肾损伤分子-1(μKim-1)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并评价其对脓毒症AKI的肾功能保护作用。方法入住重症监护病房确诊为脓毒症AKI的82例患者,随机分为PGE1治疗组(A组,n=47)和标准抗脓毒症治疗组( B组,n=35)。所有脓毒症AKI患者均予以标准规范的药物抗脓毒症治疗(2012SSC标准),A组在此基础上同时予以PGE110μg治疗,持续治疗1周;分别监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5、7天uKim-1、血肌酐( sCr)水平及尿量变化,观察两组患者少尿持续时间及治疗后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CRRT )的使用率;选取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A组uKim-1在治疗后第3、5、7天均显著下降(P<0.01),但治疗后第1天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uKim-1水平在治疗后第1、3天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但治疗后第5、7天uKim-1水平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uKim-1水平在治疗后第1、3、5、7天均明显低于B组同期水平( P均<0.05)。结论 PGE1能促进脓毒症AKI患者肾功能恢复,uKim-1能更好地反映其肾功能保护作用。
作者:王聪敏;刘尉;招建玲 刊期: 2015年第z1期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在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3-12~2015-02期间,我院收治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80例,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针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治疗后患者的通气时间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SaO2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患者的呼吸紊乱指数明显的低于治疗前(P<0.05)。而患者治疗前后的长呼吸暂停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病情,在临床治疗中,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许玲;段春燕;陈健 刊期: 2015年第z1期
目的:总结心肺复苏患者的抢救体会及分析复苏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择我院收治的80例心脏骤停( CA )急诊患者为研究对象,参照新2010年美国心脏学会( AHA)心肺复苏( CPR)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予以患者CPR抢救。评价患者的CPR成功率,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本组80例患者中,31例患者心肺复苏成功,49例患者CPR失败,心肺复苏成功率为38.75%(31/80)。在心肺复苏影响因素分析上,心肺复苏成功组患者院内复苏比例高于失败组,患者平均年龄小于失败组,复苏开始时间及复苏持续时间短于失败组( P均<0.05);在发病原因上,急性呼衰组患者复苏失败率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保证心肺复苏的及时性、规范性、有效性是提高抢救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关键。同时,年龄、复苏地点、复苏开始时间、复苏持续时间及发病原因均是影响心肺复苏效果的重要因素。
作者:周海林 刊期: 2015年第z1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z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