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感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合并CA-MRSA感染1例报道

王力军;柴艳芬

关键词:感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 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CA-MRSA)
摘要:来自于社区的既往从未接触过医疗场所的患者,出现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定义为社区获得性MRSA.但感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者合并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CA-MRSA)感染,国内外尚无报道.现将1例住院患者报道如下.
中国急救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多媒体技术结合高端模拟系统教学方法在急诊医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多媒体技术结合高端模拟系统教学方法在急诊医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50名用新的临床教学方法的实习生和43名用传统临床教学方法的同届医学生,进行出科考试,比较两组理论考试优秀率及实践操作一次通过率.结果 新的临床教学方法组理论考试优秀率及实践操作一次通过率明显高于传统临床教学方法,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的临床教学方法在急诊医学临床教学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任延波;张彧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力竭性运动对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脏功能及结构的影响

    目的 探讨力竭性运动对病毒性心肌炎(VMC)小鼠心脏功能和结构的影响.方法 采用CVB3病毒感染Balb/c小鼠复制小鼠模型,剧烈过量运动前后定时检测小鼠心电图,观察小鼠12 h内的死亡率和14 d的总死亡率,计算PR间期变化、心率变化率,普通光镜及电镜观察心肌结构的改变.结果 力竭性运动可导致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在运动后12 h内和14 d的死亡率明显上升,运动前后心率变化、PR间期等指标在病毒性心肌炎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光镜下没有明显差异,但电镜观察发现,力竭性运动导致了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超微结构异常改变.结论 力竭性运动可导致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脏结构异常和功能衰减,是导致心脏性猝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刘明;许心舒;乔东访;汪冠三;郑丽霞;王慧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创伤失血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的研究进展

    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用于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研究进展,从而掌握新标准,科学地指导临床工作.方法 应用CNKI、Medline和ScienceDirect等数据库,查阅近年来相关文献,总结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动物实验与临床实践中的实施方法与临床效果.结果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临床应用已非常广泛,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报道,虽然在适用条件、液体选择及监测指标等方面已达成一定共识,但有些结论还需要临床验证,并且需要不断的深入研究.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实际应用中,虽然取得了很大突破,但至今仍没有统一的复苏指南,要选择佳方案和取得好效果,还需要今后不断地摸索.

    作者:冯洋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成功抢救1例超大剂量氯氮平和舒必利急性中毒体会

    我院2011-05成功救治1例自服超大剂量氯氮平和舒必利急性中毒致呼吸骤停、休克的患者,现报道如下.1 病例介绍1.1 一般资料患者,女性,42岁.既往有精神分裂症病史23年,否认有高血压病、心脏病及糖尿病病史.于2011-05-04傍晚趁家人不在,自服氯氮平400片(25 mg/片)和舒必利800片(100 mg/片).当晚20∶ 00被家人发现时已倒地昏迷,大小便失禁,面部、四肢抽搐.

    作者:王静恩;蔡金芳;王志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腹膜透析并发心力衰竭40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腹膜透析并发心力衰竭40例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01~2011-12住院治疗的腹膜透析并发心力衰竭患者40例,比较其治疗前后尿量、超滤量、血红蛋白、白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心脏超声主要观察射血分数、左室后壁及室间隔厚度的指标.结果 治疗前后患者的超滤量、白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量、血红蛋白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容量负荷重,血压控制不佳及感染是腹膜透析并发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贫血、营养不良也是影响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因素,积极控制血压,预防感染,是防止腹膜透析患者出现心力衰竭的有效措施.

    作者:于晓艳;马增伟;赵宇;庞磊;施莹;谷宝华;李新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青岛市城乡一体化急救网络体系建设研究

    目的 研究分析青岛市城乡一体化急救网络体系建设及发展所带来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城乡一体化急救网络体系建设发展的可行性方案.方法 ①收集全市2000~2011年院前急救单位相关资料、抽样分析全市院前急救病历;②对全市院前急救网络调查表进行汇总分析;③对院前急救网络单位相关人员进行访谈;④应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①得出了关于青岛市城乡一体化急救网络体系建设发展历程及其带来成效的大量描述性资料,青岛市城乡一体化急救网络体系建设发展缩小了急救半径、每急救单元服务人口数、院前调度受理时间和反应时间;②明显提高了全市尤其是农村地区的院前救治、政府重大活动保障及重大突发事件紧急救援能力.结论 ①青岛市已初步完成了覆盖城乡的急救网络体系,缩小了城乡急救医疗方面的差距;②城乡一体化急救网络体系建设发展可以明显提高一个城市日常院前急救医疗质量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能力;③为目前院前急救网络体系建设及运行模式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作者:盛学岐;安润;徐梅;林爱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经皮肾造瘘术治疗急性肾后性梗阻合并肾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附89例分析)

    目的 探讨经皮肾造瘘术(PCN)治疗急性肾后性梗阻合并肾衰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我院收治的上尿路梗阻导致急性肾衰竭患者89例,急诊行PCN,置管持续引流,并观察术前及术后第1天和术后第7天的血肌酐(Cr)、尿素氮(BUN)变化情况.结果 89例患者引流后肾功能逐渐恢复正常,待明确病因后,进行针对性治疗.结论 PCN操作简单、安全性高,能够及时解除梗阻,改善肾功能;还可以为进一步病因治疗争取时间,同时降低Ⅱ期手术的风险;是处理急性肾后性梗阻性肾衰竭较为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赵恩阳;李学东;王长林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多发伤合并肺挫伤患者CD36和CD63水平及其与血管内皮损伤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讨多发伤合并肺挫伤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血小板CD36和CD63水平变化及其与内皮损伤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08-06~2011-11收入我院急诊科的多发伤合并肺挫伤患者50例,包括男28例,女22例,年龄(32.3±11.5)岁.按创伤严重度评分(ISS)分为重伤组(ISS≥16分,29例)和轻伤组(ISS<16分,21例);按ARDS诊断标准,分为ARDS组(27例)和非ARDS组(23例);按预后分为生存组(36例)和死亡组(14例).同时取15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其中男8例,女7例,年龄(33.5±10.6)岁.各组性别和年龄构成均具有可比性.患者到达急诊科后6 h内抽取外周静脉血2 mL.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CD36和CD63双阳性率,同时采用ELISA技术检测外周静脉血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水平.结果 血小板CD36和CD63双阳性率、血浆vWF水平重伤组明显高于轻伤组(P<0.05),ARDS组明显高于非ARDS组,死亡组明显高于生存组(P<0.05).创伤后血小板CD36和CD63的水平与血管内皮损伤指标(vWF)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 血小板CD36和CD63双阳性率在多发伤合并肺挫伤早期明显增高,和创伤严重程度相关,同时反映了患者肺损伤的程度,这对多发伤合并肺挫伤,特别是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诊断和预后预测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孙海伟;陆骏灏;赵益明;吉美霞;陈中珍;王卫广;李军根;李永存;陆士奇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不同液体复苏对院前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液体复苏对院前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的影响.方法 选择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237例,其中A组117例,2010-01~2011-10期间,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行院前抢救;B组120例,选取既往患者,当时采用充分液体复苏行院前抢救.比较两组输液量,病死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院前急救时,与B组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组(A组)输液量少,[(650±310) mL vs (2580±720) mL],病死率低(21.37% vs 34.99%),凝血酶原时间(PT)短[(11.17±1.5)s vs (16.78±1.96)s],并发症[如急性肾衰竭(ARF)、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及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等]发生率合计低(16.30% vs 37.18%),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院前急救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能减少输液量,降低病死率,存活者并发症发生率低,适宜临床救治.

    作者:户晓东;费林林;高伟红;刘飞;苑学;赵秀梅;李小刚;于军;杜高洁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经膈肌下抬挤心脏成功抢救肝移植术中心脏骤停1例

    近年来,肝癌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肝移植手术一直是治疗肝癌的有效措施之一.然而,肝移植手术的并发症一直影响着肝移植手术的成功率,肝移植术中心脏骤停是极其凶险的,已经屡见文献报道[1-5].现将我院2010-12-24的1例肝移植术中心脏骤停的救治进行报道和分析.

    作者:刘亚华;王立祥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感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合并CA-MRSA感染1例报道

    来自于社区的既往从未接触过医疗场所的患者,出现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定义为社区获得性MRSA.但感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者合并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CA-MRSA)感染,国内外尚无报道.现将1例住院患者报道如下.

    作者:王力军;柴艳芬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社区获得性肺炎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解读《急诊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治专家共识》

    社区获得性肺炎(CAP)发病率高,是感染性疾病中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病死率为1.0%~36.5%[1],给健康保健系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美国研究[2]资料显示,CAP门诊治疗花费为$150~$350,住院费用则高达$7500.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预测临床结局对医疗资源的分配和治疗决策的选择尤为重要.目前,广泛使用的评分系统如肺炎严重度评分(PSI)由于过多的变量和复杂的计算不适于繁忙的急诊科使用,而CURB-65、CRB-65虽然变量少,但评分较粗略,存在自身局限[3].

    作者:王肖;尹文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高通量连续性血液滤过技术对脓毒症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iRNA-146a表达的影响

    目的 前瞻性观察高通量连续性血液滤过(HVHF)治疗对严重脓毒症患者免疫功能及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miRNA-146a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严重脓毒症患者30例,分为HVHF组及对照组.①在两组治疗过程的0、6、12、24、48 h时相点,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提取总RNA,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iRNA-146a表达量的变化;②两组患者治疗24 h后分离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于体外培养,以LPS刺激,在4、8、12、24、48 h时相点检测单个核细胞中miRNA-146a表达量的变化;ELISA法检测单个核细胞培养液中TNF-α、IL-6、IL-10水平.结果 ①两组患者miRNA-146a表达量较治疗前均有所下调,但HVHF组较对照组下调明显(P<0.05);②HVHF组孵育的细胞在LPS刺激下各个时相TNF-α、IL-6的分泌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HVHF组TNF-α、IL-6在12 h分泌达高峰,对照组在8 h即达高峰;两组细胞IL-10分泌水平均持续升高,两组间各时相点IL-10分泌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HVHF组孵育的细胞在LPS刺激下miRNA-146a表达量较孵育前有所升高,在12 h升高明显(P<0.05),对照组在4、8 h时miRNA-146a表达都处于高水平状态,明显高于同时相的HVHF组(P<0.05).结论 HVHF通过大量清除脓毒症患者血循环中的炎症因子及促炎介质,从而下调部分miRNA-146a的表达水平,减轻严重脓毒症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免疫抑制状态,使部分免疫功能得到恢复,可能是HVHF参与机体免疫内稳状态重建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李智鑫;茅尧生;孟东亮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桡动脉和经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桡动脉和经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2-01~2009-12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医院因STEMI接受急诊PCI的患者资料.根据患者接受PCI的途径分为经桡动脉介入治疗(TRI)组和经股动脉介入治疗(TFI)组.对比两组住院期间和1个月时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死亡、再发心肌梗死、脑梗死和靶血管血运重建(TVR)、大出血和穿刺部位并发症(血肿、动静脉瘘和假性动脉瘤)].结果 总计661例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340例患者接受TRI,321例患者接受TFI.两组间一般资料间未见明显差异.更多患者从TRI转为TFI(4.41%),很少患者从TFI转为TRI(1.24%).住院期间和1个月随访时,TRI组MACCE发生率明显低于TFI组[住院期间,2.94%(TRI组)vs 6.54%(TFI组),P<0.05;1个月随访,3.82%(TRI组) vs 7.47%(TFI组),P<0.05].两组间大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穿刺部位并发症TRI组明显低于TFI组[1.76% vs 5.6%,P<0.01].TRI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TFI组[(5.4±2.6)d vs(7.1±3.7)d,P<0.01].结论 与接受急诊TFI治疗的STEMI患者相比,TRI可明显降低患者死亡,减少穿刺部位血肿,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赵林;王雷;傅明炜;梁杨;范亚娟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6例丙戊酸钠脑病患者临床分析

    目的 对丙戊酸钠脑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进行分析总结.方法 将6例丙戊酸钠脑病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患者在接受丙戊酸钠治疗后出现意识障碍,血氨升高,不伴肝功能异常,脑电图为弥漫性慢波,减量或停用丙戊酸钠后症状缓解.结论 丙戊酸钠脑病是丙戊酸钠少见但较为严重的并发症,需及时识别和治疗.

    作者:李锐;范小琴;汪咏秋;张克翰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其抑制剂-1在兔深静脉血栓模型股静脉壁中的表达

    目的 观察静脉壁中纤溶相关因子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在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及消退过程中的动态表达变化,揭示t-PA、PAI-1在DVT成和消退中的作用.方法 50只体质量为2.0~2.5 kg的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4)和模型组(n=46).模型组采用钳夹双侧股静脉+石膏固定双下肢建立兔DVT模型,建模后每24 h行B超监测血栓形成状况.根据建模后预设的时间点及血栓状态的不同,再将模型组分为8个亚组:建模后4 h、8 h、12 h、1 d(无血栓形成)、1 d(有血栓形成)、3 d、5 d、7 d;在各相应的时间点取4只兔处死切取股静脉壁,用SYBR Green I 核酸凝胶染液荧光实时定量PCR及ELISA检测股静脉组织中t-PA、PAI-1 mRNA、蛋白在兔DVT模型建模后的表达.结果 模型组有1只兔因麻醉过量死亡,49只进入实验组.创伤后24 h,经B超监测,模型组血栓形成率为72.73%(24只);血栓栓子随造模后时间延长逐渐缩小机化;从第5天开始经B超监测模型组血栓形成的血管腔有断续血流信号.与对照组相比,t-PA mRNA、蛋白在造模后4、8、12 h呈逐渐下降趋势(P<0.05),12 h下降到低点(P<0.01),在血栓形成后1 d升高至对照组水平(P>0.05),3、5 d继续升高(P<0.05),5 d达到高峰(P<0.01),7 d再次回落至对照组水平(P>0.05);与t-PA变化相反,PAI-1 mRNA、蛋白在造模后4、8、12 h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12 h达到高点(P<0.01),血栓形成后1、3、5 d逐渐下降(P<0.05),3 d下降至对照组水平(P>0.05),5 d到低点(P<0.01),7 d再次升高至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 t-PA、PAI-1参与了DVT形成过程;在血栓形成后,t-PA、PAI-1参与了血栓的溶解、机化再通过程.

    作者:刘海平;赵学凌;吴雪梅;周如丹;李宏昆;李兴国;郑宏宇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阿魏酸钠对家兔创伤失血性休克复苏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阿魏酸钠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复苏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家兔10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A组为正常对照组、B组为模型组、C组和D组分别为复苏前及复苏后应用阿魏酸钠组,每组25只.以股骨粉碎性骨折及放血法建立家兔创伤失血性休克复苏胃黏膜损伤模型,复苏前20 min C组及复苏30 min时D组缓慢静注阿魏酸钠30 mg/kg.复苏90 min取胃黏膜组织,光镜下观察胃黏膜病理学改变,测定胃黏膜组织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和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 与A组比较,余3组MDA、ET和NO含量升高及SOD活性降低(P<0.01),胃黏膜有不同程度损伤.与B组比较,C、D两组MDA、ET和NO含量降低,而SOD活性升高 (P<0.05或0.01),胃黏膜损伤程度减轻.与C组比较,D组MDA、ET和NO含量升高及SOD活性降低(P<0.05).结论 阿魏酸钠对家兔创伤失血性休克复苏胃黏膜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且复苏前应用效果较佳.其机制与阿魏酸钠清除氧自由基、降低ET水平及抑制NO过量产生有关.

    作者:吕艳霞;李海英;王力利;熊颖芬;王秋筠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直立倾斜试验后的心率变化分析

    目的 探讨直立倾斜试验(HUTT)结束后心率恢复到正常水平的时间.方法 2004-01~2011-05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进行HUTT患者919例,年龄2~74(18.4±14.0)岁,男439例,女480例,儿童及青少年组(<18岁)646例,成人组(≥18岁)273例;HUTT阴性组439例,HUTT阳性组480例(其中血管抑制型380例,心脏抑制型5例,混合型95例).分析HUTT结束后20 min内监测的心率恢复到正常水平的时间.结果 ①不同HUTT结果比较:95%以上受试者在4 min内心率恢复至正常水平,其中HUTT阳性组较HUTT阴性组恢复慢(94.8% vs 100%,χ2=23.5,P<0.01).②不同年龄比较:心率恢复至正常水平在2 min内的儿童及青少年组较成人组多(90.6% vs 85.7%,χ2=4.641,P<0.05);3 min内的儿童及青少年组与成人组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97.2% vs 94.9%,χ2=3.131,P>0.05).③不同性别比较:心率恢复至正常水平在1 min内男性多于女性(76.3% vs 69.8%,χ2=4.932,P<0.05);2 min内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0.0% vs 88.3%,χ2=0.639,P>0.05).④不同反应类型比较:4 min内心率恢复时间混合型较血管抑制型、心脏抑制型明显减慢(85.3% vs 97.1% vs 100%,χ2=23.5,P<0.01).血管抑制型与心脏抑制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7.1% vs 100%,χ2=0.149,P>0.05).结论 95%以上受试者在HUTT结束后4 min内心率恢复至正常,心率恢复时间受年龄、性别、HUTT结果及反应类型的影响.

    作者:康美华;许毅;王成;吴礼嘉;林萍;袁鹤立;王秀英;谢振武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严重多发伤患者Th17细胞的变化特点及其与继发脓毒症的关系

    目的 动态观察严重多发伤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的变化特点,并探讨其与多发伤患者继发脓毒症之间的关系.方法 符合诊断的40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作为病例组,根据第5天有无继发感染将其分为脓毒症组(14例)及非脓毒症组(26例).创伤后的第1、3、5天无菌抗凝抽取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Th17比率(Th17/CD4);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及电化学发光法分别检测血浆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L-17和IL-6的表达水平.第5天采用双抗免疫荧光法定量分析40例患者血浆中降钙素原(PCT)浓度,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CD4/CD8,同时监测血白细胞(WBC)水平.选取同期我院查体中心的健康查体者3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严重多发伤患者伤后第1、3、5天均有Th17比率及IL-17、IL-6水平的显著升高(均P<0.01),且高峰均为第3天.第1天的Th17表达水平和ISS评分、APACHEⅡ评分均呈正相关(均P<0.01).第3天Th17比率、IL-17及IL-6水平两两呈正相关(均P<0.01).第1天,脓毒症组的Th17表达显著高于非脓毒症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5天,脓毒症组的Th17比率、PCT和WBC显著高于非脓毒症组和对照组,CD4/CD8显著低于非脓毒症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非脓毒症组和对照组相比,Th17%、CD4/CD8和P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WB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Th17细胞可能通过分泌炎性介质途径,参与多发伤后的炎症反应,并且可以反映炎症反应状态及疾病严重程度.高水平的Th17表达可能参与免疫紊乱的发生,使多发伤患者感染风险增加,和PCT相似,可有助于判断脓毒症的发生.

    作者:张丽娜;吴铁军;张保军;亢翠翠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持续血液透析患者肺部感染的临床观察

    目的 了解持续血液透析患者一般状况、肺部感染及抗菌治疗现状等,为该类人群肺部感染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定的病例报告表,对2009-01 ~2010-12北京军区总医院血液净化中心124例持续透析患者回顾调查,并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 北京军区总医院持续血液透析患者平均年龄(57.06±16.80)岁,男女比例为57.26%和42.74%.原发疾病以慢性肾小球肾炎高.持续血液透析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为41.94%,以55岁以上年龄者为高发.肺部感染暴露组和未暴露组年龄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肺部感染和心血管疾病呈正相关(rs=0.188,P=0.036,α=0.05).初始治疗常选择的抗菌方案为单药治疗,常选择的抗生素类别为呼吸喹诺酮类,联合治疗中常选择的抗菌方案为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临床有效率为92.31%.结论 持续血液透析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约为41.94%,以55岁以上年龄者高发,男女发病比例约为1.34:1,原发疾病以慢性肾小球肾炎高,合并疾病以心血管事件多.该类患者肺部感染的治疗与其他医疗保健性肺炎(HCAP)人群不同,不可完全遵循HCAP指南.应先按照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模式管理,同时进行个体化评估,注意有无医院获得性肺炎(HAP)发生的危险因素和特殊病原菌,进而优化抗菌治疗方案.

    作者:郭凯;梁显泉;王新华;周荣斌;李冠清;张丽利;商娜 刊期: 2012年第06期

中国急救医学杂志

中国急救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黑龙江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