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可逆性左室功能紊乱

张利环;杜凤和

关键词:应激或情感压力, 可逆性左室功能紊乱, 颅脑损伤, 儿茶酚胺
摘要:日本学者首次提出了Tako-tsubo 综合征(心尖球样综合征),自此之后,此种综合征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此病常发生于情感打击或应激情况下的老年女性,临床特点主要包括急性缺血样胸痛,心电图表现出ST段改变、T波倒置,心肌酶等标志物水平轻度升高,是一过性的心尖部及心室中部局部室壁运动不良,但冠脉造影结果未见明显异常,大多预后良好,需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相鉴别.但其具体发生机制,目前尚未明确.Tako-tsubo综合征的研究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就其主要表现及发生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中国急救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无创正压机械通气在急性左心衰院前急救中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无创正压机械通气在院前急救急性左心衰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97例急性左心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急救治疗组39例,急救对照组58例.治疗组在传统纠正心衰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呼吸机正压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则加用简易呼吸气囊进行通气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HR)、收缩压(SBP)、呼吸频率(RR)、血氧饱和度(SaO2).结果 治疗组RR和SaO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无创机械正压通气对急性左心衰患者院前急救的抢救治疗效果是明显的.

    作者:邹圣强;武江;赵伟;冯锦祥;江启珍;倪爱民;谢东宇;章衡;丁传民;潘鑫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可逆性左室功能紊乱

    日本学者首次提出了Tako-tsubo 综合征(心尖球样综合征),自此之后,此种综合征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此病常发生于情感打击或应激情况下的老年女性,临床特点主要包括急性缺血样胸痛,心电图表现出ST段改变、T波倒置,心肌酶等标志物水平轻度升高,是一过性的心尖部及心室中部局部室壁运动不良,但冠脉造影结果未见明显异常,大多预后良好,需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相鉴别.但其具体发生机制,目前尚未明确.Tako-tsubo综合征的研究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就其主要表现及发生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张利环;杜凤和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丙泊酚在癫痫持续状态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丙泊酚(得普利麻)在治疗癫痫持续状态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01~2008-11收治的36例癫痫持续状态患者的治疗经过,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在每次癫痫发作时给予丙泊酚静脉注射,B组持续静脉泵入丙泊酚,同时在每次癫痫发作时给予丙泊酚静脉注射.监测患者血甘油三酯浓度和肝脏功能.结果 两组患者在每次静脉注射丙泊酚后1~2 min内抽搐全部控制;丙泊酚平均用量A组为(1.81±0.09)mg·kg-1·h-1,B组为(1.76±0.07) mg·kg-1·h-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每天的平均发作频率明显比B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5例患者监测血甘油三酯未见升高,1例在治疗21 d后测定血甘油三酯升高,停用丙泊酚,加用改善血脂代谢药物, 8 d后实验室测血甘油三酯正常.监测肝脏功能均未见异常.结论 持续静脉泵入丙泊酚可以减少癫痫持续状态患者的发作频率,严密监测患者,可防止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作者:董泽华;邢金燕;苏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的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 总结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BICE)的临床特征.方法 本院2003-01~2007-12诊断BICE患儿17例,结合文献报道的299例共31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BICE发病的高峰年龄为13~24个月(68.42%),平均年龄14~16个月.以秋冬季发病多(75.75%).惊厥症状绝大部分出现在消化道症状后的1~3 d(87.59%),其中又以第2天多见(47.37%);病程中以惊厥发生1~2次多见(83.55%);90.19%的惊厥发作形式为全身强直-阵挛发作.140例患儿中,大便轮状病毒检测阳性74例(52.86%);150例脑脊液检查均正常;常规脑电图示93.13%未见异常;头颅CT或MRI检查示98.85%均未见异常.初次惊厥发作后,经抗惊厥治疗,83.33%惊厥得到控制;2次惊厥发作者,治疗后又有70.37%不再发作.结论 轮状病毒感染是导致BICE的一个主要原因;绝大部分患儿抗惊厥治疗有效,惊厥容易控制,不需长期抗癫痫治疗;预后良好,随访中95.12%无复发,精神运动及智力发育正常.

    作者:王云峰;周忠蜀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N-去硫酸基团肝素对幼猪肠穿孔脓毒症诱发急性肺损伤治疗作用机制探讨

    目的 通过观察白细胞介素-2(IL-2)、IL-8、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sVCAM-1)的变化,探讨N-去硫酸基团肝素对幼猪肠穿孔脓毒症诱发急性肺损伤治疗机制.方法 23只雄性幼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A组,n=5)、模型组(B组,n=6)、N-去硫酸基团肝素治疗组(C组,n=6)、低分子肝素治疗组(D组,n=6),建立肠穿孔脓毒症诱发急性肺损伤模型后,机械通气基础上,在ALI即刻,C组12 mg/kg N-去硫酸基团肝素静脉注射,D组300 U/kg低分子肝素静脉注射,观察比较基础状态、出现ALI后4 h、8 h血清IL-2、IL-8、sVCAM-1水平.并比较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白细胞浓度.结果 C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白细胞计数明显低于B组和D组,其血清IL-2、IL-8在ALI后短暂上升即均呈下降趋势,sVCAM-1持续下降.B、D组血清IL-2、IL-8、sVCAM-1在ALI后均呈明显上升.结论 N-去硫酸基团非抗凝肝素对脓毒症诱发急性肺损伤的治疗作用可能和其降低血清IL-2、IL-8、sVCAM水平,从而抑制白细胞的趋化、黏附、活化有关.

    作者:韩俊毅;卢爱国;孙志扬;范慧敏;刘中民;郑珊;孙波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120调度员首接负责制对院前急救的影响

    目的 120调度员首接负责制确保院前急救工作及时、准确、高效、有序地进行.方法 统计分析十堰市120医疗急救指挥中心两年的有效调度量、空诊量以及调度用时、出车时间和到达时间.结果 调度员首接负责制参与院前急救过程,达到信息互通、快速高效.结论 120调度是院前急救的首要部分.通过首接负责制的实施,使院前急救的过程更加畅通、更加高效.

    作者:杜成芬;刘家敏;徐磊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亚甲蓝在兔窒息性心搏骤停中的治疗探讨

    目的 研究亚甲蓝在兔窒息性心搏骤停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兔窒息心肺复苏模型,实验动物分为对照(A)组、亚甲蓝(B)组(复苏时应用亚甲蓝),观察复苏前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8、一氧化氮(NO)、乳酸(LA)的变化,观察动物血压的变化、自主循环恢复率和2 h存活率.结果 窒息动物心肺复苏后,血浆TNF-α、IL-6、IL-8、NO、LA水平明显高于窒息前(P<0.01);复苏后,B组动物血浆中上述物质水平明显低于A组(P<0.01);复苏后,B组动物血压明显高于A组(P<0.01),B组动物的自主循环恢复率、存活率也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 亚甲蓝能提高心搏骤停动物自主循环恢复率和存活率,在心搏骤停的抢救治疗中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朱华栋;于春华;刘继海;徐军;于莺;王仲;于学忠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甲基强的松龙对海水吸入型急性肺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

    目的 观察甲基强的松龙对海水吸入型急性肺损伤(SW-ALI)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60只Wistar大鼠分为三组:对照组、海水组、甲基强的松龙(MP)组,海水组吸入海水(4 mL/kg)建立ALI模型,MP组于模型建立后15 min尾静脉注射MP 30 mg/kg.分别于模型建立后30、60、120、240、480 min进行动脉血气分析,后检测肺微血管通透性(PMVP)、肺湿/干质量比(W/D)、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丙二醛(MDA)、Na+-K+-ATP酶(NKA)活性和血浆TNF-α,并观察病理学变化.结果 在吸入海水后,PaO2迅速下降,PMVP、W/D、MPO、MDA和血TNF-α显著增高,NKA活性显著降低;MP组的PaO2和NKA活性显著高于海水组(P<0.05),而PMVP、W/D、MPO、MDA和血TNF-α则显著低于海水组(P<0.05).结论 早期使用甲基强的松龙可减轻海水吸入大鼠肺部炎症反应和肺水肿,提高氧合.

    作者:邓朝霞;钱桂生;杨昱;周长喜;王关嵩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床边纤维支气管镜应用在EICU人工气道管理中的作用

    目的 研究床边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技术在EICU人工气道管理中的疗效.方法 对EICU 开放人工气道的34例次的危重患者进行床旁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和肺泡灌洗治疗,并对其痰标本阳性率、血气分析指标的变化以及胸片的变化进行前后自身对照.结果 经纤支镜留取的痰标本的痰培养阳性率明显高于常规途径留取的痰标本培养,治疗前后血气分析中pH、PaO2、PaCO2及SaO2等各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床边纤维支气管镜技术在EICU人工气道开放的危重患者中,可以大大提高危重患者肺部感染的早期诊断率,值得作为一种早期治疗的常规治疗手段.

    作者:戴李华;陈淼;董利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血清胱抑素C动态变化在百草枯急性中毒早期肾损伤的意义

    目的 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动态变化在急性百草枯中毒早期肾损伤的意义.方法 对85例急性百草枯中毒组和5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血清胱抑素C的浓度测定,中毒组又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根据血清胱抑素C的动态变化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动态检测血清胱抑素C可以早期发现急性百草枯中毒后导致肾损伤,并且中毒越严重(根据服毒量的多少),升高的越快、越显著,预后越差,死亡率越高.结论 血清胱抑素C是反应急性百草枯中毒早期肾损伤的一项灵敏指标.

    作者:鲁广建;宋志善;张群妹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361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分析

    目的 研究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征,减少急诊诊疗过程中的误诊.方法 回顾性收集361例主动脉夹层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以及诊疗手段.结果 主动脉夹层发病年龄呈正态分布,临床以疼痛为主要表现(87.8%),非疼痛症状12.2%;首次阳性检查:冠脉造影0.8%,胸片4.7%,超声心动图19.9%,CT 66.8%,MRI 7.8%.胸片阳性率77.1%,超声心动图阳性率97.9%,CTA和MRI阳性率100%.异常心电图70.1%.结论 主动脉夹层可发生于成人任何年龄段,临床以疼痛为主要表现,超声心动图可以作为初筛方法,CTA和MRI可以确诊.

    作者:沈洪;姚晨玲;陶振钢;栾骁;宋振举;施东伟;孙湛;童朝阳;刘骏桢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卤水中毒致高钙血症危象抢救成功1例

    卤水中毒病情严重且进展迅速.既往文献报道的卤水中毒多引起高镁血症,引起高钙血症或高钙血症危象的病例报道很少.现将我们近期成功抢救1例患者的救治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王江;梁玉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我国应对甲型H1N1流感的策略与展望

    从某种角度来看,人类的历史就是和包括传染病在内的各种疾病进行斗争的历史.2009年4月以来,墨西哥、美国突然发生由甲型H1N1流感病毒这一新的病毒株导致的流感流行,此次流行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有人说流感流行不是百米赛跑,而是马拉松长跑,现在刚跑出100米.历次流感大流行在没有特殊围堵策略下都持续了至少1年以上,现在对流感大流行实行围堵策略,会压低流行高峰,有可能拖长流行时间.因此应做好长期应对的准备.

    作者:曾光;申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无创正压通气在呼吸衰竭伴有意识障碍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PPV)在救治呼吸衰竭伴有意识障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格拉斯哥(GCS)评分在8~15分经常规氧疗无效伴有意识障碍的呼吸衰竭患者33例,给予NPPV治疗,统计患者上机前和上机后1 h GCS评分、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压(MAP)及动脉血气等指标的变化.比较NPPV成功组上机前后血气分析指标变化、NPPV治疗成功组和失败组对初始治疗的反应及分析NPPV失败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NPPV治疗成功组22例(66.7%),其中Ⅰ型呼吸衰竭13例,Ⅱ型呼吸衰竭9例.NPPV治疗失败组11例(占33.3%).NPPV成功组上机前后动脉血气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功组治疗前后相比,GCS、HR、RR和PaO2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失败组治疗前后对初始治疗反应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PPV治疗失败相关的危险因素有:上机前相对较高GCS评分(12~15分)、高龄(≥65岁)、低白蛋白(<30 g)及对初始治疗无反应.结论 意识障碍伴呼吸衰竭患者在严密监测下,适时适当选择NPPV治疗,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张东;王育珊;赵淑杰;李洪祥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替罗非班联合不同时间介入治疗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影响

    目的 探讨替罗非班联合不同时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冠脉血流的影响.方法 连续入选符合入选条件的412例STEMI患者,根据是否应用替罗非班分为替罗非班组(n=195)和常规组(n=217),两组患者均根据指南和实际情况进行急诊PCI、补救PCI、易化PCI、溶栓后PCI和单纯PCI.所有患者均进行PCI术前、术后TIMI血流和校正的TIMI帧数(cTFC)计算及比较.结果 虽然术前两组患者各种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替罗非班组cTFC术后即刻明显小于常规组(P<0.05),尤其是在急诊PCI时,替罗非班组cTFC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替罗非班联合介入治疗STEMI可以有效改善梗死心肌区微循环,提示替罗非班治疗STEMI安全、有效,尤其是对急诊PCI获益更大,值得临床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卢竞前;李易;杨锋;吕云;张荣华;潘娅萍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肺切除术后急性呼吸衰竭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明确肺切除术后发生急性呼吸衰竭的危险因素,为预防术后急性呼吸衰竭的发生、提高肺切除术成功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2006年施行开胸肺切除术后发生呼吸衰竭的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同期手术而未发生呼吸衰竭的患者49例作比较.将所有患者的术前、术中、术后资料首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对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呼吸衰竭组年龄(>60岁)、合并呼吸系统疾病、ASA>1、FVC、 FEV1、 PPO-FEV1、FVC<80%、 FEV1<1.5 L、FEV1/FVC<70%、 FEF50%<7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术中和术后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肺切除术后发生呼吸衰竭的主要危险因素为FEV1<1.5 L、术前合并呼吸系统疾病、年龄>60岁.结论 术前FEV1<1.5 L、术前合并呼吸系统疾病、年龄>60岁是肺切除术后发生急性呼吸衰竭的主要危险因素.

    作者:王晋鹏;黄新文;王永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超长心肺复苏成功1例

    1 病例介绍患者,男,52岁.因全身乏力、步态不稳、恶心、呕吐0.5 h,于2009-02-10 21:02来我院急诊科.患者否认心悸、胸闷、胸痛,否认高血压病、心脏病及糖尿病病史.既往有痛风史,近半个月每天服中药治疗.

    作者:吴郁珍;俞祥玫;杨成彬;孟晗;陈丽花;郭美阳;陈美林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2009年甲型H1N1流感研究近况

    根据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及相关研究资料,回顾近代重大流感疫情的流行病学资料,介绍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结构及抗原特征、甲型H1N1流感流行病学、临床和放射学表现、并发症及目前推荐的诊断治疗策略.

    作者:蔡闯;钟南山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相同镇静深度下异丙酚与咪唑安定对颅脑术后患者的免疫影响

    目的 观察ICU中颅脑术后患者应用异丙酚及咪唑安定长期在相同的镇静深度下镇静对免疫平衡的影响.方法 30例颅脑术后入住ICU的患者随机分为异丙酚组和咪唑安定组,分别接受异丙酚和咪唑安定超过7 d的镇静治疗,以BIS监测保持70~80的镇静深度,检测入住ICU时和7 d后的细胞亚群CD4、CD8的表达,计算CD4/CD8的比值,以及血清IL-6和IL-10的浓度.结果 CD4、CD8、CD4/CD8在咪唑安定组和异丙酚组镇静前后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镇静前比较,异丙酚组镇静后IL-6、L-10浓度均明显升高(P<0.05);咪唑安定组镇静后IL-6明显降低(P<0.05),IL-10与入住ICU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镇静后IL-6、L-10浓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相同的镇静深度和长期的镇静条件下,咪唑安定和异丙酚对颅脑手术患者的免疫影响不同.咪唑安定降低促炎因子IL-6,但对抗炎因子IL-10影响不大,而异丙酚同时提高抗炎因子IL-10和促炎因子IL-6的浓度.因而临床上对镇静药物的选择应根据临床不同的需求及患者的免疫状态谨慎选择.

    作者:王碧炯;方强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急救医疗演习方案的设计与编程

    非典过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乃至突发事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尤其是群体性意外伤害,全国上下从各个层面、各个系统、各个行业都在组织应急救援演练.卫生系统和医疗机构所组织的紧急医疗救援演练更是接二连三,此起彼伏,但是许多演习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演习中普遍存在逼真性、实用性、效果性差的共性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演习方案制定的不科学不合理不到位.本文就此开展论述,供大家在设计和编程演习方案时参考.

    作者:武秀昆 刊期: 2009年第06期

中国急救医学杂志

中国急救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黑龙江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