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伟;何晓华
1 病例介绍患者,男性,32岁,井下作业时被电击伤后即呼之不应,未给予任何抢救措施,约30 min后入院.既往体健.查体:全身发绀,双瞳散大,心跳、呼吸停止.
作者:郑伟;何晓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IL-6与IL-10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病情和预后的判断作用.方法 将40例人住急诊ICU的SIRS患者分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组(MODS组)和非MODS组,存活组和死亡组;选择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清IL-6和IL-10浓度,并进行APACHE Ⅱ评分.结果 SIRS患者IL-6和IL-10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MODS组和死亡组IL-6浓度和APACHE Ⅱ评分分别明显高于非MODS组和存活组(P<0.01);MODS组和死亡组IL-10浓度分别与非MODS组和存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IRS患者IL-6浓度与APACHE Ⅱ评分呈正相关(r=0.8813,P<0.01),IL-10浓度与APACHE Ⅱ评分无相关性(r=0.0627,P>0.05).结论 在SIRS患者中早期检测血清IL-6浓度对患者病情和预后有判断作用,早期检测IL-10浓度对患者的预后没有判断作用.
作者:杨径;刘德红;孟新科;魏刚;郑晓英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发病早期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变化及其与TOAST亚型、梗死灶大小、神经功能损害程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对136例ACI患者发病72 h内的血清CRP水平进行测定,按照TOAST标准对患者进行病因分型,记录梗死灶大小,采用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记分法进行临床神经功能损害程度评价,并与对照组比较分析.结果 ACI患者血清CR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0.01).心源性栓塞脑梗死CRP水平高,其余依次为大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其他明确病因性脑梗死、不明原因性脑梗死,而小动脉闭塞脑梗死低.血清CRP水平升高程度与梗死灶大小及神经功能损害程度密切相关.CRP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s=0.53,P<0.01),与Barthel指数呈负相关(rs=-0.41,P<0.01).结论 血清CRP水平在TOAST各型中的不同,说明不同的ACI亚型在病因及病理生理学机制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CRP测定对ACI病因学分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CRP可作为ACI患者病情评估的重要指标.
作者:瞿学栋;刘欣跃;王欣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罗格列酮(ROSI)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大鼠器官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0只):①正常对照组;②LPS刺激组;③罗格列酮(ROSI)预处理组;④2-氯-5-硝基苯胺(GW9662)预处理组.在每组操作结束后4 h取血用于主要器官生化指标的检测:肝功能、肾功能、心脏功能、胰腺功能.结果 主要器官的生化指标在LPS组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OSI预处理则大大减轻了指标的升高,与LP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W9662预处理则逆转了这种保护作用,器官功能指标低于LPS组,与LP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罗格列酮预处理可减轻MODS大鼠器官功能损伤,为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用于临床防治MODS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依据.
作者:乔万海;王静;师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DAR疗法治疗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的机制.方法 实验动物为40只SD大鼠,用5%牛黄胆酸钠逆行胰胆管注射法制备ANP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DAR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大鼠.DAR组用地塞米松(0.2 mg/kg)、山莨菪碱(0.2 mg/kg)腹腔注射,用生大黄(200 mg/kg)灌胃;对照组用等量生理盐水替代地塞米松、山莨菪碱和大黄,用法同DAR组.两组大鼠均于6 h后活杀,所有动物均取胰腺组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每组随机选择10只动物,抽门静脉血,检测血清内毒素含量.结果 DAR组门静脉血内毒素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27),NF-κB表达强度明显弱于对照组(P=0.045),但两组NF-κB阳性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2).结论 DAR疗法可能通过降低门静脉血内毒素含量、抑制NF-κB的表达强度来减轻ANP时的炎症反应,但又能避免过分抑制ANP时的炎症反应而造成的不良反应,从而可能起到预防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降低ANP病死率的作用.这可能是DAR疗法治疗ANP的部分机制.
作者:杨正安;刘敏龙;纪宗正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霍姆注射液(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溶液,HH40)对肺挫伤合并失血性休克兔复苏的效果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新西兰白兔16只随机分为两组:HH40组和乳酸盐林格液(LRS)组.制作肺挫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模型,休克60 min后分别用上述两组液体进行复苏.在休克前,复苏前,复苏后10、30、60 min时分别记录平均动脉压(MAP)的数值,并在休克6 h后将动物处死,取右肺检测其干湿比(W/D),测定肺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NF-κB的表达以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表达,并观察肺组织病理结构的变化.结果 血压的恢复HH40组明显优于LRS组,HH40组的W/D和MPO也明显低于LRS组(P<0.01),其肺组织中NF-κB和ICAM-1的表达也明显低于LRS组(P<0.01),肺组织病理变化较LRS组轻.结论 HH40注射液对肺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朱红军;于曙东;陆士奇;何靖康;杨美菊;肖接承;朱蔚 刊期: 2007年第06期
颈椎外伤导致颈脊髓损伤,但X线片检查并无颈椎骨折脱位的情况,临床上称之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1].这是不同于颈椎骨折脱位的一种特殊类型的颈脊髓损伤,诊断或手术治疗不当,常导致严重的继发性颈脊髓损伤,患者常因肺感染、心肺衰竭而死亡,其预后不良.近年来已经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但对本病是否采取手术治疗还存在争议[2].我们通过对近年来收治的28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临床资料的分析,比较经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后颈脊髓功能恢复的程度.
作者:黄志;吴方强;李勇;康雪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危重颅脑疾病患者高血糖程度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旨在探讨强化胰岛素治疗与危重颅脑疾病患者的感染发生率及病死率等预后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前瞻、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将64例危重颅脑疾病患者分为常规组(n=32)和胰岛素强化治疗组(n=32).常规治疗是指当患者血糖≥11.1 mmol/L时,控制其血糖水平<11.1 mmol/L;强化治疗组则控制患者血糖接近正常水平(3.9~6.1 mmol/L),直至患者转出ICu或死亡.分析两组病例预后指标之间的差异性.结果 两组存活病例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例在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发生率、血培养阳性率、病死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危重颅脑疾病患者应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将血糖控制于正常范围有助于降低患者的感染发生率及病死率,改善预后.
作者:张铮;刘汉;倪海滨;徐英;戴国强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性别因素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173例MODS患者根据性别分为男性和女性两组,对两组患者的原发病、占同期ICU住院患者的比例及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 男性患者的原发病主要为多发创伤、严重感染、脑血管病及大手术,女性患者的原发病主要为严重感染、产科合并症、脑血管病、流行性出血热及中毒.同期ICU住院患者中,男性MODS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女性,男性MODS患者病死率高于女性.年龄>55岁的男性、女性两组MODS患者病死率比较并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由于性别不同,MODS发生的原发病也不同.男性患者的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高于女性患者,但与年龄有关.
作者:常文秀;曹书华;王勇强;高红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为紧急心肺脑复苏(CPCR)探索一条更快捷、更有效、更易推广普及的气道开放方法,以提高CPCR的成功率.方法 选择心跳、呼吸骤停需紧急心肺脑复苏的患者108例,随机分为喉罩-气管插管序贯性气道开放实施组和常规气管插管组,比较两组方法在心肺脑复苏急救中的时效性、胸外心脏按压的协调性、自主循环复苏成功率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实施组和常规组比较,气道有效开放时间明显缩短,能较快改善脑缺氧,置入过程不影响胸外心脏按压,自主循环复苏成功率提高,以上各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实施组存活出院患者神经功能后遗症明显轻于常规组.结论 序贯性气道开放能及时、有效、可靠地早期开放气道,能更合理地协调与胸外按压的交互性,提高CPCR患者存活率,减少致残率,适合在CPCR中普及推广.
作者:于有贵;张立堂;赖群;赵民 刊期: 2007年第06期
1 病例介绍1.1 患者,女,72岁,因突发左下肢疼痛、麻木、活动受限6 h,于2006-09-26急诊入院.患者既往冠心病、高血压、房颤病史8年,2年前因肺栓塞行肺动脉碎栓术并安置下腔静脉滤器,一直服用抗凝药物治疗.
作者:隋春杰;张国欣;张云明;王新华;李晔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发生无复流现象的高发因素和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对无复流现象的预防效果.方法 对618例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根据介入术中发生无复流现象情况判别无复流现象高发的危险因素,并观察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无复流现象的预防作用和不良反应.结果 患者年龄、性别,是否伴发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目前吸烟,术前PT、AFTT不影响无复流现象发生,但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右冠状动脉病变、病变血管直径>4 mm、血管病变呈弥漫性病变、冠状动脉瘤样扩张伴狭窄、罪犯血管处有血栓征象患者无复流现象明显增加.术前应用替罗非班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可以有效预防介入术中无复流现象的发生而不增加不良反应.结论 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前通过评价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情况可以发现预测无复流现象发生的危险因素,术前应用替罗非班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可以有效预防无复流现象的发生.
作者:卢竞前;李易;李建美;杨锋;洪云飞;张荣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多发伤误漏诊的原因及临床后果,以减少其发生率.方法 对2002-12~2005-11我院收治的831例严重多发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漏诊组(78例)和无漏诊组(753例)进行比较.入选病例符合多发伤诊断标准,并按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标准进行评估,所有患者ISS≥16分.结果 831例患者中有78例(9.38%)漏诊.与无漏诊组比较,漏诊组患者的创伤评分较高、住院时间较长(P<0.05).漏诊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较低,休克发生率高和死亡率高(P<0.05).在造成78例漏诊的原因中,53.8%(42/78)与医师评估有关,这是可以避免的因素;46.2%(36/78)与患者伤情有关.结论 对于严重多发伤患者应进行重复、详细、全面的体格检查,以及应有的辅助检查,保持高度警惕性,大多数漏诊是可以避免的.
作者:王伟雄;刘坚义;冯骏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变化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的预测价值及治疗意义.方法 收集我院2003-10~2006-09收治的急性胰腺炎(AP)住院患者210例,回顾分析了入院时(0 d)及入院后1、3、7及14 d HCT值,采用入院时男性HCT>43.0%、女性HCT>39.6%作为SAP的判断指标.结果 SAP组入院时HCT值高于非SAP组,其平均值分别为43.88%和39.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Q.05).入院时HCT值判断SAP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3.41%、65.09%、30.59%、88.00%.HCT值在入院时及入院后1 d明显增高,随着治疗逐渐降低,到14 d略增高趋于稳定.结论 简便易得的HCT值可作为SAP的早期识别指标,具有较高的阴性预测值;动态监测HCT值有助于判断病情、调整治疗.
作者:史立军;李双星;王秀洁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如何及时地溶解血栓,解除血管阻塞是治疗的关键.继静脉溶栓被成功应用于临床后,超选择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在国内外逐渐开展起来,其有效性被众多学者进行的小样本、有条件的临床实验所证实[2~3].近年来更有学者主张超选择动脉内和静脉内联合溶栓,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4,5].我科共急诊完成动静脉内应用尿激酶或重组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联合溶栓48例,现总结如下.
作者:高峰;伊志强;刘宗明;胡世文;刘爱贤;贾继明;饶芝国;李成义;闫昕;张文毅;黄旭;贺峰;林贵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院前急救所进行的是遭受危及生命的急危重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患者抢救,由于院前急救时间短、风险大、病种复杂多变,患者发病急、需求急、患者和家属心里急、医护人员抢救处置急,救治手段单一,缺乏院内同行之间的配合、商量和探讨,也缺乏上级医师的指导,因此,医护人员的言语稍有不慎,就容易引发各种医患纠纷.因此,讨论院前急救工作中潜在的医患纠纷问题,分析医护工作与法律责任的关系,对提高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及其工作中防范风险和医患纠纷的能力,保护医患双方各自的合法权益,消除医患之间的纠纷至关重要.
作者:杨秀玲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与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所致呼吸衰竭相关的临床因素,寻找防治呼吸衰竭的有效措施.方法 重度AOPP患者34例,根据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分为呼吸衰竭组(A组,n=16)和非呼吸衰竭组(B组,n=18),观察呼吸衰竭发生的时间、次数、原因及上机时间,观察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及脏器损伤个数、血糖及血浆胆碱酯酶的变化、胃管洗胃情况及住院期间阿托品应用总量的差异.结果 AOPP致呼吸衰竭的原因依次为肺水肿、呼吸中枢衰竭、中间综合征及解毒剂过量;A组APACHEⅡ评分、脏器损伤个数及住院期间阿托品总量明显高于B组;A组入院胆碱酯酶水平明显低于B组;A组留置胃管间断洗胃的比例明显少于B组;相关分析显示,血糖与呼吸衰竭无相关性,而APACHEⅡ评分、脏器损伤个数、阿托品总量与呼吸衰竭呈正相关,胆碱酯酶水平与呼吸衰竭呈负相关.结论 胆碱酯酶水平和APACHEⅡ评分均可反映AOPP的中毒程度,可用于AOPP患者呼吸衰竭的预测;洗胃机洗胃后再给予留置胃管洗胃是防治呼吸衰竭的有效措施;正确应用阿托品是防治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
作者:李艳辉;宋德彪;胡家昌;李俊峰;吴丽红;王欢;孙宏志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扩张型心肌病(DCM)病因不清,除了心脏移植外,临床缺乏有力的治疗手段.近年来,随着慢性心力衰竭研究进展及其疗效的极大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绝大多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其病程发展过程中总是伴随着心脏功能恶化与缓解交替出现,即从没有或仅有轻度心力衰竭症状到出现明显的心力衰竭症状,经过强化治疗后又恢复到稳定状态,在DCM中尤为如此.在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功能障碍作用与地位如何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DCM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障碍与心力衰竭恶化的关系,借以阐明收缩与舒张功能障碍在DCM心力衰竭发生、发展中的地位.
作者:崔杰;范华;沈景霞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粥样硬化程度和血浆脑钠肽(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163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7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43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41例),比较三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左主干病变、冠状动脉Gensini评分、血浆BNP和hs-CRP水平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三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左主干病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AP组患者的Gensini评分、BNP、hs-CRP水平分别与UAP组和AM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AP组和AMI组患者的hs-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Gensini评分、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的血浆BNP、hs-CRP水平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之间存在的相关性,可以反映心肌受损的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奚耀;钱义明;顾晓刚;吴士延;钱风华;王进;项志兵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急诊临床实践中临床决策方法的应用现状,探讨急诊医学临床决策方法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方法 由独立研究人员分析入选的1115份病例的诊断和处理过程,解析其临床决策方法的实践应用情况,比较低年制住院医师组(PG1)和高年制住院医师组(PG3+)临床决策方法应用的异同.结果 临床应用四种主要临床决策方法分别为模式识别法(47.0%)、假设-演绎法(26.5%)、事件驱动法(12.3%)、运用规则法(3.2%).PG1组和PG3+组临床决策方法的实践应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3.21,P<0.001).结论 模式识别法和假设-演绎法是目前常用的急诊医学临床决策方法.急诊高年制住院医师应用模式识别法更加普遍,而低年制住院医师更倾向于选择假设-演绎法.运用规则临床决策法在急诊中的应用明显不足.
作者:徐腾达;王厚力;马遂;于学忠 刊期: 200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