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瑜;翟城;钱聪;戴国钧
目的探讨糖尿病大鼠高糖状态下冠状小动脉超氧阴离子(O(-·2))产生量,阐明高糖状态对O(-·2)产生的影响.方法用链脲佐菌素制备大鼠糖尿病模型,通过手术显微镜及显微手术器械分离大鼠冠状动脉,冷冻切片制备部分标本,用免疫荧光技术测定糖尿病及正常大鼠冠状动脉O(-·2)产生量.结果糖尿病模型组大鼠冠状动脉O(-·2)产生量与正常对照组大鼠及模型组预先加入自由基清除剂组相比明显增加;冷冻切片冠状动脉横切面荧光染色结果表明糖尿病大鼠高糖状态下血管平滑肌与内皮O(-·2)产生均增多.结论高糖能刺激冠状小动脉产生过量的O(-·2),参与糖尿病状态下的氧化应激,可能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密切联系.
作者:杜智敏;刘科宇;王春华;任南琪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利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刺激心肌细胞造成肥大,观察心肌细胞肥大过程中心肌营养素-1(cardiotrophin-1,CT-1)的表达情况.方法培养原代心肌细胞,给予AngⅡ刺激心肌细胞造成肥大,在不同时间取细胞进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观察CT-1 mRNA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CT-1蛋白表达,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结果经AngⅡ刺激后在相差显微镜下可见心肌细胞面积变大.CT-1 mRNA水平随着AngⅡ刺激时间延长而有增高的趋势,CT-1蛋白表达亦增加.结论AngⅡ致心肌细胞肥大过程中伴有CT-1表达增加,CT-1有可能参与心肌细胞的肥大机制.
作者:杨爽;陆莹;于波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掌握2000-2004年辽宁省清原县克山病(国家级监测点)病情及消长趋势,探索科学的病情监测方法.方法在清原县内按东、南、西、北、中自然方位共选择5个监测点,每年按<克山病监测标准>监测一个点,同时开展膳食营养状况等相关因素调查.后一年再次对首年建立的监测点实施病情监测,并对前4年各点检出的克山病病人追踪访视.结果5年间,各监测点共检出潜在型和慢型克山病病人143例,新发潜在型克山病病人2例,平均年总检出率为5.1%.无急型、亚急型克山病新发病例.监测点居民膳食结构不合理,动物性食品和豆类食品蛋白质摄入量较少.结论以潜在型、慢型发病为主已成为辽宁省克山病流行的主要特征,且发病呈上升趋势.建议在病区县采取固定点与流动点相结合的监测方法,并进一步改善居民的膳食结构.
作者:尚志宏;刘羽;李子荣;高嵘;马科;岳增金;李峰;车庆丰;徐静;陈晓明;鲁敏;李文武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河北省2005年克山病病情.方法在河北省克山病历史重病区张北县战海乡水泉洼村设立监测点,将全部常住人口列为监测对象,根据<克山病监测>标准(WS/T 78-1996)及<克山病诊断标准>(GB 17021-1997)对监测点居民进行普查,随访2004年监测点在册克山病病人.结果监测点年内无急型、亚急型克山病发生,检出潜在型克山病(潜克)和慢型克山病(慢克)23人,检出率为4.59%,高于2004年检出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监测点人群异常心电图检出率为14.34%;克山病病人心、胸比率异常检出率为52.63%;随访2004年监测点克山病病人27人,死亡2人,死亡率为7.4%.结论河北省张北县监测点克山病病情相对稳定,但病区存在的致病因素仍然对病区人群构成威胁.应加强病情监测工作,开展对克山病病人的治疗和管理.
作者:马东瑞;贾丽辉;马景;周朝辉;化佩伦;鲍培德;王大中;王再山;苟旺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了解贵州省黔南州碘缺乏病防治进展,评价防治效果,探讨其影响因素,为防治决策提供依据.方法设置病情监测点,观察供应碘盐以来境内两所农村学校7~14岁儿童甲状腺肿大率(甲肿率)、尿碘水平与家庭食用盐含碘量的变化.结果①甲肿率:1984-1992年为20.11%,1993-1999年为13.03%,2000-2004年为10.16%;②尿碘:1984-1992年为132.29μg/L,1993-1999年为382.81μg/L,2000-2004年为324.67μg/L;③盐碘:1984-1992年为9.59 mg/kg,1993-1999年为38.11mg/kg,2000-2004年为28.66 mg/kg,碘盐合格率逐年上升.结论碘盐合格率升高,人群尿碘水平稳定,儿童甲肿率逐年下降.
作者:左世明;朱臣凯;王奕;王明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陕西省黄陵县1990-2004年克山病病情及相关因素的变化.方法对黄陵县的克山病重病村设立监测点,全体居民均为监测对象,对全县范围内的慢型克山病(慢克)进行监测,并对监测人群的发硒、粮硒水平进行监测.结果(1)监测点区15年共检出潜在型克山病(潜克)447例,检出率6.14%;新发潜克33例,年均新发生率34.34/万;(2)15年黄陵县慢克确诊72例,先后死亡31例,死亡率43.1%,其中20例死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11例死于猝死;(3)监测人群发硒与非病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粮硒仍低于非病区.结论陕西省黄陵县监测点区克山病的检出呈缓慢上升趋势,潜克仍有新发,慢克死亡率仍很高.
作者:刘作功;张洁;雷艳霞;朱延河;翟连榜;张景龙;胡骏;张永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有增强免疫力、抗氧化、抗癌等作用,缺乏或过量均对人体造成损害.血清硒能有效反映硒在人体的存在状况,同时也反映人体的健康水平.测定血清中含硒量对于了解人体的硒营养水平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包丽;崔红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屏南县碘缺乏病病情的消长趋势,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数据,按照<福建省碘缺乏病防治监测方案>的要求,现将1995-2003年5次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张重来;张昌件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西藏不同地区几类饮用水中的含硒量,探讨大骨节病的分布特征与饮用水中含硒量的关系,寻求西藏地区大骨节病防治的有效措施.方法采集西藏大骨节病病区与非病区的水样,用原子荧光光度计测定水硒,运用SPSS11.0软件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西藏地区水硒为(0.23±0.11)μg/L,大骨节病病区和非病区水硒分别为(0.17±0.10)、(0.27±0.11)μg/L,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3,P<0.01);沟水含硒量均显著低于河水、溪水、泉水等水源的含硒量(t值分别为-2.16、-2.62、-3.42,P<0.05),几类饮用水中的含硒量由低到高为:沟水<河水<溪水<泉水.结论饮用水中的含硒量与大骨节病病情关系密切,建议通过寻找高硒水源并指导居民选择含硒量较高的水源为饮用水,作为大骨节病防治的辅助措施.
作者:李顺江;杨林生;王五一;李永华;李海蓉;王丽珍;西绕若登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掌握2005年全国克山病患病及发病情况.方法按统一监测方案并根据<克山病诊断标准>(GB 17021-1997)对22个克山病监测点区居民进行查体,描12导联心电图,疑似病人摄2 m后前位X线胸片及居民发硒、粮硒测定.结果22个监测点潜在型、慢型克山病检出率分别为3.5%和0.6%;新检出潜在型克山病7例,慢型克山病1例;人均发硒0.349 mg/kg,粮食硒0.025 mg/kg.结论监测点仍有潜在型和慢型克山病新发病例出现,说明克山病仍然是一个严重的地方性公共卫生问题;工作重点应放在克山病监测、硒预防、患者管理、治疗以及加强防治队伍培训等方面.
作者:全国克山病监测协作组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前,外科手术已成为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的重要手段之一[1].但由于术前对病变性质的判断失误,以及手术方式的选择不当,易造成部分病人术后复发.近年来,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共收治结节性甲状腺肿术后复发患者114例,现就复发原因及如何预防术后再复发的治疗方法报道如下.
作者:谭刚;曲欣;乔海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我国是地方病流行较为严重的国家.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地方病的流行.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地方病的防治工作,通过多年的积极防治,我国地方病防治事业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由于地方病的特殊性,今后的防治工作仍十分艰巨.作者通过查阅有关地方病防治管理方面的文献,对今后的地方病防治工作浅谈如下设想.
作者:刘吉祥;刘霖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过量氟对体外培养山羊成骨细胞生长发育及形态结构的影响.方法以酶半消化组织块培养法体外分离培养山羊成骨细胞,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不同水平氟对成骨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扫描电镜观察,1.0×10-4、5.0×10-4、1.0×10-3mol/L氟使成骨细胞突起收缩,胞间连接断裂,胞膜不完整,微绒毛减少.透射电镜观察,1.0×10-4、5.0×10-4、1.0×10-3mol/L氟导致胞膜不完整,胞质浓缩,胞核固缩;细胞染色质固缩、边集;线粒体明显肿胀,嵴断裂、消失或空泡变性;内质网扩张,脱颗粒.结论过量氟对体外培养的山羊成骨细胞生长发育和形态结构有明显的影响.
作者:孙立婷;钟代彬;吴培福;苏敬良;韩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根据川疾(2005)100号<关于印发水氟筛查和改水降氟工程监测实施方案的通知>及<水氟筛查和改水降氟工程监测方案>要求,于2005年9月按方案要求对四川省泸定县境内部分可疑高氟水地区进行了水氟筛查及改水降氟工程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定康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克山病是一种独立的地方性心肌病.数十年的病因研究,虽然取得较大进展,仍不能完全解决病因问题.随着克山病发病率的减低,克山病的病因学研究多集中于实验性心肌损伤,由于实验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的进展,心肌损伤机制的研究已有很大的突破.合理的将实验性心肌病学与克山病病因学研究科学的结合起来,不但对克山病病因学研究起到决定性作用,还能对其他心脏疾病的病因、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作者:张卫星;于维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大鼠不同孕期补碘所引起的高碘对仔鼠脑和智力发育的影响.方法受孕大鼠分成3个组,2个高碘组分别在受孕第0天和第7天一次性经口灌胃给予1 ml/kg 40%碘化油,对照组给予同等剂量食用豆油.观察仔鼠脑相对质量变化,脑切片HE染色测定锥体细胞密度;测量血清T3、T4水平、尿碘以及脑组织蛋白、一氧化氮(NO)水平等指标;用暗室电击实验测试学习记忆行为.结果①整个孕期对照组大鼠尿碘水平始终保持在800 μg/L左右;高碘Ⅰ组尿碘在灌胃后8 d始终高于40 000μg/L,随后逐渐下降,直到妊娠期结束时仍显著高于对照组;高碘Ⅱ组变化趋势基本同前.②各组仔鼠脑相对质量均持续减小,高碘Ⅰ组第35天(PN3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PN21为界,在这之前高碘组仔鼠脑相对质量高于对照组,而后相反;海马锥体细胞密度变化同前.③2个高碘组仔鼠脑组织蛋白降低,NOS活性及NO水平增高,且避暗实验的潜伏期较短(P<0.05).④高碘Ⅱ组仔鼠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补碘性高碘对胚胎发育无不良影响,但可使出生后仔鼠的脑和智力发育受到抑制.
作者:周明;雷方;张富昌;王振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五大连池市贾大房子屯是黑龙江省历史上克山病病区,也是五大连池市历史上克山病发病的重病屯.根据历史资料,1959年首次普查克山病时,该屯老病人和所有疑似病人都算在内,总患病率49.1%.为进一步了解黑龙江省克山病病区克山病病情相对于高发年代,在人群、时间、空间分布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地病中心克山病研究所于2005年对五大连池市贾大房子屯进行了克山病病情调查,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侯杰;李奇;徐伯楠;周令望;刘启源;王宇;高琳;阎丽佳;邓晶;刘红;董国淑;王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过量氟对肾细胞内游离钙([Ca2+]i)及钙泵(Ca2+-ATPase)的影响及[Ca2+]i在肾损害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饮水投氟方式喂养Wistar大鼠20周和原代培养肾小管上皮细胞染氟,采用生物化学方法检测血清内离子钙和总钙水平及肾细胞Ca2+-ATPase活性变化;使用Ca2+指示剂Fura-2测定肾细胞[Ca2+]i.结果肾细胞[Ca2+]i水平在常食投氟组和偏食投氟组较相应对照组明显增多;暴露于低钙高氟环境中的大鼠血清总钙降低,离子钙降低达到显著程度,该组肾细胞的钙泵(Ca2+-ATPase)活性比富钙投氟组明显低;低氟(1.0~5.0 mg/L)处理肾小管上皮细胞钙泵活力明显增高,但随着氟水平的提高(>7.5 mg/L),Ca2+-ATPase活力明显下降.结论高氟直接抑制钙泵活性很可能造成肾细胞内[Ca2+]i潴留,而[Ca2+]i升高很可能是过量氟导致肾损害的一种重要机制.
作者:徐辉;井玲;李广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心钠素(ANP)在慢性心力衰竭发生与发展过程中的意义及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35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和32例正常对照,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其血浆ANP水平,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及心动周期中二尖瓣舒张晚期心室充盈峰速度(A)与二尖瓣舒张早期心室充盈峰速度(E)的比值(A/E),观察ANP水平与心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心力衰竭患者血浆ANP水平比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01),且随着心功能程度的不断加重,ANP水平逐渐升高,依次为心功能Ⅱ级<心功能Ⅲ级<心功能Ⅳ级(P<0.05~0.001).ANP水平与LVEF、LVFS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76(P<0.01)、-0.72(P<0.01);与LVSd、LVDd及A/E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5(P<0.01)、0.79(P<0.01)、0.72(P<0.01).结论慢性心力衰竭进展中,ANP水平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能够反映不同的心功能状态,为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王秀红;孙琳;相有章;宋术亮;穆伟;王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骨髓干细胞动员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factor,G-CSF)对实验性心肌梗死(心梗)大白兔心脏结构和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大白兔40只,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于心电图上出现R波逐渐降低,ST段弓背向上抬高和病理性Q波时,证明心梗模型成功.将大白兔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只.实验组于心梗模型建立后1 h给予G-CSF皮下注射,连续7 d,对照组建立心梗模型后1 h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术后24h及4周心脏超声观察心功变化.处死动物,取出心脏行组织病理学分析,测定两组梗死面积的大小、毛细血管密度以及观察心肌纤维化变化.结果实验组在术后4周时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左室运动幅度(LVWE)、收缩末左室后壁增厚率(LVWTs)等心功能指标均较对照组有明显的改善,其中射血分数增加13%(实验组为63.40%,对照组仅为50.51%).HE染色显示,对照组心肌纤维排列紊乱且不规则;实验组心肌纤维排列有序,梗死灶面积较对照组减小了30.2%,毛细血管密度增加了30.7%,Masson染色蓝色的胶原纤维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急性心梗时给予G-CSF,可有效增加梗死区及周围毛细血管密度,缩小梗死面积,减少胶原纤维形成,稳定心脏结构及改善心功能.骨髓干细胞动员剂为急性心肌梗死的内科治疗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作者:于玲范;刘文华;姜雪松;王铜;于维汉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