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西医结合治疗复发性流产的研究进展

王婷;孙美娟;何桂林;刘艳茹;周蜻;章锦曼

关键词:复发性流产, 病因病机, 中西医结合
摘要:从中医、西医的病因病机及目前国内常规治疗方案等方面综述近年来治疗复发性流产的概况.目前西医通过控制感染、调节母胎免疫及内分泌等达到治疗目的,中医多予辨证施治配合西医常规治疗达到保胎目的.本病中医辨证分型多为脾肾亏虚、血虚、血热、血瘀等,予外敷、针灸及专方内服等治疗.
江西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围绝经期失眠症的中医治疗现状

    围绝经期失眠症是妇女在围绝经期出现的以失眠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症,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中医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症的手段多样,大致包括内治法、外治法和综合治疗.相比西医而言,中医治疗的疗效确切,安全可靠,是中医优势和特色所在.

    作者:卢永屹;潘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复发性流产的研究进展

    从中医、西医的病因病机及目前国内常规治疗方案等方面综述近年来治疗复发性流产的概况.目前西医通过控制感染、调节母胎免疫及内分泌等达到治疗目的,中医多予辨证施治配合西医常规治疗达到保胎目的.本病中医辨证分型多为脾肾亏虚、血虚、血热、血瘀等,予外敷、针灸及专方内服等治疗.

    作者:王婷;孙美娟;何桂林;刘艳茹;周蜻;章锦曼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塞因塞用治便秘验案1则

    便秘是临床常见、多发病证,病因、病机错综复杂,多长期存在,顽固难愈.聂晶圆机活法,谨察病机,运用塞因塞用法治疗气虚型便秘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毕丽叶;李嘉伟;聂晶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万兰清辨治荨麻疹经验

    万兰清主任认为荨麻疹发病虽责之于风,治疗当以祛风为主,但是因荨麻疹的发病因时、因人以及脏腑虚实不同而增加临床治疗难度;其皮损虽在表,但病位不一,可以涉及多脏.因此根据寒温统一论,其在表则解表,在里则治里,表里合病则表里同治.

    作者:谢若琳;万兰清;陈李华;黎波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刁军成运用当归芍药散治疗慢性妇人腹痛经验

    刁军成对盆腔炎性疾病有独到认识,其辨证运用当归芍药散加减治疗本病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笔者现将其临床辨治经验进行总结.

    作者:何静敏;丁楠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通瘀方治疗抗子宫内膜抗体阳性患者60例

    目的:观察通瘀方治疗抗子宫内膜抗体阳性致不孕或者免疫性流产的疗效.方法:搜集临床门诊病例115例,血清检测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阳性患者60例为观察组,接受通瘀方治疗;对照组55例口服醋酸泼尼松比较后论证.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1.7%,妊娠率为75%,对照组有效率为61.8%,妊娠率为50.9%,.结论:内服通瘀方的中医治疗方法治疗EMAb阳性疗效显著.

    作者:刘红艳;龚文娟;王若光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寓意草》急危重症之服药特点浅析

    《寓意草》是明末清初著名医家喻昌的一部临证实录,书中60余则病案中约30则为急危重症.喻氏治疗急危重症时用药灵活多变,书中服药法独具特色,体现在服药量次有度,中病即止;佳时而服,以求强效;寒温适宜,防拒纠偏;剂型相合,各展其长;药食互济,扶正固本等方面.服药法是治疗中的重要一环,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临床中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左晓柳;钟志兵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心脉隆注射液治疗气虚血瘀型心力衰竭病案分析

    心力衰竭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出现了许多治疗方法,极大地改善了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心脉隆注射液是近年来治疗心力衰竭的新型药物,具有益气活血、温阳利水的功效,在临床上治疗气虚血瘀型心力衰竭取得了显著疗效.

    作者:叶丽琴;曾建斌;黄婷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白芍总苷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保护作用及血脂调节作用研究

    目的:研究白芍总苷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保护作用及其对血脂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维生素D3配合高脂饲料法制备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模型,预防性给予实验动物白芍总苷,8周后HE染色法观察实验动物AS病变状况;心脏取血,ELISA法检测AS大鼠血清中脂类物质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LDL-C)及三酰甘油(TG)的含量.结果:白芍总苷能够减轻AS大鼠动脉硬化的病变程度,降低TC、LDL-C和TG的水平,差异与模型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白芍总苷对于动脉粥样硬化大鼠具有保护作用并降低血脂水平.

    作者:李环;谢明君;焦亚斌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赵泉霖辨治2型糖尿病合并灼口综合征验案1则

    据调查,截至2010年,糖尿病的发病率已上升至11.6%[1],其中18%的2型糖尿病患者有类似舌痛的表现[2].灼口综合征(BMS)表现为舌痛、舌感觉异常、口腔黏膜感觉异常等.临床常无明显阳性体征,组织病理也无特征性变化,以患者舌部疼痛或口腔其他黏膜烧灼样疼痛为主要表现.在糖尿病患者病程中,胰岛素分泌逐渐减少,口腔黏膜处的分解代谢过程增强,使口腔黏膜的血管和神经发生不可逆的改变,使组织摩擦性降低,从而引发舌痛[3].

    作者:董又滋;赵泉霖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罗志娟治疗免疫性复发性流产经验浅析

    免疫性复发性流产因其病因不明,治疗手段局限而成为妇科临床治疗难点.罗志娟教授认为脾肾虚弱兼血瘀为免疫性复发性流产的主要病机,以孕前补肾健脾活血调冲、孕后健脾补肾安胎为基本治则治疗复发性流产,临床疗效显著.本文对罗志娟教授治疗复发性流产经验进行整理,以供临床参考.

    作者:李芳艳;罗志娟;吴媛媛;刘琴;韦欣宏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三七总皂苷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斑块的影响观察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采用三七总皂苷治疗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及动脉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动脉粥样硬化患者60例,均为我院心血管科2014年9月—2016年3月收治,采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分组,就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n=30)与三七总皂苷治疗(观察组,n=30)效果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治疗后oxLDL、IL-6、TNF-α、sCD40L、MMP-9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用药前CIMT和斑块积分无差异(P>0.05),用药后均低于用药前(P<0.05),但观察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针对临床收治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采用三七总皂苷治疗,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增大及颈动脉内膜增厚,且具较高安全性,对改善患者预后价值显著.

    作者:朱少琴;江小萍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贺支支从肝肾论治痛风经验

    对于痛风,历代医家大多从脾肾论治.贺支支认为该病与肝肾关系为密切,主张从肝肾论治,结合其湿热、瘀浊的病理特点,运用疏肝理气、清热利湿或补益肝肾、祛瘀通络等法治疗,临证多选用龙胆泻肝汤合四妙勇安汤或一贯煎合桃红四物汤加减,不仅能迅速减轻疼痛,还可有效减少复发,疗效显著.笔者从病因病机、治法与方药等方面介绍贺支支教授治疗痛风的临床经验,并附案例加以佐证.

    作者:祝小波;宋卫国;李福生;贺支支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参灵草口服液对小鼠耐缺氧实验研究

    目的:考察参灵草口服液对小鼠抗缺氧作用的影响.方法:利用小鼠常压耐缺氧实验、亚硝酸钠中毒存活实验、急性脑缺血性缺氧实验,以存活时间为考察指标,观察本品对小鼠缺氧耐受能力的影响.结果:低、高剂量组能显著延长小鼠常压耐缺氧时间、高剂量组能显著延长小鼠亚硝酸钠中毒后及急性脑缺血性缺氧的存活时间.结论:参灵草口服液能提高小鼠缺氧耐受能力.

    作者:许锦珍;刘文君;付玉梅;陈芳;尧梅香;卢建中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江一平运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验案1则

    江一平运用中医思维辨治溃疡性结肠炎,巧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作者:张乐乐;祝慧芳;江一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浅析《世医得效方》眼科处方用药特点

    通过对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中眼科疾病处方用药的数据整理、归纳、分析,探寻其治疗眼科疾病的用药特点,处方以解表药、补气药为主,善用归肝经药,巧用甘、苦、寒药,为临床眼科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刘明明;丁舸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从湿热入络论治酒精戒断综合征

    酒精戒断综合征(alcohol withdrawal syndrome,AWS)是指由于长期酗酒引起的各种精神症状或躯体功能紊乱.其病理机制尚未明确,目前治疗多为对症处理而缺乏治本之策.本文认为酒精戒断综合征与湿热、络脉在生理病理上相关,从湿热入络理论着手,以祛络脉之湿热治疗此病证,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作者:黄丽红;方榕;陈宝国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解毒健脾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IL-1β、IL-10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解毒健脾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模型大鼠的疗效,以及对大鼠血清中白介素-1β(IL-1β)和白介素-10(IL-10)的影响.方法:用番泻叶煎剂灌胃加束缚应激法建立IBS-D大鼠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匹维溴铵组及解毒健脾方高、中、低剂量组,于干预结束后检测各组大鼠IL-1β、IL-10的血清含量水平.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中IL-1β水平极其显著升高(P<0.001)、IL-10水平极其显著降低(P<0.001).而与模型组相比,中药各剂量组中IL-1β水平均极其显著降低(P<0.001).中药低剂量组能显著升高IL-10水平(P<0.05);中药中剂量、高剂量组均能极其显著升高IL-10水平(P<0.001).结论:解毒健脾方可能通过调节IL-1β和IL-10的分泌水平,纠正促炎与抗炎因子的失衡,从而改善肠道低度炎症状态,起到治疗IBS-D的作用.

    作者:何亚伦;彭浩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中药穴位贴敷法治疗慢性乙肝有效性的系统评价

    目的:评价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慢性乙肝的有效性,并总结穴位贴敷治疗慢性乙肝的常用有效穴位.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重庆维普、CBM及万方数字化期刊、PubMed等国内外数据库,公开发表的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慢性乙肝的随机对照实验,由两名评价员独立双盲进行资料的筛选、整理评价,并评估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采用专门的RevMan5.3.5软件对所提取的数据进行系统评价,共纳入9篇随机对照实验,共有844名受试者.结果:Meta分析结果示①有效率:穴位贴敷+常规治疗vs.常规治疗,[OR=3.60,95%CI(2.06,6.30),Z=4.49,P<0.00001];穴位贴敷+常规治疗vs.常规治疗+其它:[OR=5.05,95%CI(1.37,18.59),Z=2.44,P<0.01];穴位帖敷vs.其它:[OR=9.00,95%CI(4.45,18.22),Z=6.11,P<0.00001],以上三组差异显著,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穴位贴敷单用或者联合其他药物治疗慢性乙肝的疗效要优于单纯使用药物治疗.②ALT的改善情况:穴位贴敷+常规治疗vs.常规治疗:[OR=-28.74,95%CI(-33.43,-24.05),Z=12.01,P<0.00001],说明穴位贴敷+常规治疗在ALT的改善方面,效果要优于常规治疗;③TbiL的改善情况:穴位贴敷+常规治疗vs.常规治疗[OR=-6.77,95%CI(-8.54,-5.00),Z=7.50,P<0.00001].结论:本系统评价表明,穴位贴敷治疗慢性乙肝效果明显,常用有效穴位有:章门、期门、日月、肝腧、足三里、脾腧,穴位贴敷治疗是一种良好的辅助慢性乙肝治疗的外治方法.受纳入文献数目和质量的影响,尚需要更多高质量的RCT予以证实.

    作者:仵倚;章新友;周小玲;齐城成;李政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健脾和胃方治疗化疗后食欲不振30例

    目的:健脾和胃方治疗化疗后食欲不振疗效观察.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健脾和胃方加减,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2次,每次约200mL,1周为一个疗程,连服2周.结果:纳食差有效率89.66%;恶心有效率89.66%;腹部痞闷有效率65.51%;神疲乏力有效率72.41%;腹痛便溏有效率82.72%,改善患者化疗后白细胞减少情况.结论:服用健胃和胃方剂的临床治疗取得较为满意效果,未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健脾和胃方不仅能改善食欲不振的症状,而且可对化疗起到减毒增效的协同作用,值得推广.

    作者:胡小玲;任凤梅;黄学娣 刊期: 2017年第04期

江西中医药杂志

江西中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中医学院

主办:江西中医学院,江西中医药学会